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十【参考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十【参考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0【第一篇】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今年参加了一师一优课活动。我执教的是《物体的浮与沉》。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物体的浮与沉》这一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阿基米德定律》的巩固和发展,同时浮沉条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学好这一节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节主要突处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利用浮沉条件进行简单的生活应用及解释。

在新课前,通过反转课堂的方式,学生观看微视频,学习漂浮和悬浮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完成前测。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出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浮力=重力。

在引入新课时,我让学生猜一猜常见的许多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是浮是沉,大多数学生都能猜对,但鸡蛋能悬浮在(盐)水中,学生觉得很神奇。最后一个我把锡箔纸做的小船放在水面漂浮,团成一团却沉入水中,通过这样一个现象引入新课,使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新课,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学习新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带的小瓶做一做下列实验:

(1)把盖上盖的空小瓶浸没于水中,再松手。小瓶上浮至漂浮在水面上。

(2)把装满水并盖上盖子的小瓶,浸没于水中,再松手。小瓶下沉。

(3)在小瓶内装入恰当质量的水,并盖上盖子,浸没于水中,再松手。瓶既不上浮,也不下沉,悬浮在水中。

做第3步实验时若通过改变小瓶的质量很难实现悬浮,小瓶不是轻了就是重了,好多学生做到此时都去努力尝试,但是成功的不多。

完成实验后,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议一议:物体的浮沉条件,得出结论,在课堂上共同总结,用科学的语言说一说物体的浮沉条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学以致用,让刚才下沉的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说出做法和理由。然后利用智慧教室落实一个练习题,及时落实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夯实知识。同时引出轮船的原理,反扣引入新课时铁块下沉,而钢铁做的轮船却不下沉的原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方法,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本节课遵循着物理来自生活,最终还是应用生活。对于物体浮沉的条件,本节课进行简单的知识应用。在授课时我整合了课本的知识内容。利用微视频,让学生学习潜水艇的浮沉原理,说出自己的收获,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讲解热气球和孔明灯,锻炼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为学生学习活动服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以新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参与体验,交流合作的学习新理念,落实了三维目标,坚持了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完成了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合作共建、知能应用、诊断评价五个环节,基本达成了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

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探究课比较忌讳重形式而轻实效。如果在探究结论得出后再加上一道习题,加以巩固,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对电流=电压/电阻的理解加以说明和强调,那么整个探究显得更有实效性。毕竟,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和应用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在这个知识的理解上出错。

本课从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把握上做的很好,这也花了教师大量心血和时间。从实验的引导到实验器材的准备,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如何上好一堂探究课,关键是创设好的情境,引导猜想和实验前的设计引导,做好这些,才能上一堂好的物理课。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0【第二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

2、拓展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问:你知道三峡吗?知道些什么?

播放有关三峡的风光片,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我国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1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1篇。

二、走进文本,解决字词。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听读要求(划出难读的字);显示生字及其注音;提出小组合作理解句意的具体要求;多媒体逐步显示各个句子大意。

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句意,整体感知全文。

听(边看)课文录音,找出难读的字准备发问;掌握生字词、难读字的读音;流利朗读课文、读通节奏;小组讨论理解句意,口头翻译全文。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多媒体显示附带文字的三峡四季图片。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领略三峡的美,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翻译和体会其中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峡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好句子的表达效果。明确归纳文中三峡山水四季之美: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暴涨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天:凄凉萧瑟,凄美。

2、提出疑问:

1)为什么会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现象?

2)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

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想到什么?

4)你怎样理解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再明确参考答案。

a.仔细读课文,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b.小组合作交流有关句子,并在合作中翻译这些句子,回答质疑,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c.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水之美。从中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说出这些句子中的词语好在哪里。

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

小结课文内容: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同时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比较阅读:

幻灯片显示《三峡》与《早发白帝城》,两文对照,提出疑问,让学生说出两文的异同点。

一起来背诵《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三峡工程:

(多媒体演示三峡的今天:“高峡出平湖”照片)。

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_年春秋两季,长江流域遭遇百年大旱,也有人认为是三峡工程造成的气候异常,就这些,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由古及今,让学生关心三峡的今天和未来的命运,培养社会责任感。

布置作业:

背诵并书面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山高峻美。

三峡夏----奔放美。

水春冬--清幽美。

秋----凄婉美。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0【第三篇】

难就难在开头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宏伟的大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学生在后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今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然还么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期待明天的我可以以一个崭新的心态去面对我的下一届学生。无愧人民的子弟。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0【第四篇】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对初三学生来说,也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因为初次接触,平时授课时应把握学科特点:以实验和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对化学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认识实验室规则,练习常用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初步认识研究和学习化学的方法:实验探究法。

2、通过空气的学习,了解空气的成份及其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树立环保意识。

3、通过氧气的教学,初步认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练习气体制取的基本操作。

4、通过水的教学,了解水的组成,水污染及其防治,树立节水及环保意识。

6、进一步学习化学式的写法,在此基础上学习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及有关计算。

7、通过“碳和碳和化合物”的教学,结合氧气部分的学习,进一步熟悉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练习化学方程式写法。

