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教学随笔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学随笔【第一篇】

每学年都带几个班级,每个班级有着不同的特点。对低、高年级的教学都有了尝试,我深刻体会到:各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应该根据年龄特点提出相应要求。课堂上,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从欢乐的幼儿园生活进入正规的学校生活,这不同的生活环境,与前迥异的作息**,有**纪律的行为规范,一时间很难让他们适应,高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

关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积极性在于兴趣的驱使,每次带着教材与教具走进教室,他们都会开心的围到我身边,看着漂亮的教具惊奇而羡慕,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就能看出他们对美术课的热爱。我想:兴趣的浓厚必然勤练,表现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又带动兴趣递增,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有些课程结束后,我也配合他们,鼓励他们,在各种各样的鸟一课,帮助他们完成了大树,再将他们的小鸟一个个剪下,利用教室的某墙面,让小鸟带着他们的喜悦,带着他们的'成果“飞进”了教室,“飞进”了他们的内心,带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激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当然培养小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好比一株树苗,在每个年龄必须完成年轮的正常发育,然后由下一个年轮延续。所以以往传统美术教育所采取填鸭式方法来督促他们,无异于拔苗助长。

相对来说,一年级的小朋友胆子比较大,我时常叫他们**代替我,给同学们讲,他们对课堂内容相关事物的认识,让他们在"教"中参与,让自己也尝试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时候小老师带来的帮助还真不少,他们的兴趣爱好相通,接触的事物相似,所以他们之间交流起来更容易接受,小老师还能帮我管理好他们的纪律,有时候我只是在讲台上换了个角色,是学生是解说员。

教学随笔【第二篇】

关键词:课后反思;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探索;教学风格;教学管理

一、课后记

课后记、写心得,上课状况做审阅。提高教学促成长,增长技艺不能略。看教师,轻课记,久而久之课无别。重后记,寻短缺,及时矫正艺飞跃。一而十,十而百,教学积淀技能绝。做学问,谈敬业,劝君悟教后记写。

注:教师会上强调写课后记的意义,并要求教师写,提高教学技能。

二、教研活动反思

备课将预设,互动则生成。预设多变动,生成难预测。教师应有智,机智化生成。预设跃生成,重在会点播。锤炼功夫到,生成得突破。引领做到位,不怕变动多。

注:是对活动后的思考,阐述知识生成的方式方法见解。

三、未来课堂

传递知识比例小,创设活动多思考。精力时间悟创新,教学过程效果找。教师角色生变化,管理传递化引导。理念实践都做到,我为名师叫声好。

注:对未来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的一种思考。

四、坚守教学个性

课改思潮,层出不穷,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盲目跟风,迷失个性,教无定法,重在生成。坚守个性,阅读取经,适合自己,为我所用。完善自我,自如从容,激趣,贴近成功。教学规律,认识清醒,不断学习,提高技能。个性思想,成才途径,把握完善,实践前行。我为人师,不必跟风,找到位置,探索耘耕。最好教法,适合学生,最好教育,适合本公。

注:对当今教育现象的思考。

五、教学管理四言歌

教学质量,永恒主题。常规管理,力求精细。教学环节,严谨有序。操作得当,提质前提。管理人员,重在尽职。深入课堂,指导技艺。教学检查,全面真实。注重细节,责任落实。发现典型,择优展示。常规教学,入微评记。管理制度,有度可依。力求规范,入情入理。常规指导,创新意识。提高层次,变换形式。课堂教学,追求新意。程序可变,高效必须。科研先导,课堂阵地,重在体验,鼓励参与。学生辅导,重在激励。学困之生,不离不弃。用心指导,专案设计。找到自信,表彰奖励。作业训练,要求具体。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重习。鼓励评语,优秀展示。正确读写,提前预习。专心听讲,乐此不疲。学习习惯,成长之益。持之以恒,必有出息。老师素质,提质第一。重视树就,在于自己。实践探索,交流反思。学中有悟,勤奋务实。师徒结交,互助方式。练功比武,实施

素质。

教学随笔【第三篇】

关键词:美术课;梳理知识;挖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40-01

一、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老师首先要明确这节课教学设计要达到什么目的?为达到这些目的用什么方法最有效?怎么才能突出教学重点?其次,要从课题入手,找一条教学思路。例如二年级下册第八课《出壳了》这一课,从课题出发,直接设问导入新课“出壳了”“那些小动物会破壳而出?”;紧接着问学生:“你从课题上还想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小动物是怎么样出壳的?”“小动物们出壳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们怎样用画面表达出壳时的情景呢?”学生所提这些疑问不正是这节课要解决的教学重点吗?怎么解决?教给学生方法,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哪里不会老师再补充说明。每节课教师只要能找准、理清教学思路,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去创作,就会有好的作品出现。

