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优秀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优秀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第一篇】
摘要:我国法治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农村法治建设的支持作用,需要在保证农村法治建设取得理想效果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不足、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关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在对农村法治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影响因素有所掌握的条件下,提出完善农村法律法规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法律意识;法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手段。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要从扩大基层民主、提高村民自治程度等方面出发,保证农民群众自觉行使自己权利,并将强化民主法治建设当作新农村建设主要工作内容。实现新农村法治化,是新农村建设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将农村建设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可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下,为农村建设提供广阔空间。
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不足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农村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法律制度是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前提,同样是促使农村法治化的依据。但是目前我国农村运行的法律制度还存在立法不完善的缺陷,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到农村建设各个领域,使得农村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无法可依。并且有的法律制度内容操作性较差,没有做到与农村法治建设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法律责任还没有明确界定,会降低法律制度的规范功能和强制功能。除此之外,农村有的法律规章还没有及时修正和完善,不能满足农村法治建设需求,无法发挥法律制度在农村法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农民法律意识薄弱
农民法律意识是指农民有关法律的知识理论、心理、思想及观念的总和,能体现出他们的法律认知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但是还存在农民主体意识薄弱、对权力盲目崇拜等问题。农民法律意识对其法律行为有直接影响,是提升法治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来源。目前广大农民群众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极少借助法律手段来保障其自身权益,在农民法律意识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会对农村法治建设带来较大阻碍。
2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主义农村法治建设比较落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基层政治体系运行问题。我国在基层政权管理方面,通常采取党政两套班子共同管理的方式,在农村法治建设中运行这一政治体制,还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的情况。相关制度规定中指出同级党委领导只单纯体现在关键决策制定上,不应由党委直接办理行政类工作。但实践过程中,无法做到各部门职能明确,这种情况下不会影响管理工作开展,但会造成农民诉讼无门,对农村法治建设有不利影响。二是经济发展落后会阻碍农村法治建设。长期以来,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导致农村经济滞后于城市,农民收益增长缓慢,农业效益差。并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全,在交通和水电建设等方面有所不足,是制约农村法治建设良好开展的经济因素。
3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关措施
健全农村法律法规
为了推动农村法治建设进程,需要从健全农村法律法规这一角度出发,为农村建设奠定基础。需要将有关农村的法律制度作为法律体系重点内容,注重这些法律条例的完善和实施[1]。例如,我国加大了对《农业法》制定及实施的重视,围绕农业发展建立了结构合理、可操作性较强及相互影响的法律体系。另外,为了有效落实农村法律法规,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及立法原则,以促进和保障农业发展作为法律法治制定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做到法律法规的制定符合农村法治建设需求。另外,还应尽快制定有关农村经济建设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明确农村市场主体、保障农村市场正常运行、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条例,为农村发展建设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
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
要想保证农村法治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开展,则应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法治理念,这是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展的关键。实际进行农村法治建设时,要根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将涉农法律问题的解决放在突出位置,最大程度发挥法治力量在农村建设上的推动作用[2]。并且在法治理念有效树立基础上,能促使农民群众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有利于提高农村法治化程度,将相关法律制度落实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做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尽快构建以工促农的经济增长机制,在城市发展带动下,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经济基础,是实现农村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其次,应遵循民主管理要求,适当加大农民基层干部的行政权力,为农村法治建设有序进行加以保障。具体来说,确定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能动性,能有效加快农村的法治建设进程。
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农民群众法律行为对农村法治建设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以便确保农民行为规范。并且农民群众是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对其的法治素质是建设法治化农村的关键,只有在农民具备较高法律意识的基础上,才可为农村建设提供较大推动力。相关部门要针对农民群众组织相应的培训教育活动,以法律知识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加强农民法治思想建设。要将有关农民利益的法律教育及宣传作为重要工作任务,从建设和谐农村、维护农民利益等要求出发,加大对农民法律素质的培养,以便加强其自治能力。同时,还应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激发基层干部学习的主动性,并实行考核机制,对农村基层干部法律知识掌握情况、法律素质等进行评价,以便为其提供专门的法律知识指导,发挥他们在农村法治建设上的重要作用。
加强农村法律服务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应通过加强农村法律服务来确保农村法治建设。基层法律服务主要是农民学习法律知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是需要高质量完成的工作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善法律服务工作体系,提高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使得他们能做好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3]。
4结束语
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的良好发展,需要从农村法治建设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建设措施,为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新农村法治建设还面临农民法律意识薄弱和法治建设物质基础落后等问题,不利于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因此,要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基础制度建设、法治意识培养等多个角度出发,为农村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晓艳。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山西农经,20xx(4):1-2.
[2]王晓洁。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体会[J]。中国科技投资,20xx(5):263.
[3]潘诗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现状及提升方法[J]。管理观察,20xx(20):78-80.
