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教学计划【推荐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全球经济面临挑战,各国政策调整频繁,市场波动加剧,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地缘政治风险增加,科技创新持续推动产业变革,绿色发展成为重要议题。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生物实验教学计划【推荐8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第一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实验教学改革;卓越医生班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12-02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需要以及实现和国际医学教育发展接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实施“卓越医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共同《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2013年“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作为人才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其重点发展完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卓越医生培养的核心任务是改革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医学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等多元化的要求。遵义医学院第一批入选了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从2013年起我校就全面启动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每年从新生进校的第二学期开始,通过笔试和面试,主要从临床医学专业挑选出40名左右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卓越医生教改班,实施教育培养计划。

基础医学院肩负着“培养卓越医生”早期教育的重

生物化学授课学时在人体结构学课程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鉴于此,生物化学教研室的老师们经研究决定尝试对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更好地与其他三门学科内容相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以往都是在第三学期全部完成,而现在把它分成两大部分,即第一部分包括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第二部分包括物质代谢与器官生化。这两部分内容分别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分别完成。理论课第二学期主要讲解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基因表达调控、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和基因工程等;第三学期主要讲解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的代谢、生物氧化、血液生物化学、肝胆生物化学等。实验课的内容为了与理论课的内容相匹配,我们在第二学期主要选择了与蛋白质、核酸有关的实验内容;第三学期选择的实验内容主要与物质代谢有关。为顺应新形式的发展,我科专门制定了针对卓越医生教改班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考核标准”。卓越医生教改班学生基础较好,理解能力较强,我们在实验内容上作了很大的改革,把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换成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因此实验的难度增加了,操作时间增长了,以前每次安排4个学时能完成的实验,现在需要8个学时才能完成。对于这一改革,学校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把卓越医生班的生物化学实验课安排全天进行。从这两年上课的效果来看比较满意,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提高,以下是几点体会,供大家借鉴。

一、学生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好实验

本科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医学生完成医学课程的基本训练,训练要从基础课开始,基础课大多是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论证和补充。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生物化学实验是以生物实验与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实验,大多数是蛋白质、酶、核酸及糖的提取、定量及鉴定的实验,要求严格,操作复杂,要保证实验的完成质量,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大意。对于实验来说,预习是关键,首先要吃透实验原理,了解各种试剂的作用、掌握每一步反应的意义、写出操作流程图,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好实验,这样做实验才不盲目。因此,实验课改革后,学生在操作前的预习准备工作就比较充分,在老师讲完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后,他们有时间吃透实验讲义,提出重点和疑难问题问老师,把问题弄懂后才动手操作。因此他们可以更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效率,做出满意的实验结果。

二、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了

为了操作更加方便,我们将卓越医生班的学生分为两个实验室,每一个实验室约20个学生,很多试剂和仪器为大家共用。因此,团结协作尤为重要,如第二次实验内容是:“基因组DNA的提取、浓度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首先要取得新鲜鼠肝称量,提取DNA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浓度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实验步骤繁多,条件要求严格,用时也较长,有些步骤需2人一小组操作,有些步骤需5人一大组进行,要想让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同学之间一定要配合好;此外,大家还要一起讨论问题并共同解决,选定最佳技巧,完成实验,如DNA提取关键步骤的把握,离心机使用的配平与开启,比色计的预热,电泳过程中的实时观察,染色和脱色液的更换等都需要安排好。越是复杂难做的实验越需要同学们的团结协作。通过这两年的实验观察,感觉教改班的团结协作能力比其他班要好很多。

三、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我们开设的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是由几个相关的小实验进行科学地组合设计而成,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如第三次实验:“蛋白质定量分析及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一个实验涉及到几种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如离心法、比色法和电泳法等技术。在实验课中,利用操作中等待的时间,老师提出一些与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同学们串联着去思考、讨论并回答,有时会有几种不同的答案,这样他们的知识面得到了提高,对实验的整体认识也增强了。做完实验后,老师再理论联系实验进行点评、总结,同学们再回去经过分析讨论写出实验报告。从他们班的报告来看,就比其他班的要理想,特别是对结果的分析讨论部分要全面一些:如做了什么实验?得到了什么结果?结果是多少?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今后应该怎样做?等等,都分析得比较清楚、透彻。

