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说课稿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中美术说课稿汇总4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中美术说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正确理解教材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展开。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6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展示了黑白装饰画的装饰美感,并引导学生通过点、线、面造型和反白效果来装饰画面。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物象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大胆创造美的能力。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我面对的学生群体特点如下: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广泛体验,产生了与评价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感染力、表现力等艺术手段有关的情感体验,审美观念正逐步形成。不过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有装饰画的造型经验和能力,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将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多观察,掌握用不同表现方法及装饰手法创作一幅有美感的黑白装饰画。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掌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黑白装饰画的美感,学会黑白装饰画点、线、面的表现方法和夸张变形的装饰手法,创作一幅有创意和美感的黑白装饰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践,能够创作一幅具有装饰美感的黑白装饰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勇于创造的行为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的教学目标,为了使课程有的放矢,我设置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学习黑白装饰画的表现方法及其装饰手法,感受黑白装饰画的独特魅力。

难点:创作有装饰美感的黑白装饰画。

五、说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我将采用谈话启发法、趣味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和示范教学法,从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做了如下准备:多媒体课件、铅笔和素描纸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下面就是本次说课的最重要部分,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我将出示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说一说熊猫一生当中最大的两个愿望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感受黑与白的朴素纯净之美,从而导入课题《黑白装饰画》。

通过这种脑筋急转弯的导入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克服学生接受知识的畏难心理并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环节二:描述分析

我将用多媒体展示黑白装饰画《乡村少女》,请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然后向学生提问:这幅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画面给你什么感受?结合画面内容,学生可以思考得出画面描绘了一个扎辫子的小女孩挎着装鱼的篮子的形象,给人一种简洁与凝练的质朴之美。接着追问:画家如何表达画面效果的?学生思考可以得出画家运用黑白两种朴素、纯净的色彩进行表现。白色的辫子反衬出深色的衣服,同时篮子也是通过篮子里黑白相间的鱼反衬出它们的可爱形象的。教师总结出画面利用黑白两种朴素纯净的色彩,用简洁和凝练传递出“海纳百川”般丰富的审美信息,画面运用黑白互衬的手法表现事物,以少胜多。

然后我会出示带罐子的`静物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说说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并说说画面物体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面综合了点、线、面多种造型因素,大胆将室内外景物组合在一起,并进行概括、夸张和变形造成的装饰效果。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无装饰与有黑白装饰画猫的形象,对比分析它的装饰美。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出装饰过的猫身上布满花朵纹样,这种手法属于添加法,是我国民间美术中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层层设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体会黑白装饰画的美感,学习其表现方法和造型手法,从而能自主创作出一幅有装饰美感的黑白装饰画,符合本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规律。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活动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之间发生碰撞,激发更多的探究性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环节三:示范讲解

我将根据一组静物照片示范一幅黑白装饰画。让学生了解黑白装饰画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即创作时要对静物形体进行夸张、变形、排列或简化,抛弃其固有色,采用黑白色进行点线面的重组,表现画面独特的装饰美感。这一过程体现了美术课程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及时解决技法上的难点。

环节四:实践展评

接下来便请学生选择喜欢的题材和方法,自主创作一幅黑白装饰画。在此期间我会巡视指导,积极发现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对部分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创作结束后,我会请学生将作品展示出来,组成黑白装饰画展,并请他们介绍自己作品,同时请其他学生从画面内容、表现方式和装饰效果等角度欣赏交流,我会进行鼓励性点评。

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评价对象和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利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能够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环节五: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的收获和体会,来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并进行情感升华,让学生认识到黑白装饰画我们生活带来的美感。作业是请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尝试用黑白装饰画的方式把它们描绘下来。

这样开放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美术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八、说板书设计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重难点突出。

初中美术说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以校园风景画写生为主题,让学生运用掌握的铅笔淡彩画的技法,系身体会、接触大自然,展开想象和观察能力用心描绘给我们还不熟悉的美丽校园。在绘画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我校的发展史,写生完后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学校和成功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热爱生活的道德美育。

2、教学目标:

A.让学生学会风景画的选景构图方法。

B.定稿后铺一层素描大体明暗

C.熟练的把握好水分上好淡彩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好淡彩的水 ,以及色彩的感觉度,要求学生在给画过程中,上色彩要大胆自然、明块,体现出水彩特有的透明感,选景上要求发自内心的。技法表现要求学生有朝气蓬勃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教学难点是怎样结合素描关系上好淡彩。

二、说学法

美术课的教学和其他课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动心,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感悟,结合技法描绘写生。

三、说教法

新课改理念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共同合作,教与学是互相联系的,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搜集材料作品的示范形式来进行教学,以学校的发展历史介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里倾向,从而热情的参与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在我们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美好的东西,我们生活在其中也没有完全感觉得到。那是我们缺少了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开始接触新鲜的事物都十分感兴趣,只要我们善诱的引导和启发他们接受是很快的。因而我对本节课进行以下设计。

A.谈话法引入

先介绍学校的发展史,以学校的景象质度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B.教师示范、引发学生兴趣、信心

从选景、构图、定稿、上明暗、详细分解介绍技法。

C.学生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D.总结

师生互评。

初中美术说课稿范文3:人类创造力的源泉【第三篇】

课 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课 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部分劳动的场景,通过欣赏这些场景来认识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

教学方法:

1、欣赏

2、讨论

3、动手画劳动场景

一、导入新课:

1;简介本届学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青岛实验区第一届,师生共同参与、积极配合来完成教改任务。

2;本节课为欣赏课。

3;观看劳动的场景画面

4;把学生分成 四个组。

抢答问题:观看1---2页的五个画面

1: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情节?

