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论文(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中学地理教学论文(实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1

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一直重视实践教学,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各国的地理教育除普遍重视乡土地理和环境地理教育外,对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视,尤其对技能、智能和各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较多。当今国外地理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是重视学生课内和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强调在教学中多引入地理观察和地理实践活动。目前,国际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共同特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地理技能、实践能力及地理素养;鼓励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上实现创新等。世界各国都广泛开展地理课程实践活动教学,如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兑现“综合实践学习时间”,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地理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美国的中小学在地理教学中都实施了“设计学习(projectlearningordesinglearning)”和“应用学习(pliedlearning)”方式;法国在中小学地理教学中实施了“动手做(hands-on)”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在地理学科中利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己成为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综上研究,国外地理实践活动不仅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课堂演示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演示活动的方法主要有地理演示法、地理实验法等,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地理观测法、地理制作法、地理实验法、地理参观调查法、地理野外考察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差异网§ 养实践能力为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显地理特色。

2.国内研究进展在我国,对活动教学有较早研究的是陶行知和陈鹤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曾对我国的活动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反复强调“行是知之终,知是行之成”,在教学活动上十分重视“做”。陈鹤琴是我国近代活动教育家之一,提倡“活”教育,他的指导思想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教他自己做”“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等等。在我国有关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中,把地理实践活动按不同划分标准分成了不同类型,如周振玲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定位与方案设计》一文中按实践活动开展的地域环境可划分为校内与校外、城市与乡村。按照实践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实验观测型、考察调查型、娱乐表演型、宣传竞赛型,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内容划分为家庭环境类、校园环境类、人文环境类、自然环境类等。吴建新在《高中地理活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一文中按活动内容划分为论辩型、观察型、实验型、调查型等。杨春兰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设置评议》一文中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涉及的活动内容、形式及特点等的要求将活动划分为资料搜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表类、应用信息技术类五种。梁晓玲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教学探析》一文中按活动形式划分为考察型、调查型、探索型、小型演讲会或辩论会。李长志在《新教材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类型》一文中将活动划分为探究型、实践型、交流型、竞赛型、辩论型、展示型。李端蓉在《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一文中将活动分为动手操作类、语言交流类、观察考察类和综合研究类等。曾宪洪在《“活动”的应用和教学设计》中将活动分为思考性活动、实践性活动、探究性活动三种。通过归纳发现,在不同的划分依据指导下,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许多研究者都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划分。

二、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及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如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部门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项目“研究与制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研究。尽管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引入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有些学校甚至从未开展过实践活动课程。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而这种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发展。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教学,引导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能借助实践活动教学,建立一种可操作性的实践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加强交流合作等,这些都是今后地理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4篇《中学地理教学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2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确保中学地理教学的正常进行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在我国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作为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否经受住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冲击,坚定努力地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于教学始终,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场考验。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在努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前提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要督促学校严格按照中学课程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坚决制止有些学校滥砍、滥占、滥挤地理课时和压缩地理教学投入的不良倾向;要有效地制止中学地理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应迅速纠正少数学校对地理教师的不公正待遇,不得在评职、晋级、奖金、住房等方面人为地压低地理教师,而妨害他们的切身利益,也不能在业务进修、教学研讨、外出学习考察等方面,剥夺地理教师正当的工作权利。

作为直接耕耘于中学地理教育阵地的每一位成员,在目前“转轨”阶段地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面前,再不能永无休止地怨天尤人、消极悲观和无视现实地盲目抗争,也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所涉及的教育本身和社会各方面深层次的问题都完满解决后,来自然而然地走出困境,而是应当积极、理智且勇敢地闯出一条新路,首当其冲地从困境中“突围”出去。这就需要站高望远,在全国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认识到原来高考科目的设置方案,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在高考已取消地理达数年之久的负效应面前,我们在积极多方争取国家尽快地出台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有利于中学地理教学的高考新方案的同时,也决不能把地理教育的命运只附着在高考这一棵树上,而是应当面对现实,充分利用高考不考地理的“松绑”机会,在认真总结过去地理教学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教育、教学形势,适时地抓住获得生机、发挥优势的各种有利因素,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由衰转兴。

