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推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系人教版九册第二组“思乡”主题古诗词篇目的第1篇,是北宋王安石作于1075年。该诗用蒙太奇手法描绘出几幅生动画面,诗句凝炼,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思归思乡情。一个“绿”字让此诗曾获“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之于知晓诗面意义、领会诗含境界不是难事,难在“绿”字深刻理解和真正领会诗人才离乡就思归的复杂情感。

设计理念

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理解感悟,用诗般方法教学,让课堂流淌浓郁的文化味,让学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为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积淀一次颇有价值的学习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韵味儿地朗诵,并背诵诗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含义。 3、领会“绿”字的妙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中,形象感知诗的意境。

2、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联系上下文,真正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文学习,学生加深理解“家乡美、家乡亲”,并再次唤醒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感知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刚离乡就思归思乡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读问结合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人论世解诗题

1、思乡导入。同学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他们中不少提笔留下佳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由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佳作《泊船瓜洲》。

2、走进作者。

(1)身世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学家、政治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曾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公元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2)解读作者。

师:同学们,从王安石的身世简介,你试着概括归纳、梳理提炼,你认为王安石是怎样的人?他的人生怎样?

引导学生认识到王安石:为官三十几载,权至宰相;伟大抱负推行新法,政绩有声;仕途不顺两次罢相,新法终遭废弃;文如其人才华横溢,雄健清新。

小结过渡:同学们,这首《泊船瓜洲》正是1075安年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的途中所写。让我们通过欣赏这首诗,领会他刚离乡就思乡的复杂情感。

二、读通读顺明诗意

1、读出节奏: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2、读出韵律:

间:应读jiān,若读四声,则第二句的末字读一声,音调降度过大,读来别扭;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两音的朗诵效果(本诗的格律属于七言仄起首句入韵式)。

京口瓜洲一水间,

∣∣- - ∣∣—

钟山只隔数重山。

- -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 - ∣

明月何时照我还。

- ∣- - ∣∣—

3、配图写诗:

师:诗中有画,会学的同学们,请你们用简笔画为《泊船瓜洲》配幅插图,并试着写几句散文诗,让画与诗辉映生趣。

三、字斟句酌悟诗情

1、“一”字琢磨。

设疑:京口瓜洲一水间,这水指什么?京口瓜洲一。水间,在诗人眼里看来,京口与瓜洲相距远吗?

1075年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诏进京,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2、“只”、“数”字琢磨。

设疑:“数重山”之外的钟山近吗?那又为何是“只隔数重山”呢?

言为心声,定是家在诗人心中,身在瓜洲,心在故乡,天涯若比邻,依依不舍回望钟山。

3、“绿”字琢磨。

设疑:据传,诗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他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他从“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这句诗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好好推敲一下,你认为一个“绿”字好在哪里?

一个“绿”字,令读者目睹:百草从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为诗句着上生机勃勃的底色;同时也为下句“思归”埋下铺垫,因为草绿与思归是联系在一起的,唐朝王维《送别》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又”字琢磨

设疑:“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又”字,春风不只一次吹绿了江南岸,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吧,为会么非得说“又绿江南岸”?诗人言意何在?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首诗写于1975年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诏进京。“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即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再次被重用,新法可能再被推行,所以是“又绿江南岸”。

四、情境朗诵品整体

1、欣赏配乐视频朗诵。 2、集体、个人配乐朗诵。

五、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中国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绚丽多姿,滋养着我们。古诗词有其特殊的格式及韵律,用语凝炼,并具很大的跳跃性。诗词综合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注重形象塑造、意境构建,熔铸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不同文体,阅读的目标、思维的方式和方法都有区别。”曾祥芹教授将这种区别称之为“文体阅读差异”。教学时,适宜的音乐配以诗意般的画面,在反复吟咏中咀嚼品读,师生一道享受读,享受诗意般教学。于是整个教学流程从知人论世解诗题、读通读顺明诗意、字斟句酌悟诗情、情境朗诵品整体四个环节进行。读通读顺明诗意时,我不落“用平淡文字翻译诗歌”的教学旧窠,而是鼓励、引导学生用现代散文诗进行创作式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学生如是写:

京口与瓜洲, 就相距一条长江;

家乡钟山, 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和煦春风, 又吹绿了江南岸;

明月呀, 你可何时照我还?

如此,学生既明了诗意,又得到了很好的语言训练。散文诗与古诗两相和,学生兴趣盎然。 古诗词用语凝炼、精警,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教学时,老师用语要简洁、形象、生动,有韵味、富启发。比如: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为自己还能变法图强,造福黎民百姓而欣喜;可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尖锐的政治斗争,实没有信心,顾虑重重。于是,诗人刚离乡就思归。这首诗透露出诗人当时心里既然欣喜又惆怅,赴任就思归,身不由己!