新农村建设论文:《浅析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第二篇】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经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论文摘要: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应注重制度建设、政策配套的观点,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发展经济等具体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却陷人了长期的相对贫困,与城市的差距拉大。基于以上原因,党中央提出了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但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条件薄弱以及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原因,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遇到了很多深层次困难,因此很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仅仅停留在建一些漂亮的新居、拓宽一下街道、沿街道盖一些漂亮的门面房层面上,而不是注重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政策配套、提高服务质量。事实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长期处于落后和相对贫困的状态,有历史沿袭、现实人口压力过大等诸多原因。但是不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不合理的城乡二元制造成的分配制度才是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加大投人、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发展经济才能解决根木问题。
目前农村许多问题都与社保制度不健全有关。比如人口出生率始终比城市高、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长期难以脱贫致富、脱贫又返贫等。这就是由于农村社保缺失造成的。出生率高是由于养儿防老的心理,虽然养儿未必能防老。难以脱贫、脱贫又返贫是由于高昂的医疗费所致,一家人勤恳劳作好不容易有点积蓄,正当扩大生产之时,一场大病使一切化作泡影,可谓“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保制度。
1、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在提供人人享有的基本医疗条件上,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既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又是社会公平、公正的体现。虽然国务院为了让广大农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促进农村医疗工作的健康发展,于2002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试点推行。但在实践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筹资水平低、保障能力不强。国家、省、市、县、个人虽然都出资,但总体保障费用不高,加起来人均全年只有几百元,有的地区还不到100元。相对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的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明显不够。由于资金限制导致参保人员的报销起点高、比例底、封顶线底。直接影响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国家、省、市、县加大投人。个人缴纳的10元应该免除,全部由政府补贴。加大投人降低报销起点、提高报销比例,逐步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水平看齐。与此同时进行整个医疗体制改革,将药品价格降下来,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费用得到有效利用。
2、建立基本养老制度
养老制度的不同体现着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对人权的重视程度。人们年轻时有奋斗的需要,同样老年有享受闲适生活的尊严和权力)现代发达的社会,老年人应该通过社会赡养。这是因为①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获得经济独立,不依附子女,自由的享受晚年之乐。②通过给子女减负,能给子女公平的机会,充分的发展空间。③这是社会的责任,因为人们年轻时在为自己家庭工作的同时也为全社会做了贡献。但是我们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福利制度不健全以及儒家思想传统的根深蒂固,在养老上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社会养老主要是五保户养老,比例较低。 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不能长期抱着这种模式,这与现代社会价值体系格格不如,长期下去必然会显露出它的落后性,羁绊生产力发展,进而影响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在养老问题上,国家不能推卸责任,应该建立农村基本养老制度,由社会供养老人。可喜的是今年我国将局部试行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虽然标准较低,但这是个好的开端。
3、建立国家级统筹
目前农村实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县乡统筹,到外就医报销手续复杂。农民在城市企业务工实行的市级统筹。换个城市同样带不走,且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不衔接。最终,打破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制的差异,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新农合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了社会保障才能进行下面的尝试。
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合理进行土地集中经营
土地产权制度是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也是社会发展中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键因素,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与保证。尤其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更应该加强土地的科学管理、合理使用。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土地产权制度还不成熟,尤其是农村。我国农村现行土地所有制度是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制。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在改革初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生产力得到恢复,且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速度的加快,市场经济制度的采用,它遇到了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表现在,近期,改革初期高速发展的势头不再,农村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与城市比较相对收人越来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政府有关农业政策指挥失灵,土地流转受到限制。
这是因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以及建立其上的土地承包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法理上,首先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国有权不清晰,既不是所有权也不是使用权。在此基础上集体与村民成员之间权利更是模糊。承包权的定义难以界定,造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模糊,主体虚位,土地产权缺乏稳定。
因此按照现代产权理论,必须进行土地产权改革,采用国家所有农民承包制。国家所有农民承包制定义:现在农民承包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农民,取消集体所有制。国家直接将土地使用权和建立在之上的使用权期限内的出租权、部分发展权、地役权,抵押权等出租给农民,农户对承包权拥有继承、交换、赠与等权利。国家不收取任何租金或名义上收取1元租金,租期70年或更长。在土地用途管制下土地承包权可以自由交易,交易对象不受限制,交易市价所得归当时土地承包户所有,到期当时土地的承包者有绝对的承包优先权。国家要终止承包权,必须以接近市价的合理价格收回,用来购买当时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手里的承包权。产权权力上高于使用权略低于所有权,但不绝对低于所有权,但法律范围仅限定在国家农民之间。
新农村建设论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策略》【第三篇】
