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流程【精选5篇】
【导言】此例“家长会流程【精选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家长会流程范文【第一篇】
一、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家庭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人口现象。1982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流动人口仅为657万人,经过1980年的较缓慢的增长,至1990年时突破2000万人,达到2135万人; 1980年至1990年的十年间,流动人口的数量开始迅速增长,至2000年已突破了1亿人;21世纪以来,流动人口规模扩张势头依旧强势,2005年,已近亿,超过中国总人口的11%(见图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亿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亿人,市辖区外人户分离的人口为亿人,即全国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流动。中国的人口流动已成为人类历史上在和平时期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活动,正在超越生育和死亡成为主导中国人口态势的最主要的人口因素。鉴于城乡之间的二元体制结构,流动人口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的人口群体还将长期存在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
我国的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其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许多分离的夫妇与子女在流入地团圆,甚至是全家同时迁移,人口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家庭化趋势。1990年“四普”时,流动人口中只有%生活在纯粹由外来人口构成的家庭户中,而有近60%的人迁入到常住户中,其余34%则是迁入到集体户中。这表明,我国人口流动浪潮初步掀起,多是单独的个体流动。这种早期的迁移流动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往往是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人首先外出务工经商,他们中的多数以住集体户或借住当地居民房屋为主,举家迁移的规模不大。到“五普”时,迁入到纯外户中的流动人口的比例上升到了%,几乎提高了5倍。家庭迁移已成为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特征,且是以核心家庭的迁移为主要形式。新世纪以来,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趋势愈来愈明显。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其监测的流动人口家庭平均每户人,16-59周岁的已婚流动人口中%与配偶一同流动,随父母流动的儿童(%)多于留守儿童(%)。
二、流动人口家庭结构分类之探讨
社会学家们将家庭区分为不同的模式或类型,如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身家庭等等。但是,流动人口家庭是在近年来的人口大规模迁移流动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家庭模式,它表现在或者全部家庭成员迁出,或者与部分家庭成员长期分居。这种家庭类型和家庭关系与以往的关于家庭模式、代际关系、家庭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结论可能会有所不同。此外,对于流入地政府决策部门而言,摸清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对于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家庭政策亦是非常之重要。
目前,已有几位学者对流动人口的家庭模式进行了分类。李强对流动人口的家庭模式划分中涉及了流动者、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四类角色,洪小良在其研究中加入了父母的角色。张文娟则将上述五类角色进行组合,将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划分为独居,和配偶同住,和子女同住,和配偶、子女同住,和配偶、父母同住,和配偶、子女及父母同住,和父母同住,和子女及父母同住,和兄弟姐妹同住,同居,和配偶、兄弟姐妹同住,和配偶、子女及兄弟姐妹同住,和配偶、兄弟姐妹及父母同住,和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及父母同住,单独和其他人居住,共15 类家庭结构类型。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流动者的婚姻状况,主要依据流动者的生命历程中结婚和生育两个生命事件对流动人口家庭模式进行分类。因为,这两个生命事件对流动者的个人生活与发展将产生显著影响。在经历了结婚和生育之后,流动者将组成自己的核心家庭,此后,他们的生活与发展将发生质的变化。此外,核心家庭成员是否在流入地同住,也将对流动者是否打算长期定居流入地产生影响,也将对流入地的公共服务提出不同的需求。
鉴于以上目的和依据,本文将流动人口的家庭模式划分为14类(如图2所示)。对于未婚流动者主要考虑父、母是否与其同住,分为:1.未婚独自居住,2.未婚仅与父、母同住,3.未婚与父母以外的家庭成员同住,4.未婚与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同住。对于未婚流动者而言,父母是其核心家庭成员,如果父母没有同住,则看作是核心家庭成员缺失。需要指出的是,在流动过程中未婚流动者可能会结婚、生育,组建自己的核心家庭。
