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才培养和会计教育改革问题【推荐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会计人才培养和会计教育改革问题【推荐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会计教育改革【第一篇】

关键词:会计教育;职业判断能力;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与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会计教育却日益受到大众批评,即会计教育与外在环境的要求以及企业的营运方式相脱节,教学中过于强调记忆而缺乏灵活思考,会计教育体系所培育的学生欠缺应有的能力与特质。如何缩短“磨合期”,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经济事项,也是会计教育工作者与实务界所关心的问题。

一、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现状

进行会计教育改革,推进会计教育发展,是来自于形势发展的要求。当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知识经济的浪潮风起云涌,新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形势以不可阻挡之势迎面扑来。这一形势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一方面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便抢占先机,迎合世界发展变化的新浪潮;另一方面世界发展的上述趋势,也使得各国之间以增强综合国力为重心的竞争加剧,甚至是“白热化”。实践已充分表明,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智力的竞争,也就是教育的竞争。正如有人说,“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这里所说的教育,当然包括会计的教育与发展在内。改革与发展我国的会计教育,需要从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

(一)会计教学水平在高校间差异很大。当前,我国会计教育的总体状况是怎样的,水平如何,不能一概而论,但从总体上说,近十年来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成就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我国的会计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在综合性的大学中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设置会计学专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至今几乎达到“全民办会计”的地步。但是,设置会计专业的各高校间会计办学水平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突出表现在财经类院校与非财经类院校间,国家重点高校与地方性普通高校间,而水平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师资方面。

(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未予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指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情况,依据一定的职业规则和自身的经验,对某一事项所做出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的会计制度留给会计人员选择和判断的空间很小,加上会计人员除了记账以外的职能很有限,所以养成了许多会计人员依样画葫芦的习惯,而一旦这一环境改变后,如会计法规变得越来越灵活,会计职能越来越多,会计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很多会计人员就变得不知所措了。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下,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主要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在这种会计教育模式下,尽管教会了学生理论知识,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同时存在的现象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高校会计课教学计划来看,各门会计课程中实践课时远远小于理论课时。即使学生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仍显得不足。

我国目前的会计教学内容一般均是把会计作为一种已成定论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提供的是有固定模式的会计知识,很少教授学生认识各个会计问题底层可能蕴含的经济本质、蕴含的会计理论的争议及可供选择的一系列方法等。从目前我国大学会计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上看,教材编写侧重规则条文和制度讲解,会计教育者似乎觉得有责任使教材设计覆盖不断增加的会计原则和标准,而不是培养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在会计环境剧烈变迁及日益复杂的社会中,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零散,很多信息均需会计人员自行发掘、获取和组织,不能依靠一套现成的固有模式取得、分析,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而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主要应通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来完成,目前在会计专业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各高校几乎均未开展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二、我国会计教育改革设想

纵观我国的传统会计教育模式,一些大学会计专业考题有时过于注重需背诵、记忆的内容,导致学生过于强调“标准答案”而欠缺灵活应用与质疑思考的能力。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是,学生最重视的应属学期成绩,而成绩的高低又与测验的命题方式密切相关。因此,考题的设计形式往往主导学习方式,出现“考试领导学习”的现象,学生过分偏重灵活与快速的解题技巧,而忽略了将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其结果是,在一门专业课程中,各章节之间的连贯性被忽视;在会计相关课程中,课程之间的联系也被割裂,“超然独立”于学科体系之外。简言之,学生的精力大多投在“如何”去解题以及怎样做分录,而不是思考对于各种经济事项,“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会计处理以及“应该如何”将它放在更宽广的知识范畴里进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解答枝节性的、片断式的和局部性的课堂题目多能得心应手,而在面对整体性的、较灵活的、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时,却往往不知所措。因此,面对外在环境的快速变迁,我们应认真适时地进行调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强化理论教学,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2006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按原则导向原则制定的,其优点是简明扼要,应用完善的概念框架反映准则的基本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它要求会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这种客观环境下,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会计教学不应以单独传授知识为导向,应以原理为导向,注重会计理论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有较高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才。按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以理论为导向的会计教学,可以在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加大理论教学比重,做到既注重能力的培养又传授知识。如,将初级会计课程已经介绍的基本理论等部分,结合会计实务再次介绍,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会计理论。

(二)改革教学方法。目前,以教师为主角的教学模式和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考核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思维活力以及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提倡师生间平等自由地探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地交流沟通才能激发灵感,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

