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工作室建设典型案例(优推4篇)
思政教育工作室建设典型案例【第一篇】
一、背景
____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信、微博为传播媒介代表的“微”时代悄然而至,纷繁复杂的多元化思潮强烈冲击着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微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水建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以微入手、以小见大、以实增效的理念,构建以微党课、微服务、微活动、微积分、微阵地为一体的“五微一体”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深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为思政教育赋能增效。
二、做法
01、微党课:创新育人载体
微党课以“初心、使命、担当”为主题,以党员互讲·理论素养提升、前辈相伴·西农精神传承、朋辈同行·青春故事分享为内容,以参与对象定点联系与自主报名相结合、课前主题研讨与课后感悟分享的方式,达到以讲促学的目的。每周授课一次,时长25分钟以内,课堂随学生而设在宿舍、教室、操场等,力促党员教育常态化。
02、微服务:增强育人实效
微服务以树榜样、竞优良、促学风为理念,动员学业优秀学生作为朋辈导师,开展线上线下“微”帮扶。线下组建“微小组”,采取课前提醒、课中监督、课后答疑、课考讨论的方式帮扶;线上运用微信、QQ等媒体,以“疑问微留言,辅导秒回复”的方式来完成网络学习帮扶;同时,结合不同年级的发展需求,依托学术社团和“小水滴生涯工作室”开展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学业引领、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等“面对面”指导,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03、微活动:丰富育人形式
微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本,以涵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为着力点,线上线下互动,在拓展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形式上下功夫,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通过“过政治生日”等仪式教育,“品家书、游百馆、讲故事”等体验教育,设计党建文创产品和创作红色短视频等文化教育,以“有趣、有益、有效”为目标,积极打造“寻访红色足迹”“红色家书诵读”“青春告白祖国”等活动品牌,为学生思想教育入脑入心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将思政教育中的“难点”变成“亮点”。
04、微榜样:激发创先争优
微榜样以培养、发现、宣传典型为思路,开展榜样标杆创建活动。学院立足学生党员、团员岗位实际,制定学生党员、团员先锋模范行动标。其中,研究生党团员围绕立德树人、理论学习、本职工作、志愿者行动、其他五个内容形成29项行动标;本科生党团员围绕“四讲四有”形成27项行动标,让标准和标杆看得见、学得来、做得到。同时,利用网站、新媒体、易班、公告栏,QQ工作群等平台对榜样人物进行事迹宣传,让身边榜样标杆的事迹带动感染教育学生,荡涤学生思想,引领学院形成“人人追作榜样”的新风尚。
05、微阵地:拓宽育人渠道
微阵地以“互联互通,互融互促”为目的,守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强化学生党支部阵地,依托学院系室和科研团队,优化支部设置,使本研支部纵向贯通;鼓励党支部结合实际,建设学习型、思想型、实践型等不同类型的党支部;突出学生宿舍阵地,通过先进文化、党建工作、行为养成进宿舍,打通学生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筑牢社会实践阵地,围绕“青年红色筑梦”主题,通过教师党员指导、学生党员带头、共青团员参与,使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理论学习相结合,达到思想受教育、灵魂被启迪、立志做贡献的目标。
三、工作成效
01、微党课让价值引领入脑入心
微党课有效提升了党员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激发了党员活力。已围绕理论素养提升、西农精神传承、青春故事分享三大内容开展微党课25期,受众学生600余人。能源本科生党支部已实现全员讲党课,“有益、有趣、有效”成为学生对微党课的普遍评价。
02、微服务让育人力量同向同行
微服务是党员把讲政治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有力举措,既给党员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平台,也让广大学生看到了党员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入党心生向往。学院学风建设成效凸显,被帮扶同学都表示受益匪浅,实现了驱动前面、带动后面、拉动中间的目的。
03、微活动让品格塑造相济相成
以文化促“学”,提升了活动吸引力,学生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发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以体验促“做”,提升了党性修养。学生通过“游百馆”体验活动,促使他们自觉将革命精神上升为日常行动的自觉,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讲故事促“悟”,引领良好风气。通过“讲故事”系列活动,实现了学生要我听故事的被动角色到我要讲故事的主动角色的转变,学习英雄、崇尚英雄蔚然成风。
04、微榜样让标杆引领落实见效
开展榜样标杆创建活动以来,不断推出有影响力的典型学子代表,使标杆引领落实见效。目前学院挖掘了一批“学习之星”、“自强之星”、“体育之星”、“劳动之星”等十类榜样楷模共计152人。三年来,双一流高校录取比率保持在92。5%以上,学生各类竞赛获奖连续攀升,涌现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邹海洋、“抗疫先进个人”何冰晶等一批优秀学子。
05、微阵地让思政工作互融互动
牢牢把握住思政工作的线上、线下阵地,推动了党团支部建设良性发展。能源本科生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水工结构研究生团支部入选全省高校团建样板支部。深入推动了思政工作扎根宿舍。宿舍阵地的建设使宿舍真正成为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提高文化修养、树立远大志向的红色雅舍。有效推动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学生进一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思想认识进而提高理论水平,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微一体”思想政治教育新模解决了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融合手段和融合方式的“瓶颈”。工作内容被《光明网》、《中国科学报》、陕西新闻联播、《中国教育报》头版等媒体宣传报道,工作经验被校内外十余家单位前来交流借鉴。
四、启示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在于“理论深”,而在于“能接受”,围绕学生,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拓、把握、建设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才能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让教育成果入脑入心。
二是注重先进党员的头雁效应。挖掘榜样、塑造标杆,要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以点带面,不断辐射的场域,让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蔚然成风。
三是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学生在哪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追踪到哪里,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
思政教育工作室建设典型案例【第二篇】
背景
