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教学设计【范例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观潮》的教学设计【范例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观潮》教学设计方案【第一篇】

之五

作者:澧水道小学 李宝霞

一、学习目标

⒈过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⒊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观看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资料,并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潮水的样子。

(二)了解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⒈你在练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学情)

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学习作者是如何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悟语言,体会写法。

⒈读课文,想象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画出写潮形和潮声的语句。

⒉习写潮声的语言。

⑴自由读要求:努力读的精彩些。

⑵指读听他读你有什么感受?

⑶练习读表现声音的变化与气势

⑷汇报读学生评价

⑸老师范读

⑹齐读大地真的在颤动吗?还有那些词语用的好?

⑺分工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同学们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感悟写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

⒊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写潮形的语言。

⑴组学习交流,根据所学潮声的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潮形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做些批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a、白线城墙战马(形状变化)

b、只见很快地再近些越来越近(由远而近变化之快)

c、出现移来形成飞奔(变化之多动态之美)

⑵练习朗读写潮形的语言,想想应该怎样读?

⑶汇报读,评读。

(感悟语言,进一步体会写法)

2、声形交织,领略潮来之势,回归整体。

看录像并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略读)

(六)谈感受,运用语言,修改课前练笔。

(七)作业 :

1、继续修改练笔

2、推荐相关网站,搜集、积累古今名人咏潮的诗、词、篇章。

(八)板书设计 :

观潮

潮来前

声 闷雷 滚动 山崩地裂 按顺序

天下奇观 潮来时 抓特点

形 白线 城墙 战马 词语准

潮过后

《观潮》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1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二、教法与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针对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努力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那种平等对话的交流、互动平台。让学生在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大胆的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

《语文课堂标准》也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先通过自读、自悟,自己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体验与感悟后,在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才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解读,学生彼此之间在交流之中才会相互启发,才会出现智慧碰撞。我觉得只有这样的阅读对话,才能真正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感悟解读文本。

围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这样一个核心,教学中,我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加之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读等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

在“想一想”中,让他们学会善于思考问题;在“谈一谈”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演一演”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为今后独立运用语言做好了准备。“读一读”中使学生熟读成诵,比较轻松的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用一用”中内化课文语言,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知识的获取过程比知识获取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我为本课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问难、引出“奇观”。

1、谈话引出课题。回忆: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出“天下奇观”)

2、比较“观潮”和“天下奇观”中“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理解词语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便于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为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这一探究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首先来摸清学生的困惑,然后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处处体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

(二)合作交流、感悟奇观

1、围绕学生们自己提出的“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希奇观?”这一问题,先独立在书上勾画出有关语句。

2、与组内同学交流,联系书中语句、自己生活经验或课外所查资料来谈感受。

(三)反馈交流、领略奇观

重点结合3、4段,谈从哪些词、句能够看出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1)读一读。读出你喜欢的能体现大潮奇特的句子。

(2)谈一谈。学生结合对所读的句子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或课外所查资料谈钱塘江大潮“奇”在哪。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达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学生在交流感悟中,彼此互相阐述,互相倾听,在与别人的思想碰撞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感悟,从而促使学生不断的接纳别人的独特感悟和体验,不断扩充自己的视野,最后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个新我。本环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演一演。对于课文中的“闷雷滚动”“人声鼎沸”这些生词,其意思学生懂了,并感受到了大潮来时的与众不同,这并没有达到目的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以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先创设出具体的情境,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及生活经验把当时的场面表演出来。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如身临其境大潮来时的情景,更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4)感情朗读。通过指名读、范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大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丰富多彩。同时熟读成诵,比较轻松的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为让学生直观感受画面,在本环节,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情景,学生读文时,脑海中再现当时那壮观的画面,感情诵读自然达成了。

(四)注重积累、学会运用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对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的用一用。先采用比赛的形式,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很快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然后出示一段话,让学生填空,启发学生用上今天学过的词语,把它补充完整,使这段话表达的更清楚、更通顺。

四、总结迁移,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本文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运用丰富的语言,向人们再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壮丽景色。为此,我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继而,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了综合性的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准备召开“钱塘江大潮”知识交流会。

《观潮》教案设计【第三篇】

一、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

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

2、同桌或合作小组内交流:

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出示相关课件加深感受。

三、领悟表达方式

1、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

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比较句子:

⑴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⑵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⑶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四、熟读背诵

再读从大潮来时到潮头西去这一部分,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观潮》教学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二)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教学重点

(一)指导课文分段。

(二)解释重点词语: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辨析沸腾、奔腾的词义。

三、教学难点

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四、教具准备

投景仪、投影片、录像带、录相机

五、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学生初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①易混、易错音的学习。

②多音字辨析、组词,使学生掌握据词定音的方法。

(对于多音字,了解了字义,又了解了普通话的读音习惯,就不会读错。)

理解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就词语质疑。

(2)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屹立、人山人海

屹立:山峰高耸的样子或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联想往日所见的事物,如: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耸立在天安门广场。本文指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很多。

回想自己曾参加过的最热闹的场景,如:庙会、国庆大xx或参加大型比赛。文中指前来观潮的人很多。

②结合上下文理解人声鼎沸、风号浪吼,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上文讲了观潮的`人是人山人海,潮来前,大家只有急切地张望、等待,当盼望已久的潮起来时,人们自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议论、惊叹、大潮等等声音交融在一起,自然像水开锅一样。

风号浪吼形容风浪声势浩大,声音巨响。

前文形容潮涌: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说明声音大,这里说风还在号,浪还在吼,音量不减,气势不削。

③利用直观教学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若隐若现及漫天卷地。

可分别从有关影片中剪辑录像片断。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很大。

山崩地裂: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发生在强烈的地震发生时,本课用来形容声音很响。

若隐若现:好像出现又好像不出现。在课文中指一会儿出现,一会儿隐去。

漫天卷地:铺天盖地的意思。本课形容大潮余波水势汹涌。

水天相接:大面积的水域,远望过去与天相接成一线。

④示范法指导理解横卧、横贯

横与地面平行,卧躺倒,找同学演示。

贯通,示意几名同学手拉手,由左至右到头,就是横着通过的意思。

(二)造句练习。

弄清词义。

读一读书中原句,明确使用范围对象等。

造句。(注意灵活使用词语)

举例:

(1)天下奇观:①云南的石林不愧是天下奇观。②称为天下奇观的万里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2)横卧:①一只小猫横卧在我眼前,向我撒娇。②在乐山,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大佛在后山横卧了数百年。

(3)水天相接:①太阳从水天相接处缓缓地升起来。②一艘小船消逝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4)横贯:陇海铁路横贯我国中部。

(5)浩浩荡荡: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奔入大海。

(6)山崩地裂:数百辆坦克开过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7)沸腾和奔腾辨析并分别造句:

沸腾和奔腾中都含有腾字,是奔跑或跳跃的意思。奔腾的意思是(许多马)跳跃着奔跑:沸腾的意思是水开时发生气化,产生气泡。用来比喻事物蓬勃发展或情绪高涨。

沸腾:下课了,操场上顿时沸腾起来。

奔腾:骏马在草原上奔腾。

给句式练习造句。

(什么)横卧在(哪里)

(在哪儿)横卧着(什么)

(什么事物)横贯(哪里)

(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沸腾(起来)

(三)给课文分段。

指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内容

分析: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讨论明确分段,说明理由。

(全文按先概括后具体分为两段)

第一段:(1)(概括地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具体地写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

(四)巩固生字词(读生字卡片)。

(五)布置作业。

写生字、字词。

有语气朗读全文。

22 22929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