学生对“草绿”与“思归”相联系的理解不到位。下次教学时,可作提前预习铺垫。即课前把《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和王维《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推荐给学生,让他们提前初步理解,为教学《泊船瓜洲》提供“先行组织者”,相信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第二篇】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1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a、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b、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 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 书写亲情 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第三篇】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1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a、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b、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

,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书写亲情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泊船瓜洲》教案【第五篇】

[chenjc 发表

一、自主研究,确定学习目标。

师: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怎么样来学习这首古诗?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要理古诗的意思。

师:对。他确立了我们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理解诗意。还有补充吗?

生:要知道写这首诗的背景。

生: 要知道作者的情况。

师:还是理解。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还要熟读这首古诗。

师:非常好!在理解之前应该先熟读!只有读好,才能理解。还有补充吗?

生:还要把古诗背下来。

师:大家同意吗?

全班:同意。

师:好,我们就初步定三个学习任务:熟读、理解、背诵。

二、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师:我们先完成第一个任务:熟读。分四人小组学习,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读错的马上帮他纠正。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声音不要太大,能听清楚就好,开始。

(学生分小组朗读,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

生:“京口”的“京”我先读成了jìng,张雨同学告诉我应该读jīng。

师:很好,还有吗?

生:“照”字应是翘舌音,我读成了平舌音,是小组的同学告诉我的。

师:把这句诗读一下。

生 :(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刚才小组学习时候,我还注意到:有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样同学一次机会,请他再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的精神。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师:请站起来朗读吧。

(多名学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有一个字要注意:一水间的“间”应该读第四声。有没有哪个小组集体读一读?

(小组齐读诗句)

师:非常好!(学生鼓掌。)这掌声是情不自禁的。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现在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看课后的注释,认真地看,认真地想。看看,每一句是什么意思,再连起来想这首诗歌是什么意思。如果有不会的,请打上个问号。

(学生按要求学习,老师巡查指导。)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不用“吹”而用“绿”呢?

师:这是一个很有水平的问题。还有吗?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是什么意思?

……

师:小组学习,讨论同学们提出的不理解的问题。如果小组里的同学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你认为最有水平的同学来解答。开始。

(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有的同学还把自己找到的资料拿到课堂上一起学习研究,很好!现在我要来考一考你们了。请把诗歌朗读一遍,老师请你们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你读了这一首诗,知道了什么?知道一点就说一点。开始。

全班:(有感情自由地朗读)

师:知道些什么啊?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知道作者非常地想回到家乡。

师:你能把诗句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同学们听一听,看看他是不是很思念家乡,急切地要回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面向同学们)读得如何?

学生:一般。

师:(微笑着)你可以再读。

生:(读)

师:怎么样啊?

全班:有进步了。

师:读出些意思了。我们好象看到了月光下诗人着急地想回到故乡。你们还知道什么?

生:我从“京口瓜洲一水间”这句知道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江,很近。

师:我们想听你读这一句,能不能把很近的意思读出来?想想怎么读?要着重把哪些字突出来?

(生读)

师:还知道什么?

生:我还知道作者停船靠岸的瓜洲和钟山只隔几重山。

生:我知道冬天过去了,春天又来了,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的原野。师:冬去春又来了,“我”格外思念春风吹绿的家乡。现在我们再读这首诗,要把诗句所表达的意思读出来。

三、自主探究,体会思想感情。

师:我们刚才再一次读这首诗,有没有产生新的一些问题呢?

生:既然京口和瓜洲相距这么近,和作者的家乡也只是隔着几重山,可是作者为什么不能回到家乡呢?

师:好问题!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想念家乡,为什么又不回去呢?你们课前搜集的关于这首诗的资料,有没有谈到这个问题的?

全班:(纷纷看自己的资料)

师:我补充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看完以后回答问题。(发放资料,每一个学生一张)

全班:(阅读自己和老师发下来的资料)

补充阅读资料: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 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在对西夏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有一天晚上,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又回到了南京,过起了隐居生活。

师:看完以上的材料,你又知道了什么?请告诉大家。

生:我还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我知道这首诗是作者赴任路上写的。

生:王安石原来是不想赴任的,两次推辞皇帝都没批准。

生:他之所以不肯赴任,因为他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罢去了宰相的职务。这次去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怪不得他刚出来就这么忧愁、忧伤。他前面的,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路啊!所以,他担心,这一去呀,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充满了忧愁和伤感。现在,我们再来读,感受就不一样了。

全班:(很有感情地读)

师:我们一起怀着忧伤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全班:完成了。

师:我要特别表扬你们,你们是自己完成了学习任务。这节课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22 1373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