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精编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L
低于这个浓度:低血糖症 。
高于这个浓度: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血糖的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 ②肝糖原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8、血糖平衡的调节(蛋白质类激素不能口服:胰岛素)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可口服)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收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有机分子,信息分子)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发挥作用后失活)。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
神经调节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2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3
1、在胚芽鞘中: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吲哚乙酸(IAA)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麦田除草是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8、
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4
1、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1)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
信息的传递。
(2)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保持原状
10、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上一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