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办法汇总4篇
【导言】此例“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办法汇总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办法【第一篇】
关键词 高校;外教管理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各个高校引进各国的优秀教师,已经高校走入国际、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有意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员也越来越多,各高校的外籍教师管理也日渐成熟,即便如此,在外籍教师管理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 聘请工作
因为外国文教专家的聘请政策性很强,因此,各高校在聘请外籍教师准入方面一定要严格按照外国专家局的要求严格把关,目前各高校外教聘用方式有新聘、续聘、转聘、手续。以新聘为例,即聘用人在国外的外籍教师,首先需要在学校申请,获得学院同意后,外专局外籍教师聘用系统上申请,5个工作日后,接到同意受理之后,开始为外籍教师办理来华工作许可,这期间需要制定与外教的合同,一般合同为1年期限,合同按照外专局标准合同制定,同时也要结合学校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学院与外籍教师签订的合同,里面注明双方详细的义务与责任。要注意强调以下方面的内容,(1)对于触犯我国法律及学校不允许的事情要予以特别提醒。(2)不得在校园内传播宗教。(3)明确外教职责,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4)对外教应该享受的各种工资待遇、补贴、和休假福利等要具体说明,让外籍教师一目了然。从而使外籍教师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获得来华工作许可后即可去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去办理外教的签证通知书,随后将原件发邮件给国外,外教一般会按照签证上的准入日期来校任教。
二、服务
学校国际合作处应当为外教安排的住房,室内设施应齐全。外教到校后,要及时安排体检,办理居留证、外国专家证、工作证、图书证等相关证件负责外教生活管理,带领外教熟悉住地超市和蔬菜水果市场,负责电话费、电费、水费等的交纳工作及外教住所各种设备维修。特别要强调的是要保证外教房内网络的畅通,因为外籍教师的家乡远在千里之外,如今虽然科技进步,沟通无限,然而高昂的费用还是让人望而却步,外籍教师与家人联系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网络,如果网络不畅通,外籍教师会因为不能与家人联系到而焦急,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三、 教学质量
对于外籍教师的教学质量,首先,相关教学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时安排等。其次,要严格要求外籍教师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写教学稿,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此外,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要安排教学督导员定期去听课,且给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可以制定外教教学考评表,包括备课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态度、课堂组织、作业批改、教学效果等。再次,要定期组织外教与国内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可以建立教学激励措施,如果教学优秀,可以给外籍教师现金奖励等方式,来激发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性。
四、东西方差异
外籍教师管理中,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差异引发的冲突时难免的,作为外事管理人员,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始终牢记“外事无小事”原则,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尊重在华外国人自由,保护外国人与中国宗教界人士交往与文化学术交流活动。(2)西方的重大节日如圣诞节,要尊重外籍人士传统,给外教放假。
五、 涉外事件
“外事无小事”,外事人员都知道涉外突发事件随时会发生,为了有效预防,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学院涉外突发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学院外籍教师的安全,维护学院稳定,所以,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从院领导至保卫处,成立学院“涉外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对学院涉外稳定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制订工作方案,指挥、协调各有关部门处理好外籍教师的突发事件。具体措施有:(1)做好信息收集,强化信息报送,建立敏捷有效的信息网络和反馈系统。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须第一时间报告学院“维护稳定和预防处理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根据事态发展,随时续报,启动预案,妥善处理。(2)将外籍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包括住址,门牌号码、国籍、联系电话,并报教育厅及国家安全局备案。若有变化,及时更新,确保全部外籍人员资料详实准确,随调随查。(3)将“涉外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联系电话号码印制成卡,分发给每一位外国文教专家。小组成员电话24小时畅通,保持信息及时。
六、安全
学校要重视外教的安全问题,如在到校后要组织外教学习中国的法律和交通规则。给每个外教发一份生活手册。含本市的地图,外事人员的联系电话。要安排专人或志愿者及时详细地介绍学校的情况。每学期初或年底与院保卫处一起对外教住宅进行一次安全保卫措施的全面检查,做好防火、防盗、防中毒工作,消除一切隐患。严格审定、严密组织、精心安排有外教参加的各项活动,确保安全。将外教管理人员及保安处人员联系电话号码印制成卡,分发给每一位外教。保持电话24小时畅通,保持信息及时传递。
七、人性化关怀
外教不远千里来到国内任教,要克服孤独、适应新环境、语言、等一系列的困难,因此负责外籍管理的相关部门及管理人员应该给予外教无微不至的关怀。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应和外教保持联系,电话畅通,随时二十四小时开机,防止突发事件发生。学校要对外教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上银行、去医院、订机票等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外教安心投入工作;生活中如果有困难应第一时间赶过去帮助外教。心理上应该多关怀,重大节日活动安排,特别是西方的重大节日如圣诞节,要给外教放假。在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邀请他们参加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定期组织一些英语文化系列讲座,跨国文化讲座等等,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扩大交际范围,减少孤独感。学校一年中安排一两次短期旅游观光,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和美丽风景,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安洪。运用“三标一体”教育质量模型,搞好高等学校外专外教管理。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办法【第二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 问题分析 民工子弟学校 制度改革
