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技巧汇总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技巧【第一篇】

注意的稳定性,又叫做注意的持久性。指的是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关于注意的稳定性关键点是持续时间。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有: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主体的精神状态;。

(3)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此处关键出题点在于“时间”,一般出现时间长短时,则选择注意的稳定性,同时我们要关注到的是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也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即注意的分散,又可称为“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同时注意的分散是消极的,无意的,是被动的。

例如“学生在老师讲课时开小差,想放学后和同学一起去哪里玩”,这种现象就反应了注意的分散。

真题展示:杨柳被教室窗外的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这属于什么()。

a:注意分配。

b:注意广度。

c:注意分散。

d:注意转移。

解析:c。杨柳的注意离开了上课这件事情,而是被无关的外面的小鸟所吸引住了,就是注意的分散。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技巧【第二篇】

古人做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意指文章开头要美,一堂课的开端也应美。“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在讲课伊始,教师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激起同学的情感,启发引导同学思维,以让同学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实现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关键步骤。新课有多种导入的方法:或以疑导入、或以情导人、或以理导入、或以“操作”导入,但不论哪种导入,都要注意尽量溶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兴趣、诱发思维、创设新奇、生动、愉悦的情境,以造成同学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使同学在一开始就对学习新知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把自身“摆”进去,以体现“主体”的地位。

一、设问生疑,激发思维。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善于运用设疑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时地激发同学去生疑、释疑,从而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把同学的思维引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境地。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疑引进新课,“为什么车轮一定要是圆的呢?”过去可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呀!从而激起同学求知欲,使其发生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

二、计算点拨,诱导思维。

点拨能催动睿智的醒悟,激发燃烧的激情,调动思维的千军万马,让同学走进发明的世界。点拨艺术是求新、求实、求精、求美的艺术,是点燃同学智慧火花的艺术。所以在同学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同学积极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通过让同学计算两组加数相同计算顺序不同和不变的算式,引导同学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出加法的结合律,这样就起到了引导同学进入理性概括,展开笼统思维的好处。

三、动手操作,启发思维。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睿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学中让同学动起来:动手折、装、拼、剪、量……;动脑想、猜、算、分析、归纳、演绎……;动嘴读、讲、问、答……;动笔写、算、画……,手、脑、口并用,无疑对启迪同学思维,学习新知识、促进同学身心发展极有效用。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遵循教材和同学的特点,选择“动”点,设计“动”法,精心组织教学,让同学在“动”中学,“动”中思,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首先从法则动身,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折纸、量纸活动,把笼统的道理形象化了,使同学对即将讲授例题的第一个要点(求1小时零件数先求1/4小时做的零件数)的理解有了阶梯;而接着再出示糖果盒的第二个活动,并没有停留在重复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而是又深入一步,让同学归纳出“相当于几分之几就除以几”的道理,为解例题的第二个要点(求1/4小时做的零件数为什么要除以3?)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巧设情境,促进思维。

巧设情境(故事、游戏、扮演、竞赛等)提出问题,于无疑处诱疑,让同学平静的心田泛起思维的涟漪。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首先给同学们讲《猪八戒分西瓜》的小故事,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气氛活跃,接着我就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看看八戒傻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同学解疑的兴趣,促使同学去积极思维。

五、指导观察,协助思维。

观察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同学智力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同学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不只可以吸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行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应用一样。”同学观察力的发展,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和培养训练的结果。

观察是思维的门户,通过观察协助同学积极的思维,进而掌握各门功课的新知识,这是同学学习提高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改进和提高数学教学的一条必经之道。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技巧【第三篇】

xx老师于1999年6月毕业于阳江师范学校,从1999年7月至现在都在阳春市潭水镇良垌小学任教,已经为教育事业耕耘了12个春秋。任教以来,他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安教乐教,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有了一定教学经验的xx老师更加认真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他的先进事迹概况如下:

从教以来,他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心国家大事,热爱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安教乐教,积极工作,自觉遵守《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业务,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校为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服从学校领导的分工,做好毕业班的工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xx老师深深感受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单要有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师德,还必须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所以为了在漫长的教学道路上作出更大的贡献,他边教边学,积极参加各级单位举办的教研活动。他每学期都参加本校的“一人一课”教研活动,经常参加镇以及各教研网点的教研公开课,和同行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上学期他片在教研网点上《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一课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

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智育为主,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的方针,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培优转差,启发诱导;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点,抓住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长期以来,他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做到语言准确,节奏分明,重点突出,方法得当,而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他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把握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和重难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课。教学过程中,他以备好的教案为依据,结合学生的特点,运用艺术语言,灵活多变地引导学生创造热烈有趣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效率。课后作业情况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每单元测验是对学生整个单元知识的考核。因此,他对学生的作业和单元测验卷都能够及时批改和评析,并针对存在问题采取补救措施。他还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他在教学活动中,大胆地进行创新教学,认真处理好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打破满堂灌的注入式应试教学,采用自主创新的新模式教学,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手拉手”学习,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工作以来,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以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在转化后进生方面,他经常联系家长,做好双边教育,用师爱感化后进生,对差生进行“赏识教育”,在感情上不嫌弃,态度上不粗暴,而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适应性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差生转化率达100%,如他班的冯伟雄同学,原来无心向学,常常迟到,旷课,即使来上课也常常打瞌睡、玩东西,成绩很差。为此,xx老师多次找伟雄同学谈心,耐心地教育他、关心他,并从中知道他很喜欢画画,就让他参加镇的图画比赛,辅导他画画,借此引导他转上正确的学习态度,结果伟雄同学的图画作品获得镇的三等奖,而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在培优工作中,他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对优秀生进行辅导,取得显著成绩。在镇“六一”举行的图画、书法、歌咏比赛中,他所辅导的冯伟雄、张宗正同学均获得了图画比赛三等奖;冯雪兰和陈桂阳同学均获得了书法比赛的三等奖;李雪同学获得了歌咏比赛的三等奖。而在期末的升中考试中,他所辅导的冯永辉同学更是以全镇第5名的成绩考上了实中。

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同时,xx老师还注意班的整体教学成绩。他前年所担任的六年级数学,在阳春市抽检中名列全市排名第一,成绩非常优异。

总之,xx老师工作认真,所担任的班科成绩优异,为教育教学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技巧【第四篇】

摘要:新课导入对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开门见山式、旧知铺垫式、故事引入式、实验启迪式以及悬疑设置式等常用的初中化学新课导入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导入;导入策略;案例分析。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凤头”。一个良好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们对新知的探索欲望,也能够成功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为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一、开门见山式。

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这些难点和重点均为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采取开门见山式的课堂导入,从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一目了然,如此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帮助教师建立起明确的知识体系,起到把控全局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探究水的组成”这一小节内容的时候,由于考虑到水是学生们熟知的物质,笔者在新课导入的时候便采取了开门见山的方式导入了新课内容。首先,笔者拿着一杯水问学生们:“这是一杯水,谁能告诉我水总共有哪几种物理形态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给出了如是答案:“水有三种物理形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非常不错,你们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水的物理状态改变时,它的化学成分是否改变呢?”学生们无法回答。见此情景,笔者便接着说到:“不知道没有关系,接下来的这节课我们就将一起探究一下水的组成。”此时,学生们的注意力被迅速聚焦在“水的组成”这个问题上,趁此机会,笔者便直奔主题开启了新课的教学。

二、旧知铺垫式。

系统性是化学知识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很多化学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成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们的化学旧知识基础作为新课导入的铺垫,从而自然而然地由旧知过渡到新知。除此之外,以旧知为基础的课堂导入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巩固和复习旧知识点,从而加深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化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与构建。例如,在教学“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这节课的时候,由于考虑到学生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所以笔者便选择了旧知铺垫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学习和掌握氢气的实验室制法。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们回顾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包括氧气制取的化学方程式的复习以及氧气制取的实验室操作过程。之后,笔者便问学生们:“现在大家应当已经完全想起了我们当时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全过程了,现在你们结合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来思考一下如何才能够制取氢气呢?”此时,一些已经做过课前预习的学生们便快速地说出了氢气制取的方程式,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接着,在学习完制取氢气的方法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们从氧气的收集和检验的方法来思考收集和检验氢气的方法。如此,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们在旧知的.基础上快速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结合旧知来掌握和学习新知识。