(三)重视案例教学,在实务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以“行为导向”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教学方法,它强调在教学中将教与学视为一种社会交往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促使师生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将学生摆到了学习主体的位置,因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分析案例,学生们必然要开动脑筋,反复思考,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的商议、讨论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有助于提高其与人打交道的技巧。

(四)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会计人才,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论和信息技术,还要熟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财税学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理论和实务。传统的会计教育只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相关知识的渗透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单一型人才应变能力差、职业判断能力弱的缺陷已经显露出来。会计学科虽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其受客观环境影响会涉及其他学科的诸多理论,虽然本科层次已经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但由于只是孤立地讲授每门课,并没有很好地注重其间的理论关系、逻辑关系,降低了学生对会计理论理解掌握的程度。因此,会计专业的教师应该结合各相关学科的有机联系加以引导,使会计教学的理论导向能够真正到位。

(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教师在授课时费时费力地讲授有限的内容,展示少量的实物(如账、证、表等),示范简单的操作,教学效果不佳,这种教学使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而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它是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避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它是文字、声音、图像的结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21世纪的会计教学,随着网络化的普及,要充分利用这一科技手段增大教学知识的含金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确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要把教育重点转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必须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具有未来成为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

(六)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教育始终。会计行业是诚信行业,在会计工作中,诚信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正常经济秩序的维护。我国加入WTO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走向世界,我国的会计工作将以怎样的形象走向世界,将直接影响中国的信誉度。因此,在会计教育中,诚信教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授课和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强调这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自觉地形成以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为今后的执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前要开设专门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全面讲解有关会计法规及职业道德理论,让学生明确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位置,自觉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会计教育改革【第二篇】

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内容体系、报告方式、工作语言等各方面必然要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知识化”成为经济环境的基本特征,会计的计量手段、会计信息的传播方式等各方面必然向电子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两大经济背景的变化必然会对会计教育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会计教育的技术手段、会计教育的专业培养层次以及会计教育的教育资源等方面。

(一)经济环境对会计教育技术手段的影响

经济环境对会计教育技术手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会计教育的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学的技术手段主要是“粉笔加黑板”,而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发展,必然要求会计教学的技术手段向着无纸化、无笔化和无尘化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将成为会计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将取代传统的以手工凭证为基础的实验室教学,财务软件、真实案例将成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方法。另外,英语作为经济全球化下一种通用的工作语言,其推广工作将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英语在会计教学上的应用即双语教学在非英语国家将需要被大力推进,并将在会计教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教育专业培养层次的影响

会计教育目前的基本教育体系是中专(或技校)教育、大专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这种不同层次培养的会计人才最后往往按照学历高低的不同而进入到不同的工作领域。然而这种教育体系从结构上看虽然比较完整,但无论哪个层级的教育目标都过多地强调了技能训练和专门人才等。而未来的会计教育专业层次的区别不应仅仅在技术难度的高低上来区分不同教学内容,而是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设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如,会计的本科教育不要过早地划分专业化教育,而应更多地侧重于对经济学知识和商科知识的知识体系构建;专科与硕士阶段可以重视专业性的职业会计教育;博士阶段要重视理论分析的教育,不应该鼓励博士生参加任何专业教育的考试。同时,网络教育和会计专业硕士的教育应该发展成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三)经济环境对教育资源的影响

原有工业经济环境背景下会计教育的资源,往往局限于依据会计准则或制度编制的“制度解释”性质的教科书,但新经济环境对会计教育的要求是要给会计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兼具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的教学素材。同时,教育资源的改善还应包括会计专业的教科书、教案、参考书籍以及办公室、教室、图书馆设备以及网络环境等的改善。

二、会计教育目标的发展

传统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胜任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会计教学和会计科研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上。但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人员”的功能,而是希望会计人员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总经理的远见,能够理解国家和社会的总体目标的专家;既精通财务报告方面的知识,又具备经营计划和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诊断及相应管理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为顺应这种经济发展的需求,会计教育的目标也应得到发展。

(一)会计教育应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标

会计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经济发展越迅速,对会计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便越高。“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任何层级学校会计教育都不应该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学校教育也不是学生职业劳动的最后训练场。相反,学校教育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目前美国会计教育中强调的案例教学以及将会计教育与会计执业资格考试教育分开的做法就是终身教育思想中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体现。只有以培养学生的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才能使会计人才更好地适应越来越快的经济发展形势。