一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超过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失学率高达%。这就意味着,全国有近200万流动儿童失学,辍学,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这些数字无不令人触目惊心,而且据预示这些数字还会随农民工数量的增长而不断上升。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大概分两种渠道:一是进入城市公办学校,这也是目前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主要渠道。另一种就是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有多种形式,其中民工子弟学校是民办学校中的重要一支,由于这些学校收费较之公办学校和其他民办学校要低廉的多,尽管教学设施很简陋,但对大多数不富裕的农民工家庭来说不失为一种无奈的次优选择。据中国青年报2004年2月21日的消息得知,就拿比较发达的上海来说,目前上海外来流动人口子女人数为32 万余人,其中在上海市公立学校借读的约为万人,占% ;现有民工子女简易学校481 所,在校借读的约为万人,占% 。来自北京娱乐信息报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中的学龄儿童共有24万人,其中有万流动人口子女在打工子弟学校上学。从上面数据不难看出,民工子弟学校在吸收民工子女接受教育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分析
1、教育歧视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上。尽管政府一再三令五申,督促当地政府吸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然而,当地政府实施起来却大打折扣,给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上学附加了许多额外条件。一是收取高额的借读费,对于大多数农民工家庭来说,这无意于提高了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的门槛。大多数农民工家庭,本来就属于弱势群体,处于城市社会的最底层,甚至很多家庭还处于低保水平,温饱还有问题,根本无力承担这高额的借读费。据上海统计局2003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大多民工的月收入比较低。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88%。而上海市教育局规定公办学校的借读费为每学期170元。在子女教育费用上,大多数民工家庭一年的开支为1500――2000元左右(含学费和杂费),对这样的开支,%的家庭认为比较重和较重,%的家庭可以负担。这不难看出,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家庭尚处于贫困的边缘,对负担这种借读费表现的很吃力。收取借读费这只是第一到关卡,将许多农民工子女关在了公办学校之外。二是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需要办理相当复杂的手续。如有的学校需要提交“五证”,有的学校需要提交“三证”,但客观上讲,相当多的打工者现在没有这些证明,即使所有手续齐备了,还要给公办学校交一笔对农民工来说是非常可观的赞助费。否则,就有可能被拒绝入学。经过层层把关,进入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农民工子女很多是从农村学校转来的,底子较差,在插班以后,无疑会影响到整个班的学习成绩,这召至许多公办学校老师的不满,从而导致许多老师对民工子女的歧视,对他们的学习不闻不问,再加上来自一些城市学生的歧视,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学习成绩也变得更加糟糕。
2、民工子弟学校发展问题
民工子弟学校是除公办学校以外另一个吸收民工子女的重要渠道,但在其发展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一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学校的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极其落后。民工子弟学校不像公办学校那样有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以及学校长期的积累,大多数民工子弟学校都是靠自己筹资,或通过社会募资的方式来支持学校的发展,资金来源非常不稳定,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而且都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根基甚浅。据对上海市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这些学校的校舍、课桌、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普遍不足甚至严重不足。
二是民工子弟学校开设大都不规范,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经过教育部门的批准后建立的,很多民工子弟学校至今仍处于“无照经营”状态,时刻面临着被取缔的危险。目前,北京市取缔了一些所谓不规范的民工子弟学校,引起激烈的争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有关政府部门认为这些学校达不到规定的所谓的办学条件和标准而加以取缔。这对于那些在此就学的民工子女而言,无异于断送了他们上学的出路。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是现行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体制下的一种无奈的次优选择。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采取扶植指导的态度,而不能简单地以城市现代化中小学的所谓标准来决定取缔与否。
三是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水平低。民工子弟学校在人们眼里都是一些不入流的学校,学校教学条件差,待遇低,学生素质低,升学率更差,这都成为大多数教师不愿进入民工子弟学校的原因,民工子弟学校招来的教师,可谓良莠不齐,有一些退休老教师,民办代课老师,还有好多初高中毕业的失业工人,其中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严格的教师培训。即使这样,许多民工子弟学校仍然师资缺乏,往往需要一位教师来教多门课程,教师本身的水平本来就有限,教一门已是勉为其难,带几门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以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为例,该校的教师主要是招聘刚毕业的大专、中专、高中毕业生,其中80%左右是从外地招聘来的,在教师中经过专门训练的只有25%左右,由于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因此,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教法等方面的训练,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另外,这些教师尤其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缺乏训练,这些课的开设存在很大困难。
(二)原因剖析
1、城区政府的排外倾向
根据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精神,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农民工子女自然也不例外。大城市接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更何况农民工的大量输入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于农民工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中国经济学家的共识是21%。照此看来,农民工理应“分一杯羹”才是,然而城区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希望农民工子女占用本地义务教育经费。一方面这种做法并不违背教育法,因为当地政府没有义务承担非本地人口的教育经费,按现行《教育法》应由户籍所在地政府承担他们的教育经费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民工流动状况相当复杂,而这方面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备,城市无论在教育资源分配,还是教育设施等方面都优于乡下,一旦放宽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条件,使民工子女大量充斥公办学校,不但会使城市公办学校教育质量大大下降,还会刺激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给当地政府带来更大的压力。
2、政府缺乏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植与管理