三、故事引入式。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乏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容易降低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化学教学的质量。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在教学这类枯燥性的知识点时,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故事引入式的新课导入方式还能够让学生们对化学知识有一种亲切感,从而缓解对化学知识的畏难情绪。例如,在教学“金属”这个单元的时候,笔者便借助故事引入的方式完成了新课导入。笔者问“你们知道越王勾践的剑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吗?”学生们摇摇头表示不知道,于是笔者接着说:“越王勾践的剑属于青铜器,它的主要成分是铜,而铜又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不容易被锈蚀,而且在越王勾践的剑保存的椁室四周又有一种称之为白膏泥的物质,完全隔绝了它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所以越王勾践的剑才千年不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越王勾践的剑的历史故事和保存方法,还对金属的化学知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之后的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启迪式。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学习的关键所在。通过完成化学实验,学生可以获取化学知识并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同时还能够激起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因此,在初中化学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型的化学实验来帮助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启迪学生的化学思维。例如,在教学“金属化学性质”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在新课导入的时候直接给学生们演示了一个金属反应的实验。首先,笔者拿出一根铁丝并对其进行除锈,除锈之后,铁丝变得光亮无比,这时笔者迅速将这根光亮的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铁丝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迅速变成了红色,学生们的好奇心瞬间被调动起来。经过仔细观察之后,学生们发现并非是铁丝变成了红色,而是铁丝的表面附着了一层红色的物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问道:“红色的物质是什么?”笔者并未立即告诉学生们正确的答案,而是说道:“一般新物质的生成都伴随着化学反应的进行,所以现在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这个反应过程吧。”于是笔者便在和学生一起探究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显然,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借助化学实验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并调动了学生们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相应的铺垫工作。

五、悬疑设置式。

疑问是发展进步的源泉所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很少设置疑问,这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思维能力的深层次发展。为此,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设置悬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在解决层层疑问的过程中引出新课内容。例如,在教学“分子和原子”这一课时,考虑到分子和原子的相关化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较低且不易理解和掌握,于是笔者通过设置层层的疑问来引导学生们学习新课知识。首先,笔者从生物学中细胞的构成设置了如是疑问:“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又是由其他微小粒子构成的,你们知道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吗?”一个学生如是回答:“组成人体的最小单位是细胞,而细胞又是由分子构成的,所以我觉得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另一个学生疑惑地问道:“分子是什么?它还可以继续分解成更小的物质吗?”笔者点点头,并说道:“肯定是可以的,就像细胞对于一个器官、一个人来说已经是极为微小的了,但是它同样还可以继续分成更小的物质――分子,因此从理论上而言,分子也是可以继续往下分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分子和构成分子的微粒吧。”此时便完成了新课导入环节,成功进入到了新课授课过程中。

参考文献:

[2]于海强.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新课导入创意设计[j].化学教学,(12).

[3]王彩芳.化学新课导入方法研究[j].化学教育,(1).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技巧【第五篇】

摘要: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次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加大,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新课程的实施理念。其中,课堂导入环节是化学课堂的重中之重,所以笔者对化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究。通过对课堂教学调研与反思,提出了在化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和原则,并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新课导入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对化学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但要求教师要教好,还要达到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冶、“会冶学。在化学课程中,新课的导入方法尤为重要,好的导入方法不但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入新课的学习,而且能够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在以由加德纳倡导的多元智能理论、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为基本理论的新课程改革下,笔者针对新课改中的要求,提出了有关在化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

(一)确定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要遵循确定性原则,我们知道,在任何一门学科新课前教师都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导入新课。当然,化学教学更是离不开明确的新课导入设计,这样才能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内心的求知欲。[1]教师应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本节课所涉及到的重、难点和关键,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接受新知识。此外,还要明确该课程对以后化学学习所能起到的作用,以便更好地使新旧知识链接起来。要从教学内容整体来进行考量,不可舍本求末。

