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教学设计(实用3篇)
【导言】此例“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教学设计(实用3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1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
必修1《 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B版)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关于《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根据我所任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设定为一节课(探究图象及其性质)。二次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不仅是今后学习其他初等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二次函数应重点研究。
二、学生学习况情分析
二次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是学生对函数概念及性质的又一次应用。基于在初中教材的学习中已经给出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已经让学生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及一些性质,只是像单调性、对称性、零点这种性质还没有规范,课本给出的三个例题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本节课需要认真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三、设计思想
1.函数及其图象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象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以往的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到图象的作用,这其实只是借助了图象的直观性,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总结得到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2.结合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下两点:
(1)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尝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师生的互动,并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1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能够借助于具体的二次函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函数问题,理解和掌握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与图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在分组合作、积极探索的氛围中,通过回顾归纳,类比分析的方法掌握从函数图象出发研究函数性质和从函数解析式性质去研究函数图象这两种从不同角度研究函数的数学方法,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方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熟悉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与图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通过配方对函数性质的研究来分析推断二次函数的图象。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总结出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并指出如何得到函数的相关性质。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很容易就完成。就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一个让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既然大家已经学习也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那我们今天还有必要再重复吗?编者的失误?还是另有用意呢?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传递一个学习目标方面的信息。在学生感觉很疑惑的时候,教师再次设问,把问题引向深入。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很疑惑,或者有一些猜测
你能独立完成问题2吗?。/ 11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
问题2:试作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处理二次函数的方法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突出本节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情预设:一部分学生使用描点法作图;另一部分学生只确定对称轴和开口、只利用对称轴和y轴的交点等不是很规范的方法作图。
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有的同学用描点作图的方法作出函数的图象,从方法上没有问题,但是需要描出大量的点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图象;有的同学只是找到函数的对称轴判定开口方向就画出一个图象,或者是找到函数的对称轴和y轴的交点确定开口方向就画出函数的图象等等,这种不是很规范的作图方法,感觉很快,但是往往得到的图象不是很准确的,为什么呢?
(学生稍作思考)
师:实质上函数的性质是函数自身特殊对应关系的体现,而体现函数的对应关系的方法有解析式法、图象法和列表法。既然能够用解析式结合图象得到函数的性质,那么能否借助于解析式直接分析其性质,然后推断出图象的特征呢?在推断函数的图象时要考虑函数的哪些主要性质呢?我想这也是今天这节课的意图所在,如何利用函数性质的研究来推断出较为准确的函数图象,大家是否有兴趣和能力来探讨这个问题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上,我引用课本所给的例题1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尝试完成。
例1、试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并作出它的图象。
要求:按照解析式----性质----推断函数图象的过程来探讨,/ 11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是:以便于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理解函数性质的应用,突破应用函数的性质来推断函数图象这一难点。同时体验分析障碍和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小组的一番探讨后,教师选小组代表做总结发言,要求说出利用解析式得到性质的分析过程。
(其他小组作出补充,教师引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定义域(2)开口方向(3)值域(顶点)及最值(4)对称轴(5)单调性(6)奇偶性(7)零点(8)图象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的迁移,基本上形成新的认知。
学情预设:因为是第一次尝试利用解析式分析性质并推断图象,学生对于某些性质不能准确的阐述出分析过程,对对称轴的确定、单调区间及单调性的分析等可能存在困难。
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对解析式的分析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得到分析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二次函数的配方结果来分析:
(1)单调性的分析:
在时,自变量越小,=就越大,就越大,即
中当就越大,即就越大;
时,就越大;当
取得最小值-2,当
时,自变量
越大,就越大,这样单调性及单调区间(分界点)自然可以解决,结合单调性的定义可给出严格的证明;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说明开口的方向是向上的。
(2)对称性的分析:/ 11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
在时,即,=也就是,则
中当时,一定有也就是
和时,如果=
成立。因此可以令
成立,这就是说二次函数的两个数于直线和对称。的自变量时,函数值
在轴上取两个关于-4对应的点为对称中心的两个点对应
总是成立的,这就说明函数的图象关在对解析式分析的同时借助于几何画板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推广并得出一般结论:如果函数成立,则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定义域内的任意对称。
都有在得出对称性的一般结论这一副产品后,为了强化对这个结论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安插一个练习题:
练习:试用以上结论来概括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该满足的结论是在完成以上各环节后,教师再次提出任务:既然我们把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都分析完成,那么根据以上性质请同学们再次分析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推断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推断函数的图象时需要研究分析二次函数的哪些主要性质才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图象?/ 11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是: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对学生思维上进行恰当的启迪,方法上进行及时的点拨,让学生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形成较为完整的新的认知体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以顺利地完成整个探究过程.