二、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今天才真正意识到美术教材编排的四个领域:“造型。表现”即用造型的知识去表现;“设计。应用”即用设计的理念设计作品,并与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欣赏。评述”即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造型、材料、色彩)去欣赏,并对此用美术的语言从美术的角度去评述;“综合、探索”即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去积极探索。例如今天第一小学的那位美术老师讲《做笔筒》。这是一节设计应用课,而这位老师却上成了简单的粘贴课,就是引导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图片简单的粘上去,没有涉及到“功能性、实用性”,学生的作品看似好看,但实用性不强。美术课的功能性、实用性体现在哪呢?――内部构造。要么分隔,要么组合。设计是为应用服务,把握住“实用、应用”,你的设计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形式美上。

三、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听了几节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课,大家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讲课时间大约20到25分钟左右,有一位老师甚至讲了半个小时,学生的作业大部分完不成。美术老师怎么把握授课时间,怎么安排教学?我琢磨了几点:

严格控制讲课时间。一节美术课讲授部分一般应控制在10到12分钟,最多不超过15分钟。

有限的时间怎么讲?抓住教学思路的主线,讲清知识,讲细表现方法。学生已经明白的随口带过,在表现方法上要讲详细,讲到难点、关键点必要时教师示范,教给孩子具体怎么表现。如《出壳了》这课,引导孩子画小动物出壳时不同的状态:

1、 裂缝;2、马上出壳;3、正在出壳;4、已经出壳;5、没有出壳等等……

这些细节的东西一定要教给孩子怎么画,有些时候怎么画比画什么更重要。给学生多留时间去表现,去创作。孩子掌握了表现的方法,多给他们空间、时间去创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他的创作想象完整地表达出来。

四、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这次听课,先后听了两节《会动的线条》。老师们用大量的时间通过动画、图片及道具让学生认识线条、感受线条,讲到直线、曲线;讲到线条的排列(疏密),讲到线条的变化(长、短、粗、细),学生也可能认识到了,曲线可以产生动感。老师让学生在刮画纸上表现生活中有动感景物。其实,老师们没有意识到线条是用来表现情感的。有动感的线条仅仅是表达事物的吗?造型。表现课就是通过“线”这种基本的造型手段去表现事物、抒感的。那么我们上这一课最根本的目标是什么?不是通过认识线、感受线从而用线条表达吗?但我看到的更多的学生作业是在刮画纸上乱画,随意化曲线、画风中摇摆的树(照范画),画流动的水。那么小学生是不是还没到用线条表达情感的地步 ,但至少从现在开始,老师应该有意识地从这方面去引导。或许我们不该低估孩子们的能力。

五、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听专家的点评,我真的是受益非浅,虽然专家的个别意见和我的想法不太一致,但大部分点评我非常认同。感觉一下子让我的教学思路清晰了许多。今后一定要多学习、多听听课,最好还能再多听听专家的意见。

其实,好多时候,不是我们懂得太少,而是我们缺乏思考。像美术的属性,我能背下来,但我没有把这些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因为没有理论的指导,这样怎能把书教好?如:美术具有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娱乐性。师范美术教材开篇就讲到这几点,而我却只会背不会用,明知美术具有视觉性,是视觉艺术,为什么我们不能少点说教,多点感观呢?明知美术具有实践性,为什么我们不给孩子留大量的时间去创作,去表现呢?明知具有人文性,为什么我们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情感的培养呢?明知具有娱乐性,为什么孩子们在创作时身心不是那么娱乐呢?真的,好些时候,需要我坐下来去思考,一个不能静心思考的老师,教学上我想永远是重蹈覆辙,没有进步。

教学随笔【第四篇】

关键词三极管;结构;测量

我们生活中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无论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基本上都是经过三极管对信号处理后来实现某项功能,从而达到设计者的初衷,因此三极管是构成电子产品的重要元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如何检测就成为正确应用的关键。

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实践,针对职专生或初学者的特点,摸索出通俗易懂的检测三极管的方法,以及由此可延伸到相关三引脚元件的检测方法,在此本人将相关的教学思路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1 先从结构入手确立测量的依据

复习分析半导体的基础知识,由此到处P型和N型半导体,两种半导体有机的结合形成PN结,经试验得出PN结的特性——单向导电性,也即二极管的特性,其符合为(有关二极管的检测不再陈述)。

三极管的结构演变。

由P型和N型半导体合理交叉结合,即PNP或NPN排列,然后经过下图所示的逐步演变,就构成我们所需要的三极管的等效结构图(图1所示)。

由上图可知,三极管有三个电极即发射极e、基极b和集电极c,两个PN结即发射结和集电结,这两个PN结自然也具有单向导电性。

2 由外型确定引脚排列规律

常用三极管的引脚排列顺序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其排列规律,能够更好的检测出其性能、类型等相关知识,为准确应用奠定基础。常用三极管的外形及引脚排列规律见下图2所示。

根据上述规律为我们尽快的判定性能、类型和极性打下基础。

3 电阻分析法测三极管

图3是利用万用表(机械式)的电阻档测量性能好的三极管时,任意两个电极间的正反向电阻所得到的结果。注意:①硅管阻值大为接近无穷大,阻值小为几千欧;锗管阻值大为几千欧,阻值小为几百欧;②红、黑指万用表的红表笔和黑表笔;③图中所示指常用的普通三极管,而对于类似有阻尼二极管的电视机行输出管则不适用。