(二)直观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新课导入方案要依据已有的科学理论知识,不能盲目地进行教学,方能确保其准确性及科学性。导入的过程关系到多方面的要素,主要包括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其中人的要素主要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不可变,并是首要考虑的要素;其次就是物的要素,主要与选择的新课导入方法有直接关系,方法不同,其要素不同,可选择多媒体、图片、演示实验等设备和工具。导入借用的事件要真实,遵循科学,不可伪造。导入的材料与教学内容要有主要的关联,才能成功导入新课。

(四)冲突性原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冶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自己的领悟,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更持久,记忆更加深刻,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3]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故意制造矛盾,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疑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求。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笔者认为也可以说是“温故知新冶导入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冶在新课导入时,我们认为以复习的方式导入新课,即通过回顾上节课或是已学过的知识引出新课的方式,这对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起到更大的巩固作用。[4]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新课导入时,本节课主要讲的是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化学概念———分散系和胶体。为了更好地引出新课的讲解,我们可以先复习物质的.分类: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物质主要有两大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这是以宏观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而本节课,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即微观的角度,以粒子的大小对物质进行分类。以这种方法引课,便很自然地过渡到对新内容的学习,还能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

(二)实验导入法。

实验是我们学习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许多理论知识是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的。化学实验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导入新课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我们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时,将实验室中储存的金属钠取来,依据教学目标,并进行一系列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金属钠所具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5]我们在初中阶段接触到酸碱指示剂、物质的溶解度等相关内容,都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在感官上给以学生视觉的冲击力,引导学生对新课的学习,还能营造好的学习氛围。

(三)设疑导入法。

(四)联系实际导入法。

对化学学科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化工生产、建筑材料等方面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更贴切生活,同时不脱离教材。如在“化学肥料冶一课时,农作物的生长与田园蔬菜都需要对其施加肥料才能有果实,而这就与本节课学习的化学肥料有着很大的联系。[8]打开汽水瓶盖、向鱼缸中通入空气,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就与气体的溶解度变化因素有关。诸如此例在化学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可依据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对生活常识的了解导入课堂,可让学生感悟化学的重要性。

(五)讨论导入法。

(六)归纳导入法。

归纳导入就是教师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引入新课,也是教师常采用的一种新课导入方法。这种导入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学过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还能使新旧知识紧密连接起来。这种方法的使用在多数课堂导入中都能够用到,如我们在讲必修一《物质的量》一节时,物质的量的计算有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可回顾已教过的方法,再进行新课的讲授,这样可加强学生对不同方法的记忆与学习。

(七)故事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虽然不是很新颖,但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仍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在讲课前引入与新课相关的故事,就会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习《空气的组成》这节课时,法国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曾将少量的汞放在密闭容器中,并对其进行加热,结果发现容器银白色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且容器中气体减少了约容器的五分之一。[10-11]后来经实验验证,减少的这部分气体,恰恰就是氧气,也就证明了氧气占空气组成的五分之一。讲完故事后再进一步引出空气中其他气体的组成成分即可。以上有关于新课导入的原则与方法等方面,是本人通过理论和实践并结合相关资料总结出来的,这些新课导入方法适合大多数的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新课导入。当然,其他化学教师也可以从中借鉴对其教学有用的方法,明确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这些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都是很实用的,同时希望自己能够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及时采纳并完善。

三、对存在问题的建议。

对新课导入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活动中心,设计新课导入,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把握整节课的教学。若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教学方法为主,那么不但使学生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破坏师生间感情。所以教师要“走进冶学生,来设计有实际意义的课堂导入。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对化学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化学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完善教学质量。即教师也应该不停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才能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不会让学生脱离时代的步伐。[12]教师间的交流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戴尔卡耐基说:“做一个好听众,鼓励别人说说他们自己。冶如果教师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教学意见,并同其他教师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两者的相互结合会设计出更佳的新课导入方式。

22 26040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