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一篇】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也会遇到很多困惑,我喜欢从阅读中找寻答案,而《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本答案之书。

假期我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通篇读完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个字“读书”。

无论是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还是教师自己,读书都是其成长进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书中更是通过多角度、多种情况阐明了这个道理。整本书读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章节就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是本书的第二章,读完让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

“太忙了”“没有时间啊”,这几乎是我挂在嘴边的话,如书中所说,这也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损人损己。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都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声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老师问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反复阅读这段话,让我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不够,可谁的时间不是一天24小时呢?时间是公平的,而真正造成差距的是态度。现在的我们,往往目的性太强,只注重于眼前的事,或被动地被事情追着跑。所谓读书,常常只是抱着教材研究当下的课堂。一个只读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感同身受的案例,发人深省的忠言,启迪着我,重拾学生时期对书本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1篇文章都深深地震撼着我,不愧是“活的教育学”。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二篇】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对我而言,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刚踏上三尺讲台时,我捧起这本书,不禁思考:这本享誉世界的书为什么对中小学教师产生广阔、深刻的思想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是相信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教育工作中是怎样践行的?通读全书后,我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把在教育教学中毕生思考和实践凝练成《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恳挚地与读者谈心,娓娓而谈教育中的种种棘手问题,深入浅出,给出充满智慧教育的“金点子”,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曾说:“苏霍姆林斯基既是一名教育科学家,又是一名教育艺术家,他所创造的美丽的作品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书中的100条建议解答了如何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如何使孩子喜欢学习?怎样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如何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是教师生涯中最重要的。如果教师幸福,那么他才可能对学生的快乐和幸福作出贡献,他才能拥有充沛的心力解决教育中的一切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漫漫人生的成长之路是无止境的,而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均不相同,一定程度上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那么,如何当一名幸福的教师?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

01、学会幽默,当一名健康的教师

管得多,管得细,工作起来千头万绪是老师工作的常态。在工作中,面对熊孩子的“捣乱”行为,我们总免不了激动、气愤,为了不让怒气发泄出来,常常不得不压紧情绪的弹簧,但这是一种危险的情绪状态。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二条建议《谈谈教师的健康与充实生活的精神生活问题》中写到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女教师在她45岁时就选择了退休,连多工作一天都不愿意,离职时她说了这样一番话:“我离开是因为学校工作不是我喜爱的事业。这项工作是我生命中的苦难和悲剧,它没有带给我愉悦感,甚至导致我的心脏疼得很厉害。”让人倍感悲凉的是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个例,还有许多教师同样承受心脏和神经等方面疾病的折磨。

对此,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一个保持健康与充实精神生活的秘诀:幽默。教师要“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用幽默感来化解冲突,呵护学生的自尊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学生才会把注意力放在体会教师的困苦心境及主动改错上,而不是在炮声轰轰中光顾着害怕与祷告。这样教师也能松一松时刻紧绷的情绪。

好的教育者总能四两拨千斤。学会幽默,使教学中令人不愉快的、感到气愤的事情成为可笑的事,不仅能达成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且是保证我们心脏和精神健康的法宝。

02、爱上阅读,当一名从容的教师

在第六条建议中《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位三十年教龄老师的课堂赢得满堂彩,当采访问及花费了多久时问备课,她说:“这堂课我备了一辈子,每一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其实仅花了15分钟。”难以想象,仅15分钟的准备何以达到如此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个回答其实传授给我们一个教育技艺的奥秘:不断进行阅读汲取知识。当教师阅读积累足够丰实,教科书成为自身知识海洋的一滴水,积累的文化底蕴及经验丰厚,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此时,备课就无须花几个小时。不知不觉中,阅读带来的效益节约了我们的备课时间。

对于教师而言,翻越在教育生涯中遇到的种种障碍,解决种种难题,阅读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终身与书为友的教师,无论是面对一堂课,还是一次教学技能比赛,还是整个教育生涯,都会拥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从容姿态。

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一位健康、被爱、从容的幸福教师,他拥有的,不止有教室和讲台,还有诗意的远方。他会用生命润泽生命的力量,不断地点燃儿童才能的火星,放出灿烂的火花。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三篇】

一抹书香染流年,缕缕芬芳润灵魂。《给老师的建议》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书籍,它拨开厚厚的雾霭,让一束束耀眼金光洒满我的心间,浸润我的灵魂,抚平了我内心积郁许久的焦躁和无奈——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那个“愚钝”而乖巧的他。