对于已婚未育的流动者主要考虑配偶是否与其同住,分为:5.已婚未育独自居住,6.已婚未育仅与配偶同住,7.已婚未育与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同住,8.已婚未育与配偶以外的家庭成员同住。对于已婚未育的流动者而言,配偶是其核心家庭成员,如果配偶没有同住,则看作是核心家庭成员缺失。
对于已婚已育的流动人口主要考虑配偶和孩子是否与其同住,分为:9.已婚已育独自居住,10.已婚已育仅与配偶同住,11.已婚已育仅与配偶和孩子同住,12.已婚已育仅与孩子同住,13.已婚已育与配偶和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同住,14.已婚已育与配偶和孩子以外的家庭成员同住。对于已婚已育的流动者而言,配偶和孩子是其核心家庭成员,如果配偶或者孩子没有同住,则看作是核心家庭成员缺失。
三、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家庭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同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特征。目前,高层已指出将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纳入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为人口流动迁移创造良好政策和制度环境。人口迁移流动的家庭化趋势体现了流动人口开始从流动就业向融入当地生活转变。这一过程中将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给流入地的公共服务带来新挑战,提出更高的需求。
1.人口流动家庭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和社会融合状况将发生变化
以往的研究大多发现,第一代流动人口(农民工)大多是倾向于年轻时在外打工挣钱,年纪大了回老家养老。但是,在当前人口流动呈现明显家庭化趋势的情势下,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和对未来的打算亦随之发生了变化。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留时间长,呈现“流动人口不流动”之势。《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显示,其监测的流动人口流入地连续居住生活时间平均接近5年,%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超过1年,%居住超过3年,%居住超过5年,%居住超过10年。可见,“盲流不流”,流动人口有逐渐沉淀之势。这对流动者自身、对其家庭、对流入地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甚至对城市化进程都将产生影响。
流动者在流入地的居住安排、家庭成员(尤其是核心家庭成员)随迁与否将作用于其心理感受、社会参与情况、与老家的互动频率与方式等,对其能否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产生影响,也将影响其是否有长期定居的意愿。更为重要的是,流动人口的长期定居倾向将影响流入地公共服务体系的设计,已长期居留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的福利体制、制度安排构成硬需求;有长期定居倾向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的福利体制、制度安排将构成潜在的硬需求,且二者均将成为长期性的需求。如果忽视这种需求,在流动人口长期居留不断累积的情况下、在流动人口客观上和城市互动不断扩展的背景下,会给城市体系的持续发展埋下隐忧。
2.流动人口是“家庭中的人”而不仅仅是“单个的人”
以往的学术研究亦或是相关政策等多是以流动人口个体为对象。然而,在当前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明显的情势下,社会各界应该充分认识到流动人口是“家庭中的人”而不仅仅“单个的人”,应该更多地从家庭的视角去探讨流动人口的生活状态等方面,以家庭为单位考虑其对公共服务的需要。
一方面,外来人口在城市的居留是渐进的,而且其在城市居留的不同时期,对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经济管理的需求也是相应变化的。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家庭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对于未婚的流动人口而言,就业与发展方面的公共服务,诸如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服务可能是他们急需的。对于有孩子在流入地就学的家庭而言,随迁子女的教育将可能成为他们最迫切关心、最急需获得的公共服务。对于有长期定居意愿的家庭而言,政府能否提供低价位的租房服务、或者是低价位的购房服务可能是他们急需的,同时,就业者和随迁家属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也可能是亟待解决的,等等。
3.流动人口“第二代”的身份认同迷失,日常照料、家庭社会教育缺失等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
目前来说,流动儿童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非常广泛的关注。可以预判的是,随着生育孩子数量的减少,家庭收入的增加,流入地(如上海)政府对于流动儿童教育的投入加大等因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
