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汇集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汇集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平年和闰年教学反思【第一篇】

课一开始,让学生就针对上一课时中全年天数365天和366天展开讨论,让学生观察P49页上的做一做,同桌互相讨论1:“观察下面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反馈:从1993年至2004年这12年中,1993年、1994年、1995年这三年的2月份只有28天,1996年的2月份有29天;1997年、1998年、1999年这三年的2月份也只有28天,而2000年的2月份有29天;2001年、2002年、2003年的2月份也只有28天,而2004年的2月份有29天,通过对这三组连续的四个年份的观察,得出公历年份通常是连续四年中有三个年份的2月份是28天,只有一个年份是29天。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得出全年天数是365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全年天数是366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同桌讨论2:观察这12个年份中,哪几个年份是平年?哪几个年份是闰年?

反馈时介绍闰年的判断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

在巩固练习时,让学生计算1993年至2004年这12个年份中哪几个年份是闰年?哪几个年份不是闰年也就是平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第二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通过一定的语境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等词语的意思。

2、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懂得鲁迅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3、感受“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两个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

对“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黄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还记得《少年闰土》那篇课文的作者吗?对于鲁迅先生,你知道多少?

2、简介鲁迅先生。

3、揭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第一关:读准字词、理解词义关

a、出示字词:殡仪馆   追悼    吊唁    水浒传   淌   镊子   绷带  女佣   爱戴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b、通过一定的语境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等词语的意思。

2、第二关:理 清 思 路 关

a、思考:文章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b、交流后出示:(1)谈论《水浒传》 (2)谈“碰壁”的故事

(3)救护车夫(4)关心女佣阿三

3、第三关:独立思考找到中心句

a、思考: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b、交流后,出示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三)感受“救护车夫”小故事,抓住鲁迅的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的品质。

1、自由读第四段,一边读一边划下对自己有启发的文句,读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反馈(随机)

(1)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者,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2)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3)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黄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3、填空练习:“救护车夫”这个小故事主要抓住了鲁迅先生的(       )和(        )描写,写出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      )和对他们遭受苦难生活的(      ),以及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黑暗社会的(              )

(四)感受“关心女佣”小故事,抓住阿三的语言反复揣摩,体会鲁迅的品质。

1、引读后,出示句子:

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2、读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总结

(六)作业

1、自学第二、第三段,在感受深的地方写批注。

2、收集鲁迅先生的名言。

(七)板书设计

为自己想得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得多

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1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第一课时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词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我认为有两点比较成功:

一、通过过关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效地检查了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二、抓住中心句,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体会到伯父的人格魅力,还激发了他们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但是在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表现为:教师的点拨过于直接,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忽略了对“叹了一口气”的教学,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因此,造成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许多孩子的思维没有得到激发而呆坐在那的情况出现。

今后,我要在设计上多下功夫,拓宽学生多样化思维,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里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第三篇】

1、“囫囵吞枣”“张冠李戴”两词的教学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重点词语。教学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步:理解

(1) 抓重点字“囫囵”“冠”,对整个词做一般理解。“囫囵”是“完整”“整个儿”的意思。“冠”是“帽子”的意思。“囫囵吞枣”是指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多指在学习上食儿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张冠李戴”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把事情搞混了。

(2) 联系上下文理解:

(3) 课文中哪句话说出了“囫囵吞枣”的意思?(“只注意紧张的动人的 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哪句话说出了“张冠李戴”的意思?(“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第二步:运用

(1) 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实际中举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事例。

(2)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她为什么会“囫囵吞枣”?为什么“张冠李戴”?

(3) 根据“张冠李戴”和“囫囵吞枣”的联系,用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各说一句。

(4) 如果你是鲁迅先生,可能会对侄女怎么批评?

第三步:提高

(1) 鲁迅先生是怎么批评侄女的?为什么不像你那样批评?

(2) 这件事与临走时鲁迅先生送给作者的两本书-------《书》《小约翰》有什么联系?

这样围绕词语进行综合训练,不仅用多种方法理解了词语,而且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运用、阅读,把握整体联系中提高了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

不用就词解词,也不用下定义,可以设计一个小练笔。

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熟了,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光着脚奔跑的车夫有了了解,他“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四十几岁……请你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

学生当堂凭想象,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渗透进语言中,描写出一个个历尽生活磨难“饱经风霜”的车夫形象。这样的读写训练,融形象思维、语言理解和表达情感体验于一体。

3、分角色朗读        模拟课文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谈论《水浒传》”和“谈‘碰壁’”两个小故事,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反复练习),认真体会人物语气、情感,想象表情动作,再由老师扮演伯父,学生扮演侄女,通过对话、动作、表情,再现课文情境。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学生认识了风趣、幽默的鲁迅先生。由于有了鲜明的形象,学生对“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既有了具体的理解,又有了较为真切的体会。

4、反复朗读,不断丰满鲁迅先生的形象,不断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以第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悲痛感情的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为枢纽,学习了“谈论《水浒传》一件事后,老师引导学生再度这句话。师:伯父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了。同学们再读这句话,感受会不一样的;学习了“谈论‘碰壁’”一件事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师:伯父谈话多有趣呀,可伯父不在了,我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再读这句话,你们的感受又会不一样的。学习“帮助车夫”一件事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师:就 是这样一位伯父,他现在永远离开了“我”。再读这句话,你们还会有更深的感受。