四、启蒙与引导了学生的科学创新与设计能力

对于医学生要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极为重要。卓越医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适应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卓越医疗人才。而科学合理的基础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启蒙和引导他们更快地达到这一要求。验证性的小实验只是将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论证与补充,过多强调实验的结果、结论,过分注重对理论的重复性验证,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学生是在老师一切都准备好的条件下操作完成实验。而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是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不仅涉及对理论知识的复习与验证,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实验方法的科学组合,通过实验设计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其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如我们开设的最后一次实验是设计性实验,我们给出实验题目与要求,要学生们以组为单位,根据所学的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查阅资料、写出方案(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试剂、操作流程、结果预测、参考资料)、实施完成,写出实验报告及综合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启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引导学生涉入科学研究的大门。

综上所述,由验证性实验改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复习与验证,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实验方法的科学组合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相关实验,通过实验设计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法流程、实施完成、分析评价等程序,帮助学生既要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基本实验方法的训练和验证理论知识的训练,还要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完成实验,既动手又动脑;培养学生做事情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群体精神;还要培养学生胆大、心细、积极、主动和有爱心,使他们尽快地成为新一代的卓越医生。

参考文献:

[1]厉岩,郑力,彭义香,等。高等医药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6):558-562.

[2]张潜,薛黔,罗军敏,等。卓越医师班人体结构学课程体系中系统解剖学授课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687-689.

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第二篇】

一、激发导入,提出问题

首先,要根据生物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探究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要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比如,在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影响鼠妇的分布时,教师要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妇若干个(注意:不能破坏学校或社区的草坪或花坛等),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二、合作讨论,提出假设

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自主、合作讨论、相互交流的机会,在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后,从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出发,对不同的问题提出假设,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同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对提出的问题加以否定或肯定,最后集中提出一个或几个假设,从而提升学生科学的判断力和洞察力。比如,在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影响鼠妇的分布时,学生通过交流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对影响鼠妇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作出假设。再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其假设是“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其影响的各种因素。

三、小组交流,制订计划

提出假设后,如何设计方案去验证假设是探究的关键。这个时候教师要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予以点拨、启发,指导学生制定出与自己水平能力相符的计划去或支持假设,同时设计要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分为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相互对照)、科学性原则、重复性原则。设计探究的计划时要列举所需要的用具与材料,找出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等。比如,在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影响鼠妇的分布时,教师提供器具和实验室,学生再根据假设设计一个方案来验证它。

四、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实施计划,即指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先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然后描述现象,处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比如,在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影响鼠妇的分布时,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一定时间内的活动变化。然后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讨论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再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其预期结果是“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饲喂蝌蚪,将促使蝌蚪的生长发育加速”,实验预期是较具体的推断。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得出结论。

五、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第三篇】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增加,教学课时不足。与旧教材相比,高中生物新教材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内容,其中考试大纲要求的`必修模块的学生实验有19个。学校要在规定的模块教学时间内完成各个实验教学,实施中存在困难,部分地区在高二才开设生物课,各地区生物学科开设的课时有差异,个别学校还削减了生物学科的课时。教学课时不足对生物实验教学影响较大。

2、教师缺少对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不重视生物实验教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缺乏研究。教师的实验计划、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能力普遍较差,对如何组织实验教学和对实验教学的课型研究不足。尤其是探究性实验。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实验指导能力和实验技能,在这方面教师显得力不从心。

3、实验要求提高,课堂实施困难。高中生物新课程提高了学生实验的要求,实验内容包括实验方法、理论指导和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计划、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等)。有些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如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理论的指导。完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实验计划等环节,然而,课堂中教师在讲述实验原理、归纳讲评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后,学生用于实验操作的时间已不多了,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进一步探究。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1、明确实验教学目标。明确目标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

2、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地方性的季节性的限制。有些实验还需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结果。因此,在实验课前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多数学生把实验简单地理解为“看”,对实验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如果缺乏严格的训练,将会导致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一无所获。因此,应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注意维持实验纪律,规范实验习惯合理指派实验大组长、小组长等。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4、分析实验程序和分析实验现象。—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计划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所以,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解离液中是为了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在镜下观察。另外。通过解离液的处理,使细胞迅速死亡。让细胞分别保留各自的分裂状态。漂洗是为了冲洗解离液,否则影响染色效果。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检测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那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检测呢,双缩脲试剂除可以检测到蛋白质的存在,那么乳制品中的蛋白质的含量有什么规定。蛋白质的含量如何测定呢?根据不同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怎样调整人们的饮食,才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和延年益寿,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实验中向学生提出。培养他们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生物实验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生物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探究“镁元素对植物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在缺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中,一株小麦幼苗叶片发黄生长瘦弱,两株小麦幼苗叶片发黄生长瘦弱——当在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含镁元素的无机盐溶液后,小麦的生长恢复正常。归纳出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的结论。

