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欧阳修诗词鉴赏【推荐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采桑子》欧阳修诗词鉴赏【推荐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采桑子》诗词鉴赏【第一篇】

原文

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

闲拨沈烟。金缕衣宽睡髻偏。

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

弹泪花前。愁入春风十四弦。

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注释:

①鳞鸿:这里泛指传递书信。

②辽东:古代郡名。这里泛指边远地区。

赏析:

这首春愁词,着意写人。上片描写人物情态。梳妆慵晚,懒上秋千,花冠不整衣宽髻偏。下片抒写相思与离情。原来情绪不佳是因为游人未归,而且又经年没有书信。因而花前弹泪,相思不已。“愁入春风十四弦”,思绪缠绵,情韵无限。写出了相思相爱之深。全词抒情细腻,含蓄凄婉。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放翁词多放笔为直干。此词独顿挫含蓄,从彼美一面着想,不涉欢愁迹象,而含凄无限,结句尤余韵悠然,集中所稀有也。

欧阳修采桑子的鉴赏【第二篇】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全词取境典型,叙事抒情结合。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

采桑子欧阳修诗词鉴赏【第三篇】

采桑子欧阳修诗词鉴赏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注释

①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②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③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④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⑤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鉴赏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上,花头攒动。“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女。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刘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山花满角巾。”可见,“直到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时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游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最后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览盛况。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中,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他们有的“浅斟低唱”,有的“喝呼嘈杂,装假醉”,也有的“呼客纵饮”、“纵舟酣睡”。本词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类似这些景象的联想,从游人归返之态中,似可想见他们有的专意游览,饱享春景;有的就景欢饮,一醉方休,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纵情游乐,尽兴而归。总之,游者云集,笑语连天。

满目繁华,还体现在对西湖自身景色特点的描绘上。这虽然不是作品的表现重点,但却是组成繁华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时节,但作品中绝无花衰红消的悲凉之意,却呈现出色彩浓艳的一派盛景。在“绿柳朱轮走钿车”一句中,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盛,色彩鲜明,春意浓郁。词的结句顺承“游人日暮相将去”的语意,写归途所见的景色,路转堤斜,一路是花。这是枝上花还是落于地上的花?词人没有明写,他仅给人留下一个印缘,只觉得满目姹紫嫣红,春花充盈着整个空间。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满地遍野的鲜花汇成一体,气氛是很热烈的。这使我们想起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中所写的词句:“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这一个“空”字,正是从对立的角度表明了词人对本词中所显示的盛况无比深切的感受,也说明了词人和春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本词即抓住这两方面内容共同表现了颍州西湖的繁盛。这首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看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而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这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欧阳修《采桑子》诗歌鉴赏【第四篇】

欧阳修《采桑子》诗歌鉴赏

采桑子

欧阳修

其一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其二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其三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其四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其五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其六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其七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其八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其九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其十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译文

其一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其二

春光深浓,雨过天晴,西湖景色更显美好。百花百草争奇斗艳,蝴蝶蜜蜂纷飞喧闹,晴朗的阳光照耀花儿暖热得像要燃烧一样。

木兰做的船桨划着画舸悠然离去,就好像是天上神仙的光辉返照湖上碧波,水面辽阔,风高气爽,船上的人悠扬地奏起了管弦。

其三

西湖风光真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无物。仰视蓝天,俯视湖面,水天相映,不禁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个世界。

其四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的柳絮狂乱飞舞,迷迷蒙蒙,垂柳轻拂着栏杆,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其五

什么人能理解欣赏西湖风光的美好,西湖无时无刻不是良辰美景。奔驰的马车互相追逐,用玉杯饮酒作乐于花团锦簇间。

谁知道在闲来倚凭栏杆的地方,远远望去,芳草莽莽,斜晖脉脉。水面悠远,烟雾微茫,在那湖岸边上白鹭一点天上飞。

其六

清明上巳节,西湖风光都很好,满眼是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道旁从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其七

西湖风光真是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着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其八

西湖风光真是好,天光水色融为一片,景物都是那么清丽新鲜。鸥鸟白鹭安稳地睡眠,它们早就听惯了管弦。

那风清月白更是迷人夜,湖面好似一片白玉田。有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这一时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

其九

日暮时,在天边夕阳和残霞的斜照下,西湖风格尤其好。花坞苹汀,十顷湖面水波平静,野草丛生的湖岸边一艘无人小船横向湖心。

月亮挂在天的西南边,上边浮云消散,倚靠在栏杆边凉意顿生。湖上的莲花传来一阵阵清新的香气,水面凉风吹到脸上惊醒了酒意。

其十

我平生因为喜爱西湖的风光美妙,所以到这一里任最高地方长官,可富贵就像浮云一样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地已经过了二十个春天。

