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精编5篇
【导言】此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精编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认识人民币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教学重点
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每个学习小组(2人一组)准备一个纸盒,纸盒里至少有l角、2角的纸币各5张,硬币各5枚;5角的纸币各2张,硬币各2枚;1元的纸币1张,硬币1枚。最好能准备一些1分、2分、5分的纸币或硬币。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 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 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3.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评析:从购物情景引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
1. 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1)提问: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
(2)分组活动。
(3)小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评析: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接触过人民币,对人民币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认识,通过找出认识的人民币,向其他同学介绍,让学生在交流中互补,在讨论中学习。这个教学过程,给学生创造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2. 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2)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评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实现了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真正把学生推到了活动主体的地位。]
(3)出示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
(4)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 )角 1角=( )分
[评析: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也使用过人民币,因此,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应用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新知。通过从盒子里取出1元钱,使学生看到取钱方案的多样,并从中总结出1元=10角,再推想出l角=10分。学生自然地掌握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5)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评析:通过换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元=10角的认识。]
三、应用拓展
1. 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 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从1张5角、2张2角、5枚1角中拿出5角,鼓励小朋友想出不同的拿法,对每种拿法都要组织学生评价。
(2)想想做做第4题
想一想:寄往外地的信要买8角钱的邮票。怎样付8角钱?
先让小朋友自己想办法拿8角钱,并在小组内交流。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4. 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枝4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评析: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形式多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体会到今天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总结延伸
请学生说说学到了哪些本领?有哪些收获?放学以后,到商店去看一看,哪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评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鼓励学生用所掌握的本领到周围更广阔的领域去探索,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
总评
本课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里,在各自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进行认币、换币、取币和付币,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发展。同时,教师还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的教育,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
大班认识人民币教案2
活动目标
1、认识1元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知道它们的面值是不同的;
2、初步掌握用货币购物的基本常识;
3、教育幼儿爱护人民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学具盒,内有元、角、分的人民币若干。实物投影仪。在游戏区布置银行、商店。
活动过程
1、以谈话方式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用的这些东西是谁给你买?你们想不想自己学着到商店里去买呢?想自己去买,就必须认识钱,现在我们来一起认识钱。
2、幼儿分类操作,区分硬币和纸币
(1)请小朋友摸摸、捏捏、看看这些钱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操作回答,教师总结:圆圆的、硬硬的叫硬币。长方形的,像纸一样的叫纸币。
(3)请幼儿把纸币和硬币分开。
3、认识钱币的面值
(1)观察硬币的不同
请幼儿观察1元、5角、……的硬币,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这些硬币的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图案不一样、数字不一样。
(2)认识硬币的面值
幼儿认识硬币的面值,每个硬币上都有一个数字,数字后面有个字。教师取一枚硬币放在投影仪上,请幼儿观察。这里有数字“1”,后面有一字“元”,这枚硬币是1元,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其它面值硬币。
(3)认识纸币的面值
通过玩《纸币找朋友》的游戏来认识纸币的面值。
玩游戏《看谁拿得对》:教师说出1元内的某种人民币的名称,幼儿迅速从学具盒中取出相应的硬币和纸币。
4、玩购物游戏,学习基本的购物常识
玩法:一名教师扮银行工作人员,一名教师扮商店营业员,幼儿扮顾客,幼儿去银行取钱(不超过1元),再去商店买物品,想好买什么。游戏可变换角色进行。可请能力强的幼儿扮演银行工作人员和商店营业员。
5、教师讲评
(1)请幼儿讨论:你用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
(2)买东西剩的钱该怎么办?
(3)教育幼儿要爱护人民币,不要乱花钱。
活动延伸
1、教师带幼儿到超市购物。
2、家长为幼儿提供购买物品的机会,教育幼儿要爱护人民币。
活动评析
该活动属于“个别探究——集中研讨式”的设计。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摸摸、看看、分分、说说,发现了硬币和纸币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充分体现了幼儿在自我操作中获得了知识。本次活动以游戏为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初步掌握了购物的基本常识,引导幼儿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3
探究问题,寻求策略
1.在尝试解决问题中获得方法。
教师:请你拿出第一张纸,用你喜欢的方式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老师巡视监控,收集学生信息。
(预设)学生会出现不正确答案:5+7=12(元)或6+8=14(元)。
教师监控:
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审题,重点理解“13元正好要花完”的意思。5+7<13,说明有剩余;6+8>13,说明超出了13元,只能等于13元。
教师引导学生把错误的算式变成对的。例如:
在算式5+7=12(元)中,把5换成6或者把7换成8。
在算式6+8=14(元)中,把6换成5或者把8换成7。
教师:有时我们不能一次就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试算的结果和要求进行有方向性的调整。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叫做“尝试──调整”策略。
2.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方法。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把13元正好花完的?
(预设)正确答案:
从组合方面想:5和8组成13,6和7组成13。
从分解方面想:
教师:可以先选定一本书,然后再看看还剩几元钱,剩几元钱,就要买几元的书,这样就可以把13元正好全部用完。
板书:先选定(几元的)──看剩余(几元)──再选择找对应数。
3.在自主解决问题中尝试方法。
教师出示两层书架上的书,如下图。
教师:玲玲看见书架的第二层也有书,她想把13元正好花完买书,请你再帮玲玲选一选书吧。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展示。
(预设)学生会用分解、组合、列加法算式、列减法算式、连线等方式表达思维过程。
4.探究有序罗列的方法。
(1)先选定一本5元的书,然后再去与其他书进行有序搭配。
教师:这样就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答案。
(2)学生独立用搭配的方法解决问题。
以6元为主进行搭配。
以8元为主进行搭配。
以7元为主进行搭配。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不同的搭配方式,按照顺序先确定一本书,再与其他书进行搭配,凑成13元,用有序罗列的方法找到了所有搭配方案,而且不重复、不遗漏。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叫做“有序罗列”策略。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大胆发言。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练习的过程就是自己在进行“尝试──调整”“有序罗列”的解题策略。
(三)拓展练习,提升思维
教师:在书店玲玲遇到了小红,小红手里有20元钱,回家坐地铁需要4元,她把钱正好花完,最多可以买哪些书?