二:新授课:

教师活动:

1:根据座次分成四个组。

2:提出活动一的第一个问题。?

3:教师在黑板上分四个记分牌,分别记分。

4:活动一(2)、(3)问题根据时间再定。

5:教师布置画一幅“表现劳动场景的画”。

学生活动:

1:分成四个组,自己选队长,起队名。

2:抢答问题。

3:选代表作总结。

4:学生动手画“表现劳动场景的画”。

能力要求: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对课本3、4页问题找出一、二个来论述,写成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资料来源提示:互联网、图书馆

课后记:

新教材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给我们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需要我们认真探索。

1;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探索,注意对有创见观点的学生充分肯定。

3: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要强调清楚。

4:师生共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学习。

初中美术说课稿【第四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江苏少儿版七年级《美术》第14册“设计.应用”单元中的一课。“线”是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要素之一,而本节课提到的“立线”则是有影子的线,它把生活中的各种线形的材料通过一定的方法“立”了起来,使其有了一个动手设计制作的过程,也令作品具有了很强的装饰性,体现了设计应用课美化生活和环境的作用。因此,本课内容的设置较有新意,动手又动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材料的选择较贴近生活,便于学生搜集和寻找。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在作品的赏析中感受艺术之美;在作品的设计中培养创新意识;在作品的合作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在制作过程中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总之,它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学情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已具备初步的线造型能力,且普遍对动手制作兴趣较浓,而“立线装饰”正符合了这个年龄段的特征,动手动脑相结合。但是,他们对线造型设计的手段和方法知之不多,特别是正确合理地运用生活中各种线形的材料进行创作,使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不甚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大量的范画作品,通过作品的赏析,师生的互动,教师的启发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感受艺术作品之美的同时,逐步了解和掌握立线装饰作品造型设计的要点和难点,使其创作更具美感。

2、作为设计应用领域的“立线装饰”,其主要的设计目的和用途就是美化装饰生活和环境,而课本所提供展示的范画形式单一,很容易捆住学生的思维,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几乎在每一个知识点的传授中都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个或一点拓展的知识,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思维,使立线装饰的设计不断由单一到多样,由平面到立体,进而向全立体拓展,培养学生改善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设计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立线装饰的特点,掌握立线装饰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2、感受各种立线装饰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审美素质。

3、体验合作与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点:

了解立线装饰的特点,感受各种立线装饰作品的艺术美,利用各种线状材料进行立线装饰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五、教学难点:

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合理运用各种造型要素和造型方法,使立线装饰作品真正具有“装饰”之美。

六、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沥粉制作材料,KT板,紫沙泥,粗细不一的跳绳,相关范画和工具材料。

学生准备:各种卡纸,生活中各种线状的材料,相关制作工具。

七、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导出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爬墙虎的藤条并和一个表现爬墙虎的藤条的平面装饰画作品对比。提问:两者有不同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幅作品,经过讨论说出它们的不同点:一个是用黑水笔直接描绘而成的平面的线,另一个则是立体的线。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和分析,让学生对立线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并自然引出课题——立线装饰。

(二)活动参与,深入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幅有大象造型的纸立线装饰作品,并设问:立线装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用手去触摸作品——感受到纸的硬度和画面的凹凸;用灯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作品——看到画面上有“大象”的影子落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作品——发现“大象”的轮廓线有粗细不等的变化。进而得出立线装饰的主要特点是:有影子、有质感的变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得出问题的结论,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又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作品赏析,感受设计要点

1、师生共同赏析纸立线装饰作品

此赏析过程共展示了六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采用由教师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解答问题的教学思路共同感受立线装饰作品中造型设计的要点。

(1)整体欣赏六幅作品——得出造型设计需夸张,要富有装饰美感。

(2)欣赏作品1和作品2——得出造型设计可以是具象的,也可是抽象的。

(3)欣赏作品3和作品4——得出造型设计有对称和均衡之别。

(4)欣赏作品5和作品6——得出“立线”的不同形态和有秩序的排列给

造型设计带来很强的装饰性和形式美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纸立线装饰作品的艺术美,充分体会纸立线的基本造型方法在具体作品中的灵活运用给人带来的装饰美感,掌握基本的造型要素和基本方法。

2、游戏:纸立线变变变。

此环节是在前一个环节基础上的一次拓展,即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纸通过拧、编、缠的方法,使纸变化出多种不同“立线”的形态,以改变单一的把卡纸裁成条状立起“作画”的方法。