二、深入钻研大纲、教材,加强教研工作的力度

近年来,拟订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中学地理教材改革的步伐很快,今后还将继续改革。要适应这一变化,广大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地理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标准。 教师要特别重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各知识点在结构中的地位,明确它们所处的层次和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实施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地理教学的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目前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新的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研活动应注意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教学时能够力求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和总体控制,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和地理教研员,要及时发现和推广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努力牵线搭桥,沟通信息渠道,提供条件,达到相互学习、共同研讨提高的目的。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创造良好的地理教研环境。要加强和改进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基本形式。应在备课、讲课和评估诸环节上制订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实施方案,以引导和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

三、围绕素质教育的主题,积极开展地理教学改革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广大地理教师应尽快从因高考出现不谐之音造成的失落心态下解脱出来,挺起腰杆、振作精神,很好地顺应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潮,以新的机遇、新的起点、新的追求,积极开创地理教学的新途径,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使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抢先一步走出“应试教育”弊端造成的误区,以结束那种狭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危害,大刀阔斧地进行地理教学改革。当前,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应注重以下十个方面: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一般能力培

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知识的形成与品德的培养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重;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并重,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成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四、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根据不同学段,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很好地发挥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在这方面,应进一步搞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通过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和家乡各条战线发生的巨大变化,来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通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比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比较,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成就的比较,家乡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2.以国情教育为依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善于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善于通过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难得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教育,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3.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等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从而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健全和提高。

五、改进课堂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结合,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非智力因素

当前,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克服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很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并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以努力捕捉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一教学环节能紧扣学生的心弦,磁石般地吸引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针对高中地理理论性、综合性强,兼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二者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改单向的“注入式”为双向的“反馈式”,在课堂中变单纯的“听讲式”为多法“启导式”,知识的传授从“封闭式”的照本宣科转向“开放式”的旁征博引。针对初中地理区域性、实践性强及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合理、巧妙地安排“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练习”等活动内容。

总之,使学生变“静听”为“动学”,有效地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其次,教师要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例如:观看地理影片、录像,编辑地理墙报,举行地理讲座,召开地理主题班会,指导制作地理学具,开展地理游戏,进行地理科普宣传,组织地理参观采访,乡土地理考察,撰写地理小论文,组织地理夏令营等,由专业到普及,从校内到校外,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3

区域地理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孤立地讲述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等等地理要素,罗列事物、堆砌地名的现 象。这种忽略地理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不重视认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八股”式教学,是很难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的。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尝试了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突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揭示各地理 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人地关系结构网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指导思想和依据原理

首先,心理学表明:人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通过将知识信息加以组织与编码储存在大脑中,待需要时提 取的。这些信息越有序,越能表现各种各样的联系和线索,就越利于储存和提取。正如布鲁纳指出的那样:“ 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注重各区域地 理事象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学习,是符合人的认识 过程和思维规律的。

第二,按照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的诸矛盾中都有起决定因素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 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地区,尽管地理事物和现象浩繁复杂,但总有最具代表性和起关键作用的主导因素和 共同特征,抓住这一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就能使教学提纲挈领,化繁为简,优化教学过程。

第三,就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而言,任何地区都存在着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区域分异,从而形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这些都使我们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内容贯穿起来,找到它们之间或鲜明或隐含的内在联系。

第四,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区域地理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单纯传授地理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 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为此,就要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 角重新构组教学内容框架,建立一个人地关系的结构体系。

二、操作方法和教学要点

1.教材处理和教学内容设计

(1)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区域的特征是以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的。故而往往从这里入手,按照各地理要素 间的逻辑关系,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即其他特征是由此而引发)的和最具特色(即区别于其 他地区)的主要区域特征,并以此追寻出主导因素。如西北地区:教材是由“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我国 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灌溉农业”、“地下宝藏”和“主要交通路线”五部分组成的。按照自然特征对农牧 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分析,“气候干旱”应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内陆”是形成区域特征的主导因 素。

(2)理清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明确了区域的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后,就要按照区域地理的综合性,找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经济地 理各生产部门间以及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个相关的知识系列。

如:《巴西》一章是以“热”和“大”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形成了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两条主线, 将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环境破坏、经济发展、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贯穿人地关系,建立网络结构

一个区域不论地理事物多么繁多、内部联系多么复杂,但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 结构体系。这正是新教材教学原则、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区域地理结构教学的主体核心。因 此要围绕人地关系这个主题,将知识系列与知识系列归类连网,找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建立环境—资源—人 类活动的教学结构。仍以巴西为例,将上述内容横向归纳,就会清晰地表现出这一结构体系。