(1)再次理解“正好”的含义。
教师:要帮助小红解决问题,需要思考哪些因素。
(预设)学生:先要把回家乘地铁的4元钱留出来,买书的钱是16元。
教师:哪本书不能买?
(预设)学生:20元的《格林童话》不能买,因为超过了16元。
(2)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等,写出算式之后,再用图摆一摆,帮助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
(3)猜一猜,逆向思考。
小红买书之后不小心将账单弄脏了,请你能帮她还原账单吗?
(预设)学生依据单价找书的名称;依据总价找到缺失的。书价钱,并找到书的名字,最后修复账单。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依据条件逐步推理出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所学策略,通过逆向思考练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回顾总结
1.这节课上,什么知识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2.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策略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比如,一把锁只能用配套的钥匙开门,如果有很多把钥匙,那么哪一个是配套的钥匙呢?我们通常会逐个尝试找到配套的钥匙,这个过程就是“尝试──调整”策略。
设计意图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所学的策略,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解题策略在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人民币教案4
活动目标:
1、知道人民币的特征和面值。
2、了解货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前期经验的准备:
幼儿对面值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有初步的认识。
物质准备:
不同面值的硬币和纸币若干、标有价格的玩具若干、幼儿每人带架子10元的不同面值的硬币或纸币,并将它们插在透明的卡片上
环节预设:
一、认识人民币: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幼儿了解:人民币的特征(都有国徽);人民币的种类(纸币和硬币);人民币的面值及相应的汉字。
二、的换算关了解不同面值货币之间系:
1、幼儿展示各自带来的货币,并介绍自己带的10元人民币的组合。
2、出示纸币和硬币的分、角、元,介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0个1分等于1角,10个1角等于1元,10个1元等于10元。)
3、换算练习(教师或幼儿出题)
例:出示5角硬币,可以换几个一角?
出示10元纸币,可以换几张5元?几张2元?几张1元?
三、实践操作(游戏——“买玩具”):
出示一些贴有标价的玩具,请幼儿用自己带来的模拟买玩具。(最好每人能买到一个玩具。)
告诉幼儿这是游戏,买来的玩具可以玩一会儿,以后再用玩具换回自己的钱。(用玩具模拟买卖比较合适,这样幼儿买好了可以玩,如果是食品和其他用品,幼儿不能吃和用,游戏的积极性会受影响。)
买卖过程中的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识别玩具的标价,尝试进行货币的换算。
算错的顾客可以回到座位上继续思考,想好了再买。还可以提供一些可操作的货币,让幼儿边摆弄边思考,降低换算的难度。
活动反思: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进行合理、灵活地思考;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正确地收集、整理和加工相关信息;能正确地解决购物时常见的问题……
要完成上述这些目标,是要依赖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人民币”,我觉得学生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所以在上本单元之前,以为会非常容易的,还曾想着压缩课时,但是开始之后,我才发现一切根本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原本3个课时的课,我足足用了一个星期,又复习了2天,直到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迷迷糊糊。
这让我思考了许久,怎么会这样呢?《人民币的认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很大,每次教学总感觉效果不理想,在三年前的教学中早就领教过它的“看似容易实则很难”,所以在课前我充分进行了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力求帮助孩子们轻松掌握本节课知识,觉得准备的比较充分了,但是上完课我还是感到不满意。
再次反思,发现根源可能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与生活的脱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或练习题中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也准备了有关5套人民币的知识,可是只是匆匆认识,毕竟不是孩子们每天所见的,可效果不是很好,遇到旧版人民币的图时大多学生不认识,尤其是现在几乎不用的2元钱。还有孩子们年龄小,平时接触人民币机会少,他们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可能只限于收几百元压岁钱,绝大部分还是家长保管,平时家长很少让孩子自己去买物品,偶尔买的也多限于一两元的小东西,接触较多的是5角和1元,其他的几乎很少接触,所以他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难度,更不用说兑换人民币和买卖物品的计算,他们掌握起来更困难。
2、学具的缺乏使得学习成为纸上谈兵:考虑种种因素,害怕让学生带人民币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没有让孩子们带学具,致使学习这部分知识成了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操作,完全是靠想象完成,效果当然不理想。
小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简单的计算(例5、例6)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
教学难点:
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例5、例6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元=()角50角=()元
元=()角70角=()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出示例5的课件,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出示例6课件。
提问:谁知道元是几角?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的`?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元是1元2角。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角就可以了至于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认识物品单位的方法,小数点左边表示几元,右边表示几角。
注意区分:元(3元5角)与元(35元)
元(3元5角)与元(5元3角)
课堂作业设计: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你是怎么想的?第二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课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3、4、5、6、7、9
第5题:两人一组进行合作(那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等于10角,7角+3角=10角)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思维训练
1、在()里填上“>”、“<”或“=”
45角()5元4角2元3角()23角
30角()1元3角7元1角()17角
2、利用练习九第9题,计算下面各题。
3、小明有15元可以买什么?什么东西买不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都能看懂物品的价单价,此外,还进行了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简单的计算
板书设计:
1元2角1张1元和2个1角12个1角
1元2角=12角12角=(1)元(2)角
上一篇:长城精编教学设计方案(精编3篇)
下一篇:片段教学设计(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