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迁移,长期在流入地居留,甚至有一部分人在流入地出生并一直居住,从未在老家生活过。事实上,他们已经是“回不去的一代”。但是,由于体制等种种原因,使得他们在身份认同上常常陷于“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尴尬境地。此外,流动人口到流入地之后,大多处于就业状态,且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工作强度相对较大,故其随迁子女(尤其是低龄子女)的家庭教育和日常照料缺失比较严重。而且,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往往是依靠原有的社会网络、以地缘、血缘、亲缘关系共同居住,常常会形成流动人口聚集地。流动人口集中居住,不利于其随迁子女与当地的孩子交往,亦不利于孩子很好地认识流入地;同时,流动人口聚集地尚没有社区的概念,故其随迁子女的社会教育亦严重缺失。这些都不利于随迁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将不利于城市未来的和谐稳定。流动人口“第二代”的身份认同、归属感与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四、应对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的相关思考和建议
古今中外,家庭都是个人重要的福利资源。稳定和谐的家庭,不仅满足了个人的物质与情感需求,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珍贵资源。相对于城市家庭而言,流动人口家庭是弱势家庭,尤其是在城市陌生的环境下,家庭对于流动个体的意义更是非比寻常。在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明显的情势下,我们应该关注流动人口家庭,促进流动人口家庭能力建设。
1.全面分析流动人口家庭结构的现状与特征,加强对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的分析和调查研究
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结构、居住安排,不仅仅对其生活状态、定居倾向、社会融合程度产生影响,其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因此,充分了解、准确判断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流动人口家庭结构的现状与特征这将能够更好地为宏观决策、改革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是分析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流动人口家庭模式的最为全面、权威的数据,应该加强对普查数据的开发与挖掘,全面分析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特征,并从群体的数量上来量化流动人口家庭的公共服务需求。
此外,针对流动人口家庭化这一趋势,还应加强抽样调查和田野调查,分析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合程度、与老家的互动情况、长期定居意愿、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程度、公共服务的需求状况等等。
2.加强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社区等多方面的合作,制定渐进融合的社会政策,促进流动人口家庭能力建设
户籍制度立刻完全放开是不现实的,嵌套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实性的对策是根据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留时间的长短、就业稳定状况、居住安排、家庭需求等方面的考量,提供渐进性的户籍准入和社会融合对策,分层次、递进地使其逐步整合进入到城市体系中。
在充分把握流动人口家庭模式的现状与特征、了解其需求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强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合作,促进流动人口家庭能力建设,满足流动人口家庭在经济支持、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增加他们的福利。
家长会流程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2.
家长会流程范文【第三篇】
下面具体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准备
开一次成功的家长会其实要比上好一堂公开课更难,需要提前精心准备。首先应当列出三年的计划,定出不同学习阶段的主题;其次是平时注意收集相关素材,比如用手机拍摄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照片和视频,然后做成课件,在家长会中向家长展示。最后设计好家长会的整个程序,尽量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开家长会过程中既可以与家长互动,能力又得到了锻炼,而班主任的讲话则可以作为整个程序中的一部分。
二、确定主题
家长会是学生、老师、家长交流的平台,是班主任向家长汇报展示自己学生的途径,因此召开每次家长会班主任应当结合每个学期的特点,确定不同的主题,这样才会有的放矢。特别是我校学生,成绩不理想,因此在基础年级更应当关注他们的生活、品德和人生价值的引导,但到了高三,即将面临高考,可以着重成绩。为此,我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在高一的时候设计了“我的高中新生活”和“青春没有雨季”主题,高二设计了“梦想伴我成长”“成长中的欢乐与忧愁”的主题,高三设计了“高三,你准备好了吗”和“我们即将冲向终点”的主题。围绕这些主题,设计不同的活动,班主任讲解各个时段不同的内容,目的性很强,关注了学生的成长过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互动交流