五、加强计划型实验题训练

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的高考生物试题更体现了这种趋势。高考生物实验题多以根据要求计划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得出或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评价和优化实验计划方案等形式呈现。如果还是按照以前老一套的实验训练模式,只重视做一些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型实验题,学生是很难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的。因此,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采取以上一些实验改革措施外,还必须要有意识地精选和精编一些实验习题,特别是一些不同类型的实验计划题(例题略),让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

总之,学生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思考,积极探索,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实验思想、实验方法而进行创新计划,实现能力的迁移,锻炼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第四篇】

1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教学中

的作用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一种决策,没有计划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计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成败。研究计划的制订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将科学探究的这一重要要素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依据各种资料和以往相关经验,模仿科学家在正式开始研究前进行实验的设计,亲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可自主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

确保实验或调查活动有序、有效地展开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式进行实验或调查活动前,合理恰当的计划可大量减少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不利因素。如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设计中,在正式实验前先设计一个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盲目展开实验带来不必要的时间和财物浪费。

提高学生探究性试题的解题能力

新课改后,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实验题中常给出已知的条件和实验试剂与仪器,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这类试题实则是对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使其形成科学的实验设计思路,必能提高学生对这类题目的解题能力。

将多元智力理论充分运用于中学课堂教学

现代社会处于需要各种人才的时代,多元智力理论倡导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学以小组形式为载体,在实践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充分发挥。

2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教学中

的实施步骤

查阅相关资料

依据提出的问题和合理的假设,学生需要进行实验具体步骤和方案的制定。在这之前,学生需要查阅一定的相关资料。

1)关于该探究内容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借鉴科学家的做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探究。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工作量,还能使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前期工作更具科学性。如沃森和克里克在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之初,就借鉴了威尔金斯和其同事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

2)相关科技书刊。科技书刊中有许多对科技知识的介绍,条件好的学校图书馆对相关书刊提供借阅。对中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较高、帮助较大的书刊有《环球科学》《牛顿科学世界》等。

3)教材中提供的资料。教材中涉及的探究性实验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模块常有一定的资料作为参考,如人教版必修三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就给出研究计划表的雏形供学生参考与进一步完善,对学生顺利进行实验设计提供了模板。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制定实验方案

要制定实验方案,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来自于科学理论上的猜测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实际上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或假设具体化、程序化。如“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学生就必须明确探究目的是说明酶促反应都具有最适温度和最适pH,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失活。

根据探究假设来确定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的目的来思考实验的原理,按照实验的原理来设计实验的程序和步骤,这是构思实验方案的基本线索。在制定实验方案的实施技巧上,还可根据实验目的来分析实验需要解决的各个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每个问题的各种方法,经比较、选择、优化后,形成最终的实验方案。

尝试选择适宜的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材料和装置

按以上两步确定好实验方法后,要细化实验材料和装置的选择,该选择涉及的面很广,如实验原理、实验的误差要求、实验器材的功能、实验器材的安全、实验操作的方便性以及实验器材的代用品等,这些方面都会对实验材料和装置的选择产生影响。学生在具有多次选择实验经历以后,可以总结一些在选择实验器材方面的基本思路。

1)选择简便的实验材料。实验选材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探究生物遗传规律时,选择豌豆作为研究的实验材料,正是因为豌豆相对性状明显、生长周期短,是实验材料的佳选;且为自花授粉,省去了套袋的麻烦。

2)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探究性实验旨在培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故同一实验可有不同的装置,但哪一装置更适合,学生就需要考虑到学校现有的设备水平、自己现有的操作能力等。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实验,人教版考虑到权衡各地实验条件,采用的是运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的方法;而浙教版则依据当地经济发达状况,采用比浊计测定菌液的浑浊度,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的光密度,先测定菌液浑浊度与菌液密度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浑浊度间接反应菌液密度[3]。