近些年来,民工子弟学校发展较快,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究其原因,除了自身存在的一些原因外,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政府的。一方面政府缺乏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植,民工子弟学校完全是在自力更生,政府很少拿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来帮助他们。另一方面,政府缺乏对这些学校的规范引导。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往往照本宣科,而且做事过于武断,动不动就将一些所谓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民工子弟学校取缔,而不是因地制宜的引导他们走上正规的渠道。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流动人口的相关管理政策与法规尚不完备。目前,国家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思路,如户籍制度改革,学籍制度的改革等,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成文的法律法规。加之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情况相当复杂,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之间又缺乏配合,职责不清,使得农民工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也给政府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二是现行的义务教育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基础教育由当地基层政府负责,也就是说,适龄儿童少年应该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需教育经费由国家和户口所在地政府共同承担。这样,对流动的农民工子女而言,就成了现行义务教育体制下的真空地带,他们随着打工的父母进城,可户口问题无法解决,流入地政府就可以《教育法》中教育经费只分配给常住居民为由而拒绝他们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也成为一些城市公办学校收取农民工子女借读费的一个理由。而流出地政府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出纳给流入地政府相应的本地外出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
三对策及建议
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优化教育管理
一是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这是解决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现行的户籍制度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它在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却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在教育方面的发展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国家分配给城市的教育资源要远远多于乡下,再加上城市和农村经济基础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得城乡教育发展水平极其不平衡。而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问题难以解决也正是由于这种户籍制度的存在。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打破这种户籍制度的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结构,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新的户籍制度,并以大城市为中心建立起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工的这一难题。
二是打破现有的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体制,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基础,实行新型的教育经费分配体制。目前我国实行的教育经费分配体制是以现行的户籍制度为基础的,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经费由户籍所在地政府和中央政府共同承担,城市农民工子女没有常住户口,因此理论上无法享受当地的教育经费。因此只有打破这种以户籍为基础划拨教育经费的不合理的体制,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基础,建立流动子女的流动户口档案,并依此由中央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共同承担教育经费。
降低流入地公办学校的门槛,接纳更多的民工子女接受教育
这是目前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实行的是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办学体制,全日制公办学校是学生就学的主渠道,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也不例外。因此,当地政府就应该一视同仁,适当放宽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条件,简化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并逐渐减少公办学校收取民工子女借读费的数量,并慢慢加以取消。加强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对一些较贫困的农民工子女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取消那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对特困家庭子女实行减免学费,进行经济补助等,不断为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公办学校的教师应不断加强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不管他们出身如何,都要倍加爱护,这样才会使那些农民工子女消除心理的芥蒂,克服不健康的心理,找回属于他们自己的真正的生活,幸福快乐的成长。
政府应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植和管理
各级政府可以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民工子弟学校以大力支持。人力方面可以为民工子弟学校免费配备培训人员,开设教师培训课,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方法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这些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物力方面政府可以给这些学校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如提供无息贷款,低价出售给学校用以扩建校舍的用地,可以给这些学校免费或低价配备一些较先进的教学设备,捐赠桌椅,实验设施等硬件设施。还可以鼓励民间集体和企业向他们捐款捐物。财力方面可以适当拿出一些教育经费补贴这些学校以缓解这些学校财力的紧张状况。
除了扶植民工子弟学校发展以外,更加要重视对他们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规范化并不意味着整齐划一,非要以当地公办学校的标准来衡量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规范与否,而是要因“校”因“时”制宜,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学校,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这些学校情况的标准。不须一切向公办学校看齐,也并不意味着对这些学校的放纵,相反,要严格加强对这些学校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申书厅.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弟学校在“普九”中扮演的角色[J].职大学报2004(3).
