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原文及说课稿通用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全球经济波动加剧,资源分配不均,环境问题突出,科技迅速发展,社会矛盾加深,国际关系复杂多变,未来充满挑战与机遇。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原文及说课稿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

欣赏课件。问:你知道在这一大片叶子里面藏着什么?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一)研读第3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默读课文,用“——”画出写脚的句子。

2、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直观理解叶柄。

4、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边默读这三句话,边画出爬山虎的脚(一生板画,其余的在座位上画)。

5、评议图画。

6、出示影片,让学生配音。

7、小结。

(二)研讨第4自然段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2、学生汇报:爬山虎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质疑:“这样”究竟是怎样?

3、出示句子,用“5”画出动词。

4、谁来当爬山虎演一演?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表演。评议。

5、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爬山虎吗?

6、抓住动作词读好这两句。个别读。齐读。

7、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看课件,讨论,小组汇报。

8、这段中,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9、齐读。

(三)研读第5自然段

1、看课件,读课文,用“如果……就……”说说你的发现。

2、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总结课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作业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以《我发现______的秘密》写片断。

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细丝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没触着墙—— (萎了)

爬山虎的脚 篇2

教学要求

1.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学习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2.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一)学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回答爬山虎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植物。)

(二)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宏亮,读准字音。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这种植物的哪两部分?(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一)学生看生字表,分析字形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1.读生字表中的字,口头组词。

2.分析字形结构,说说每个字的结构和部首。

3.两人一组,说说每个生字需要注意的笔画和记法。

隙:右上边的“小”不要写勾。右半部分的记法是“小日小”。

拂:笔顺不要写错。第六笔是,第七笔是“丿”。最后两笔不要都写成竖。第六笔中的第二个折要写短一些。

漾:右上边是秃尾巴羊,右下边是“永”。“永”的第二笔“横折”中的横要写得短。注意不要写成“水”。

柄:右边“丙”里的“人”,最后一点不要和勾连起来。“柄”在这里当“把儿”讲。

萎:容易写得很长,各部分要尽量写扁。第八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二)读词语卡片。

舒服空隙漾起叶柄刀柄把柄嫩茎均匀

拂过吹拂萎了枯萎休想荡漾重叠新鲜

枝状触角痕迹牢固瞧不起

(三)抄写本课后第4题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学习课文一至二自然段

(一)默读课文1、2自然段,想每段各写了什么?(第一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第二段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

(二)重点学习第二段,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练习给第二段分层。

1.听读第二段,标出共有几句话。(四句)

2.默读第二段,想想每句话说的什么意思。(第一句介绍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第二句说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说了叶子绿得新鲜和排列情况;第四句写了叶子的动态。)

3.用“‖”给第二段分层。(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是第一句话;第二层是二、三两句;第三层是第四句。)

教师问:为什么把二、三两句合成一层?(因为这两句都说的是长大了的叶子什么样,绿的颜色和怎样排列的。意思上连得很紧密。)

4.请一位朗读语气好的同学读第二段,其它同学闭眼听读,头脑中要想象出一幅画:青翠欲滴的满墙绿叶,铺得是那样均匀,排列是那样整齐,看着是那样舒服,微风一吹,漾起波纹。

5.每人说一个比喻句,把爬山虎的叶子可以比喻成什么?要求用的比喻词不能一样。(犹如碧绿的湖水,好像农田中绿油油的禾苗;如同人工培植的草坪;像从飞机上看到的一片树林。)

6.练习朗读。爬山虎的叶子这样好看,真像一幅神奇的画面,请几个同学读这一段,看谁的语气最好,把爬山虎的叶子读得最美。

四、反馈验收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听写第二段最后一句话。

(二)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师导入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本课是围绕哪一个意思写的呢?(围绕爬山虎的脚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段是围绕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

二、总结“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一)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确定了“要写的是什么”。(板书)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为绿化祖国,美化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满墙碧绿的叶子,从小到大,从红到绿,又从绿到红,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们为什么能那样牢固地铺在垂直的墙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风雨也不会把它们打落下来。但却很少有人扒开那密密的叶子仔细观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写出了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二)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写的是什么,还要根据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板书:选择好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要写爬山虎的脚,选择了哪些内容呢?

1.请三个同学分别读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说了什么?