新时期的家长会,应当更具时代性,有创新精神,家长会应当是家长、老师、学生共同探讨学习生活的平台,所以开家长会不能只偏重一方(学生)。我把家长会定义为:家长师生互动交流会。围绕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设计很多的活动游戏,例如:高一我设计了“你比划我猜”活动,在课件中设计几个与学校、学生学习、学生生活相关的词语(比如,加油,你很棒,打电话),在大屏幕中展示,让学生比划家长猜,这个游戏让家长和学生得到了交流,学生得到了父母更多语言上的关爱。高二我设计了“心灵的默契”和“心灵的触碰”的活动。“心灵的触碰”游戏是让学生蒙上眼睛,请一排母亲坐在椅子上,学生通过触摸母亲的手的方式来找到自己的妈妈,找到后让她对自己妈妈说句话。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触摸母亲手的方式体会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父母。记得高二的一次家长会,本班一位女生摸到母亲的手,当场流泪了,全场的家长和同学为她和她的妈妈鼓掌起立。高三设计了“压力共同面对”的游戏,让家长和学生背对背站立,中间放个大气球,双方合力将气球挤破,结束后请家长对孩子说句鼓励性的话。当然有好多老师也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学生发言、表演、诗朗诵等,这些活动使家长会气氛轻松,又让学生和家长得到交流。
四、注重主次
刚刚说了家长会可以搞很多活动,那是不是越热闹越好呢?其实不然,如果不注重家长会内容的主次,让家长会成了游乐会,那就违背了家长会的初衷。因此家长会另一个重头戏就是班主任的发言,班主任的发言除了介绍学校的相关政策外,最重要的还是介绍学生情况,因为到会的家长最想听的是子女的情况。关于班主任介绍学生的情况,如何做到让家长比较满意,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个以前我同事的经验,我一直沿用。那就是不要笼统,要把来了的每位家长的孩子都介绍到,班主任可以按分数表依次介绍,不一定要念出分数和排名,但根据你的了解,放大学生优点,指出不足,可以讲学习,也可以讲习惯等等,以鼓励为主。在介绍中不一定会很到位,但家长觉得你在关注他的小孩,又觉得你作为班主任很了解学生,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五、科任老师是桥梁
关于老师的发言,我觉得,可以采用发言和私下交流的方式,可以叫一个老师代表发言,可以固定安排整个程序的某一个时段,和老师说好,在什么时候,我设计为“导师诤言”版块。其他科任老师可以与一些需要了解情况的家长个别交流,让老师成为家长互动交流会的纽带。
总之,家长会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新时期的家长会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让家长会形式多样,而又不失重心,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互动交流的平台,这才是一个新时代班主任必须具备的素质。
家长会流程【第四篇】
万名父母进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提升行动。以家长会为契机,让家长真切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让家长积极地投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特召开全校学生家长会。
一、活动主题
万名父母进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提升行动
1、教育当让每个孩子出彩;
2、亲子活动饺子Party暨家校交流会。
二、活动时间:
(注:本周五下午学生不上课,家长会结束后由家长接回家)
地点:学校操场、各班教室
三、活动地点:
学校操场、各班教室、食堂
四、活动形式:
1、校长作励志教育演讲,地点在操场;
2、家长分散到各班教室,班主任统筹安排本班主题家长会(学生节目表演);
3、亲子活动饺子Party(操场、食堂)
四、前期准备
(一)通知家长
1、各班主任在本周一以家长会通知单形式通知家长开会时间、地点及主要议题,以便于家长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并尽可能的让学生的监护人来参加。
2、针对我校大部分学生都为留守儿童,班主任提前做好电话联系,对有事不能来参加家长会的人应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并通过协商另约家长见面时间。
(二)开会准备
1、各班主任定好家长会主题、准备好课件。提前通知课任老师做好发言准备。
2、开家长会之前应布置好校园和教室的卫生工作,给家长以干净、整洁、明快之感,安排学生做引领员,引领家长找到自己孩子的座位,做好签到工作。
3、做好活动宣传标语,迎宾标语。
五、开家长会的要求:
1、班主任宣讲本次家长会的内容,让家长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2、班主任汇报前期工作内容及工作成绩。
3、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汇报本班级班级文化和纪律、学习及完成作业情况及常规管理状况等日常行为规范。
4、请各课任老师谈近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向家长汇报并作以指导,以谋求合作。
5、班主任对前一阶段学生的表现做以具体讲说,多点名表扬,尽可能的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问题讲现象,并提出指导意见及合作方法。对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可拿出来与家长共同研讨。