学生四次朗读一次比一次动情,就在这反复的朗读中,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渐渐丰满起来,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会逐步深化,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领悟不断加深,那饱含情感的语言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心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第四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1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在“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当中,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动词。在这一部分中,老师特别抓住了其中的“跪”字。这个字能否理解得透,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鲁迅先生的关心劳苦大众的品质。在执教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先读本部分,然后找出怦然心动的语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一个词。究竟为何怦然心动,学生先对“跪”的意思进行了诠释,这是一种小辈对长辈礼貌的作法;然后,又对车夫与鲁迅先生的身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而易见。这种不计较身份的作法,的确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是的,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怦然心动,是那么的重要,谈出自己的感受,也是那么的轻而易举。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1、如何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40分钟学生们应学到什么?

讲了这节课,再结合平时上课的情况,自己感觉这堂课中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肤浅,不深入,再结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相差深远。

2、如何做到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乐于学,想办法学?

一堂课上,只有半数学生能够注意听讲,积极发言,而其他的则只做旁观者,坐在那里默不作声,是积极思考而不愿表现自己还是跟本不动脑坐在那只顾自由的活动呢?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顾忌不过来,于是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一直以来,总在想办法如何使学生在积极思考、活跃气氛中学习,而且一直努力去做。

既要春风化“语”,更要疾风骤“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及反思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 杨元建

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应主要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困生更是如此。但是,学困生常常激而不“励”、唤而不“醒”、鼓而不“舞”,让老师大伤脑筋。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激励性的课堂评价呢?笔者在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的研究中,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先叫学生交流关于鲁迅的资料。这时小皓同学出人意料地要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小皓是我们班语文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上课常常走神,更少主动举手发言。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作业速度慢得出奇,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常常完不成。他举手令我惊讶,我立即叫他交流,下面是当时的教学实录:

小皓: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浙江绍兴人……

(小皓同学津津有味地交流起来,看来他真是有备而来。)

我(打断了他的介绍):小浩同学,你可以暂时停一停吗?

小浩:(点了点头。)

我:小浩同学昨天晚上回家认真查阅了资料,他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请接着介绍吧。

小浩: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1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我(再次打断了他的介绍):鲁迅到底姓什么?

小浩:鲁迅姓周,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看来,你还是个鲁迅爱好者呢!那他为什么叫鲁迅呢?

(我想考考他。)

小浩:鲁迅是他的笔名。

我:没想到你还是个“鲁迅通”呢!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笔名?

(小浩摇摇头,全班同学也面面相觑。)

我:“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是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另一种解释是挚友许寿裳先生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小浩和全班同学饶有兴趣地倾听着。)

我(继续补充):其实鲁迅并不愚蠢、鲁莽,这是先生自谦之辞。他倒是一个非常迅速的人。他在自己短短的一生中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有人说他是天才,他说:哪里有什么天才!……

学生(齐):我是拿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

(学生前不久才积累了这句名言,因此背诵得很熟练。)

我:小浩同学,你那么喜欢鲁迅,我就给你取个笔名叫“李迅”吧。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我:这个笔名不好吗?

生:这个笔名很好,可以起到激励小浩同学的作用。

生:这个笔名要求小浩以鲁迅为学习的榜样。

我:小浩同学,你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我:那我今后就叫你李迅了?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全班同学又哈哈大笑起来。)

我:好,李迅同学,你接着介绍。

小浩: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课后反思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案例,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案例,一个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案例,一个精彩生成的案例。

小浩同学是我最为担心的孩子,他慢如蜗牛的速度,曾经让家长和老师大伤脑筋。他速度慢有多种原因,有他执笔姿势的原因,有他慢条斯理的性格原因,有他学习基础差的原因,也许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成就了“蜗牛小浩“。我是他的新语文老师,正在为他的漫不经心和慢条斯理而绞尽脑汁、伤透脑筋。我多想找到一种让他快起来、迅速起来的办法啊!没想到,在这堂课上,在这个天赐的良机中,我把“鲁迅”的“迅”与他联系了起来,顺理成章地给他起了个“李迅”的笔名,并且得到了他的首肯。老师给一个学生起笔名,并且那个名字与他最喜欢的伟人有关,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怦然心动的事情啊!我相信,今后的小浩一定会以鲁迅为榜样,做事迅速起来。我将以此为契机,提高他做事的效率。

教育好学困生很难,因为他们一般对自己抱着一种固定的、悲观的看法。春风化雨似的评价语言对于他们也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随着他们再次遇到学习的困难,刚刚被激发的心气又低落下去,他们再次跌入学习的泥沼不能自拔。怎样给他们的心灵、思想、情感上造成强烈的震撼呢?这既要靠老师把握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更要在评价语言上下功夫。只有那种具有力量的、有强烈冲击力的疾风骤雨似的评价语言,才能真正震撼他们略显麻木的心灵,才能催开他们那朵快要枯萎的花朵,才能激发他们心灵中那颗快要发霉的种子,使他们再次扬帆启航,使他们得到激励,得以唤醒和受到鼓舞。这才是第斯多惠话语的应有之义。

总之,老师既要善于“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用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外,更要善于把握激励的时机,用疾风骤雨般的语言去触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激动,使他们振奋,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才会焕发出生命的力量!

22 2433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