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面试内容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特岗教师面试内容精彩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特岗教师面试【第一篇】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分析

(一)课程定位

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是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核心领域课程,是专业必修课和核心专业课之一,是学生毕业后参加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考试的课程之一。

(二)培养目标

课程从财务报表审计角度阐述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审计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根据审计职业对会计、审计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职责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应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将应用型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即时上岗的应职应岗技术技能,又具备适应今后职业生涯发展所具备的素质与潜能,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知应会的教学体系,以够用和实用为目标,突出应用性,强调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最高层面。

(三)教学局限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审计岗位认知、财务报表审计流程、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审计以及完成审计等,但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材概念多、理论知识多、比较枯燥,从课本上很难体现其实践性。虽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等,但由于知识点详细、庞杂、覆盖面宽、信息容量大,无论是对于授课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无法更好的提炼和把握,教学和学习的难度大。

二、三维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和改革,笔者提出整合构建课堂教学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事务所审计助理顶岗实习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运用审计工作底稿,实现课堂教学与

就业岗位工作内容零对接在审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按照传统模式讲授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审计方法,内容乏味、枯燥,即便是增加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手段,但仍然是没有太大的突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新的教学模式设计中,选用应用型审计课程教材,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底稿融入审计理论、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和审计实务的学习中,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切入点,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教学实施中,学生以审计项目组成员的身份划分为学习小组,分角色开展协作式学习,通过分组分岗,设置项目经理、项目助理以及审计客户等角色,让学生熟悉审计岗位职责、明确岗位任务、培养岗位技能,通过体验审计业务洽谈、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计划、实施项目审计、完成审计报告等事项,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度参与审计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审计工作时,所有的工作过程都体现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是在工作底稿中完成学习的内容,实现做中学。以审计业务承接为例,把与业务承接相关的空白工作底稿预先发给各学习小组,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客户信息,完成工作底稿中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先由指定的学习小组以教学课件的形式讲述学习内容,其他小组点评和打分,再由教师提炼知识点,完成课程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零对接,激发了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二)运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实现对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虽然运用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课堂教学,使得学习具有了生动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种学习仍然只是停留在平面学习中,缺乏动态性,因此,通过在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中运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再现审计业务场景,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教学实践中,在实验室安装审计实务操作软件,与审计课程同步开课,内容包括相关数据采集,凭证、明细账、总账、报表的查询,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审计符合性测试、审计实质性测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疑点的记录与汇总,审计调整、完成审计报告等。运用审计软件可以实现审计教学和审计实训的结合,软件带有考试评价系统,方便学生更直观和动态地进行学习。通过审计实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不仅对审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审计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更令学生锻炼了基本的审计技能,培养了职业判断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了解和认知。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顶岗实习,培养学生成为

特岗教师面试【第二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特点,实践教学,对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类型,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它在层次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一致的,但在类型上有其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决策,并使之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人才。

二是课程构建模式。在构建课程模式时,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按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和时间及其相互关系。

三是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以现场教学、实习实训、实际操作为主,在教学上以实训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现场经验法为主,课堂教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分析,使学生学会实际操作、使用、维护保养

四是师资队伍。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队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职业理论知识,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际训练的新型的“一体化”教师,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以上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就要突出高职特色,培养“实用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广博,实践能力有效差,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

二、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不少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硬件建设不到位、软件跟不上等问题,与国家提出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 标相去甚远。

一是硬件不足。我国的高职院校多数为上世纪90年代后新建或改建的院校,其中大部分是由专科学校、职工大学、教育学院、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原有的办学条 件是按中专或成人教育目标的要求配置的,显然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软件跟不上。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安排依然遵循传统的分段式课程设计的做法,对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各门课程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能力考虑不够,从而影响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三是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一些院校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或没能真正落实。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学生对实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又没有必要的压力。

四是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影响实习效果。有些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五是在当前评估热潮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前所未有的实践教学,但受诸多因 素(例如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还不 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六是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说,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学校都建立了 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由于缺 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对策

一是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合作道路。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入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的意义,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特色。学校要通过产学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积极开拓教育服务市场。使产学结合渗透到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要建立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即力争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多赢”。

二是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从社会、行业、学院三个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岗位分析,科学构建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工作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就业网络体系。就业指导人员要经常深入研究地区、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职业岗位要求,以敏锐的市场意识捕捉就业信息,并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面指导。

三是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为保证“零适应期”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配套改革。

1、跟踪企业,编写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教材。学校应根据各专业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能反映岗位实际工作特点,能力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在教材使用上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2、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高职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取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技能在对话、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了“无缝连接”。

4、进行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以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第一,要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第二,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第三,要建立起职业资格考核鉴定体系,实现学生的“多证制”。

参考文献:

1裴建平 有关高职课程设置的几点看法 [J] 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月

特岗教师面试【第三篇】

1.会计行业已经形成规范、明确、社会高度认可的岗位分工制度。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分明,岗位操作规程已经成熟,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基本确立。总体上看,规模大的企业、上市公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三种类型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会计监管要求严格,也由于业务复杂业务量大等原因,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细,相对而言,规模小的企业,尤其是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粗,但岗位划分粗细程度并不改变岗位工作流程和内容,为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可行性。

2.会计行业已经形成体系完善、管理规范、考试常规化的资格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证书考试和管理制度,另外,一些国外的财会证书也逐步引入我国,尽管高职学生并非适应所有证书,但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终极目标来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证书考试,另外,还有一些会计职业所需的技能类证书也已经开设,有些比较成熟,如珠算、中文输入、电脑传票、点钞,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证书,但为证书培训提供了可行。