摘要农民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新农村目标实现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提高农民素质尤为重要,其中身体素质最为基本。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探讨了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构新农村体育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 农村体育 困境 策略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农村体育作为我国群众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相对薄弱,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抓住当前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契机,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可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认识农村体育的价值、探讨目前农村体育面临的困境、制定相应的农村体育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体育是我国和谐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约有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由此可见,农村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大部分群体的体育发展将会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的体质健康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工程的全面实施,进而有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没有农村体育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是不全面的、不和谐的;而没有和谐体育的发展,我国的和谐社会也将是不和谐的。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农村体育发展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紧紧抓住我国大力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契机,借力发展好农村体育。
有利于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文化的良性发展。体育运动的项目有利于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竞争的观念。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数千年沿袭下来的因循守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从而确立与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相符合的现代生产机制与生活方式,以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日益推进,部分地区的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在农闲之余更多的是看电视、打麻将、聊天等,致使在城市里经常出现的高血压、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现代病”、“文明病”的发病率在农村不断增多,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在农村开展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也可以创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还有利于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这对我国建设新农村更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塑造新型农民形象。农民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新农村的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提出要“加快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见,提高农民的素质更为重要。素质通常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其中身体素质最为基本,在我国农村医疗条件不甚完善的今天,加强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农民体质最为直接的方式。只有身体硬朗了,农民才可以更持久地进行新农村的建设。此外,通过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农民自尊、自信、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品质,有利于新型农民形象的塑造。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所面临的困境分析
农村体育的主体人群健身意识淡薄。健身意识的建立能够促进人们持久性体育行为的形成,然而目前我国群众的健身意识并不容乐观。据《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在对没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的障碍原因分析表明,60%多为缺乏健身意识。和城市居民“花钱买健康”、“多锻炼,少去医院”的健身理念相比,农村普遍存在着“无病就是健康”、“劳动就是体育锻炼”等观念。有学者研究也证实,农民几乎没有体育健身意识,对体育的本质、对体育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功能知晓度较低。通常,农民很难将体育锻炼与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联系起来。这种薄弱的健身意识从内在制约了农民参与体育锻炼。正如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农民是健身活动的主体,其自身对健身活动的态度、意识、兴趣、行为和习惯是当前农村体育开展顺利与否的关键。”①
农村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匮乏。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统计,截至2003年12月31日,在我国现有的85万多个体育场地中,其中分布在乡(镇)的仅占%。就体育场馆数量来说,我国现有的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城镇体育场馆的比重较大,占到%,而占我国国土面积%、约占总人口61%的农村地区,却只拥有%的体育场馆资源。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公共体育场馆严重匮乏。这种体育健身设施缺乏的状况,会严重挫伤那些喜欢体育锻炼的农民的积极性,从客观上不利于我国农村体育的良性发展。
农村体育管理组织体系亟待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解决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我国行政机构设置规模庞大、人员臃肿、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国家对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县、乡(镇)一级政府,从横向上调整了政府的部门设置,以致我国不少县(区)乡(镇)撤消了体育部门,将其合并重组到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做法使得基层体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受到限制,使基层体育事业包括农村体育在内的政府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种在体育管理体系中存在基层管理断层的情况,不利于农村体育的开展,而管理职能的弱化也会导致政府对农村体育公共事业投入的减小,从而影响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农村体育缺乏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组织、指导人们进行科学体育健身,传授体育健身知识技能的骨干力量,新时期农村体育的健身工程需要有体育专业人员的相关指导。然而在农村,体育健身组织机构较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较为匮乏,面对农村居民居住的较为分散、农耕及作息时间不同,如果没有相关人员召集和组织他们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便难以开展。这种专业体育指导人员的缺乏,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农村建设中构建新农村体育的策略
加大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针对我国农民健身意识薄弱、健身知识与身体锻炼方法缺乏的状况,首先,应该大力普及科学体育健身的知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健身走廊、体育科普知识专题讲座来将体育健身知识输送给广大农民群众。其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社会媒介,比如在电视媒体里插播一些公益性的体育健身广告;开设一些针对农村群体的专题体育健身栏目,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来增强农民体育健身的意识。让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体育健身的价值与重要性,当农民的思想真正上升到健身需要的时候,才有利于体育的发展。
注重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农村体育公共设施的投入,进展中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经为各地的农村体育带来了各种体育设施,然而我国农村体育的涉及面之大,分布范围之广,是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加强对体育设施投入的过程中,更要设立体育设施的专项资金,加强对各级各类单位配套资金的督促检查,以保证规划项目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对挪用专项资金的个人或单位进行必要的惩罚。