走进教室,整齐端坐的人群中,“爬桌”呼呼大睡的,就是他;朗朗读书声中,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呆望远方的,也是他;堆堆作业上,那张素净的纸张中赫然醒目的名字必定还是他……他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困生”,上课萎靡不振,下课生龙活虎。不论是课堂纪律,还是课堂作业,他总是最令人抓狂。我曾试过无数个办法,也曾无数次和家长沟通,但他依然如故,甚至变得更为不屑和叛逆……身而为师,我亦有情绪,我的“拯救行动”慢慢的开始放缓,很多人告诉我,放弃是最好的选择,这个念头也在我脑海中徘徊了无数次。然而,我始终无法忘记那次雨中他飞速跑回七楼,主动为我取雨伞给予我的感动。微雨中,那挂着灿烂的笑容的脸庞如此的稚嫩和乖巧。寻寻觅觅,我却毫无头绪。一团乱糟糟中,我再次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顿时我豁然开朗。

他和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巴普里克在某些方面是如此相似。他每天都会单独的抄写、听写词语,他曾经满含泪水哭诉道:“我为什么这么笨,为了记住词语,我反复诵读、反复抄写,同学们用心的写个两三遍就能牢记,可我无论如何总是记不住。好不容易记住了,过了两三天也会忘掉一大半……”于是,努力无果的他,每天晚上写作业时,都仿若机器人般,只是机械的抄着、努力着;每天上课时,总是木偶般,消极怠慢的消磨时间……研读完《给教师的建议》后,我发现原来他需要的不是一味的“补课”,而是激发思维觉醒。

怎么落实呢?苏霍姆林斯基对“学困生”的建议是递进的:阅读,阅读,再阅读。无论作为哪一科的老师我们都要高度重视阅读对孩子一生所起的重要作用,因为阅读不仅能够在阅读中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可以借助阅读发展学生的智力。反复推敲琢磨,大概可以从刺激、思考和觉醒三个层面来说。首先,以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努力达到这样一个要求: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和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懒惰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简而言之,我们可以选择对他具有刺激性的阅读材料,可以是他喜欢的名人传记,也可以是他喜欢的相关学科知识,激发他的学习的兴趣。其次,以思考活跃智慧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我们需要乘兴而上,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借助阅读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浩浩书海中,基于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替他们找到一本合适的书,引导他们从书中的人物中找到榜样,获得精神财富,反思自己。学源于思,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当然,积极的兴趣,活跃的思考,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思维的觉醒。文章中,“费佳整天整天抱住练习本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他在文字题的旁边还用来画习题的方法,画的有小鸟、动物、植物等”。这就是阅读的第三个层次,这也是“学困生”转化效果的最好呈现。

文字温暖人生,书香浸润心灵,读一本好书,犹如与智者对话,迷惘时,给人以希望,让我们一颗浮躁的心慢慢沉静下来,指引我们驶向智慧的彼岸,《给教师的建议》便是这样的一本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以“静待花开”“静听拔节”的耐心,“蹲下身去”用书中的收获去等待那个甚至那些“愚钝”而乖巧的他,慢慢发芽、渐渐含苞直至灿烂绽放。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四篇】

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说林训》中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名句流传千古,读至《给教师的建议》第十章,发现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有着同样的教学理念。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极力反对死记硬背式的教学,认为这种机械式笨蛋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生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与浪费。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那么为什么这种明知道会对学生学习造成“困难”的死记硬背式的教育还是盛行至今呢?

究其根本,是因为死记硬背的方法能够最快的呈现出“高分”试卷。而应试教育下,成绩对学生对教师的评判作用依旧至关重要。因而,为了获取“高分”,死记硬背依旧是提升“表面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很少有人意识到,或者说为了荣誉而选择性忽视这种成绩上的“虚荣”对学生智慧上的“荼毒”。

然而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科学教师,要想为学生构建牢固的“理科”学习地基,启发孩子真正的探究实践的逻辑与终身学习的智慧。便不能在这种事情上做出过多的让步。虽然这种坚持会让教学之路略显崎岖,让学生的成绩起初呈现起来不那么“尽如人意”(平时的测试我坚持自己出实验探究型的科学作业,而非抽背式的知识点)。但作为所有理科的基础学科,小学科学学科存在的最初目的就是启发学生真正的运用知识、活用知识的能力。

因而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依旧会坚持“授人以渔”,努力探寻培养头脑灵活的学生的方法,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使他们在之后的中学学习中不感吃力,甚至游刃有余的教学目的。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五篇】

难得有寒假这样自由的日子,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就读了几本买了很久的书,《给教师的建议》就是其中一本,不算读得很仔细,浮光掠影吧!所以感受算不上深刻。