[2]范国平,邵栀兰,余云丹.农民工城居子女读书难问题成因探析[J].黑河学刊,2006(1).
[3]蒋国河,闫广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办法【第三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学籍管理 存在问题 改革思路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竞争机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进一步渗透,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不仅是成人高校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需要。而且是成人高校深化改革的关键。学籍管理是教学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学校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及时改进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籍管理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学校向学生提供服务的质量,影响到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然而,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灵活、生源组成复杂、教学点分散等特点,给学籍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近年来,随着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对成人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的日趋重视,学校对学籍管理部门信息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不断扩大和增加,教育主管部门也对学籍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必须针对困难和不足,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从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校重视不够,管理人员意识淡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作为整个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保障性、服务性的环节,往往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很多学校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管理工作,在招生工作上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在学籍管理上则缺少保障和改革创新。由于人事编制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随意将教工家属或闲置人员安排在学籍管理工作岗位上,更有学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在学籍管理工作岗位上大量使用合同工。学籍管理人员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和执行者,直接面对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具体教学工作和广大师生,其个人的综合素质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形象。一些学籍管理人员因长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抱着一种不出差错就行的心态工作,如此学籍管理工作自然得不到提高和创新。
2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制度执行不够坚决。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必须制定统一标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成人高等教育由于起步较晚,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目前的情况是学校各自为政。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制度,但不够全面,部分制度缺少详细的操作办法:有的学校则完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籍管理制度,而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不健全的制度往往导致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难以协调,教学点和学校对同一项制度在理解上产生了偏差,当学生对学校的某些规定产生疑问时,学校无法从现有的规章制度上找到合理的解释。很多学校在面对一些与学籍管理制度不符的情况时。为了照顾经济利益或者办学合作方的利益,甚至违背制度,特殊处理,久而久之,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造成了有制度而不执行的现象,使得学籍管理制度缺乏严肃性。
3 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影响因素多,对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都有很高的要求。有些学校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学籍管理人员平时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没有时间学习。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且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容易导致责任心的缺失。有些学校人员配备虽然充足,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当前的学籍信息越来越呈现出数据庞大、内容繁杂、精确度要求高等特点,没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人员,是无法满足当代学籍管理的需要的。
4 学籍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落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籍管理工作包含了很多环节,如:新生报到注册、分班生成学号、学籍异动、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毕业审核、学历电子注册等,每个环节都涉及大量的学籍档案的管理和信息数据的处理。目前,很多学校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大量采用手工操作,部分工作采用常用的办公软件和简单开发的单机模块管理,造成各个环节衔接不畅通、管理较为混乱的现象,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有些学校虽然构建了网络化的学籍管理系统,但是由于开发投入较小或开发初期对于系统的需求分析不够,因此,系统功能简单,在数据的导入导出、转换处理、统计分析、匹配提取和对特殊情况的处理等方面的功能非常欠缺,不能充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改革思路