6、 指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内容。
7、 各班有序组织家长和孩子集体到操场开展亲子活动饺子Party,班主任老师在活动期间和家长个别交流
六、对老师的要求:
1、家长会要提前入手,准备充分。
2、各教师认真准备好家长会发言稿。内容要详实、客观、公正。
3、教师着装要得体,大方。
4、语言要准确、生动、凝练,切忌罗嗦。要多说能鼓舞人心的语言,让家长教育孩子有信心。
5、态度要亲切、真诚,具有亲和力,并能体现出教师的职业素养。
七、各班班主任做好家长会总结工作
横坑中心小学
中心学校家长会活动方案(二)
以家长会为契机,让家长真切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让家长积极地投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来,增进家长与学校的感情,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特召开全校学生家长会。
一、活动时间:
2013 年 3 月 30 日 (星期六)上午 8 : 10
二、活动地点:
各班教室
三、通知家长
各班主任在本周三以书面形式通知家长开会时间、地点及主要议题,以便于家长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并尽可能的让学生的监护人来参加,对有事不能来参加家长会的人应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并通过协商另约家长见面时间。
四、开会准备
开家长会之前应布置好教室,给家长以干净、整洁、明快之感,提前通知课任老师做好开会准备;安排学生做引领员,引领家长找到自己孩子的座位,并签到。
五、开家长会的要求 :
1 、班主任宣讲本次家长会的内容,让家长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2 、班主任汇报前期工作内容及工作成绩。
3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汇报本班级的考试情况。
4 、班主任汇报纪律、学习及完成作业情况及常规管理状况。
5 、请各课任老师谈近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向家长汇报并作以指导,以谋求合作。
6 、班主任对前一阶段学生的表现做以具体讲说,多点名表扬,尽可能的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问题讲现象,并提出指导意见及合作方法。对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可拿出来与家长共同研讨。
7 、指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内容。
8 、 个别沟通。
六、对老师的要求 :
1 、家长会要提前准备。
2 、各教师认真准备好家长会发言稿。内容要详实、客观、公正。
3 、教师着装要得体,大方。
4 、语言要准确、生动、凝练,切忌罗嗦。要多说能鼓舞人心的语言,让家长教育孩子有信心。
5 、态度要亲切、真诚,具有亲和力,并能体现出教师的职业素养。
6 、班级布置和教室、清洁区卫生:班主任
七、上交材料:
家长考勤表、家长会内容记录表、教师发言稿(并用电子稿件传到王丽老师邮箱,将上传学校云平台家校专栏)。
主题:进行家校沟通联手, 促进家长亲子活动,构建和谐教育
一、 活动目的:
1 .通过活动,展示学校良好形象,宣传教育教学工作。
2 .加强家校交流,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引领和帮助家长学习优秀的家教经验。
3 .充分调动起家长的育儿积极性,努力配合教育工作。
二、 活动时间、地点:
8 : 00 —— 11 : 00
2 .活动地点:各班教室。三、活动准备:
1 .请教导处印制发放家长会开会通知,提前一周告知家长召开会议的时间。(让家长做好充足的会前准备,以便能及时参加会议。)
2 .请王英主任根据家长教材拟制各年级的家长学校授课内容,家长人手一份;家长到会考勤签到,每班一套。
3 .各班教室在会前搞好相关的内容布置。班级布置(包括:前黑板上主题词的书写,后黑板内容的补充,学生作品的展示等)
4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回顾半学期来在教育教学的得失,各班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在"家长会"上作具体指导。撰写发言稿并存学校档案室。
5. 班主任老师做好"亲子教育"讲课准备,讲稿存留档案室。
6. 请高树本老师提前做好各班教室的设备设施的保障准备。
四、活动流程:
1 .请班主任老师根据本班级的情况做"亲子教育"主题交流活动报告。
2 .班主任介绍学生本学期来的表现(行为习惯、上课表现、学习反馈)
3 .时间流程:
8 :00-8 :10 家长在家长学校考勤表上签到。
8 :20-9:00 校长讲话、家长委员会主任发言。
9 :10-10 :00 班主任向家长作亲子主题课程报告并进行授课,任课老师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学习态度等内容,与家长一起讨论交流教育学生的好方法。
10 :10-10 :30 向家长展示学生的各项作业和特色作品(剪纸、绘画、书法),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
11 :30-11 :35 班主任根据家长的学校表现进行填写家长学校评价表。家长会活动结束,班主任组织家长在考勤表上签退。
五、工作人员安排:
1. 各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组织本班家长会、对本班家长进行授课、
2. 音体美教师:安排家长车辆停 山草香 放
3. 家长会现场拍摄:刘莹莹
郑山街道中心小学
中心学校家长会活动方案(三)
一、活动目的: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爱护、支持、配合,需要形成一个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合力育人的良好社会环境。通过召开本次家长会,引导家长科学教育子女,展示学校形象,宣传教育教学工作,加强家校交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构建和谐教育。