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确定实验变量及其控制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单因子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设置对照原则、随机性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教师应在科学探究活动之前进行系统性讲解,供学生在具体实验设计中参照选择。例如在“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中,首先应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就是不同类型的洗衣粉,即蛋白酶洗衣粉、复合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因变量就是洗衣粉对油渍、汗渍、血渍的去污能力。然后,找出无关变量并制定控制措施。该实验中,实验所用的洗衣粉量、污渍的污染程度、洗涤材料的大小、水量的多少等,都是无关变量。在这一实验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保持各组中无关变量一致性,消除这些受控制的因子对实验可能引起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制定计划和实验设计

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知识的引导者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有些问题学生自己讨论后,可以自行解决;有些问题学生较难解决。对于后者,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用适当的方式点拨学生解决问题,指导疏通学生思路的中断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造成思路阻塞或中断的因素较多,主要是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概念、规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相互隔绝。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学习的难点,在点拨学生时,不宜讲得过多,只要把关键的问题点到即可。

给学生安排足够的设计时间

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设计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实验方案后才能动手实验。一节课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先强调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再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最后课上让各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设计方案,教师给予评定和指导,学生进行改进后开展实验。

注意实验安全性问题

在设计实验的预实验环节中,教师必须格外重视实验室安全性问题,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教师可提前组织培训各小组组长,教给他们正确的安全事故应对措施,保证学生在自主预实验环节,能对突发性事故及时处理。

注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新课程倡导合作性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科学组建合作性小组,明确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让学生养成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

4 总结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随科学探究七大要素全面性的训练展开,也可设计具体问题,单独进行[1]。由于计划和方案易于书面表达,可测性强、评价简便,在国家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之际成为各类考试检测的热� 提高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研究生物及其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增强综合决策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生物、从生物走向社会的新理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赵承忠。培养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识与能力[J].学科教学,2003(2):40-43.

[2]黎云祥,赵广宇。新课标中学生物学教学实用教程[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10):95-96.

[3]赵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研究[J].生物学通报,2011,

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第五篇】

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生物科学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现将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生物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生物实验教学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二、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大纲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设备条件等因素,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锻炼自己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骤;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去归纳出这些知识,这样做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和想象力。

四、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1、制定出本学期实验教学进度计划,并写明实验目录,写明实验的日期、班级、节次、名称,教学中按计划安排实验。

2、实验教师在实验前必须将每个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以及其他有关事宜提前准备好,做到有备无患。

五、将德育工作渗透于教学中

1、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确相互协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团结合作的精神。

2、要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则,爱护财务,节约用水、电、药品,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3、要求学生严格认真的按照实验要求来操作,细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井然有序的工作习惯。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放回原处,整理好实验台,填写好实验记录。

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第六篇】

一、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在开课之前教师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定选择的实验、每个实验要用到的相关仪器、实验材料、药品,哪些需要提前购买或准备、需要多少课时、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完成、具体的方法步骤、学生之间何时交流、怎么评价实验效果等。为确保计划的可行性,这些难度较高的实验,教师最好提前进行预实验把握时间。

二、深入研究教材

各个课题中,课题背景阐明了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基础知识介绍了基本方法与原理,研究思路提示学生从哪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实验设计提供了试验流程示意图和参考资料,操作提示则从操作层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由于这部分内容为新加内容,教师在进行每个课题的研究时,有必要自己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甚至进行预实验。然后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明确知识背景,理清研究思路,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掌握生物技术,形成实践能力。

三、观看视频、录像,用“讲授—演示”法进行教学

“讲授—演示”给了我们很好的策略,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动画,甚至可以亲自在课堂上做实验演示给同学们看。这样学生也有收获,配合讲授,学生就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

四、建立实验活动小组

本模块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自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然后搜集和整理资料,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为落实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三维目标,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按照三人或五人一组进行分组。这样既在活动中实现智慧共享,提供创新精神的土壤,在遇到挫折时相互激励,还能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适当利用学生社区、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课程资源。比如到制作果酱的车间去参观,豆瓣酱的制作也可以在家里完成。有些疑难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查找答案,可以寻求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在具体的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加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六、设计好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不仅能了解课题活动效果,还能发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心理上的变化。在这种难度较大、历时较长、自由度较高的教学活动中,最后的实验评价能起到激发学生成功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效果。可以利用检核表评价操作行为、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用这些辅助手段保证本模块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保证达成教学目标。

实验进度及安排:

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第七篇】

学校是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地方。当然,要把最好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获取比较先进的做事方法,以此来提高他们地做事效率,增强他们地创新能力。因此,生物课的教学要向学生介绍科学的探究方法。另外,中学生大多在11—18岁之间,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不是那么丰富,尤其是经历的探究过程比较少,对探究方法了解不足,给一个具有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思考,怎样操作。人都是有争胜心的,年轻人尤其如此。他们渴望得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能够在生物科学研究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快速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科学的探究,通常要经过如下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由于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性到理性”。因此,教师可以先叙述和或者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科学研究,当学生对这些科学研究的事例有所了解之后,再来分析这些科学探究的过程,把它分解为上述六个步骤。这样,学生不但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感性认识,而且也有理性认识,获得的方法就是完备的。

2、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讲,提出问题要比研究问题难。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活动总是依据于现有的经验,而现有的经验都是经过实践所检验的,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问题。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没有发现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依据过去经验活动,没有遇到问题,人们发现问题的意识淡漠,不会去刻意寻找活动中的问题。还有一个方面是问题总是隐藏在事物的背后,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些问题特别隐蔽,极不容易被人发现。还有,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在哪一个工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寻找问题没有明确的方向。而一旦问题被提出,解决它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只不过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简捷,是否科学而已。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是重要的,而且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逐渐增强质疑提问的本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故意留下后门,让学生钻空子,找问题。例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复习上一节的内容“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强调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性繁殖,一种是无性繁殖。然后,按照教科书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前面的复习,繁殖的两种方式在学生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可是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科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有性繁殖,学生不免会想到:昆虫有没有无性繁殖呢?如果有它又在哪里呢?这就引出了一个生物方面的科研课题。但是,如果教师不做复习,或者在复习的时候不强调两种繁殖方式,那么学生可能就提不出这样的问题。

3、要重视研究计划的制定

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第八篇】

关键词关键词:CDIO;协同创新;物联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DOIDOI:/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18504

引言

“十三五”规划将“建设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列入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大举措,物联网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需要大批能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型技术人才。物联网工程的人才培养特点可概括为:高、新、快,即高要求,需建立全新培养体系,人才需求紧迫[1]。因此,研究如何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探索具有指导意义的紧缺人才培养规律与方法,并指导践行,成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的一个热点问题。武汉理工大学是全国第一批获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院校,本文以该校物联网专业作为研究个案,基于CDIO与协同创新理论,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提出一种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框架,并探讨在此框架指导下的专业建设实践。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家教育部2010年推出“卓越计划”,把培养创新型工程师作为重要战略目标,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的很大一部分正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另外一部分是继续深造的科学研究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环节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及其实现矩阵建构的关键因素,是有效实施“卓越计划”的保障,其重要性已获得很多国家共识。国外比较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和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等[2]。国内不少高校相继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方式,例如: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教师计划、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培养、3C立体培养、局域项目学习等培养模式[3]。

国家教育部在2012年提出“协同创新”计划,指出“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协同创新理念下校企合作的内涵是高校和企业利用各自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相互融合,以促进资源的流动和整合,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在协同创新中,协同是手段,创新是目的[4]。文献[5]将校企协同创新具体举措总结为参与培养过程、校企共建、企业赞助、委托培养、合作培养等5类17种。

为解决创新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4所大学通过4年国际合作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方法(CDIO Approach)。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方式,按照课程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学习工程理论和实践[6]。CDIO核心内容包括1个愿景、1个大纲和12条标准[7],该方法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大工程理念。在此基A上,国内外有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采用CDIO作为改革方法,并提出体现教育目标的CDIO教学大纲和体现系统化改革的CDIO标准,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我国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从2010年首批的30所,增加到目前的约600余所。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在创新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领域,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大多数高校物联网工程类专业主要还是采用以理论教学和实验室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武汉理工大学于2009年开始进行物联网工程方向试点,获首批物联网工程专业后,参考国内外相关经验,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物联网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系统方案,获批第七批国家特色专业。

2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优化框架人才培养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对象采取的某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结构、策略、体系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的总称[8]。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涉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与管理队伍、考核与激励机制等多个维度。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卓越计划”内容与CDIO内容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多个维度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见表1),两者结合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本文以CDIO和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中心,并结合学校物联网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工程型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企业需求为逻辑起点,从校企观念转变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入手,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基地,以及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该框架借鉴国内外CDIO工程教育的经验,结合物联网专业卓越计划的特点,构建稳定的卓越计划实践教育平台;提出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新方法,学校和企业明确各方的职责、任务和利益,企业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学生们在基地里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产品制造、项目管理等工作,在实践中锻炼工程素质,使企业、学校都在基地建设中取得成果,形成多赢的局面;建立企业层面的校企协同内在需求机制,在借助企业岗位实训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提升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确保企业从卓越计划中直接受益。