____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新理念。为深入贯彻落实____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__〕__号)、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__〕__号)等文件要求,我校在践行“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理念过程中,把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作用,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做法
1、强化课程思政工作领导,狠抓组织建设
学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课程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印发了《__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__师办〔20__〕__号),全面谋划了学校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建设任务、保障措施。教务处在该文件基础上,组织编写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南”“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并印发给全体教师,先后印发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立项建设申报、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大赛等文件,为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建设与推进提供行动指南。强化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工作联动,明确各部门职责,压实责任。形成合力共同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全面提高“三全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2、强化课程思政路径创新,狠抓育人模式改革
学校坚持把课程思政与特色文化品牌、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坚持实施《__师范大学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播种希望”行动计划》,即“顶岗实习与师资培训”行动,“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脱产提高培训”行动和“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行动,学生在此类培训行动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启动了“全国黎锦人才培养项目”“椰苗美育行动计划”使传统文化润校园优质美育传基层。学校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取得200多项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300多项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奖项,创业作品得到____点赞,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提升了思想道德素养。学校“__五”文化建设规划,为打造学校文化品牌,提升学校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开展“一院一品”“一校多品”活动,通过建设文化长廊、作 文 吧党建长廊展现学院名人教授风采、杰出校友事迹等内容,彰显文化“凝聚力”。
3、强化课程思政队伍保障,狠抓师资力量建设
学校充分领悟课程思政内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推动思政教育内容与各门各类课程有机结合。通过学校规范要求,学院大力支持,评价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并举等形式,组织调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定期开展全校性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举办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大赛,启动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申报,努力打造“人人研究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
4、强化课程思政主阵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学校认真落实“__五”事业发展规划,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学校推出了一系列课程思政改革措施,通过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选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编写优质教材、精编教学案例、开展线上课程和第二课堂等方式,牢牢把握大学课堂作为课程思政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各学院都在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学校20__年《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入选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20__年学校教师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的好成绩。
5、强化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狠抓载体平台建设
依托网络教学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开展《____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新青年·习党史》等线上课程,自《新青年·习党史》开课以来,吸引了超过13000人踊跃报名,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党史的积极性,推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学习氛围浓厚。依托多元学生实践活动,润物无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筑牢学生红色底色。如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__年暑假起,将“陆海相依·筑梦青琼”项目纳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项目,初等教育学院依托学院学生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系列品牌活动——“十事求实”,通过各种活动和比赛的形式,从十个方面来不断强化学生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教育情怀、劳动精神、创新创业精神,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党史修养。
启示
课程思政应该尊重教育的本质规律,尊重人的成长规律,让教育成为教育,让教育回归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主义。课程思政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利益观等,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言传更要身教,做到以行导人、管理育人、以事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
思政教育工作室建设典型案例【第三篇】
背景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__师范大学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用____思想凝心铸魂,明确职责使命,推动内涵式发展,强化顶层设计,着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探索在全省乃至全国区域性整体推进思政课改革的典型经验,为全国思政课改革贡献出__智慧和海师样板。