(1)分小组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请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

(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什么样;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5自然段写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三)作者选择好了要写的内容,还要安排好写的顺序,这样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一)默读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6句)

(二)这6句话分别说了哪几个意思?(一、二句写了作者发现爬山虎有脚;三、四句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和形状;第五句写了爬山虎脚的颜色。)

(三)指导朗读。当作者发现爬山虎是有脚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墙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非常惊喜。)

1.学生小声练习读出惊喜的语气。

2.教师范读。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读出疑惑的语气。第二句中“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尤其是“有脚的”三个字语气更要强烈。

(四)在书上画出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注意要画准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过看图或投影让学生清楚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地方。弄清“茎”、“叶柄”、“反面”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要给学生直观印象。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手势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五)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在书上画下来。(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学生看图加深理解,产生直观印象。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换句话说:爬山虎的脚就像六七根蜗牛的触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什么样。

(六)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像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八)再请两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语气。(第二句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后面几句要读得像解说员一样,介绍要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请一个同学读第4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墙上爬的。)

(二)读这段中的第三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爬?从上文找答案,划在书上。(前面的两句话。)全班一齐读一读。

(三)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请两个同学用动作演示: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弯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贴到黑板上。再用同样的动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学齐读(或背诵)这一部分。说说“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五)每个同学都要边背边演示动作。

(六)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为什么看到那些细小的脚就会使人想起蛟龙的爪子?(太像了。)当两种事物很相像的时候,就可以用比喻句来形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细小的脚就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换一个词,句子内容不能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练习说句子。(“好像”、“像”、“犹如”、“如同”、“像……似的”)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一人读,其它同学说说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结果不同。)

(二)看投影:

1.填空。

2.回答问题

(1)“灰色的脚”指什么?原来是什么颜色?

(2)从哪儿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六、再读课文三、四、五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爬山虎的脚的

七、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来写的,但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爬山虎的叶子(分小组讨论)

原因有三:

(一)因为平时人们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叶子,课文就从人们的认识规律入手,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熟悉。

(二)爬山虎这种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对人类最有贡献的部分就是叶子。

(三)用叶子来衬托爬山虎脚的重要,如果没有爬山虎的脚,就不会有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那样舒服,铺得那样均匀,荡漾得那样好看的绿叶。

板书设计

李秀荣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1.课前观察爬山虎实物。

2.搜集爬山虎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1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

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3.理清脉络

(1)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

(2)第二自然段介绍什么特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3)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书写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指导书写难写字“叠、痕、逐”。

“叠”上面三个又的“捺” 变成“点”。

“痕”偏旁是病字旁,里面是“艮”(gen)

“逐”豕(shi)的“捺”变成“点”。

3.学生练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认读词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一)第一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不管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都是顺着墙往上爬。)

(二)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1)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A.嫩红、嫩绿。

B.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A.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

B.“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

C.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

D.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E.指导朗读:读出绿的特点。

F.这句话写出叶子的静态美。

(3)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A.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B.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

C.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D.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4)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3.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

(3)看屏幕背诵。

三、作业布置

背诵第2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旧知导入

1.检查背诵。

2.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研读交流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写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一)学习第三段

1.导语: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

(2)“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

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3)小结: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指导朗读背诵。

(1)学生朗读句子。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师生一起介绍。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习第四、五段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2)学生汇报:触、巴、弯、拉、紧贴、爬。

(3)齐读

(4)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5)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6)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2.学习最后一段

(1)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请自读第五段。

(2)出示: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3)“……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当然也说明作者亲自体验过。)

3.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1.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2.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3.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1.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2.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学叙事

在常规课堂教学听课中,我进行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课前我设计了以"绘画"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绘画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48名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读出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你能动手画一画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几分钟过去了,教室里开始发出同学们的交流声。我巡视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结果:全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感到为难,即便是画出来了,画得也不准确。于是,无休止的讨论,在读书找依据,再讨论····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中出现了问题。

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明显地暴露出了学生对内容不完全理解的漏洞,同时也暴露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过高估计的漏洞。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安排这个自控,教师会以为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已经掌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教学实践,也使我反思了学生画不出爬山虎的脚的原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什么样子,另外,第四自然段也有一些关于爬山虎脚的样子的介绍。但是,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学生认为爬山虎的脚就是“六七根细丝头上的小圆片”。

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较少。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楚。

学生没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的变化。

教师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很多次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从而使我及时修改了教案设计,为了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确保教学质量,我又安排了一节语文课。具体做法是:1、重新品读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⑴ 叶柄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生长位置,爬山虎脚的样子)

⑵ 细丝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⑶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的脚好像长出"吸盘"了)