3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实践

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依据上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框架制定了“3330策略”、“2544目标”系列建设规划(见表2)[1]。其中3330策略为:优先建设3个基础(队伍、知识体系、实践训练条件);3个结合(与校内相关专业结合、与相关培训单位结合、与行业结合);3个折中(近期与远期、传感层与系统集成、新体系与老专业);在专业组建初期开展“零点行动”,即:全国都在起步阶段,务必强抓竞赛与教材建设。近期与中远期制定了两阶段目标,概括为“2544目标”,即两年内建成5个平台,4年4类知识融合,包括计算机、控制、通信、海量数据处理融合。

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比较序号CDIO的12条标准协同创新+“卓越”理念本校培养模式优化1*专业培养理念(将产品和系统生命周期的发展原理,即“构思一设计一实施一运行”作为工程教育背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协同的物联网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2*学习效果(与专业目标一致,并得到利益相关者验证的个人人际能力和产品、 过程与系统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基于CDIO的物联网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3*一体化课程计划(一个由相互支持的专业课程和明确集成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能力为一体的方案所设计出的课程计划)4工程导论(一门导论课程,提品、过程和系统建造中工程实践的所需框架,并且引出个人所需培养的能力)5*设计-实现的经验(在课程计划中应有两个或更多的设计-实现经验,其中一个为初级,一个为高级)以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实训课程设置6工程实践场所(工程实践场所和实验室能支持和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学习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学习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基于协同合作理念的岗位实训方案7*一体化学习经验(一体化学习经验带动学科知识与人际交往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能力的获取)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资源平台课堂教学形式改革8主动学习(基于主动经验学习方法的教与学)9*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的能力)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走出、引进”的师资培养方案10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在提供一体化学习、使用主动经验学习方法和考核学生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 11*学习考核(考核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情况)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12专业评估(对照12条标准评估专业,并以持续� 另外5条标准反映了工程教育的最佳实践,作为补充标准

协同式物联网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协同式创新强调高校与企业两种资源和诸多优势要素的合理配置、全面共享和有机融合,不仅为学生的实习、企业实训等工程实践教育环节提供了更多机会、途径和保障,也为企业改进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工程质量赢得了更多智力资源,实现了校企协同的互利共赢局面,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推进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因此,要结合物联网工程行业背景,优选合作企业。2013年物联网专业与无锡感知博览园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意向书,双方通过不断商榷、修订,结合学校优势专业,联合制定了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与实验体系,以及专业培养方案,形成了突出交通、物流应用背景和科研成果特色的物联网专业培养方向。

3330策略3类资源结合:结合社会、校内、行业资源3项折衷原则:折衷近/远期、高起点/适用性、分层/系统技术“零点行动”:在建设起点采用竞赛、兴趣项目促进自主学习与知识更新传感网络平台智能终端开发平台2年建5个平_雏形数据服务平台(云服务平台)基础训练平台(接口、通信、现场总线控制)2544目标工程实践平台(智能抄表、家居、物流、交通)C3SD融合(计算机/通信/控制,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4年4项任务完善实验教学环境及体系完善工程实践体系面向我校三大行业服务应用基于CDIO的物联网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在积极参与国内物联网专业建设研讨会和各种形式调研的基础上,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优化“卓越”课程体系,综合统筹制订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设计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培养课程体系、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立包含核心理论课程、开发应用类课程和创新类课程等阶段性培养任务的方案;基于协同合作理念制定岗位实训方案;制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计划,强调学生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把课程体系划分为核心理论课程、实训实验课程和应用创新类课程3部分,提高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比重,加强应用开发实践的参与性,降低一些理论深、与项目应用开发实践相关度低的课程比重。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运用,优化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结构。

特色实训课程设置

针对物联网专业部分特有的实训实验课程(传感器技术实验课程、RFID实验课程、无线传感网技术实验课程、智能家居实训系统、多点传感数据传输、传感数据簇聚优化实时处理等实验课程)进行优化设置,并制定完善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建设方案。