各学习小组再次探讨后,请学习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引导完成图象:
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到各学习小组的水平可能有所不同,有同学可能提出图象为什么是曲线而不是直线等问题,教师要说明其实这也是研究函数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性质,是函数的凹凸性,后面我们将要给大家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课本第110页的探索与研究。
设计意图是:为后面的探索与研究打下伏笔,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自主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情预设:有同学可能提出图象为什么是曲线而不是直线的质疑。
在得到函数的图象之后,教师再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利用二次函数解析式结合图象分析性质和利用解析式分析性质然后推断函数图象的两种研究过程的流程图。学习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引导完成以下内容:/ 11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是:①把具体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梳理并加以提炼、抽象、概括,使问题得以升华,拓宽学生的思维,形成新的认知。
②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有机渗透。
在学生形成认知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把这种方法真正的内化,拓宽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再次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研究函数(比如今天的二次函数)可以怎么研究?用什么方法、从什么角度研究?特别是:如果用函数的性质推断函数的图象时需要研究分析函数的哪些主要性质才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图象?
在教师的引导中得出结论:可以根据具体的函数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当然也可以用列表法研究函数,只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函数用列表法不易得出此函数的性质,可见具体问题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研究才能事半功倍!还可以借助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
设计意图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已有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而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最终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独立探究,巩固方法
师:既然通过上面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学习研究函数的性质与图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完成,那么同学们是否可以按照例1的方法---先分析性质再推断图象来独立完成下一个问题呢?由此将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独立探究,巩固方法,这也是本节课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11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
例2、试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并作出它的图象。
要求:每位同学都按照从解析式出发、分析研究性质从而推断图象。最后将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写出来以便交流。
设计意图:例2在题目的设置上变换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目的是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从极值点,零点,单调区间,对称性等方面目标明确地研究性质再比较准确的画出图象,使新知得到有效巩固.强化方法的同时训练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自主探索、不仅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更可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每位同学对所得到结论的理解和认识。形成自己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解决策略,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感悟能力。让学生上台汇报研究成果,是让学生有种成就感,同时还可训练其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其数学素养。
学情预设:考虑到各位同学的水平可能有所不同,教师应巡视,对个别同学可做适当的指导。
在学生分析解决的过程,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之后进行交流总结。
师:下面我们分享各位同学的研究成果!教师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对于从解析式、性质推断函数图象的研究,某些同学可能对于某些环节仍有问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完善。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相关知识,教师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发现、得出的结论进行适当的点评或要求学生分析。但对二次函数的奇偶性的分析,有同学可能提出质疑,教师可利用奇偶性的定义同时借助于几何画板的演示,得出一般性结论。为此我将带领学生体验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乐趣,进入本节课的下一个环节——强化训练,加深理解。
(四)强化训练,加深理解
例3、求函数的值域和它的图象的对称轴,并说出它在哪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在哪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它的奇偶性如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最后做出点评分析。/ 11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是:把教科书的例3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函数中的参数b对奇偶性的影响,既解决了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奇偶性的质疑,也强化了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的理解及运用,同时也把具体的函数问题推广到一般模式,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识,灵活运用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学情预设:①首先对于函数的值域、对称轴及单调性的确定问题不会太大;
②对二次函数的奇偶性的分析,有同学可能提出质疑,教师可借助于几何画板演示,得出一般性结论。
通过本例题的探讨,学生不仅对二次函数的奇偶性有个新的认识,对本节课所强调的借助于函数解析式研究性质进而推断函数图象的研究方法基本内化,同时对函数奇偶性概念也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紧接着我将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五)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在小结归纳中我将从学生的知识,方法和体验入手,带领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二次函数有什么认识?研究二次函数的方法有哪些?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师可以边总结边板书。
在收获方面教师强调拓展今天所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研究函数性质图象的一般方法,对于一些陌生的或较为复杂的函数只要借助于合适的方法得到相关的性质就可以推断出函数的图象。/ 11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再一次复习条理对函数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也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让学生体会本课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②总结本节课中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③强调各种研究数学的方法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才能融会贯通。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是把二次函数的性质总结一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对函数研究的学习,即怎么研究一个函数。
(六)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作
业:课本62页习题2.2A组第4、5题。
探究作业: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
(1)求m的值,并判断抛物线开口方向;(2)求函数的最值及单调区间。