(二)会计教育应以培养健全的知识体系为目标

目前,会计教育追求的是单纯的会计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局限了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会计教育等应该强调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应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科本身的完整性,而不再过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分专业化所带来的缺陷。只有以这种良好、健全的知识体系教育为目标,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会计教育应以职业道德教育为目标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新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大量涌现,并且呈现出金融工具全球性流动的趋势,金融资产成为一种重要的经营对象,这也意味着企业经营风险性的增强。与此同时,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创新不仅产生了信息产品、信息市场,而且使任何经济都不可能离开信息。在这种高风险的投资市场下,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公平尤其需要信息的真实、充分和公开。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保证。例如,在安然、世通的会计造假案中,如果会计人员能够保持客观、独立、公正的执业态度,就不会对投资者利益造成如此程度的损害。因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应成为会计教育的目标之一。

三、会计教育改革的趋势及建议

为顺应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满足上述教育目标,会计教育在教学素材、师资培养和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会计教育教学素材的改革

在会计教育教学素材的改革中,作为曾经扮演课堂教学最主要作用的会计课本首先应当进行改革。单纯的“制度解释”的教材不再适用,会计课本中应该增加更多的理论分析内容,以基本的理论分析的“不变”来适应会计制度的“万变”。同时,即使是内容体系发生变化的会计课本也不应再被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应仅仅作为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其他阅读材料还应该包括能够提供经济现实观察的商业素材,如一些著名的财经报纸和杂志等。同时,会计教材所附的练习题也不应象过去那样,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习题或案例,而应变得多样化,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会计教育教学中的师资培养改革

新经济形势下的会计教育目标,对会计教育中的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会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国际化的语言,以便能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承担起双语教学的任务。为实现这样的基本要求,需要师资力量所在单位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在实践经验的培养方面,应当广开理论界与实务界相互沟通、配合的渠道,为会计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提供途径;在语言培训方面,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学或会计机构合作办学的方式,培养师资的外语教学能力。

会计教育改革【第三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技能型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摇篮,进行一次满足职业需求的会计教育改革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会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国家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但是伴随职业需求的变化,对会计教育改革提出严峻挑战。本文主要论述了职业院校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从职业需求的视角下提出会计教育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职业需求;职业院校;会计教育改革

前言: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会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为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加强会计教育创新提供充足动力。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开展会计教育活动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但其教育仍需改革,不仅满足社会对会计职业的实际需求,而且为提高会计教育教学水平和推动会计教育的发展进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对此,职业院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肩负使命,必须坚持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不动摇,使教育培养目标满足职业需求。

一、职业院校会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全面推行会计教育改革尤为重要。首先,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人才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竞争力,会计工作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因而社会对会计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其次,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会计电算化等先进技术逐渐应用于会计工作中,对会计人员素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会计人员具有过硬的技能,才能对新设备运用自如。由此可见,职业院校进行会计教育改革,能够满足职业需求,具有必要性[1]。

二、促进会计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要推动会计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建立新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是关键。近年来,通过对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可知,知识技能水平较高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备受企业的欢迎。对此,职业院校为满足职业需求,可以建立三群二组互动式的课程体系,即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群;基本能力组和专业能力组;促进三群二组的交互,确保会计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符合课程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

(二)大力推广项目导向教学法

职业院校在开展会计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尤为重要,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符合职业需求。首先,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活动划分为若干项目任务;其次,项目任务贯穿于会计教育活动的始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若干项目任务分别安排给各组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探究能力;最后,教师对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及小组成员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多给予学生以激励。如此,在项目导向教学方式的引导下,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和合作探究深入思考问题,增强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而且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实现会计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2]。

(三)加强“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为满足职业需求,职业院校在会计教育改革中,必须加强“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学生有效将会计教育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提升自我工作素养。现阶段,社会会计职业对就业人员技能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职业院校教师以会计教育为主要工作,缺乏会计工作实践和经验,因而可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却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对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必要性。一方面,职业院校会计教师为学生积极讲授理论知识内容,奠定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聘请社会企业中优秀会计人员担任校外教师,能够给予会计专业学生以技术指导和经验传授。如此,在双师的共同教育下,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可以得到明显提升,满足社会职业的实际需求。

(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实训环境

为推动职业院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培养一批满足职业需求的会计人才等条件,职业院校有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实训环境。首先,在校内设置会计模拟实验室,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有助于深入开展会计教育活动。尤其在会计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及时对所学理论知识加以有效运用,对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发挥积极作用,能够满足职业需求。其次,在校外建立实习培训基地,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场地,既是学生对会计工作技能的深入学习,又是会计工作经验的累积。再次,完善会计专业教材,注重突出会计教育改革的特色,以充分发挥会计专业教材的积极导向作用,更好为教育活动提供保障。最后,积极利用电教化的教学手段,以增强实训效果,培养符合职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3]。