[设计意图]:以纸为媒介,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纸立线装饰作品的表现形式。

(四)作品评述,掌握设计难点

1、教师设问:立线装饰除了纸材,还可以用哪些材料?并用课件展示用其他线形材料创作的立线装饰作品。

学生边欣赏边归纳老师的提问,即除了纸材,还有电线、各种绳子、毛线、火柴、泥条、吸管、铅丝甚至树枝等。

2教师再提问:这些不同材质创作的立线装饰作品的有何特点?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启发之下,边欣赏作品边回答老师的问题。即:由于材质的不用,作品给人的感觉不同,如毛线给人轻柔之感,而铅丝则给人刚直之感。并进一步讨论分析出在作品的创作中,应把造型和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型选材或以材设型。

[设计意图]:感受各种立线装饰作品的艺术美,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创造美,学会把材料的质感作为丰富造型设计的重要元素,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装饰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

(五)演示讨论,归纳设计步骤

教师展示沥粉立线装饰作品,简单介绍沥粉立线装饰的原理和特点,并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演示,进而由学生归纳总结出立线装饰的设计步骤。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让学生了解、感受了沥粉立线装饰作品的艺术美,同时又直观地展示了作品的设计制作步骤。

(六)拓展知识,丰富设计方法

教师提问:立线装饰的底版除了各种平面的纸材和板材外,还能有其他形式的底版吗?接着,结合实物和图片启发诱导学生

(1)先出示把脸作为底版的猫头鹰立线装饰作品。

(2)再用课件显示底版为盘子的泥条立线装饰作品。

(3)最后展示用立线装饰的塑料杯子。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逐步归纳出底版除了纸材和板材外,还可以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底版可以作为造型设计的一部分并与之相融合成一个整体。

(2)底版可以是生活用品。

(3)底版除了是平面的,还可以是立体的。

[设计意图]:拓展底版的表现形式,既丰富了立线装饰作品的设计方法,又能进一步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使作品与生活的联系更密切。

(七)合作设计,动手动脑

1、分组合作,快乐体验

(1)在桌子上设计制作立线装饰作品。

(2)在地上直接用各种跳绳创作立线装饰作品。

(3)用泥条在白色KT板上创作立线装饰作品。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选用不同的创作方式,既拓展了创作空间,又增大了作品尺寸,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立线装饰作品创作的乐趣。

2、作品展示,评议交流

学生先分组展示作品,派代表上台进行交流,而后学生互评,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设计意图]: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并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八)开阔眼界,激发思维

1、教师结合图片,简介法国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奇特的建筑结构。它的设计独树一帜,整个建筑是由钢管和玻璃管构成,并把钢管故意裸露在外面,象一个工厂车间。启发学生用“立线装饰”的视角去整体欣赏它,会发现它的建筑结构实为一个全立体的立线装饰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法国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独特建筑结构的赏析,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使立线装饰由平面向全立体拓展。

2、提出课后思考题:现代家庭装潢为了美观,通常把电线和水管埋在墙里, 这样做会给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带来很大的麻烦,若把它们直接裸露在墙外,你将如何对它们进行科学而巧妙的设计,使其既实用又美观呢?

[设计意图]:拓展课堂知识,把立线装饰的设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改变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意识,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九)寄语学生,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创意无限的设计海洋中,愿你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开动脑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

八、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立线装饰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2、在作品的欣赏评价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如何。

3、学生的作品设计是否具有一定创意的装饰美感,且能积极投入到合作创作中。

九、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给我最大的切身感受是,在新课程的改革实施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教材实施者,他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教材参与者。

本节课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很简单,就是利用生活中各种线形的材料通过一些基本的设计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使其成为一件具有装饰性的立线装饰作品以美化生活和环境。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中的内容去传授,那么,学生的思维势必受到约束,反馈出的作业情况也会受到课本范画的影响,虽有创意,但不会有太大的突破和创新,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被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因此,我在认真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知识和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并巧妙地渗透在教学的设计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了立线装饰作品的表现形式,又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热情,使得作品的呈现样式更加多样化、立体化,生活化。

点评:本课是设计应用领域中独具魅力的一课。“立线装饰”也是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一种方法,然而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它的美感,创作出别巨匠心,富有个性的作品来却不容易。为此,教师把着力点放在了打开学生思维上,学生的思维放出的奇光异彩使这节课特别精彩。

教师从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爬墙虎藤条入手,一下子使学生的思维跳出了局限的底版上的立线装饰,并由此找到了生活中的不同材质的立线,既感受了不同材质的美又由不同的材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符合新课程中以多种媒材进行创作的理念。游戏“纸立线变、变、变”既给了学生方法又使学生的思维丰富了、活跃了。此外,最后的拓展,通过播放裸露在楼道里的电线和水管的录像,引导学生对这些不美的立线进行加工设计,使之既美观又实用,至此,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生活,走向深刻,具有价值。而介绍全立体的法国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奇特建筑结构,又使得学生的思维从平面走向了立体。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