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5岁教师的教育改革思考范例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5-45岁教师的教育改革思考范例最新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5-45岁教师的教育改革思考范文【第一篇】

我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小学教育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

1.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当年国家提倡的教育观念,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锻炼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2.创新教育的要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创新是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在小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小学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并相互配合,才能够不断推进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

1.以学生为本。

小学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地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价值观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除了要在课程中加入思想与道德的课程之外,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配合,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合格公民。

3.健全学习评估体系。

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而言,为了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学生的学习评估体系,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教育,扩展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多元、全面的发展,而学生发展情况如何需要一个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同时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向家长反馈,以便于家长、教师、学校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

25-45岁教师的教育改革思考范文【第二篇】

教育部近日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其目的是要通过系统设计,多方位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学生个性化成才是中心。

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应该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不同个性和不同职业发展需求的学生,做好顶层设计,畅通人才成长“立交桥”,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个性化教学,保障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习得一技之长,顺利进入社会稳定就业、成功创业,成就出彩人生。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进入职业院校求学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传统应试教育相对低分录取的学生,但他们绝不是“二等公民”,职业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重树信心,关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职业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努力让志愿尽早就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偏好习得一技之长,努力让志愿继续读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奋斗目标逐步实现进一步深造的人生理想,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就读职业院校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文化技能并重并举。目前,个别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制约,技能教学仍是在黑板上教学生开机器;一些职业院校仅仅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不开设或很少开设文化基础课程……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要坚决予以摒弃,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文化素养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并重并举。

专业特色发展是基石。

职业院校要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科学定位,合理调整设置专业,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道路。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目前,我国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不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也不一样,迫切需要地方加大统筹力度,协调职业院校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按照国家“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__”等战略部署,依据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岗位要求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前瞻性地调整区域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形成与区域现代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布局。

服务产业特色发展。如何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需要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通过深入市场调研,找准专业定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接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特色专业(群)、打造品牌专业(群),逐步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发展,稳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和水平。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国职业院校部分专业招生、在校生人数一直位居各专业前列,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形成特色。对此,职业院校要积极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特色专业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专业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校企协同育人是主线。

校企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抓紧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湖南、河南、宁波、深圳等省市先后出台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促进意见、管理办法或者地方性条例,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借鉴先行者的经验,立足所在地方、行业和学校实际,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明晰校企合作双方或多方的责、权、利,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发挥行业、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有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着力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推动行业部门、行业协会探索建立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机制,协调好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或示范性职业院校,通过集团内科研院所等成员单位的有效沟通与互利合作,发挥好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优势,积极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应用项目攻关、特色专业共建等多方位合作,推动校企共生共荣发展。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现代学徒制试点、生产技术攻关等方面密切合作。

教师素质提升是关键。

整体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职业院校的院校长及其管理团队应具备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了解经济社会和相关行业产业发展趋势,懂校情,知学情。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要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和培训,通过“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优秀教学团队”等措施激励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要根据专业调整和产业发展态势,主动从行业、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和一线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学校专业教师队伍,保障教育教学内容跟得上相应产品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营销策略等前沿变化。

鼓励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互联网+”新时代,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方法和手段日趋多样化,要大力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积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促使教师和学生全时空互动,调动教师教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管理规范是保障。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现代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加之专业多样、学生多元,管理难度很大。

注意规范引导。近几年来,教育部适时修订了中职、高职专业目录,完善了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制订、国家规划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要贯彻实施好这一系列标准,需要地方积极探索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需要职业院校积极借鉴引入行业龙头企业的岗位规范和职业标准,在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核心技能达标的同时,鼓励地方和职业院校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加强常规管理。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职业院校需要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教学文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进行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开展诊断评价。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用人单位的反馈评价以及毕业学生和家长的口碑。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在教学工作全过程适时进行诊断、技能抽查、综合素质测评、毕业生跟踪调查,组织行业企业专家、教育管理专家、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研究分析、绩效评价,实事求是改进教育教学。

25-45岁教师的教育改革思考范文【第三篇】

教育改革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教师则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多年来我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成果。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应具备的心得体会是:立足本职,不断创新;倡导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积极与家庭、社会合作;通过自我反思实现个人成长。下面我将对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第二段:立足本职,不断创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创新,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例如,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创设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教师也要勇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适应和引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

第三段:倡导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倡导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段: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