4 测量方法规律总结(三极管测量三字歌)

前面几点是为更好地理解测量口诀,只要有所了解就可以。

注意:

①每个学生手中有尽可能多的三极管;

②要边讲解边示范测量方法;

③先测量性能好的三极管,基本熟悉后再测性能差的,或随机抽测。

三极管,两类型;三电极,ebc;

万用表,电阻挡;先性能,后类极;

六阻值,二对四;两小者,固为基;

固黑笔,NPN;固红笔,PNP;

NPN,捏基集;阻值小,黑接集;

PNP,捏基集;阻值小,红接集。

剩余极,为发射。

解释:

晶体三极管有NPN和PNP两种类型,分别有三个电极,即:发射极e、基极b和集电极c。在测量时必须用万用表的电阻挡(一般R×1K或R×100挡),表笔先短路调零。在测量时必须先检测出三极管的好坏,在保证其性能好的前提下,才能再判测其类型和极性,否则,是毫无意义的。在对三极管的三个电极进行正反向电阻两两测量时(不得重复,也不得漏测),共测得六个阻值,在这六个阻值中,若只有两个阻值比较小,其余四个阻值都比较大,则说明此三极管的性能是好的;否则,只要不符合上述两小四大的情况,三极管都是坏的(彩电行管除外,因其内部有阻尼二极管)。判测出性能是好的后,在测量中两次阻值比较小的情况下,万用表的表笔固定的极为三极管的基极。若固定的表笔为万用表的黑表笔,则说明此三极管的类型为NPN型;若固定的表笔为万用表的红表笔,则说明此三极管的类型为PNP型。NPN型的三极管,用手捏住其基极和假设的集电极(注意:千万不要将两个电极短路捏在一起),用万用表的黑表笔接假设的集电极,红表笔接假设的发射极,测得一次阻值,记录下此时测得阻值的大小(注意这时基极已经确定);然后,再假设另一极为集电极,这时用手捏住其基极和此时假设的集电极,用万用表的黑表笔接此时假设的集电极,红表笔接此时假设的发射极,又测得一次阻值;比较这两次所测阻值的大小,其中阻值小的一次,黑表笔接的电极为三极管的集电极。剩下的电极就是发射极(其测量原理就是利用三极管具有放大作用)。对于PNP型的三极管,测量方法相同,将红、黑表笔颠倒即可。即用手捏住其基极和假设的集电极(注意:千万不要将两个电极短路捏在一起),用万用表的红表笔接假设的集电极,黑表笔接假设的发射极,测得一次阻值,记录下此时测得阻值的大小;然后,再假设另一极为集电极,这时用手捏住其基极和此时假设的集电极,用万用表的红表笔接此时假设的集电极,黑表笔接此时假设的发射极,又测得一次阻值;比较这两次所测阻值的大小,其中阻值小的一次,表笔接的电极为三极管的集电极。剩下的电极就是发射极。

注意:

①在应用三极管之前一定要测量一下,不要盲目应用;

②测量时不得重复,且要测满六次,否则就不符合上述结果;

③要先判断出三极管的好坏后,再去判测其它几项;

④判断集电极用手捏时,千万不要将两个引脚连接后捏在一起;

⑤此种测量只是用于普通三极管的测量,对于类似彩电行输出管的三极管不适用,因为这类三极管与普通三极管在内部结构上已有所不同。

教学随笔【第五篇】

数学看似严肃、枯燥,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不如语文课堂生动、丰富,不如语文课富有感**彩。但如果用心上好一节数学课,仍会让你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学生学得也轻松,自然而然地愿意上数学课。要让学生愿意上数学课一定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地对待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直是许多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根据几年来数学教学的经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科感兴趣,自然就带动了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作一名用心的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细节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数学课本中的“你知道吗”,从中有很多常识,如*数字是谁发明的,它是怎样传到*的?人的心脏一年要跳多少次?诸如这类的问题学生也是很感兴趣的,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给孩子们,他们会被数学课的丰富而吸引,自然对数学课就产生了兴趣。

第二,从生活中捕捉数学,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很亲切,很有用处,而不是枯燥的数字累积。

数学源于生活,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便于操作,容易理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身边的物体,用自己身体部位作测量工具测量或估计路程的远近或物体的大小长短。还有,在学习统筹方法和等量代换时不防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换一换。

要让数学课走进生活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心去琢磨,自己先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就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自然也就爱学数学,爱上数学课。

第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应该做到:学生能做的一定让学生做,学生能说的一定让学生说。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者、引导着与合作者。而不是全部知识的“统帅”,全部知识都要由教师一个人来和盘托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探究了。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收获的快乐。

总之,课堂应该是富有魅力的地方;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得自信的地方;课堂应该是师生智慧碰撞的地方;课堂应该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去教学,相信会有这样的课堂,让我们都为有这样的课堂而努力吧!

23 9105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