8、联系实际,了解燃料及其利用。

1、氧气的制法和性质。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认识,对微观世界的想象。

3、学习加热、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4、对化学反应及其反应类型的认识。

6、碳和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性质、制法。

7、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习惯,认识探究学习的方法。

1、对空气成份探究实验的设计分析。

2、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3、对微观世界的想象。

4、探究实验的学习方法。

5、物质的结构、变化、性质、用途间的相互联系。

6、质量守恒定律。

7、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运用。

9、建立系列观点:条件_结果;气体的制取思路、方法等。

10、物质间的相互联系。

1、化学式书写与运用。

2、形成研究学习物质的方法。

本学期计划进行两次较大的教研活动:

1、学期开始时,组织本科教师对教学进度、授课方法等开展一次教研活动,以确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2、教与学协调同步,平时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教学内容、教法、教学进度、后进生转化、分类指导等方面不定时的加以研讨。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0【第五篇】

万峰石材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生态建材示范企业、国家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典范企业、中国生态建材标准化先进企业、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广东省低碳示范企业、广东省自主创新标杆企业,广东省诚信示范企业等,获有中国建材建筑应用创新大奖、大中华区设计师最喜爱建材品牌等,是广东省人造石地方标准与国家行业标准的主导编制单位,公司总裁被中国石材协会授予“全国石材行业‘’杰出人物”称号。

公司如今已成功研发出6代人造石产品,拥有板材系列100余款,异型产品80余款,同时还研发多种生产型原料和护理型材料。拥有强大的科研、设计及管理的人才团队,成功开发出了“数控布料”、“表面纳米改性防护”“多彩岩相仿真”、“线(裂)纹仿真”、“玉石仿真”、“微石仿真”等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技术,产品不仅兼备天然石材的质感和坚固的质地,同时还拥有良好的易加工特性,在提升人造石材光泽度方面,成功引进超洁亮技术,首次突破了人造石材光泽度比天然石材低的局面,同时大幅度提升了产品的耐磨度和防污性能。产品广泛应用于公共建筑、家庭装修、厨卫、饰品等领域。可根据不同装饰风格需要,打造出个性的家居空间。

公司在质量方面严格把关,全面通过iso9001:20__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20__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国家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符合gb5655-20__放射性标准中a类装修材料要求。另外,凭借着自身完善的质量体系、稳定的产品品质及良好的用户口碑,万峯石材还先后获得“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等多项荣誉。

展望未来,万峰人将以“创新、领先、高效、务实”的精神,全面实施公司的“人才战略”、“科技战略”、“品牌战略”、“服务战略”,致力成为世界人造石材行业科技研发、生态环境改善的引领者。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0【第六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0【第七篇】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学习物理的宗旨,“从生活走向物理”向我们反映了学习物理的方法,(但学生并不知道),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情景、创造掌握学习方法的机会。

物理中最大的情境是实验。刚教学时,总是认为工作就是让学生考出个好的成绩,对学生不放心,做不到放手,认为学生自己完成个实验不如老师给他详细的讲一遍掌握的全面、掌握的到位,一直以来包办代替,但第一次测试给了我沉重的打击,学生让我培养成了听懂不会做的状态,在这样结果面前,让我想到了放手,学生在学习中是主体,我把舞台还给了他们,只为他们的主动探究创设情景,创造机会。

看似简单的情景实则是一门艺术。学生在课堂中有多大的收获,与教师创设的情境息息相关。如学生一开始学习长度与时间时,对长度单位的感受是难点,对物体长度的估测没有依据,在上本节课之前,我让学生到操场上去围着400m的操场走一圈,数出有多少步,从而知道自己一步大约是多少,从而对长度中的单位在心中有了衡量的尺度;还有我们的实验开出率达到了要求的150%,像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很难理解,我们给学生展示自行车后轮转动,轮下盆中的水会溅出,学生通过水溅出的方向,自主探究,教师绝不干涉,让学生亲自体验分析过程;针对还不理解的同学,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实验,让学生站立,向前走体验脚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哪,人向哪运动,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照相机照相问题不会分析,我们在本节课中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架单反照相机,让学生从体验中弄明白问题;在课本要求做的实验中,我们也只是给学生实验目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体验,即使一节课下来,没有完成整个的实验过程,教师也不会包办代替-------讲实验。“放手”的坚持让学生发生了质的飞跃:学生主动积极、求知欲强、对于物理学习,有了自己的思想。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深刻地体验;放手是一种能力,放手是一种境界,放手也是一种智慧。相信我们的孩子比老师更能创新出适合自己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探究的方法。