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思考,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实践探索,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培养,鼓励他们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五段:积极与家庭、社会合作。

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主动与家庭和社会进行合作。我们要与家长密切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与社会各界建立紧密联系,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将社会资源纳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六段:通过自我反思实现个人成长。

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保持反思的习惯,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教育实践。我们要与同行交流学习,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和经验,对自身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更新和改进。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通过教育学习和研究,拓宽我们的教育视野,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七段:结尾。

在教育改革的伟大事业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通过不断总结反思和专业发展,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25-45岁教师的教育改革思考范文【第四篇】

摘要:青年教师入职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一节,同时也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入职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适应能力,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但是在我国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开展往往不尽人意,存在对青年教师入职教育认识不足,入职教育的培训形式单一和内容不够丰富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青年教师的发展。文章从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

一、概述。

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包括三个环节,分别是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其中入职教育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青年教师第一年的教学情况,会对他日后所能到达的教学水平有重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持续数年,甚至会对未来整个教师职业生涯中教师行为和教师态度产生影响。由此可见,从青年教师的入职教育着手,发现青年教师工作初期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寻求帮助他们顺利由青年教师向熟练教师渡过的途径,对青年教师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年教师入职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教师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很多民办高校对入职教育的认识不足,不经入职教育直接上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即使有开展青年教师入职教育,也仅仅是局限于岗前培训环节中的专题讲座和报告、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观摩和课堂教学实践考评等形式,且这些形式在青年教师入职教育中所占比重也微乎其微,没有形成完善的一体化培训体系,这样严重的影响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缺少系统的入职教育管理和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还缺少一套完善的入职教育管理和考评体系。管理体系的缺失,一方面不利于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也使得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质量和成效无法得到保障和检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青年教师的发展。此外,在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中规定:岗前培训的考核应兼顾作业和教学实践能力锻炼等方面[1]。但实际上,对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只局限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法概论、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基础理论课程的考核,并没有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检验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入职教育的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培训形式主要以传统的集中授课的岗前培训为主,这种授课方式不但不能有针对性的根据教师自身的情况作具体指导,而且也不利于青年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此外,我国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的岗前培训内容主要以高等教育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四门理论基础课程为主,培训形式单一化[2],对青年教师的入职初期心理角色的变化、学校的人际关系、文化理念和教师的职业规划等内容却没有涉及。

(四)青年教师自身缺乏主体意识[3]。

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来自于非师范学校,由于其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还处在一个肤浅的认识阶段且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此外,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难以在树立教师威望与融入学生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很难在短时间内对自己作明确的定位。青年教师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对高校的特点和工作环境还不熟悉,因此在入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是被动的接受学校的安排,被动的学习岗前培训中的理论知识,很少能发挥主动性,主动的和有经验的老教师沟通交流。

青年教师入职教育阶段是教师个体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教师今后的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民办高校应采取多种方法,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规划指导,激发青年教师的潜能,此外,青年教师也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提升[4]。

在现阶段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青年教师入职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大部分民办高校只通过岗前培训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度过入职的初期,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专业的发展,致使很多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开始的初期就遇到很多阻碍和挫折,使青年教师对自己选择的职业产生了疑惑和倦怠。因此,民办高校应将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入职教育,并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和形式,建立起有效的培训支撑体系,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二)建立系统的入职教育管理和考核体系。

大部分民办高校是由人事处负责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而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样不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各民办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入职教育管理培训机构,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服务,帮助青年教师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加强青年教师对所教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教学实战能力,确保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顺利进行[5]。此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入职教育的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提出解决方案。在新建立的考评体系中,不仅包含对岗前培训的四门基础理论课程的考核,还应包括对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并且应将考评结果记录在教师的工作业绩档案中,作为日后职称评定的参考。

(三)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

经过多年的学习,青年教师已经具备了独立学习、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传统的填鸭式的入职教育方式并不能带动起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反而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厌倦感,他们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交流空间。因此,在民办高校开展青年教师入职教育时,应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方法,如研讨式、个案分析式、讲评式、头脑风暴法和反头脑法等。此外,为了丰富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培训内容,在原有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法规、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还应该增加针对青年教师角色转变时期心理健康、学校文化、教师职业规划和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四)组建专业发展学习小组,加强青年教师的主体意识。