校内外实训与实验保障

在多次到全国物联网先进战略基地与研发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十二五”建设规划,确立物联网工程实验和实训中心的建设原则为: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健全物联网专业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需求分析师、测试工程师、系统研发工程师、产品经理、硬件安装与销售工程师等多种岗位的实习。依托实践基地,以项目实践训练为中心任务,切实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合作和应用能力。

实验和实训中心包括5大实验和实训平台:传感技术应用平台、嵌入式与移动智能终端开发应用平台、云计算与服务计算平台、物联网应用工程实训平台、物联网基础技术支撑平台。实验平台涵盖了物联网架构的各个层次,可满足本科教学与研究需要。同时,建立“物联网综合演示实训中心”,并与“教育部信息中心”联合建立了“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认证湖北实训基地”,相关环节充分体现了卓越计划和CDIO的特色。

教学资源平台

根据物联网专业技术知识面宽、实践教学内容丰富的特点,将物联网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提出以物联网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生长规律为引领的实践教学平台构架,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

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改革传统以固定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资源组织形式,联合具有实用工程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和工程创新能力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建立以工程项目实施为目标的教学资源平台,将源于工程实践的具体问题、实际案例,以及来自行业企业的设计与研发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形式改革

优化传统教学组织模式,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法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具有极强的融合性。教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以项目需求划分知识单元,最大化地增加以项目应用开发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内容,坚持精讲多练,夯实专业基础。同时,并未完全摒弃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与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使用以项目设计为导向(Design-Directed Learning)的能力培养理念、基于问题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教学模式、探究式课堂教学(Inquiring-based Learning)与实践教学(Experimental Learning)等[9]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穿插讨论、实操等环节,培养学生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为了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以及将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付之实践,武汉理工大学与教育部信息中心合作,联合建立了“物联网工程训练中心”,以及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集训中心”。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已组建了多个创新兴趣小组,学生参加了第七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TI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佳绩。

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CDIO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同时也需要学校制定相应的教师培养方案与考核机制,激励教师参与教改,做到教学与科研均衡发展。因此,需要依托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形式,以跟踪掌握物联网最新技术动态和提升工程项目技能为重点,设计长期有效的师资培训体系。

武汉理工大学为保证专业领先发展,除资金投入保证外,还坚持与国际化大环境密切联系,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措施。“引进来”即从海外引进优秀人才,强化教师队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将先进理念引入培养过程。定期聘请海内外学者、知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开设培训课程,如“开源硬件平台报告”、“大数据时代报告”等,由此拓展教师的专业国际视野,有针对性地培养掌握先进技术和先进教学理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走出去”即每年派遣骨干力量赴海外研修访问,组织教师参加教指委专业建设研讨,让教师进入企业全职在岗学习,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新技术及其实际生产流程。

学习考核与专业评估

改变以往以课程为单元的考试形式,以校企共同参与的方式,采用兼顾项目实践过程和效果评价的考核形式,强调对学生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制定一个校企共同参与的具有CDIO特色的物联网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检验学生的应用和研发技能。以工程项目实践为单位进行考察,以考察工程项目实践的完成过程及效果为主要手段,结合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建立准确、可监控的校企共同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框架体系、考核指标、评分标准等。评价体系由校方提出实施原型,给予企业在实施中进行修正调整的权限,使标准逐步变得精准。

4实践成效与展望

武汉理工大学于2009年开始进行物联网工程方向试点,获批首批物联网工程专业后,招收本科生人数逐年递增,现已培养了200多名本科生。自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以来,本专业CDIO模式基本形成,已建立完整的包含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资源平台等内容的教学体系,并通过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检验了其有效性,教学效果良好。本专业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积极参加各类大赛,以体验式与自主方式学习的学生明显增多,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能力有较大提升,并且培养了若干名物联网技术人才认证资质教师。2015年,在全国213所获批此专业的学校中,武汉理工大学排名前11,其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获湖北省教学成果2等奖。然而,相关人才的培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培养模式、与时俱进。物联网工程专业将来在深度国际交流合作、行业与政府支持等方面还有更多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徐东平。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R].2015.

[2]邓秋实。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3]刘爱华。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99101.

[4]董馨,吴薇,王奕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5963.

[5]赵l.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 :172175,179.

[6]郁敏,张亚辉。“卓越”+“CDIO”理念下景观设计职业化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江西建材,2016(4):290,292.

[7]顾培华,等。CDIO大纲与标准[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8]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6981.

23 3537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