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搭石教学反思(通用4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实用搭石教学反思(通用4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搭石教学反思【第一篇】
《搭石》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文章,这一单元是教学策略单元,要教给学生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第一课时中,主要是提供方法,训练速度。
这一课落实的主要方法是“不回读”,学生在阅读得过程中做到不理解的词语、不懂的地方等,不能停下来,也不要回过头去重新读,而是继续往前走,可以跳过不懂的地方。同时,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力集中,不仅要提高速度,还要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我明确提出了不回读的要求,并且通过希沃给学生提供计时器,让他们读完后,在题目旁边记下所用的时间。
所有学生读完之后,进行检测。我提了两个问题,一是“读完后,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这是针对课文内容的检测;二是“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过桥?”这是针对课文中语句的检测,主要是检测学生阅读时对局部的关注。通过检测,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是了解的。这说明,快速阅读是有一定的质量的。
在方法指导这一环节,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不足,那就是没有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的。默读结束后应该找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将大家的方法梳理总结提炼,这样同学们可以学到更多的方法。然后再对课文内容进行检测和交流。
第二课时主要是深入学习课文,通过“搭石”体会乡亲们美好的品质和情感。
在第一课时,已经给课文划分好了部分,第二课时聚焦第二部分(2——4自然段),通过“摆搭石”、“走搭石”、“互相礼让和帮助”这三个画面的交流,体会乡亲们之间的情感和他们的美好品质。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最后展示汇报。汇报的两个小组,只注重交流人物品质和他们之间的情感,并没有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而且一些同学并不能抓住关键语句来说自己的体会,只会读课文或者个号课文换一种说法。所以,在学生的表达、规范表达这方面还要常抓常练。
最后,我们理解了课文中的两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得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样,孩子们的分享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因为一些孩子还是跟第二部分的学习一样,停留在在局部抓关键词表达看到的阶段,很片面,并没有全盘考虑、统考全文。这不能怪孩子们,是老师的设计、组织、提问除了问题。
应该在学习第二部分之前,就将这两句话就拎出来,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学习;在最后的交流时,应该明确要求学生联系全文。今后,联系全文,概括总结的能力也要加强训练。
总的来说,大多数孩子还是进步了的,这一点令人欣慰。
这节课自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那就是大声斥责了一些孩子,他们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考,更可气的是不知道做笔记,我每节课都告诉他们,要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尤其是交流环节,自己没有找出的句子没有圈出的关键词,在其他人交流时或者老师补充时,自己也要在书上补充……可是,整篇课文学完了,一些孩子的书上一片空白,跟上课前没有什么两样,我气,不断克制,最后还是爆发,怒其不争。现在反思,终究还是自己不对,对于一些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老师该耐心引导,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改正,一味地斥责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他们可能更不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亲其师则信其道”,严慈相济,微笑以待,真诚坦率,尊重孩子,将课上得风趣幽默有意思,把他们所有人的心牢牢抓住,何愁他们改不掉坏习惯呢!
搭石教学反思【第二篇】
今天讲21课《搭石》,刘章的作品,是他有感于在城市中生活,看到人们挤公交车的粗鲁和狼狈,不由得怀念家乡的搭石,怀念家乡的小溪,怀念乡亲们互帮互助的恬静生活,有感而发,遂成文字。
早上起床,自己先把课文美美地读了两遍,一条清清的小溪便在眼前展开画卷。看,溪流清澈,两岸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五六个村子散落在小溪两岸,如世外桃源一般。乡里乡亲们到河对岸走亲戚串门抑或赶集访友,会脱鞋挽裤,趟着清清的河水过去。入秋转凉,人们便自觉在溪道中放好搭石,保证出行畅通。你看,人们上工、下工,一行人走在搭石上,前脚搭着后脚,协调有序,脚下的踏踏声不绝于耳,好像为劳累一天的乡亲们送去舒缓的圆舞曲。大家一边拉着家常一边过溪,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好一幅美丽的乡村晚景。
短短的1篇小文,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意境隽永的画面,字里行间洋溢的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身临其境。
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都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乡亲们相亲相爱、默默奉献、时刻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强烈地感染者我们。
孩子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感受着乡亲们之间质朴纯真的情感,都能有自己的体验。
一个孩子提问了:“老师,课文里写的到底是小河还是小溪?为什么有时说河,有时说溪?比如: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我笑了,小家伙儿们现在读书越来越细致认真了,连这些字眼儿也抠上了。
“河是由溪汇流而成的,但是两者的界限也不会太分明,有时溪和河可以通用。当溪流比较宽,溪水又比较多时,也可以叫小河,比如课文里描写的这条小溪也可以叫小河。溪水一般是清澈见底的,河水比较深,一般不见底。水流很多又很深时就不能叫溪了。比如,宽阔的黄河就不能叫黄溪。”
我这样解释。孩子们满意地点点头,接受了。
第二个问题又来了:“老师,为什么摆搭石的人是‘上了点年纪’的人?为什么不是年轻人或者特别老的?”