设计意图是:作业分层落实。巩固题让学生复习解题思路,完善解题格式,以便举一反三.探究题通过对教材例题的改编,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探索,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函数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仅是通过对比总结得到二次函数的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函数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教师可以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2.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可以很容易的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本课使用几何画板可以动态地演示出二次函数的系数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观察系数对二次函数单调性、对称性、奇偶性的影响。
3.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得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思考问题。/ 11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 11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2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遵循“探索—研究——运用“亦即“观察——思维——迁移”的三个层次要素,侧重学生的“思”、“探”、“究”的自主学习,由旧知识类比得新知识,自主探究二次函数图象及其性质。学生动脑思和究,动手探。教师的“诱”要在点上,在精不用多。通过本节学习,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二次函数性质及其图象特征。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有二次函数的基础,了解二次函数图象及其相关性质,接受起来较快。基于此,教师应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引入新概念,帮助学生加深并提高对二次函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研究二次函数的一般方法——配方法。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a)的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方程,单调区间和最值的求法。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图像,能通过图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3、通过具体例子,在探索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的过程中,学会利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表达式表示成:y=a(x-h)^2+k的形式,从而确定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和对称轴。
4、通过一般式与顶点式的互化过程,了解互化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认识“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在经历“观察、猜测、探索、验证、应用”的过程中,渗透从“形”到“数”和从“数”到“形”的转化,培养了学生的转化、迁移能力,实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二)、情感目标
1、通过主动操作、合作交流、自主评价,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好奇心与求知欲,点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猜想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协同合作的意识、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能力目标
1、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探讨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研究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重要方法——配方法。
对于任何一个二次函数,只要通过配方变形为:(x-h)2 + k的形式,就可以知道函数的图象特征和有关性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从理论上加深了对函数的理解,也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 习
1、二次函数定义、表达式。
2、求二次函数y= a(x-h)2+ k(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认知铺垫,学生思考后回答)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在同一坐标系中做出下列函数图象:y=-3x2 ,y=-2x2 ,y=-x2 , y=3x2 ,y=2x2 ,y= x2.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 :函数y= ax2 的单调性、奇偶性、最值与图象开口方向、对称性、顶点?
问题二:函数图象随a 值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三:y= ax2 与 y=-ax2 图象有何关系?
(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放映问题答案,展示函数图象随a 值变化的过程,即函数y= ax2(a)的图象和性质。)函数y= ax2(a)的图象和性质: 1.函数是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2.顶点坐标(0,0)
3.当a>0 时,开口向上,在上是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当时,有最小值0。4.当a
5.当a>0 时,抛物线在x轴上方,开口随 a增大逐渐减小;当a
教师提问:若将函数的图象进行平移,则函数的哪些性质将不发生变化?哪些将发生变化?(学生讨论回答),研究一般的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
1、研讨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
2、研讨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探究:
问题一:指出两个函数的开口方向,并说明哪个函数图象的开口较大? 问题二:分别将二次函数与配方,然后分别求出两个函数的最值以及与x轴交点。
问题三:列表画图,分别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两个函数的图象:
1、推测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并给出证明。
2、y= a(x-h)2+ k(a)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
3、分别指出两个函数的单调区间。
问题四:将二次函数y=ax2+bx+c(a)配方,并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对于a>0和a
(学生完成以上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发,并在最后加以总结。)
二次函数性质如下:
1、图象是一条抛物线,顶点坐标是,对称轴是直线
2、当a>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函数在处取最小值;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
3、当a
(教师指出配方法是研究二次函数性质的通法,对于二次函数性质的有关结论不必死记硬背,关键在于如何运用配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性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配方法”是研究二次函数的主要方法,熟练的掌握配方法是掌握二次函数的关键,对一个具体的二次函数,通过配方就能知道这个函数的主要性质。应用举例:
例:求函数的最小值和它的图像的对称轴,在哪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在哪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例题由学生版演,教师给予纠正。让学生充分体验研究二次函数的方法——配方法。通过学生版演,可以发现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解:因为:
所以 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它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
(三)、随堂练习:
1、用配方法,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1)1.根据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公式确定下列函数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1)y=2x2-12x+13(2)(2)y=-5x2+80x-3192、求下列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做出图象:
(1)y=2x2-2x-(2)y=-2x2-4x+8(学生做完练习后,教师进行及时评价)
(四)、归纳小结:
方法:研究二次函数的主要方法——配方法。
知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有关结论。
(1)抛物线,当x=()时,y有最()值,是 .(2)当m=()时,抛物线 开口向下.
(3)已知函数 是二次函数,它的图象开口(),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4)抛物线的开口(),对称轴是(),顶点坐标是(),它可以看作是由抛物线 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的.(5)函数,当x()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函数取得最()值,最()值y=().
(6)抛物线 可由抛物线 向()平移()个单位,再向 平移()个单位而得到.