二、家长会筹备领导小组
组 长: 范 峰
副组长: 王锦绣
成 员: 张宝 李永敬 张玉峰 贾新亮 所有班主任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下午3:00;各班教室
四、活动形式
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召开,领导班子成员分包到班级。
五、与会人员
学校部分教职工和家长
六、活动实施阶段工作安排及要求
(1)宣传发动:发放家长会通知书(政教处)
(2)教导处总结分析期中考试情况,下发各班学生成绩单。
(3)校园环境卫生清理:(总务处、班主任)
(4)班级工作:
班主任于本周五之前确定参加本班学生家长会的人数,每班参加会议的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不少于班级人数的50%,达到要求的,直接在本期班主任量化考评总分中附加5分,召开情况良好的再附加5分;特邀一名任课教师作为本班任课教师代表在家长会上发言;每班留10名学生参加家长会协同班主任布置好班会会场;认真准备发言材料。
七、家长会具体工作安排
1、总调度: 范 峰
2、安全保卫:石朝礼 马烽(主要职责维持家长开会进入校园接待与散会离开校园时的秩序。)
3、宣传李永敬、马烽 (主要职责是会前做好活动宣传标语,迎宾标语)
4、摄影:石兴中 (开会期间到教室拍摄一些家长会会场的相片并录像)
八、学校领导联系班级分工。
范 峰:巡查,八(3)班;
王锦绣:八(1)、八(4)、八(5)、八(6);
张玉锋:六(5)、六(6)、七(5)、七(6);
贾新亮:八(2)。
九、各班家长会主要议程。
1、班主任主题发言。
2、特邀教师讲话。
3、联系班级校领导讲话。
4、学生讲话。
5、家长发言。
6、班主任、教师、家长自由沟通。
太和县双庙中心学校
家长会流程范文【第五篇】
时间:2010、3、5下午3:30~4:00
地点:幼儿园多功能室
主持人:顾艳老师
其他:尹强老师负责照相和音响,各班班主任负责家长接待签到工作,配班在班上组织幼儿游戏。
会议流程:
一、各班家长签到、就坐。
二、大班年级组家长会,会议重点是“谈谈幼小衔接问题”。
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你们从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我们这个会议。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大班的孩子要进入小学了,在这关键的时刻,培养和激发孩子们入学学习的愿望和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孩子们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此外,孩子的意志发展水平也是入学前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有时并不那么吸引人,在学习中也有“枯燥的”、但这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他们必须参加集体活动,接受学校和教师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遵循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等等,这些都要求儿童的意志发展达到相当的水平。除此以外,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初步的共产主义倾向的个性,也是儿童入学前心理准备的重要内容。总而言之,为了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既要重视儿童智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要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力求儿童入学前心理准备的全面性。
下面我把我们幼儿园关于幼小衔接方面做的工作向各位家长做个简短的汇报。具体做了下面几个方面:
一、孩子们的学习方面
增加阅读、识字、写字、算术等活动的量,在教学形式上也会与小学接轨。
(一)在小中班时,我们的活动主要是以游戏为主,让孩子在玩中学。到了大班下学期,我们每天都安排10分钟左右的识字、写字、算术等活动,识字主要是以象形字为主,还有一些是日常的常用字等;写字,我们就像小学生一样有专门的田字格;基本上孩子能够做十以内的加减法,有个别孩子能够做20甚至30以内的加减法。并且每天早上来园时请小朋友签名,这样既能让孩子练习自己的名字,又能够意识到我是第几个来的,让孩子有一个我已经到幼儿园的意识。另外,我们把学过的内容放到各个区角,如:语言区,主要是把一些学过的字放在区角,让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或区角活动时学和写;数学区,主要是让孩子做一些数学的题目。具体的有以下几点:
1、每天早上来请小朋友签到、点名,报自己的姓名和学号。
2、写字时,我们请小朋友将本子放直,眼睛离本子一尺距离,胸离桌沿一拳距离,握笔姿势正确。
3、看书时,请小朋友把书拿在手里,头不能靠在桌上,并保持一尺的距离。
4、削铅笔时要注意安全,并注意保持环境整洁。
5、小中班时,我们是说“小手放在小腿上”。现在我们请小朋友像小学生一样坐,双手放在桌子上,背挺直。
6、活动的时间延长到30或35分钟。
7、模拟小学生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等。
8、还有算术时,就像小学生一样开火车。
9、在活动中有问题要举手,并且回答问题要响亮。
(二)我们将在六月份开展《走进小学》为期两周的主题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小学。