“大家动动脑子想一想。”
沉思了片刻:“是不是年轻人等着走路,顾不上?”孩子们是现代人的思维——什么时候年轻人都是忙忙碌碌的。
“不一定。”
“老人搬不动搭石了。”这个有道理。
“小孩儿也搬不动。”对头!
为什么偏偏是‘上了点年纪’的人?秘密在哪里?
孩子们经过自己讨论、争辩,明白了:上了点年纪的人摆搭石有经验,比如能一眼看出哪块石头合适,比如能一下子就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而年轻人没经验,老年人搬不动。
我提示让孩子们从这句话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性。
第三个问题是我的。当孩子们读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说这是“尊老敬老”之美(跟上面的摆搭石的“为别人着想之美”和过河时的“谦让之美”交相辉映)。
我对这个答案不满意。
“这个词没有完全概括出乡亲们的人性之美。”
那该是什么呢?孩子们眼中一片迷茫,不是尊老敬老又是什么?
我提示:“不是说得不对,是说得不全面。”
……。
我又提示:“那假如是一个孩子过河呢?人们会怎么做?把孩子这个词换进去读一读。”
“假如遇上孩子们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孩子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孩子们大声读。
“假如是一个残疾人过河呢?”
“假如遇上残疾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残疾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声音更高了。
“假如是一个病人过河呢?”
“假如遇上病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病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
孩子们读得声音更亮了,并且开始嚷嚷:“老师,我知道了,是尊老爱幼之美!”
“是帮助别人之美!”
“是助人为乐之美!”
“是相亲相爱之美!”
最后我们选取了相亲相爱之美。至此,孩子们已经把握住了文章的灵魂。而这一咏三叹,在反复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让我的课堂似乎也有了于永正老师的某些影子。
真高兴!为自己,也为孩子们。
搭石教学反思【第三篇】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述了农村生活中十分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经过细节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完美思想。
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的整体入手,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按照发现美感受美体现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我以风景一词切入,将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全部融合在风景中,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主线展开教学,经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指导,想象画面,适时的语言渲染等语文训练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道特殊的风景,感悟浓浓的家情之美。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供给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经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经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完美的画面呈此刻了大家面前。而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假如是残疾人来走搭石,必须会有人扶他过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是背着重重的行李的人来走搭石,村里人必须会帮他背行李过河。人们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回顾这短短的四十分钟,虽然有如此多惊喜,但也留下遗憾,如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读的形式还能够更灵活。我想我会咀嚼着这份缺憾,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教学的艺术。
搭石教学反思【第四篇】
《搭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深奥,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一开始,我就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美的切入口,让学生在体会搭石的自然美的基础上,挖掘出其蕴涵的情感美。接着,出示问题——“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助人之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和谐之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之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之美 为了将学生的真实体会在朗读中一次次的提升,所以在学生每次交流感悟之后,齐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海中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内涵的美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诠释,以达到学生与文字的心灵对话。如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种和谐之美,我就采用男女生滚读后齐读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体验了行人走搭石的和谐,更使学生亲身感受朗读中的和谐之美;再如体验“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的助人之美时,我让学生自己实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知识拓展是本节课又将诠释的一个层次。我在引导学生寻找美、欣赏美了之后,将这一深刻的感悟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希望通过学生的慧眼让学生找到自己身边的美,欣赏这些不起眼的美,珍藏这些细微之处见真情的美。但可惜的是时间捉弄人,学生亲历亲为后的真情感悟只能留待以后聆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