做法
1、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一心四环”领导讲思政课体系
学校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逐步构建“一心四环”领导讲思政课体系,省委书记(“一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教育厅领导——校党委书记、校长——其他校领导(“四环”)通过面授或网络直播的方式,讲授思政课。省委书记、省长先后到校,结合__自贸港建设生动实践授讲思政大课,强化师生使命担当。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宣传部部长、省教育厅厅长等先后走进学院思政课堂,结合党的最新理论宣讲宣教,筑牢师生理想信仰。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年为学院师生讲授思政课,推进师生知行合一。教学同步进行网上直播,全校师生同上思政大课,实现了思政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领导干部走上一线讲台给学生授课,将生动鲜活的现实案例引入思政课堂,就国家的发展形势向同学答疑解惑,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同学反映:“领导干部的讲课,语言生动,案例鲜活,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用同学们都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内容,更容易让我们入耳入脑入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党建引领驱动,及时推动党的__大精神进课堂,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学校坚持支部学习和集体备课有机融合。突出政治的导向原则。集体攻关,集思广益,深透研习党的__大报告。学校组织教师认真钻研党的__大报告,研习相关教学辅助材料,以党的__大报告为指导与主线,设计、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深入分析课程之间、课程内各章节、教学各环节的内在联系。组织教师结合党的__大精神,以课程为单位,编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不断优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既“备”内容、“备”方法,还“备”学生,研究学生的学情,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党建引领的集体备课实现了优质资源共建、优质师资共享,协同育人共同体逐步形成,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3、学校锻造“五导一体”思政课育人模式
基于多年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经验,学校提炼出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的“五导一体”模式,即“专家引导、集体备课——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问题导向、专题教学——提升教学内涵;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增加学生获得感;《手册》督导、细化管理——保证入脑入心;过程主导、多元考核——确保教学实效”。该模式突破单一教学改革局限,实现教师学生、课内课外、过程结果的综合系统改革和建设,使各教学要素有机统一起来。“五导一体”既是课程建设理念,又是指导师资队伍建设、课堂讲授、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各环节建设的具体方法,使课程建设“顶天立地”。思政课程建设新模式有效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0__年2月,《中国教育报》以《思政课“有备而来”,教与学“里应外合”——记__师范大学思政课改革》为题进行了报道。教育部官网、学习强国平台、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多家权威网站全文转载,“五导一体”模式的示范效应和影响力初步显现。
4、凝炼“多人—理论—实践—互动—互评”的“项链式”课堂教学模式
“多人”是指打破一师一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打造团队亮相,多名老师同上一节思政课新课堂;“理论”是指专任教授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实践”是指对应聚焦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互动”是指学生汇报,互动提问;“互评”是指师生互评、师师互评、生生互评。“项链式”教学模式在学校掀起了一波课堂教学创新高潮,曾受到__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充分肯定。
学校思政课的经典研读教学育人方式提升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研读能力,得到了国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说:“__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做法太好了,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有裨益,值得学习和推广。”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认为:“__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的研究生经典原著考核的实践经验,应该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大力推广。”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徐晓风教授、温州大学孙武安等专家均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示范推广。《光明日报》以《研读经典文献夯实学理之基》予以报道。《中国教育报》和教育部官网等媒体予以报道。
成效
从设计到落实、从备课到授课、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校内到校外,学校将思政课融入学生培养的各环节,构建相互衔接、各有侧重、梯次推进的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1、思政课程建设高水平推进
获批“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__省唯一),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认定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打造线上精品课程4门,获批__省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项目1项,__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项目立项2项。
2、思政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__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多名教师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二等奖及__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奖人次省内领先。
3、思政课程建设高水平推进
“乡村支教+党建调研+精准扶贫”多功能实践教学模式被学习强国、人民网、南海网等媒体报道,引起热烈反响。实践教学团队连续3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指导老师2人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出版思政实践教学类专著3部。
4、教师教学水平多维提高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2人,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奖3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4人,获得华南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4人,__省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7人,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__赛区二等奖1人。