2.教法选择和教学过程要求

(1)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

首先要以充实的地理事实材料为依据,使地理知识“理”性的认识建立在足够丰富的感性知识基础之上。 为此要充分运用文字、数据、表格、图象等资料,以及投影、录像、电脑动画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2)设置层层递进的课堂提问

区域地理知识点、线、网的建立,实际上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三个步骤,这里还必须有教师启发引导的 连续性问题。它是控制学生思路,训练逻辑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极重要环节。问题的设置应将整体教学内容 串联,环环相扣、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问题的切入既可由基本点出发,推衍出相关的知识,也可以逆向联系 ,追本溯源。

总之,丰富的资料与精心的设问,往往前后呼应,相辅相成,使学生形成一种在地理事实基础上的感知、 理解、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式学习。如: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及影响下的农业生产,就是通过一系列资料 与问题逐步得出的。

(3)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区域地理丰富的内容还决定教学方法的多样和课堂活动形式的不同,其中尤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 力的训练和培养最为重要,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区域位置和地理事 物的分布应进行读图填图的训练;分析综合地理事物特征和成因可采用分组讨论;探讨区域发展的方向、途径 可进行“地方官”角色的扮演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增长能力、树立观念。

(4)教给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整理归类,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的过程。这个原有的知识系统就是 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只有懂“理”才能晓“地”。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结构去分析解 决问题。

(5)采用纲要信号的板书结构

这种板书一般可分为文字框架式和图象符号式两种。前面谈到的巴西属于前者,这里不再赘述。下面图示 的中国农业,是以图像符号表明我国三大农业区的自然条件、经营方式、作物种类、优良畜种等方面的知识, 是在学习完中国分区地理后复习中使用的。课堂上边复习边画,形象直观、高度概括,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6)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

前面已经谈及,学习区域地理不仅是掌握区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 口观,懂得协调区域持续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因此每学习一个区域,都要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线索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是否协调,评价 人类活动是否合理,注意从中借鉴有益经验和失败教训,探讨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三、教学意义与优势

实施上述区域地理人地关系结构教学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利于学生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人地关系的结构教学贯穿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建立 点线网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利用图表的技能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等罗辑思维能力以及 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3.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陶冶。人地关系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结构网络的建立,使学生自始至终受到爱 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资源、人口、环境观的教育。通过评价、分析区域问题和发展途径,更能 使学生从小树立人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念。

4.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

5.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区域地理知识的系统、简化,板书的条理、精炼,使学生理解得快,记忆得牢 ,同时也使教学时间大大缩短,而知识容量和深度却大大增加,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学时间一般可 缩短到原来的2/3甚至1/2。实验班的学生平均成绩由70分左右提高到80分以上。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4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地理教学要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核心,探寻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传统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给所有学生一起讲课,时时有针对性地辅导某些成绩好的学生,经常让他们在课堂回答问题。对于那些地理基础知识差并且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就比较抵触,教师认为辅导这些学生是在浪费教学时间。久而久之,这些基础差的学生便会失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自信,整个课堂就成为教师和几个好学生的舞台。因此,为了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有弹性地、分层次地、为每个学生设置单独的个人目标,上课过程中要顾及每一个学生。比如在讲授中国的地理差异时,可以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让所有人都参与到讨论中去,并且最后由各组代表发言。这样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了学习动力和自觉性,能够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成效。

2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改进教学理念,由传授学生知识,变为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由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将学习得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与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还能牢记知识内容。比如地理教学中会讲述风的成因,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地温差的存在,从而引起冷热空气流动造成。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后,可以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风进行成因解释,不仅用到了所学知识,也向别人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增强了学习动力。

引导学生注意地理知识的积累

地理教学忌好高骛远,教师要从基础出发,一点一点教学,并且注意教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可以用小笔记本或卡片将学习的知识记下,放在口袋或者贴在桌面,时常复习,积累知识。

3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动权和优势地位,学生被动学习,并且容易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在新的课改背景下,为了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有效性,需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要学会换位思考。教师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多想办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探究,鼓励学生课堂发言,允许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发表自己对地理或者其他问题的看法和言论。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对于违反课堂教学纪律的学生要妥善处理,尽量避免传统粗暴的处理方式,要从朋友的角度出发和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堂内外创建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课堂实效。

4结语

23 596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