2、观看爬山虎的图片、录相和投影,增强对爬山虎的直观认识。

3、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实物。看出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

4、学生重新再画爬山虎的脚,展示画得好的学生的图画,进行强化。注意位置不要画错。(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点)

2、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重点)

3、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

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 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 嫩 茎 一顺儿 漾起波纹

触着墙 痕 迹 蛟 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五、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六、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触)()()()()()

4、学生评议。

方案一: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变 弯

触 巴 拉 贴

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

(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

(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七、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板书:萎了 牢固)

(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八、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

3、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

附:板书

茎上 枝状细丝 嫩红

变 弯

6 爬山虎的脚 触 巴 拉 贴

萎了 牢固

爬山虎的脚 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做到正确认读、理解和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辅以查阅资料或实地观察,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猜谜语的小游戏。看看哪位同学的本领最大,能把大家都难倒。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试(学生猜谜语)。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十个秃头小孩子,分开站在两旁边,同床同被同睡觉,合穿两件花衣裳。(脚)     板书:脚

咱们能有脚做什么呢?(跑、跳……)脚的作用可真大呀!你见过什么东西长脚了吗?(学生联系生活回答)有一种奇特的植物也长了脚,它就是爬山虎。  板书:爬山虎的  齐读课题。你们想不想知道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子?那么我们赶快来读课文吧!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在读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一定要把字音读准,看谁读的又快又好。(学生朗读课文)出示生字:空隙、茎叶、叶柄、蜗牛、牢固、重叠

让学生来读。你们太棒了!这么快完成老师的第一个任务,下面你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爬山虎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学生读课文,读后回答。(教师总结)出示爬山虎脚的样子图片。

像蜗牛触角一样的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它的脚这么与众不同,相信爬起来也一定与众不同。咱们找一找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的句子。(指名读、齐读)你是怎样理解“巴”这个字呢?学生用手指模仿,并说说对"巴"字的理解。让学生在仔细读这一自然段,用几个动词来概括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大家根据这几个动词想一想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同桌之间模仿一下。出示爬山虎向上爬的图片。

你还了解到关于脚的哪些其他知识(没有触到墙的脚)?有的脚由于离墙太远没有触到墙,所以它枯萎了。作者是怎样发现的呢?作者一起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我们要象作者一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仔细观察。

作者除了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还介绍了什么?(叶子)自学,说说学到了什么?长大的叶子一定很漂亮,咱们来贴一贴吧(让学生拿着叶子,根据书上所描述的,到黑板来贴一贴,让学生感受一下)!大家想象一下,满墙的叶子漾起波纹一定很好看。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知识,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吧!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

形状

颜色

一脚一脚

《爬山虎的脚》 篇7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及用词的准确。3、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4、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爬山虎的脚怎么爬及爬山虎的脚与叶的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及新词,3个认读字。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都知道爬山虎吧,那么你们都认真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希望大家通过学习爬山虎的脚这一课能够学到你们想知道的东西。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的字音。如:拂  隙  茎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脚的哪些内容?

5、汇报:

(1)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

(2)爬山虎的脚什么样?怎么爬?

(3)有什么作用等。(4)在课文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相应的词句。6、汇报。读一读画下的句子。(二)学习生字。1、指名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语。(1)读一读,指名读。(2)重点指点读音:拂  隙  茎(3)重点指点字形:拂  茎  蜗  瞧2、出示生词:均匀  重叠  蜗牛  空隙  触角  痕迹  爬山虎  拉一把  瞧不起 (个别读、小组间互相检查读一读。)3、把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做到正确流利。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a1]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  2、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a2] ?3、这段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爬山虎的特点?(爬)

五、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五、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及用词的准确。2、背诵第2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爬山虎的脚怎么爬及爬山虎的脚与叶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导入: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或黑板)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 巴 拉 贴

3、在四人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理解“变”与“弯”与“贴”的因果关系。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教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刚才同学的演示。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熟读课文,试着将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  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听写词语。

六、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3、实地观察爬山虎(如有条件),了解爬山虎的其他特点。

4、思考人类有哪些方面模仿了爬山虎的脚攀爬的原理;或我们人类在哪些方面可以模仿爬山虎攀爬的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爬山虎   叶  绿

脚  位置

生长

[a1]1.读读课文,想想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爬山虎的?(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特点等。)2.理清文章脉络。(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和样子;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特点。)

[a2](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学校里的爬山虎,第二句讲家里的爬山虎。)