建立并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下,各乡(镇)政府,应该根据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制定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规划与发展目标,在成立乡(镇)级的体育工作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构建以乡(镇)体育社团为主线,以各基层体育指导站(点)为重点,点、线结合,覆盖面广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并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管理规范、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的体育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组,从而将新农村的体育组织建设和发展推向纵深发展,推动新农村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拔和培养。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提出,已经将健身科学化的理念含在其中,农民参加体育锻炼,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科学化的指导。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应该充分发挥农村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的作用,依托学校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利用教师的课余时间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同时,为了调动体育教师参与健身指导,政府应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相应的物质补偿。此外,还可以从农民中挑选具有一定潜力的体育爱好者作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进行重点培养。
推广或创设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农村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应该摒弃城市体育的影响,针对农村地域的特点,选取老百姓喜闻乐道、娱乐性较强的项目,比如民间传统的舞龙、舞狮、秧歌、龙舟竞渡等进行重点推广;也可以根据农民的特点来创设一些富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具有生产劳作特点的体育项目,并利用农闲季节或传统节日,比如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定时、定期举办农村村级或镇级或县级等不同层次的农民运动大会或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活动,借此来加强这些适宜项目的推广,让农民在农闲等闲暇时间里体验到体育竞赛带来的乐趣,接受到体育精神文化的熏陶。
注释
①姚小敏,饶平,尹龙:“多民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农民体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3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第四篇】
摘 要:近几年,农业工程科技不断创新,使用集成技术并引进新技术,但仍有继续创新的空间,所以,农业技术人员会在原有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加入新技术,以增加农业工程技术应用的便捷性,把投入的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一直是其需要攻克的难题,由此,实现装备与设备的现代化,对农业工程的建设有重要影响,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实现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工程科技的创新,需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相符,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而我国科技发展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异,造成科学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率较低,有很多不足。
1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推行的理论之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农村经济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弱势,所以发展农村经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方式之一,而建设新农村需要创新农业工程使用的技术,改变生产方式。即我国要加大农业工程科技的投入力度,引入新技术,以此增加农民的粮食产量,以及作物带来的收入,并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1]。
2 农业工厂创新使用的技术
基础设施集成技术
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需开垦土地,并在适当的时间浇水、播种、施肥,并采用相应的方式抑制病虫害的出现,所以其使用的技术包括土地整理、水资源管理、节水、施肥技术等,有时也会用改造技术改造农田,或是把几项技术集成使用。但所有技术的使用必须以本地农业实际种植情况为前提,与实际种植情况建立联系,根据市场对作物的需求,决定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使用哪些技术,保证基础农田设施的建设,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与农业的综合生产力。
机械集成技术
实现农业技术的集成,可有效解决使用机械与技术不匹配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削弱农业生产对人工的过度依赖,提升生产的效益。对于机械集成技术,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研发并生产出粮食型机械,并形成产业,它主要用于水稻、玉米等生产,生产的全过程都由机械完成,消除其中的薄弱环节。其二,研发出带有地方特色的机械化产品,每个机械设备的研发,都是以某个种植作物的生产特点为依据,带有地方特色,它使用的作物范围包括棉花、花生等。其三,研发使用保护技术的耕作设备,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四,研发用于擒牧产业与草牧产业的设备,為农业发展提供设备支持。其五,农业生产需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并采用其他技术以节约肥料、化肥的使用,为精准化设备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加快研发速度。
生产设施集成技术
设施农业是用设施种植、养殖,具有可控的的特点,实现高产,而农业生产中,高效益是其基本目标[2]。
现在,沼气是农业生产使用的环保材料之一,而沼气的生产必须由设备完成,即农业种植人员会把人或动物日常产生的废料作为原材料,放到设备中,经过发酵后,把沼气变为生活中的燃料,转化为燃气,并用于发电,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用设置养殖并生产沼气,可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并为各类农作物与家畜的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畜产生的废物可为农作物提供养料,而沼气又是燃气或供电的材料,这三者互为影响,又相互制约。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种植、养殖与沼气生产,三者有不同的管理内容与管理范畴,各自独自管理,互相并未建立联系,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并带来污染问题,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少。所以,对该项内容的研究需要把三者联系起来,即回收废物、进行生产、实际利用,找到三者均衡进行的措施,加以分析,了解废物转化的过程,使其达到动态平衡,科学布局,调整农业工程的结构。
生物利用集成技术
生物是农业生产产生的物质之一,而其也可以从林业生产中发现,包括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生产过程中的废物、能源材料,以及木材生产后的废料,这些都可以再次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于农业与林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都可以运用生物利用集成技术处理,让其变成再生资源,实现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其主要包括的手段有生物处理、物力处理与化学处理,分解废弃物,并把各个元素重组,变成一种新物质,实际应用后做到增产增收。
3 结语
总而言之,加快农业工程科技的创新,需正确认识创新的必要性,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集成技术、机械集成技术、生产设施集成技术、生物利用集成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应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王昭。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吉林农业,20xx,08:36+47.
[2]王爱荣。大力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 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J]。农民致富之友,20xx,16:222.
上一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