参观小学,既能扩大幼儿园孩子的接触面,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兴趣,激发求学的欲望,也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尽早地熟悉校园生活。熟悉校园的环境,校园和我们幼儿园有什么区别,并且看小学生上课,哥哥姐姐坐的姿势、发言是怎么样的等等。让孩子知道我们上课的时候也要像哥哥姐姐一样,要立正,而且声音要响亮。我们还会看哥哥、姐姐做操,我们的孩子会感觉到哥哥姐姐做操很整齐,做得很认真。感觉哥哥、姐姐不像我们小朋友需要老师的带领,他们是班长带队的,心里就在想我以后也要当班长。我们还要看哥哥姐姐做眼保健操,知道怎样保护我们的视力,在孩子们的心中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回到幼儿园,孩子们唱毕业歌、念毕业诗就会更加认真了,同时也会感受到要珍惜幼儿园的美好时光。
二、孩子们的生活方面:
1、每天有小值日生、大班长、小老师等“职务”,有了这样的“权力”,小朋友会很积极地参加班里的活动。
2、请小朋友每天上幼儿园要背书包,每天整理书包和文具盒。
3、用餐时尽量保持安静,并且能吃完,有节约粮食的意识。
4、餐后漱口、擦嘴巴,并知道餐后不能跑,要参加一些安静的活动,如:分享玩具,能培养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能力并体验其中的快乐;阅读,主要是看图说话,并让孩子与小朋友自由地交流;听故事,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及思维能力;折纸,让孩子们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让个别能干的小朋友起到带领作用。
5、午睡时请小朋友安静地进入午睡室,并且脱穿衣服要有顺序,并叠放整齐。午睡起床请小朋友自己折自己的棉被,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三、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方面:
1、本学期将在大班组开展每周一升旗仪式,升旗时要立正,并注视国旗,唱国歌。
2、每天早上来幼儿园,请小朋友主动想见到的老师问好,并与爸爸妈妈说“再见”。
3、走到幼儿园大厅,请小朋友保持安静。
4、到教室里要遵守教室里的纪律,不跑来跑去。
5、外面的活动时,进出教室要有秩序,并保持安静。
6、知道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果壳,不随地吐痰、大小便。
7、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关心,敬老爱幼。
四、孩子们的心理、情感和个性品质方面:
我们大班组开展的科学认读课题活动就在此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实践研究,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成效。课题活动是从这届幼儿小班时期开始的,至今快开展三年了,即将进入课题结题阶段)
五、小学王静老师谈“幼小衔接”
主持人: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浮桥小学的王静老师,她是小学里的教研组长,在教科研和学生管理工作方面都非常动的出色。下面就请王老师为各位家长朋友讲讲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大家欢迎!
简要记录了王老师的讲话:各位家长朋友下午好!我先来说说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
1.课的持续时间不一样。在一年级小朋友上课过程中会出现小朋友坐不住的现象,他们会没有原因的站起来,缺少坚持性,对于这点,幼儿园在大班幼儿上课时间上做了相应的调整,为孩子适应小学45分钟一堂课做好了必要的衔接工作。2.教材不一样。我们小学使用的是苏教版学习教材,一年级语文主要进行拼音、汉字的教学,数学是在幼儿园学习上的升级版。3.教学组织形式不一样等。
作为家长怎样帮助幼儿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晨间来园的时间比幼儿园提早,7:40左右进班参加晨读。现在开始就要帮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避免升入小学后出现起不了床而迟到的现象。学习时要专心,怎样让孩子专心致志的学呢?家长要多提醒幼儿学会倾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尽量提供给孩子安静的学习环境,做练习要控制好时间,不要养成拖拉的的坏习惯。像有的小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出现拖拉现象,结果考试来不及完成,会做的也来不及,所以家长现在有必要留意孩子做练习时的速度和习惯。注意培养孩子写字的姿势、握笔方法是否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姿势非常的重要。要培养孩子好的阅读习惯,多读书,读好书,还可以背一些简单的古诗,家长要注意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推荐选购一些优秀的绘本,像幼儿园开展的认读活动就很好,我儿子在幼儿园订的绘本就非常适合他看,大家可以为孩子增添此类的书籍作为阅读的内容。
主持人:谢谢王老师的介绍,相信听了王老师的讲解,能给您做好孩子幼小衔接一些启示和帮助,这就是我们今天召开会议的期望。可能您会对今天会议谈到的内容有些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回班级跟班主任面对面交流,集体座谈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家长的参与。
三、班主任向家长介绍本学期班级计划主要事项,家长与老师个别交流。
上一篇:提升教师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精编5篇
下一篇:教师节感谢语【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