1 切实转变观念,真正提高对学籍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学籍管理中每一项工作都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教学的顺利进行,关系到成人高校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成人高等教育只有运用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教育的对象、内容、程序、要求和结果作出明确的规定,才能使教学活动和教育过程有序运行,也才能形成教师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的优良学风。学籍管理部门是学校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认可程度,以及学校的社会声誉。学籍管理工作中包含了很多对学生档案信息的管理,对这些档案信息的有效分析开发,可以为学校办学过程中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力的依据。比如:通过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查询学籍档案中学生的年龄、职业、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成长环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对策,从而有利于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完善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任何管理都是根据一定的章法进行的。只有建立健全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学籍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学籍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涵盖从招生到毕业的每个环节,并且必须对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论证,对形成的每项制度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严谨、合理和可操作性。学籍管理制度要与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和谐统一。不能宽于或严于国家的有关法律政策,要充分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和合法权益。此外,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生源结构复杂,学籍管理制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适应学生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籍管理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制度的制定要给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空间,真正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一旦制度形成,学籍管理人员就一定要严格遵照制度办事,坚持原则,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3 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首先,学籍管理工作是一 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每个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上岗前都必须进行严格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应包括成人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工作流程及计算机操作等,而且要加强原则性和责任心的培训,要让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认识到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在整个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意识到工作一旦出现疏漏就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其次。学籍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学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籍管理人员经常与其他学校的同行展开沟通和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学校必须为学籍管理工作配备足够的人力,且根据岗位分工的不同为每个岗位调配合适的人选,做到人尽其用。此外,学校还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4 运用现代化技术,实行计算机化、网络化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管理模式已经成为高校规范教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籍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加强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意识,逐步将自己从繁杂、低效、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学校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开发完善的学籍管理系统软件,该系统不仅要包含学生信息管理、课程注册管理、成绩管理、毕业审核等基本的功能模块,而且要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需要加入一些优化的功能。比如:在成绩管理的基础上增设预警提示功能,该功能模块通过对学生成绩等信息进行筛选,可以找出学籍即将到期但尚有课程未参加考核的学生、已有两个学期未报到注册的学生等,学校根据系统提供的这些非常规信息,可以及时与相关学生联系,督促学生完成学业。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学籍信息的数据量大、内容复杂,系统要在数据的分类查询、统计报表、导入导出、数据处理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这些功能不仅可以给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更会直接影响到学籍管理部门为学生及学校其他部门提供服务的质量。
三、结语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政策性极强的工作,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管理水平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学样只有深入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办学特点,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才能为成人的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红。浅谈成人教育的教学与管理[J].辽宁师专学报,