根据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组建专业发展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制定学习小组活动计划,定期召开与专业有关的专题讨论活动。于此同时,学习小组还可以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交流教学的方法和经验,共同探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专业发展学习小组的组建有助于青年教师主体意识的提升,在不断的学习和讨论中,扩展专业视野,积累经验,形成独立的教学思路,帮助自己更快的适应岗位。四、结束语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步形成。青年教师入职教育是一体化教育模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做好青年教师入职教育有利于树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良好的专业精神,使其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激发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更好的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2]侯艳芳.我国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3]厉.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

[5]秦永刚.英国教师入职教育研究―――兼论中国教师入职教育的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

25-45岁教师的教育改革思考范文【第五篇】

摘要:从高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改革的核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校企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大学制度是创新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等方面阐述了对高职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改革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事业的改革、建设与发展进行认真思考。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导。

教育观念是存在于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人头脑中的对教育及其如何实施的看法。人类社会自有教育活动开始,就有教育观念,而它的具体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特征。在高职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对高职教育而言,我们应该特别强调教育的市场观念、平等观念、国际合作观念、依法办学的观念、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教学观念。

1.关于教育市场的观念。

高校转变教育观念的动因来自于受教育者的选择权,也就是市场竞争机制。存在选择,才会有竞争,高职院校才会有生存的压力和危机。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适龄就学人数锐减,院校之间招生和就业的竞争形势也日趋激烈。因此,作为高校的决策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建立教育市场的观念,即为国民经济服务的观念。

2.关于教育平等的观念。

教育平等不仅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且也包括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平等的观念。这一点,对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尤为重要。我们要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和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

3.关于国际合作的观念。

国际高职教育已经逐步成熟,我国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战略,探索国际化办学之路。教育部也提出,在未来十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国内外合作力度,特别要注重专业合,作、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初步实现国际知名的目标。

4.关于依法办学的观念。

(1)21世纪新的知识观。首先,明确知识的分类。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分类是经合组织关于知识的4w分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报告中,将知识划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know-what)-关于事实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know-why)-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3)知道怎么做(know-how)-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4)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将上述知识的分类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四种类型的知识中,前两类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属于显性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和学习。后两类知识通常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学习,属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所知超过所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实践与体验才可获得,与人的社会活动、科学实践相关,存在于员工、师生、社会全体成员的头脑或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中。其次,两类知识如何实现转移和迁移。途径一是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途径二就是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之路。

(2)高职教育的质量观。所谓高职教育质量观,就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教育效果。高职教育根据自身的特点应从几个方面评价教育质量:一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行业需要相适应的程度;二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三是高职教育毕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吻合程度相适应;四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和教学组织管理的水平和效果相适应;五是社会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程度与实际效果相适应;六是高职毕业生的合格率、成材率、就业率、就业质量;七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总体评价;八是毕业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

(3)高职教育的教学观。高职教育教学观主要应体现出以下一些基本原则:一是体现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出发点;二体现出“知能并重,手脑兼修”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分析和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好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关系;三是体现出“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个人特点、就业趋向和职业岗位标准设计具体的培养方案,鼓励学生扬长避短,成为某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四是体现出工学结合的原则,将行业和企业的新技术、新信息、新工艺、新标准和新的管理规范引入到教学中,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使高职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相适应。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一种综合性人才,应该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技智能、社科人文修养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是今后我们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

1.要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一是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按照基础知识牢固、强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要改变过去专业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专业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学生不但在选修课中有选择权,在核心课程和专业课中也应有选择权。他们可以在一定的学科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二是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方面,要注意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型向关注创新的研究型教学转变,要将多元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如以问题为本位、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导向、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元教学模式,并普遍运用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合理开发设计具有研究性的项目、任务和问题,布置具有研究性的项目、任务和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创新素质。三是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来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工作中。四是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对学生的评优、选优活动,都要突出创新因素,要把勇于开拓创新和获得了较好的创新成果作为最重要的考核和评估标准。

2.塑造学生创新人格。

从主观方面来说,要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培养与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前提;提高和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大学生的批判和探索精神;培养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激励大学生成就感的力度。从客观方面而言,要努力做到营造民主、自由和开放的氛围,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营造支持创新的氛围,使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激励创新的氛围,使大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创新态势。