二、评价引领,形成良性的合作竞争关系。

八年级开学伊始,面对陌生的物理学科,学生谈不上感兴趣,谈不上喜欢,为了他们更快的喜欢上物理评价引领显得尤为重要。你想要什么就要评价什么,评价什么就要培训什么,同时评价,方式一定要激趣,吸引学生,让学生觉得好玩,但在评价的路上,有时会让我们陷入瓶颈状态,这个时候一定要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创造成为我们教学管理的杀手锏!让每个学习小组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创造出物理课的评价方案,然后在班内组织评价方案答辩,答辩不是为了为了评出一二三四,答辩是为了创造,更是为了培训,因为答辩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培训!每个班级通过答辩形成完善的物理课堂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各小组,每个小组是一个团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给学生形成良性的竞争合作意识,让学生保持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又要树立协作、互助的合作观念;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这就是评价的魅力。但要想评价达到这种理想状态,我们要有及时的反馈,例如:我们一周下来综合各方面的评价,在周六对各小组晋级,有的以军衔制的等级晋级激励学生,方法是:一个小组四个人,有三个人晋级为大校一人落后,那整个小组不能晋级为少将小组;同时我们还设有对抗小组,只有本小组战胜了对抗小组,才能被晋级,即使你的一周评价再靠前,但没有战胜你的对抗小组,那他们也要被降一级。通过评价的引导,随着时间的变化,学生在评价下激发的学习状态,成为了自身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

在整个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是“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同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面对不同的孩子,教育必须坚持“用一把要匙开一把锁”的原则,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找好自己的目标,发现目标对自己的作用,鼓励每个孩子向着自己的目标狂奔。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0【第八篇】

案例:金属钠的知识。选自《化学必修1》教材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可进行以下实验。

学生实验。

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取一小块钠(注意钠颜色、储存的方式),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切开时注意钠的质地)。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并查找有关钠在纯氧中反应的视频,进行对照。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活动。

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

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质地柔软,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故应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2)结论:钠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得到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在纯氧中燃烧得到白色固体氧化钠。

实验(3)结论:钠与水反应时浮于水面上,并会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伴随发出吱吱声,最后融化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

烧杯壁发烫,说明钠与水反应放热。

概括得出浮、游、融、响、红(芙蓉又想红)。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保存方式。

实验拓展: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是氢气。

(1)学生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注:考查氢气的收集方式,氢气的验证方法)。

(2)老师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共同探讨。

方案一:

一、实验材料。

矿泉水瓶、铝箔、针、橡皮塞、水槽、酒精灯、木条、金属钠。

二、实验步骤。

1.取1个空矿泉水瓶,在下端开1个小孔。

2.用铝箔包好1小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在上面扎些小孔,并用针把包好的钠固定在橡皮塞(大小与矿泉水瓶匹配)上。

3.在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水位应高于矿泉水瓶小孔的位置。

4.用拇指堵住小孔,把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往矿泉水瓶中加水,直至加满。

5.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矿泉水瓶口,放开堵住小孔的拇指。此时观察现象,铝箔四周有气泡出现,有水从矿泉水瓶的小孔排出,直到反应停止。这时可以打开橡皮塞,迅速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矿泉水瓶口,可以看见矿泉水瓶内气体燃起一团火球,随即熄灭。

(3)课后自主学习。

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查找相应资料:

1)常见金属的颜色、保存方式、质地。

2)常见金属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用途。

3)能否与水反应,反应条件是什么?

4)常见金属的制备方法(金属为常见金属,如铜,钾,铁,铝,锌,镁)。

教学设计。

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其优点是:

符合新课标理念下自主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1.自主学习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对学习自我负责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合理监控学习步骤(学习节奏、时间、地点等),以及评估已掌握的学习内容;(2)学习者能对学习过程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能建立一套自己的评估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和及时地解决问题;(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地依赖教师、等待来自教师的知识传授。

2.自主学习目的。

通过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让其积极、主动寻找更加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新的平衡,使之不仅学会学习,而且爱上寻知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可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身的认知结构能得到补充和拓展。

3.自主学习实质。

就是在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处,还要注重学生其他能力(提出提问的能力,观察的能力,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的培养和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识。

4.自主学习特征。

(1)主动性(最典型)。

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应该是能够主动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原理,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调查,然后分组自主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全过程当中,对所学知识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2)过程性: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把现成的东西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索、讨论、实验、总结来得出所需的答案。

(3)有计划性(可变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学习,并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

(5)应用性:自主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知识的应用。新大纲把知识的应用和学习过程提到相同的重要地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

如在课后自主学习的问题中:常见金属的颜色各是什么?是否都能与水反应?它们的常见形式?学生就会总结出如下知识:

(6)创新性: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所争议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自主学习策略。

(1)教师与学生要转变传统观念。

首先,应改变求知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教师需要顺应教学模式的变化,主动转换角色,使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改变对教师依赖的局面,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见解,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做到教学相长。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而这台戏的主角是学生。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学生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克服消极被动或无所作为的观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化学的英文名是chemistry,也就是“chemistryistry”,化学是一门需要动手的学科,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有效途径。

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大胆地把书本上原来验证性的、总结性的实验引到课堂中间形成一种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循着科学的探究过程,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验一旦完成,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

(3)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化学,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大胆提出“为什么”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克服原来束缚学生思维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自主教育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去观察、思考;解放他们的身体,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5)处理好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关系。教师要从多方位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总之,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22 2908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