__师范大学思政课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落实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下一阶段,学校将努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海师力量。
思政教育工作室建设典型案例【第四篇】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____思想和党的__大精神,贯彻落实____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近年来,__师范大学突出教师教育特色,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坚持扶贫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发挥学科专业资源、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大力实施“乡村美育提升计划”,取得丰硕成果。学校通过创新乡村美育帮扶方式,积极拓展美育“第一课堂”,开辟“第二课堂”,面向__乡村中小学校,开展音乐、舞蹈、美术等美育活动,覆盖18个市县,260余个乡村,参与志愿者2000余人,受益儿童18000余名,常态化运行品牌志愿服务项目14个,累计服务时数23000余小时,形成了乡村美育新模式,很好助力了乡村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多维度打造实践育人平台
(一)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线下“面对面”:每年组织近30支团队500余人赴各市县开展乡村美育志愿服务,引领大学生在助力乡村美育,投身乡村振兴和__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线上“键对键”:牢树互联网思维,开发线上“美育课程”。多个志愿服务团队搭建线上平台,由学生志愿者制作舞蹈、美术、音乐鉴赏、技法普及等内容的课件并配音讲解。乡村孩子们只需通过网络即可共享专业的美育课程,他们的习作以照片或视频的形式反馈,就能得到专业的点评指导。教育学院“引航”实践、初等教育学院“云心相助·圆梦新竹”等团队通过“云支教”的方式,为陵水、定安、万宁等市县的700余名学生送上书法、绘画、折纸等课程,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全方位锻炼学生艺术能力,提升学生美的素质。
(二)坚持大手与小手相结合
通过大学生的“大手”,拉孩子们的“小手”,帮助乡村中小学生提升艺术素养。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实现高等教育与乡村基础教育的联通,实现大学美育和乡村美育的联通,既为艺术资源下沉乡村提供了支撑,也为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生动的乡村艺术体验。依托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促进计划“为爱上色”项目,组建“绘明天”“海岛先锋·为爱上色”“艺暖琼岛”等团队,走进各市县乡村中小学,开设声乐、舞蹈、手工绘画、艺术涂鸦、播音演讲、诗词朗诵等多样化的美育课程。音乐学院“筑梦·艺成长”团队连续3年到文昌市烟墩小学,依托专业的民族管弦乐团开设琵琶、二胡、扬琴、竹笛、中阮等13个教学班,教授学生800余人。美术学院“沐春风”项目在美蓝小学开展绘画教学,在低年级举办绘画比赛、爱心美术展,在高年级进行手工艺品制作教学,覆盖全校六个年级12个班级的437名学生。
(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结合基础教育美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要求,突出实践环节,打造优质“实践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用“第二课堂”的实践反哺“第一课堂”的学习,打通两个课堂间的“任督二脉”。着力补齐师资、课程短板,逐步构建美育课程、校园文化、艺术展演“三位一体”的协同美育机制,推动“课外美育”在乡村中小学开花结果。美术学院“绘明天”团队在琼中乌石学校开设书法、剪纸、国画、扎染等课程;并以“乌石礼赞”为主题,用多种写生方式,带领包含幼儿园到六年级的90余名学生绘制校园的一草一木,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爱国、爱校、爱生活、爱艺术的正能量种子。化学与化工学院“金色麦田计划”项目,利用课余为演东村30余名留守儿童带来美术作品欣赏、儿童画、手工制作等课程。
二、多层次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一)服务对象:全面提升了乡村美育的育人效果
经过乡村美育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志愿服务项目的常态化、长效化运营,以美育为载体的育人成效显著。改变了原来只简单临摹、视唱而缺少创新创造的美育课堂教学,用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唤醒了乡村少年儿童的内在激情和创造力。近五年约18000余名__乡村儿童受益,共举办各类乡村中小学生作品展览和演出200余场,乡村儿童审美素养得到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开发,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工作队伍:极大促进了参与学生的成长发展
很好地促进了大学生志愿者的成长成才,实现了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的协调统一。通过乡村美育教学实践的锻炼,学生专业情意得到增强,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对专业的价值更为认同。一些学生正是得益于此,考取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一些学生进入乡村中小学校担任美育教师,成为了乡村美育的中坚力量。学生在近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多个一等奖并多次在闭幕式上演出,获“优秀组织奖”;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一等奖37项,二等奖43项;一直是全省最好成绩。在__首届美育赛事活动中获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优秀奖。2名学生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1名学生荣获“__市最美志愿者”,8名学生荣获“__市优秀青年志愿者”,75名学生荣获__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学生”。
(三)社会效应:很好塑造了志愿服务的品牌影响
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创新乡村美育模式,成绩显著。近五年,创作、改编、展演的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作品600多件。每年从教学实践团队中培养音乐、美术、舞蹈方向的乡村美育教师200余名,不少从实践教学团队培养的毕业生回到生源地的乡村学校。广泛受到媒体关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曾多次得到人民网、中青网、__日报、学习强国、团中央、学校共青团、新华社等媒体报道。我校团委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1个项目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1个项目荣获__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5个项目荣获__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1个项目荣获__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高校美术师范专业的“乡村美育浸润”实践研究》案例荣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高校美术师范教育教学改革案例一等奖。《艺术与美丽乡村——南海织梦》项目荣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