三、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

1.树立基于学生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深入研究及高职教育实践不断总结,高职教育的新模式也不断涌现,现在各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并能接受的模式就是“基于学生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组织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应在着眼于“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的“行动体系”中进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行动体系”的课程体系,这也是符合职业教育定位和特点的基本教学指导思想。基于学生行动为导向教学思想指导的教学改革涉及观念创新、教师素质、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等方面,只有按其逻辑关系依次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基于学生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2.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的,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德国推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就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思想一脉相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职业教育模式,建构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与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首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符合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高职教育的培养定位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该具有定向性,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应用性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应该具有整体性,而传统的学科课程已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即使从单一学科课程整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学科形式也依然存在。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界探索、倡导的诸如模块课程、主题课程和项目课程等课程类型都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都在力求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努力反映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其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源于职业工作过程又高于职业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是对实际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合后,转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是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组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在课程开发中,充分关注了认知的心理顺序和态度因素。第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为高职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科学模式。课程开发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六步法,符合基于学生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可以确保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正确性、完整性、有效性。教师按照六步法设计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六步法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从而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经验并构建应用知识体系。

四、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师资问题始终是关系到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问题。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五种能力。

1.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要强化职教教育理论的学习,即学习与职业有关的基本的教育理论,通过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等相关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强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专业、课程与教学过程的特征的认识,并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法。

2.专业实践能力要具备行业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包括行业发展、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等;要强化企业职业实践的训练,即直接参加与职业有关的企业实际工作的训练,通过下厂实习、职业考察等多种方式,熟悉并掌握相关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的经验和知识。这种企业实践训练应贯穿于从职教教师入职初期的适应阶段到多方面积累教学经验的成长阶段,直至专业素养趋于稳定的成熟阶段的全过程并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工作能力的增强。

3.教学实践能力在现代的教育理念、思想指导下,要参加与职业有关的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在具体的职业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在熟练掌握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的理论,开发职业教育课程,成为驾驭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能手,并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以促进职教教师教学行动能力的提高。

4.科研能力通过参加教学方面的教研和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本专业的业务能力,积极参加企业的技术攻关,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5.提高学历层次能力要努力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待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校企合作教育与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寻求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健康机制,开辟校企合作教育的创新之路,也是实现隐性知识迁移的必由之路,更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1.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生背景从世界范围看,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高等职业校企合作教育最早产生在美国。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引入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制度,引发了职业教育的改革,然而由于缺乏相同的土壤,“双元制”在我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日益突显,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教育的各类模式。

2.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1)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按照十几年来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归纳总结,有人把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概括为九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1+”培养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和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这些合作模式成了全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主流,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教育,“2+1”、“+”、“+1+”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了学校关起门来办学、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脱节的难题,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培养目标。但如何发挥学校、企业这两个办学主体的作用,特别是企业参与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把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实现校企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合作,达到校企双赢,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比较分析。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从参与主体来讲,大都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从实现形式上讲,大多数院校还是处于浅层次合作阶段和中层次合作阶段,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效果还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虽然各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没有实现校企深层次的合作,也就是另一个办学主体——“企业”这个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调动起来,还往往是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主动,企业被动,或者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2+1”的“1”,还做得不到位,企业认为学校派学生实习是给企业添麻烦,影响企业的生产,安全。大部分企业不愿意主动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另外学校管理还不到位,有的时候是把学生放到企业,学校疏于管理,部分学生处于放羊状态。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是指校企之间在技术交流、教育教学、招生就业、企业人员培训、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全面、深入、稳定的经济共同体,形成事实上的、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赢。

(3)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一是请进来,让企业全程参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的作用,实现全方位的、深层次的、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一方面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互惠互利互动的基础之上,既要通过特色吸引企业,通过利益驱动企业,更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三是成立职教集团,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平台。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按照“真实性、生产性、示范性、开放性”及“教学、培训、鉴定、服务”功能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为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目标,与企业联合建立全过程、全实景、全方位的“校厂一体”的职教集团,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校企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目标。四是构筑校外校企合作基地,保证实习就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大学作为一类社会组织,大学的理念和目标必须在一定的治理结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建立良好的大学治理结构有助于使大学内外部的各利益相关方在权利、责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实现大学内外部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我们需要探索大学的外部治理结构,包括政府与大学新型关系的建立;更新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拓宽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引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提倡社会参与等。在内部治理上,大学治理应强调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强调大学法人的办学自主权;应实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要重视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应当创设一种授权和参与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管理者的潜能;应当明确和保护作为教育服务消费者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3 30766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