(7)二次函数 的图象的顶点是(),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五)、作业: P22习题 第2题(1)、(3)、(5)及第3题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教学设计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
过程与方法:结合图象确定抛物线y=a(x-h)2+k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与顶点坐标及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抛物线y=a(x-h)2+k与y=ax2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前两课时的基础上,对于顶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根据类比思想比较容易得出完整顶点式的图象性质,所以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独立探究,个别指导,然后归纳总结。之后把侧重点放在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上,重点研究实际问题的建模过程,鼓励一题多解,拓展学生思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画出形如y=a(x-h)2+k的二次函数的图象,能指出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教学难点:理解函数y=a(x-h)2+k与y=ax2及其图象的相互关系。4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这样一道题。观察y=-x2、y=-x2-
1、y=-(x+1)2
这三条抛物线中,第一条抛物线可以经过怎样的平移得到第二条和第三条抛物线。(指名学生回答)。
师: 同学们可不可以在这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猜想一下第一条抛物线能否经过怎样的平移得到抛物线y=-(x+1)2-1 生: 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下平移一个单位。
师: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板书课题)
二、探究 探究一(大屏幕出示)(自探问题部分)
1.画出函数y=-(x+1)2-1的图象,指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最值、增减性.
x y=-(x+1)2-1 函数
… …
-4
-3
-2
-1
0 1 2 …
…
开口方向 顶点 对称轴最 值 增减性
y=-(x+1)2-1(学生口头展示以上问题)
2.师:(结合课件)把抛物线y=-x2向_______平移______个单位,再向_______平移_______个单位,就得到抛物线y=-(x+1)2-1.所以抛物线y=-x2 与抛物线y=-(x+1)2-1 形状___________,位置________________. 通过刚才的演示,可以证明我们前面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也就可以说明抛物线y=a(x-h)2+k与y=ax2之间也具备这样的平移关系,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借此探究一下抛物线y=a(x-h)2+k的性质呢?(小组合探问题)
1.抛物线y=a(x-h)2+k与y=ax2形状___________,位置________________. 2.函数 开口方向 顶点 对称轴 最值 增减性
y=a(x-h)2+k(板演展示,评价,教师点评归纳)如果掌握了上面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快速准确的完成下面的练习了。(大屏幕)3.快速抢答
说出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1)y=2(x+3)2+5;(2)y=-3(x-1)2-2;(3)y=4(x-3)2+7;(2)y=-5(x+2)2-6;
师:像这种形式的抛物线我们可以直接确定他的顶点坐标,所以我们把它称为二次函数的顶点式。已知抛物线的解析式可以快速确定顶点坐标,反之,已知顶点坐标可以怎样确定解析式呢? 我们来看一道实际问题。探究二 合探完成例4.(大屏幕)
例4 要修建一个圆形喷水池,在池中心竖直安装一根水管,在水管的顶端安一个喷水头,使喷出的抛物线形水柱在与池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m处达到最高,高度为3m,水柱落地处离池中心3m,水管应多长?(小组合作探究完成)
教师巡视过程中注意发现不同的建立直角坐标系模型的方法,并指明不同建模方法的同学进行板演和评价。
重点探究实际问题的建模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建立直角坐标系。
教师点拨归纳:结合我们刚才解决这道题的过程,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解决二次函数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首先,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建模),然后结合所建模型,选择恰当的解析式形式;接下来根据已知条件(已知点的坐标)求解析式,最后,找出实际问题的答案。
三、拓展运用
1.顶点坐标为(-2,3),开口方向和大小与抛物线y=x2相同的解析式为()A.y=(x-2)2+3 B.y=(x+2)2-3 C.y=(x+2)2+3 D.y=-(x+2)2+3 2.二次函数y=(x-1)2+2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____.
3.将抛物线y=5(x-1)2+3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后,得到抛物线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抛物线y=-3(x+4)2+1中,当x=_______时,y有最________值是________. 5.一条抛物线的对称轴是x=1,且与x轴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开口方向向下,则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个)
6.若抛物线y=a(x-1)2+k上有一点A(3,5),则点A关于对称轴对称点A’的坐标为。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答案,发现问题组内解决)
四、学科代表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做出归纳总结。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 ——顶点式
函数 开口方向 顶点 对称轴 最值 增减性
y=a(x-h)2+k 学生展示区 学生展示区
教学反思:二次函数的知识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本节课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接受并理解,我在设计上总体遵循的原则是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当中的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前面性质的得出部分,主要想法是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亲手画图象感受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降低理解难度,验证猜想,获得成功的体验,侧重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夯实基础。后面的实际问题部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二次函数的实际问题,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建立二次函数的模型,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想。教学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不单只是一个知识的载体,更应该是学生吸纳知识的一根导线,让学生通过我们的引领,真正的进入知识的殿堂!
下一篇:《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