热爱是做好教育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他把教师热爱学生当做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爱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归宿,是手段与方法,是技巧与策略。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爱学生就是尊重学生。他告诉我们,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他用他一颗博爱而又细腻的心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呵护学生健康成长,正如他所说的:我从来不给小学的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取而代之的是用他的耐心帮助孩子拨正他思路的航向,给予他自信与尊严。学生同成人一样,内心渴望受到尊重与理解,期待受到赏识与信任。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赏识孩子,帮助他们扬长避短,还要将尊重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愉快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如果我们只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我们的说教,那么我们无疑就像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监控一样,铁石心肠,冷酷无情,孩子只有在备受尊重与理解的世界里,才能真正的发现自我,认清自我,并不断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

爱学生就是充分信任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教育的。这促使他毫不吝啬的把信任给予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正是源于他对每一个学生真诚的信任,他笔下的后进生、学困生。最后都变得出类拔萃,脱颖而出。给予孩子信任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给予孩子鼓励的方式是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尽管这些闪光点并不是在学习,而只是在劳动、助人为乐等任何一方面,他都对学生加以肯定使学生看到希望,体会到成就感,从而产生一股向上进取的动力,激发对学习的渴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人格大厦的构筑者,教师的作用就是用真爱促进学生的转变。在具体的实践中,苏姆林斯基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阐述了“师爱”的真谛。

做好教育就要懂得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用他一生的教育智慧,给我们诸多启发。谈及体罚:他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比‘强力’迫使手段更为有害和不祥的了”“凡是一切依靠惩罚的地方,就不会有自我教育,而没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他强调劳动在集体的建立、在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在学生责任感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统一;他认为教师只有醉心于自己所教的学科,才可能燃起学生的求知欲等等。这些思想即使放在今天,每当看到,依然能提醒我们,要改变一下自己对教育的认识,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特别赞同他在“建议”中关于阅读的论述。他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要撇开阅读技能而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那就只能使学生的智力变得迟钝,造成思想混乱和肤浅。他一再强调不善于阅读的人就不善于思考,隐藏着”智力生活缺乏的严重危险”。他指出,孩子的阅读开始的越早,阅读同他全部精神生活越能有机地发生联系,阅读时思维过程就越复杂,阅读对智力发展就越有补益。及早学会阅读的儿童能练出一种很重要的技能:他对词和句子的视觉感知先于发声,读的时候不受词语束缚,他便有可能在那顷刻之间使目光离开书本,并在那个时间去思考和理解所读的东西。这样一来,孩子就能边读边思考、理解和领会了。

他认为阅读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小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中,阅读能力居于首要的地位。学生如果不能完善地掌握阅读这个工具,就不能顺利地学习,”如果你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你就不必担心会再出现落后学生。”他指出没有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是最可悲的,许多后进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具备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工具,而教师已经源源不断地把新知识塞给学生。”这样的学生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把没有咀嚼的食物吞咽下去,开始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最后无论什么都不能吃了。”因而快速地、会思考地阅读,是学生在课堂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学生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阅读内在动机的激发。他认为真正的阅读,能触动学生的智力与心灵,激起她去思考世界与自我,促使认识自己和考虑未来。”只有当学生的意识中字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并变幻着周围世界的色彩和旋律时,他才称得上是在'阅读'。没有这种阅读,则人就有陷入精神空虚的危险。”学会阅读,不是为了去得分,而是因为它是精神生活所必需的,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书籍的作用,不会阅读,他就会失去很多的乐趣。

他指出为阅读在情感上做准备是孩子学会阅读的重要的条件,他认为对读物的正确选择是教育工作者特别重要的任务。”我打从事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操心这样一件事:不使一本坏书落到孩子的手中,使孩子生活在已经成为本民族和全人类文化珠宝的那些饶有兴味的作品之中。”只有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智力、感情和审美水平——同时符合其进一步发展要求的东西才能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阅读教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认为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首先要改进教学方法。他指出必须改变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通病:”在小学阅读课上,实际读得少,而关于阅读方面的话却谈得很多。阅读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教育性谈话'、'教育性因素'所取代。”他提出教师应该致力于三件事:一是培养阅读兴趣,二是教给阅读方法,三是教会学生思考。其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半自动化”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是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也是课程设计者。他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生,也是思索教育的一生。从《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他的教育思想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学科教学工作、有班主任工作、有学校管理工作、有家庭教育、有课程建设等,这一切,也都是他践行自己教育教学理念的成果。也希望我们在阅读中认真体会,在教学中勇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思考,并积极把自己日常的感受、体会、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23 2606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