[2]林懋。提高学籍管理水平,创造良好育人环境[J].高教论坛,2008,8.
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办法【第四篇】
合作办学外籍教师师资问题管理工作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引导国民“看出去,学出去”,为有志成才者搭建国际化平台的同时,也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扩大中外文化交流与交锋,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和大多新生事物的生成发展一样,中外合作办学随着其规模的急速扩张,逐渐出现了经验匮乏、体制冲突、理念差异等问题,而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便是外籍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针对外籍教师队伍管理建设中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加强合作与沟通,改进管理方法,才能打造出一支有利于项目健康发展的外籍师资队伍。
一、中德国际学院外籍教师特点
中德国际学院是一个2+2的合作办学项目,外籍教师主要负责前两年国内阶段的德语语言培训与一部分的专业德语教学任务。学院自2004年开办以来,外教人数按照每20个学生配备1名外教的模式,每年保持在4~5名。总体来看,学院外籍教师配置有如下特点:
1.结构特点
(1)年龄结构差异明显
老少搭配现象十分普遍,而有精力又有经验的中年教师较少,甚至出现过清一色年轻女教师的情况。
(2)流动性大
中德学院的外籍教师任职合同基本为一年,连续工作两年以上的非常少见。外教的流动过于频繁,不利于他们准确掌握学校、学生以及教学的状况,也容易出现教学不系统、交接工作缺乏连续性等问题。
(3)外籍教师专业分布不合理
教语言的过多,教专业的过少,导致专业语言教学质量不高。
(4)良莠不齐
由于外教聘任权在外方、合作办学自身吸引力不强、外籍教师需求量大导致引进过于轻率等原因,中外合作办学外籍教师队伍中长期存在人员不整、素质不齐等现象。
2.教学特点
单语种教学,纯语言环境,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轻松互动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将课堂语言教学融入生活,这些都是外籍教师的教学优势。他们为整个学院的德语教学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但是毕竟中外教学环境有差异,教育体制有不同,中外学生的个性特点迥然不同,再加上教育理念的内外有别,导致外籍教师在教学上也出现了以下问题:
(1)缺乏教学的系统性
外教一般不遵循中方设立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很大,有时候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外教强调娱乐、欢快、互动的课堂气氛,注重交际式的教学模式,而经常忽视对基础知识点的讲授和反复操练。
(2)缺乏对中国学生的了解
由于外教缺乏对中国教育特点和教育理念的了解,不熟悉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过高或者过低地估计学生的实际能力,用国外开放式的优胜劣汰竞争法则对待所有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滑坡,逐渐失去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外教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关注度也不平等,他们更偏爱那些课堂反应快、口语交际好的学生,却忽略内向、表现欲不强,不善言谈的学生。外籍教师崇尚个性,他们所认知和熟悉的课堂是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的的课堂;而在中国的课堂里,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个个都是循规蹈矩地听课,回答老师提问。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与碰撞自然便产生了某些外教的困惑、不解以及对那些内向学生的压力。
(3)缺乏与中方德语教师的沟通
这里指的沟通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上的沟通,还有对学生的课堂反馈,课堂表现,阶段成绩等的沟通。笔者曾与一位外籍教师合作搭班教学,她要求笔者协助她一起为班上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包括入学英语成绩、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电子邮件联系方式、外语学习薄弱环节等,和笔者一起与学生作阶段性谈话,深受学生爱戴与尊敬。事实证明,善于沟通,善于合作的外籍教师才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对撘班的中方教师产生吸引力,从而共同为班级的外语教学推波助澜。而能做到这样的外籍教师不多,部分外籍教师固执己见,缺乏合作分享精神,甚至缺乏对中方教师的尊重。
二、中德国际学院外籍教师管理问题
1.日常生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外籍教师的日常生活管理由学院专门的行政人员负责,如对外教的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外教住处家电的维修、外教回国的机票预订以及接送车辆预订等,学校方面,国际交流处也有工作人员对外教的合同签订、证件办理、教学信息档案归档等事宜进行通知与处理。负责外教生活管理的工作人员一要有基本的语言技能,二要具备一些沟通协调能力才能够顺利开展工作。而学院及学校大多数的行政工作者只掌握英语一种语言,对中德学院某些不会说英语的德籍教师,还要求助于中方德语教师的翻译再进行转达,经常使通知事宜等不能及时传达,或传达信息有偏颇。外事工作人员往往不像德语教师那样有语言的优势和外籍教师合作授课的关系,对外教没有深入的了解和交流,只存在传话筒或者简单的有事找,无事不找的工作关系,久而久之,外教更愿意与德语教师交流一些生活事宜,而不太乐意与行政工作人员有过多的交流,无形中加大了外教日常生活的管理压力。
2.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外籍教师对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并不十分了解,如果遇到有在中国授课经验的外籍教师,教学合作十分愉快,几乎没有矛盾与冲突。而大多数外籍教师并没有在中国授课,教授中国学生的经验,往往会对一些中国的教学规章制度重视程度不够,对中国大学中一些常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检查很排斥。而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往往只是听而任之,对中方教师严格要求,对外籍教师区别对待,无意间助长了不和谐的氛围,部分外籍教师有恃无恐,无故迟到、早退、临时病假,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大不便。
由于合作项目中外籍教师的聘用权在外方,学院的外籍教师也担任语言教学的教学主管,负责教学内容的制定以及教学组织安排。而中方的教学管理者只是起到参谋、协助作用。因此,这种单核模式使得中方在教学上没有决定性的话语权,一切都要以意见的形式供外籍教师主管采纳,遇上民主、大度、善于合作的外籍教师主管,则会重视倾听中方的教学意见,管理意见,教学任务开展有声有色,毫无问题;遇上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不切实际,又不愿听取中方意见的外籍教学主管,则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中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改进管理,加强合作