(五)创新考核方式

基于职业需求的会计教育改革,必须创新考核方式,以取缔传统考核,从综合角度对学生能力素质进行评价。首先,从笔试、口试、操作技能、多样化评价方式相结合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其次,在实际考核中,从课堂表现、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试等多个方面进行最终成绩的评定。最后,考核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实践考核尤为重要,能够实现会计教育改革的价值,满足会计职业需求。

结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会计职业人员能力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为满足职业需求,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必须积极开展会计教育改革,以培养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会计岗位的需要。对此,职业院校应从建立新型专业课程体系、大力推广项目导向教学法、加强“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实训环境、创新考核方式等方面而推进会计教育的改革,以适应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赵超越.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教育管理改革研究[D].沈阳大学,2014.

[2]王坤.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会计教学改革【第四篇】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变革及对外经济交往的深入,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会计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于会计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会计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会计教学迫切需要改革,以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一)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竞争日益加剧,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知识的更新和报废率越来越高,在知识成几何级增长的同时,教师也无法将某一学科全部前沿知识向学生传授,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他们未走上工作岗位之前,这些知识可能已经陈旧,甚至过时了,因此,“一次教育,终身受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据统计,一个学生在校学习获得的知识5%~10%是将来必需的,而90%~95%的知识是在工作以后的不断学习中获得的,终身教育成为必然的趋势。终身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教育思想,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使其能终身从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并根据变化的环境发挥其自身的潜力。

(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

传统高等会计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基本特点是“教师滔滔绝地的讲,学生默默无言的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主角,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扮演着听众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进行机械被动式的知识吸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发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也只是记忆的高手,而不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但在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与互动作用,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主观要求,也就无法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活动完全处于盲目、放任状态。教师的这种单向性的知识传播角色已不能适应现代会计工作的要求,这种做法必须得到根本性矫正。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教学;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真正实现课堂上教与学的共鸣。

二、改革教学方式,推行案例教学

传统的会计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存在课堂输出信息量少,重理论、轻实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这种传统的呆板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会计教学实际的需要。案例法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对传统会计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会计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与理财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与理财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目前在世界各地也早已受到欢迎。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案例教学法,但是由于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和旧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落后,会计案例教学一直处于会计教学的薄弱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大概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准备工作

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搜集和整理会计案例的背景材料,讲授剖析会计案例的相关理论知识,对会计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等进行必要的简明介绍,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查阅教材和参考文献,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对策。

(二)案例讨论

会计案例讨论旨在说明会计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措施。学生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对同一会计案例进行剖析,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形成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教师在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争取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做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当学生的讨论发生偏离时,应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当学生的讨论发生分歧时,应因势利导,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同时还要善于发现独特新颖的见解。

(三)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进行会计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自己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活动。在进行会计案例分析时,教师只是对案例的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分析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会计案例广泛地讨论,要求学生独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与理财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教师总结

在学生对会计案例进行讨论,作出分析和评价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判,点评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对于学生新颖意见的独特之处要给予肯定,同时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重新进行认识,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

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

我国传统的会计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结构有失合理,即专业课所占比重较大,而相关学科课程比重太小,甚至空缺,部分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交叉较多;在教材内容上,侧重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讲解,而缺乏应有的理论论述与分析,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使得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上目前会计教材五花八门,表面上各有差异,其实内容上大同小异,真正有新意的教材很少。因此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及教材内容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会计人才的要求,有待改革和完善。

为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我们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合并、压缩必修课程,克服专业课程间的内容重复现象,拓展会计相关学科教学,如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管理学以及应用数学,同时为了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增设诸如人力资源会计、网络会计等新兴选修课程,以及国外会计制度、法规和国际会计发展趋势、会计专业知识、国内会计制度改革动态等前沿性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在选择课程的空间大大增加,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教材内容上,增加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比重,便于学生从源头上理解会计学,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外,会计教材应当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增加案例和实务模拟内容的比重,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四、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教师在授课时费时费力地讲授有限的内容,展示少量的实物(如账、证、表等),示范简单的操作,教学效果不佳,这种教学使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而教师则“口干舌燥”、“疲惫不堪”。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它是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避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它是文字、声音、图像的结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目前,虽然有的教师也都开始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但更多的只是将黑板和讲稿换成了投影,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我们必须扩大现代化教学的范围,,提高现代化教学的质量。

23 511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