爬山虎的脚 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能力:在朗读、感悟、积累、合作学习中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思想: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启情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谁能说说你见过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

2.课件出示:请看屏幕,这就是爬山虎。平时我们看爬山虎都比较关注它的叶子,但是你知道吗,在爬山虎叶子下面却隐藏着不被我们关注的“脚”,这节课就让我们随叶圣陶老先生一同走进第六课。

3.齐读课题,思考: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出示词语领读并解释词义。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围绕爬山虎的脚,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课文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

三、研读感悟

(一)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自己知道了什么?并画出有关句子来理解。

(二)学生汇报

1.介绍爬山虎的脚,要引导学生抓住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来理解。

(1)学生介绍。

(2)出示课件,观察爬山虎的脚。

(3)谁能看图来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哪?什么样?

(4)这一自然段作者抓住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的?(抓住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运用比喻、对比的写法)

(5)作者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从这一段中那个词能看出?(注意)

(6)指导朗读。

2.介绍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要抓住动词来理解。

(1)先画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词,理解后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2)出示课件:看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3)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为什么?

(4)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爬山虎爬的过程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读出缓慢、用劲地爬的感觉。)

3.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巴住墙,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会怎么样呢?

(1)指读第五自然段。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

(3)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脚与什么有关?

(4)课文哪一自然段还说明爬山虎的脚与墙有关系?(一自然段)指读一、五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首尾照应)

4.总结,朗读三到五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如此吸引我们,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观察它的叶子呢?

5.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读,提问:读后你有何感受?(美)

(2)从哪体会到的?作者是通过什么写出叶子的美的?

(3)指读。

四、总结练习拓展

1.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内容和写作方法)

2.生活中有那些植物与爬山虎的特点是相似的?

3.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请同学们选一种植物进行观察,抓其特点写一个片断。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墙上

叶子:绿、朝下、均匀

长在哪儿

脚    形状、颜色

怎样爬

爬山虎的脚 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满,拂,萎”的意思。

2、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

3、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引入新课。

1、师配乐朗诵《爬山虎的自白》第一节。诗句中的“我”是谁?

2、你知道爬山虎吗?

3、揭题读题。简介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学习字词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蜗牛

蛟龙    痕迹    牢固     占(领)  (荡)漾

读准多音字“重 空 占”的读音。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3----5节。

1、读课文,想想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用直线划出。

通过读读、划划、说说体会爬山虎脚的奇特。

2、爬山虎怎样用这些奇特的脚攀爬的?读课文用浪线划出。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知道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同时体会到作者的观察是多么仔细。

3说一说:爬山虎的自述:介绍脚的本领。

四、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

2、完成填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很小,是_______,不几天叶子就变成______。叶子长大了,绿得那么 _____,让人看着非常_____。它们一顺儿朝下,_____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_____。一阵风_____,一墙的叶子就_____________,好看得很。

3、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文章为什么要描写爬山虎的叶子?

5、总结全文。

1、在满墙的绿叶中,爬山虎的脚丝毫不引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注意到了,并且作了细致入微地描写,这是他仔细观察的结果,只有留心观察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2、配乐朗读《爬山虎的自白》,感受爬山虎的攀登精神。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篇10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1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此篇课文的

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而后感情朗读。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脚的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读中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 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品、读、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第四步:自学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欣赏视频录像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1篇观察日记。

【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提高手写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11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说教学过程 篇12

●质疑导入

师:“植物有脚吗?”(板书课题)。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观察

课题导入后,让学生实物观察爬山虎的脚、茎、叶柄等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让学生打开课本自读,看作者是用怎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和表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 写作方法

爬山虎脚的特点作者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总结(教师小结: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是嫩红的、几天后是嫩绿的、长大后是绿得新鲜、因为是绿色使人看了舒服;因为它长得整齐、均匀、茂密而不重叠,一阵风的吹过而漾起波纹好看得很。)。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13

这次是到岗二以来,刘校长第一次听我的课,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不过毕竟也有了10年教龄,开始讲课了,心里慢慢镇定了下来。

课的开始进行得还不错,孩子们配合也很好。可是当开始学习“爬山虎怎样用脚爬墙”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孩子们对于爬山虎的脚的生长过程、位置以及爬墙的整个过程的认识很模糊,读了半天文章还是有孩子说不太明白。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脚的位置吧,也不够准确,最后只好我亲自讲解了。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我又找了几个孩子上前用手来进行了演示,最后还是自己又进行了演示,这才基本明白了。

回到办公室,我就在想这是怎么回事?学校里就有满满两墙的爬山虎,课前又布置了观察任务,孩子们怎么就不明白呢?估计是都没有仔细去看!第二节课语文课我到班上了解情况,果然是他们头一天根本就没几个人去认真观察学校的爬山虎,甚至有不少人就没有看!唉,这些孩子们呀,光有聪明的头脑,缺乏踏实的态度!

