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最新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看云识天气》教案【第一篇】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 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本文是1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句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 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
2.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 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 、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本文是1篇介绍科 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 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 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 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 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三、课后作业
1.练习: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看云识天气》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课文类型:讲读课
教法设计:
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列图表,明确文章结构层次。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观察) (推测) (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低、密、厚 (先总后分)
(分类) 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 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 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九、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和积累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 理解、积累词语。
2.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3.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词语。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谚语说:东边轰隆,西边雨,说的是云和天气的变化。暴雨来临前,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
课堂实录
一、作者档案
1、朱泳燚,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二、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把课文诵读两遍,力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顺。
2、积累字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弥漫(mí)
3、词语理解: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三、说明文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A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B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C并列式。
(五)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
四、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上看,这是1篇说明什么的文章?
明确: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逻辑顺序。
3、写出你所知道的关于云的谚语?
明确: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课后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1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
课后习题
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
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第四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②是1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1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片断等。
上一篇:田忌赛马精编教学设计(精编3篇)
下一篇:搭船的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