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优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优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一历史知识点【第一篇】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淫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春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同姓、姻亲、功臣、前代贵族依据分封人员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军队、刑法—暴力手段礼仪教化—怀柔政策军队刑法:对外征战,对内镇压反抗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1、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前476)由统一走向分裂
2、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前475--前221)由分裂走向统一孔子编写,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表现在诸侯不听天子命令,不尽义务,政令征伐自诸侯出。)目的: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一、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首霸原因:
政治经济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根本原因)
策略手段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顺应民心。
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东方大国,鱼盐之利,经济富庶)
2、齐桓公完成霸业的标志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
二、问鼎中原(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前632年——以少胜多(退避三舍)
2、楚庄王称霸:邲之战前597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宋襄公称霸:彻底失败
4、秦穆公称霸西方;吴越争霸江南
三、合纵连横
1、战国七雄三家分晋:赵、魏、韩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楚、秦、燕
2、七雄(名称,位置)
3、合纵连横
秦孝公即位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大的国家。
的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的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苏秦
四、如何看待春秋战国的争霸斗争
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衰微。
②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
③诸侯国的实力增强。
目的:
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性质:
“春秋无义战”,争霸战争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
五、春秋争霸战阵的影响
消极: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
1、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2、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从传统的铁器牛耕到制度变更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铁制工具和牛耕
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普及
意义: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千耦其耘——公作则迟
个体农耕——分地则速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秦国——商鞅
三、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公作则迟,分田则速”
(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
政治上: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军事上: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经济上: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直接的具体原因:a.秦孝公的支持。b.变法内容的适宜。c.商鞅策略的正确。d.人民的支持。
(2)深层次的原因: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b.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变革者个人的悲剧与变革成败不能混于一谈。
7、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变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不懈。
(2)变革需要勇气,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3)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二篇】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15、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P36—37
1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17、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18、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1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20、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
2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
2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23、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
24、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P43
25、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P43
26、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27、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P46—P47
28、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P47—P49
第三章秦、西汉、东汉(41-67)
1、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朝疆域图》P60
2、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3、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4、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P59
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政权P63
6、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P64
7、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P67
8、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9、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68—69
10、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P69
11、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P73
12、汉朝时用耧车播种,纺织业中也有了提花机P73
13、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P74
14、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P77
1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P78—79
16、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P79
17、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x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P83
18、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
19、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x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的丝绸之路。P83
20、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P87
21、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P88
22、东汉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P88
23、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编写了医疗体操“五禽戏”P89
24、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尊老子为教主。P92—91
25、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写了《论衡》一书。P93
26、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编写了《史记》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P94
27、秦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艺术宝库P95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68-84)
1、200年,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P102
2、208年,曹操对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P103—104
3、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P105
4、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加强了夷洲与大陆的联系P106
5、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P108
6、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P109
7、316年西晋灭亡,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P109
8、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P11O
9、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建立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10、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P116
11、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P118
12、北朝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P119
13、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P119
14、东晋的王羲之有代表作《兰亭序》,称后人称为“书圣”P122、
15、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P123
16、南朝的思想家范缜,他撰写了《神灭论》。P124
17、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P124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三篇】
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孔子说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文化上的贡献: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第四篇】
商鞅变法: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
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改革的借鉴意义:
改革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能有光明前途。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才能成功。还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5、商鞅变法的法令中最重要的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原因是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法令中触犯了旧贵族利益的是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商鞅变法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应属于法家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