为了弥补上节课的遗憾,我带孩子们来到了楼下,结合着实物,把课文又重新理解了一遍,这才让他们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回事。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1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的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15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水彩笔。

2、爬山虎实物。

3、爬山虎的脚图片。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即爬山虎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区分“嫩”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2、 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 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今天,咱们去观察大自然中的一种神奇的植物(出示实物)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

2、板:爬山虎 指导书写:虎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淘爷爷写的1篇文章(补充课题)读题,质疑。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渎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注意了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蛟龙 痕迹 逐渐

(认读、动作表示“重叠”,实物指出“叶柄”,给“逐渐”说个近义词,课文中把什么比作“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

(2)书写指导:“均匀”、“叠”

(3)出示一组词语:

嫩茎 嫩叶 嫩红 嫩绿(区分“嫩”的不同意思)

2、 指名分节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

3、 想想哪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学生找出写脚的3—5节)

三、学习爬山虎的“脚”

1、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划出写脚的句子,与同桌讨论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脚。

板书:位置 样子 颜色

(2)引读句子。

(3)你平时注意过爬山虎的脚吗?那么作者怎么知道的呢?(观察)你从哪个词知道?

(4)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爬山虎的脚吧

(课件演示动画)

(5)一个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也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6)说话练习:看画面介绍爬山虎的脚。(自由说——指名说)

2、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多有趣的脚,那它又有怎样独特的本领呢?想不想看看

(课件演示动画)

(2)自由读第四节,找出爬的动作词。

①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②和同桌交流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集体交流,老师配以图示(课件出示)

③同桌演一演爬的过程,也可以画一画。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引读第五小节

(2)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

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四、总结全文、悬念引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爬山虎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外再收集一些爬山虎的资料,也可以去观察校园旁边的爬山虎,下节课我们来作《爬山虎的自述》。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蛟龙 痕迹 逐渐

嫩茎 嫩叶 嫩红 嫩绿

爬山虎的脚 教案 篇16

文本细读:

这篇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与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行文中处处流淌着作者对小生命的敬意与热爱。

课文开篇很自然地提及两处爬山虎:学校操场北边“墙上”,以及家中的西“墙”至房顶上。两处都提到“墙”,这就暗示着爬山虎是一种善于攀爬的植物,它与“墙”密不可分。

第二自然段作者笔锋暂转,介绍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着重介绍长大的叶子:先讲了叶子颜色的美,接下来写了叶子排列的美,最后描写了叶子动态的美。课文此处看似写叶,实则暗含了爬山虎“脚”的功不可没:从后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爬山虎之所以“绿”的这么鲜亮,正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吸吮着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先介绍了它的样子。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运用“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通过脚触着墙时的一些变化,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这一自然段描写逼真、细腻,作者对事物观察的极为认真、仔细。

最后作者还介绍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讲了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后产生的不同结果。这足见“墙”对爬山虎的重要了。

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连续的观察的;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做到正确认读、理解和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辅以查阅资料或实地观察,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爬山虎的资料或实地观察爬山虎,留意它的脚是怎样爬的。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出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均匀”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注意”等词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或疑问。

3、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或互相解疑。

a:汇报交流第二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新鲜”“舒服”来体会爬山虎叶子颜色的美,特别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抓住“铺”这个字来体会叶子排列的美,以及抓住“漾起”一词来体会叶子动态的美。教学时要以朗读体会为主,还可适时播放展现爬山虎叶子美丽的课件,并配以优美的音乐来品读、想象、回味。

b:汇报交流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c:汇报交流第四自然段爬山虎是怎么爬的部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勾画出描写爬山虎是怎么爬的“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然后借助课件或找若干学生借助手上前演示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d: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解决“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这个问题,从而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教师小结。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漾、费、萎”字的结构比较复杂,提醒学生把字写紧凑。

“茎”:第四、第五笔不能写成“又”,写时不要交*。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课后,学生仿照课文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感兴趣的植物,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3 36350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