3.校企合作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高职院校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道路的背景下,依据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从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入手,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外部保障、内部共同需求以及合作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以实现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共赢,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开发基础+培训、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岗位能力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形成课岗证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岗位要求、证书培训等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整合课岗证一体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涵盖会计职业资格考证大纲、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整合和序化,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创设具有职场氛围的教学情景,构建互通互融的教学内容体系。

3.课岗证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基于基础+培训与岗证互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选取,与行业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项目教材、实训教材以及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讲义,满足项目教学、资格考证、岗位技能训练的应用型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综合需要。

4.践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教学与工作结合,课程与岗位结合,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和教、考、训零距离。

5.制定适合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岗位培训、证书培训、课堂教学、学训指导要求,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方案,形成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学团队。

6.基于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原则和实现课岗证一体化培养目标,实践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项岗实习基地建设融通的校企组合运行模式,培养三项业务联结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一体化,提升岗位实训的仿真度和职业性。

7.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

三、高职会计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重

(1)建立基础+培训课程体系。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建设基础+培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审计实务培训课程和银行实务培训课程。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融会贯通于《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后,有能力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融会贯通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主干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几门专业主干学科,掌握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实际工作后,有能力通过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2)建立实训教材体系。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编写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融财税审三大业务、银税企三个行业,从文音像三个维度表现职业操作流程和场景,服务于项目教学和实训练习的特色教材《财会实务情景专题》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程》。

2.建立适用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岗位培训、证书培训和订单培养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是践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1)加强教学队伍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专职教师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设计、聘请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监控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

(2)加大行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工作机制,打造专兼比例不低于1 ∶ 1 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提高职业会计的教育教学能力。

3.建设实训实习功能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以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为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先进开放、覆盖面广、兼具资格培训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服务于以四化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财税审和银税企实训室,通过财税审平台实现财务、税收、审计三项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项业务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银税企平台实现企业、银行、税务三个模拟单位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个单位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我院按照实践课程的内容,将会计专业的实验实训室构建成三个技能培养平台:即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包括手工账会计实训室3 个;专项能力实践平台,包括电算会计实训室1 个、税务实训室1 个,审计实训室1 个;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即进行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的场所。目前,这些实训室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完成对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任务。

(2)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校内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设置会计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业务模拟系统、银行结算模拟系统、纳税申报模拟系统等,让会计各岗位的业务都能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体现,并能提供相应的模拟操作训练,还可以将各个环节进行组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校内模拟实训应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与此同时,可以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承担社会记账、会计咨询、审计等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会计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和审计基础工作实践课程体系。

(3)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校外顶岗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4)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会计实践。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学识、能力、兴趣方面的差异,同样的实训内容和要求,完成情况却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时间之外,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积极探索公共实践、岗位实训、综合实训、暑期工学结合、综合实习等多种形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4.开展学生技能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会计技能大赛是实现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鲜明的类型特点。将高职会计技能大赛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探讨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的协同性是当前会计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深水区的关注热点问题。组织竞赛的内容,包括专业基础技能(珠算、点钞、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中英文打字、会计书法)大赛;专业单项技能(出纳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等)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大赛;手工业务处理技能大赛和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大赛。还要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单位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5.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障。从课程、教材、考证与竞赛、师资、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就业指导、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工学交替等方面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编写《会计专业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制定精细化管理措施,开展项目教学和精细化质量管理培训,力争成为精细化管理的示范。

四、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1.从总体效果上看,推进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提高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服务模式的成效,基本实现了以会计职业资格为框架弥合会计职业教育与岗位能力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型和开放性水平。

特岗教师面试【第四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双证书;教考分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深入,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岗位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通过改革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成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

烟台职业学院是一所大专层次的全日制高职院校,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自1994年开设至今已经14年了,经过14年的探索,我们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为指导思想,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与改革。

一、教学改革思路

以培养技能过硬、可持续发展性好的“操作型”应用人才为总体目标,以教、学、做合一为教学模式,以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校内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为依托,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加大技能实训的力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不断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职业证书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会计电算化教学全面推行职业能力证书与教学内容相融台的“直通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应知”“应会”内容融入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涵盖了职业资格考试的所有内容,学生学完本课程就可以参加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和用友ERP从业资格认证,从教学整体设计上保证了学生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改变以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按照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块教学、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仿真教学、逆向思维教学等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讲练结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模块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

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和调研,明确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按照实际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准备案例、安排实训并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按岗位学习技能。实训一个模块就能掌握一个岗位技能,并按照大、中型工业企业财务部门设置的会计人员工作岗位建立模拟财务部门,以企业在一个会计期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以及会计凭证在各会计岗位的传递程序作为模拟实训对象,按照实际会计电算化运作模式安排综合实训,使之“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贴近。

(四)改革教学方式,教、学、做合一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局域网将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相结合,学生实训与教师指导、评析相结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设计为边讲边练的过程,教室与实训室同一,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同一,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同一,教、学、做合一,充分启发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教学组织井井有条,环环相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五)校企合作紧密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课堂教学与岗位技能训练完美结台。一方面突出真实演练,建立了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使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地学习软件操作,并由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共同考查;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会计和软件公司专家到机房与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实训,开阔了学生视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会计电算化上岗证代替课程考试,教、考分离

将社会职业资格认定纳入教学计划,以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代替本课程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教师只负责授课,教会学生独立、熟练地操作财务软件完成会计工作;期末考试在山东省财政厅考试中心网上考试,网上阅卷并当即公布成绩,成绩合格可取得山东省会计电算化初级上岗证书。

三、教学改革效果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使每位学生都能独立、熟练地操作财务软件,完成会计工作。学生毕业后马上上岗,上手快,操作技能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操作技能过硬的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就业率达94%以上。

(二)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以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代替本课程期末考试,这是课程考试的一次革命。参加山东省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的学生报名率100%,过关率达%。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可以取得学历证书,还能取得山东省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和用友ERP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

23 515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