1.严格外籍教师聘用制度,开拓聘用渠道,进一步提高聘任质量
在外籍教师的聘用上除了由合作办学关系的国外大学推荐合适人选外,还可以可以通过德国大使馆、德国领事馆推荐,或者联系德国文化部下属的歌德学院及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请他们推荐合适的外籍教师人选。
此外,也可以从各大德国大学的语言中心、外语学院物色外籍教师。外事部门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德国大学、兄弟院校发送招聘信息,扩大选择面,从多渠道选择合适的人选。事实证明,在一所学校有着良好口碑的外籍教师,往往会得到此学校的众多兄弟院校的聘用邀请。
最后在确定聘用人选前,应当先对候选教师进行全面的评判。候选人的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工作经历、是否具有语言培训证书、是否有在中国任教的经验等进行评判。另外,组织德语教师观摩候选人的教学试讲,也是招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加强对外籍教师的教学评估,建立中外双核管理模式
在教学安排上,学院对录用的外教应进行上岗培训,介绍学院的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教学要求、教学计划和学生基本情况,让外教对中国教学环境、中国学生特点有所了解,使外教能够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
通过与外教共同协商、合理安排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中方的教育管理者和教研室主任要深入课堂,全面了解外教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定期召开外教与学生的座谈会,使外教充分了解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沟通情况,及时反馈信息。中德学院每周一次的中德双方教学例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例会上,各位任课教师会简要介绍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实施反馈情况,交流学生的上课情况;中德双方的主管教师也会在例会上确定下一阶段的重点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
学院及学校也应组织外事部门对外籍教师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估与打分,对教学认真负责,学生反馈良好的外籍教师给予奖励。此外,学院及学校也应当倾听外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意见,如对学生,对教学设施,对教学安排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满足外籍教师的课堂要求,以此促进学校的管理工作。
3.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凸显外籍教师教学优势
外籍教师的授课优势在于其地道的发音,能够给学生提供纯正的语言环境以及身临其境的国外教学体验。在安排课程内容时,尽量给外籍教师安排听、说方面的教学侧重点,比如课文中的发音训练、口语训练、情景对话等内容。有条件的学院应该给外籍教师配备专门的语音实验室、供外教课堂以及课后使用。而一些需要大量操练的内容,如语法,词汇等内容则由中方教师进行专门的讲授和训练,加强学生对语言基本功的掌握和巩固。课程内容的分配也不用过分拘泥,中方教师也有听说训练方面自己的心得与教学方法,而有经验的外籍教师也能将枯燥的语法内容进行的有声有色。总之,中外教师的合作与分配甚为重要,在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优势与聪明才智。
4.增加中外教师的联系
德国电信公司有句名言:交流就是一切。德语强化教程作为合作办学的基础,成功与否的瓶颈,从项目实施开始就遵循一条既定的原则:语言培训由德方主持中德双方参与,语言考试则完全由德方独立执行。这就从前提上决定了整个语言培训过程中双方沟通和交流的必然性。何况项目考试完全不同于德福那样严格量化的国家考试,本身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目前正处在考方和考试转型的关键阶段。要把工作做好,把语言培训一如既往地搞上去,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更为重要。
中外教师交流不仅可以为中国外语教师创造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机会,而且可以为外籍教师提供了解中国文化,包括中国历史、传统思想观念、中国教育状况、普遍外语教学模式等,因此双方都可以受益,从而更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中外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共同批改作业等,用这些形式为中外教师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中外教师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座谈会,鼓励中外教师合作申请科研项目,特别是涉及跨文化交际的项目。
外事工作人员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强与外教的情感交流,主动创造一些机会和他们深入探讨,增强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例如,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组织外教进行参观,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讲解;还可以在一些传统中国节日之时,举办庆祝活动,邀请外教和学生们一起参加。学校应免费为外教开设汉语课,营造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与兴趣。
四、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离不开中德双方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合作化的国际平台,打造一支中西合璧的教师队伍,在教学中充分吸收西方教育在教学中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以交流为导向,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以学生成才发展为己任,实现项目长久发展。中德双方合作的是同一项目,同一目标。我们坚信,只要共同努力、同心协力就一定把项目愈办愈好,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国际化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秀云,王向荣。高校外籍教师聘请与管理问题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00,2(2).
[2]冯发明。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6).
[3]王维忠。高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效益思考[J].枣庄学院学报,2005,(4).
上一篇:最美乡村教师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