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精编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是什么【第一篇】
1、学好历史首先要背熟教材
历史属于文科性质,那么背书是前提条件,如果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历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别难的。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大家要仔细背背,把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记好了,最好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
高中三年的教材都要反复看,每个知识点都要背熟,可以合上书回忆各章节内容,以检验自己是否记牢,没记住的部分再重新背诵。
2、学习历史最好要有兴趣
如果对哪门学科有兴趣,这科成绩自然不会低,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喜欢一科,就会不自觉的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成绩好了老师也会很关注你,你也就会越发积极,分数也越发的高了。
相反,如果某科成绩差,即使你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也都是走马观花的表面功夫,根本没掌握这科的精髓,题目做了一堆,原题目出现都不会,根本原因就是书没看透、题没做透。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篇】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1、 “冷战”政策是指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2、 冷战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
3、 冷战的重点在欧洲
4、 冷战开始于“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5、 马歇尔计划是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抵制苏联与社会主义。目的是在政治上控制西欧
6、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军事方面表现为北约成立
7、 1949年,美国倡导建立并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约组织
8、 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八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9、 与北约相抗衡的另一军事政治集团是华约
10、 美苏争霸开始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成立
11、 美苏争霸中,苏联最终失败,说明决定成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实力
12、 北约与华约的共同之处是由两大阵营分别组成的军事、政治集团
13、 “冷战”开始于1947年,结束于1991年
14、 美苏两极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15、 苏联解体前,最后一任总统是戈尔巴乔夫,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是叶利钦
16、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社会主义应不断进行改革来完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17、 两极格局终结标志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8、 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19、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各国综合国力的上升
20、 雅尔塔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美苏两极对峙
21、 打破雅尔塔体系在欧洲对峙的是两德统一
22、 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总的特点是走向缓和
23、 两极格局终结后,新世界格局并未最后形成,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目前的局面是“一超多强”
提高历史成绩有什么窍门【第三篇】
一,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可以提高历史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诗词歌赋,历史小说,历史课本,都可以。
二,复习,其实所谓的复习就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在顾一遍。正所谓温固而知新。历史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复的。
三,试题,做大量的试卷题,反复的去做,去对案,目的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第四篇】
苏联成立、东欧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 俄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
2、 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3、 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5、 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6、 列宁建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是实行新经济政策
7、 1922年底,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成立苏联
8、 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9、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10、 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匈牙利—卡达尔改革成效显著
11、 1985年,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分政治、经济、外交三方面,对内改革以经济为重点
12、 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提出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进行所谓的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
13、 “新思维”外交追求美苏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的幻想,得到西方大量经济援助,实行妥协退让
14、 第一次中东战争是1948年5月15日,原因是以色列建国的策略是“以扩张求安全”
15、 1991年10月,在美国的主导下,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西班牙的马德里进行和谈,确立“以土地换和平”原则。成为阿以关系史上的转折点
16、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上一篇: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实用4篇)
下一篇:研究报告参考文献(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