这一次归来,就像离家千年才化鹤归来的仙人丁令威,无论是城郭、人民等等,一切都是过去所未见。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

赏析

这一组词每首起句均以“西湖好”引起吟咏,写尽了暮春西湖迷离的美,词之语言清丽,风格空灵淡远,充溢着悠然闲怡之趣。

《采桑子十首》借鉴了民间鼓子词联章体的形式,创造性地运用了化整为零的构思方式,对颍州西湖美景作了全方位的描绘;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景物、创造意境;体现出了平淡清新的风格特点。其较多的新变特征,对后世词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采桑子十首》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西湖之美,表达了词人留连光景的喜悦心情。作为欧阳修山水词的代表作,《采桑子十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一、化整为零的艺术构思

所谓化整为零的艺术构思,即在进行艺术构思时,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将表现对象分成若干单元而分篇咏之。在作品中,这一若干个单元相互独立、互不重复,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采桑子十首》就是词人化整为零的艺术构思的结果。

欧阳修徜徉于西湖之滨,醉心于山水之间,把西湖异时之景行诸笔端;一首词就是一组镜头,构成了西湖美的一个侧面。这一样,十首词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西湖之美,从而形成了作者和读者心目中的西湖整体和全貌。可见,欧阳修是有意把这一十首词作为一个整体来写的。

十首《采桑子》有五首是以时间开头的,分别写不同时间、场景下的西湖美景。凡西湖之所见,西湖之所有,尽囊括于词人笔下,统一于作者刻意营造的意境之中,统摄于和谐宁静的基调之下。词人选择了“春深雨后”、“群芳过后”、“ 清明上巳”、“荷花开后”、“残阳夕照”这一些时刻描写西湖之美。春深雨后的“百卉争妍”、清明上巳的 “满目繁华”之美自不待说,即便是群芳过后的“狼藉残红”,也给人以无限的美感。试看第一首和第三首: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其一)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其三)”

前者描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游春图景:泛舟湖中,触目所及,“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显示出春的生机;用琉璃类比水面,又显出湖面的平静与明净。所有的一切,包括“绿水”、“芳草”、“长堤”、“笙歌”、“沙禽”,还有游船,都融化在一个极其静谧的背景之中。后者同样是写泛舟湖中,以酒后微醉者的眼光来打量西湖美景。“行云却在行舟下”句,细致地写出了水天上下辉映的晶莹境界,写云的倒影用“却在”点明,接着以“空水澄鲜”进一步描绘水之清澈,最后以“疑是洞中别有天”出之,显得委婉含蓄。两词着眼点虽然相似,情感基调也一致,但所涉内容有较大差异,因此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认识西湖之美。

前九首写山水、花草、蜂蝶、云霞,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了西湖美景的全貌,并统一于同一基调之下。第十首写人生感悟,则明显带有“总结”的性质。退居颍州,词人如愿离开了充满险恶是非的官场,在与西湖的亲近中,内心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一切都归于平淡,这一也是词人在历尽繁华之后的人生感悟。此次归颍,“谁识当年旧主人”,既有人世沧桑之感,更含有要在此开始新的生活之意。这一种生活感悟,显然是建立在前面所描绘的西湖胜景和获得的适意心态基础之上的。

现代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单就其中某一首来看,显然只能窥见西湖美景之一隅。而把这一十词联系起来,视其为一个整体,则能感受到作者笔下西湖美景之全貌,感受到作者构思之匠心。面对西湖,词人显然有太多的话要说,而作为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含载的信息量较少,因而词人借鉴民间鼓子词的形式,创造性地运用“组词”的方式,化整为零,构思成词。

二、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

古人在创作诗词时很注意运用“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创造出美好的意境。欧阳修以灵动的笔触、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西湖的景色,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俊逸明秀的西湖美景图。

如第一首紧扣“西湖好”这一主旨来写,上片突出西湖风光之美:轻舟短棹,畅游西湖,湖面绿水逶迤、碧波荡漾,长堤上芳草繁茂、一片生机。在优美秀丽的景色中,笙乐隐隐,歌声处处,更令人心旷神怡。优美的风光与人物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构成了明秀的意境。下片写湖水平滑明净,犹如琉璃,船行其上,平稳悠闲,稍稍碾出了道道涟漪,惊起了栖息于沙滩的水鸟;以动衬静,突出了水面的平静,也衬托了词人心态的平静。静态的。湖水与动态的游船和沙禽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再看第八首和第九首: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具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其八)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倾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其九)”

两首词侧重于静态景物描写:风清月白的夜幕下,西湖如一片晶莹的琼田;岸边小舟横放,放眼望去,宽阔的湖面波平如镜。美景迷人,吸引词人荡舟西湖,以致产生了“人在舟中便是仙”的错觉,将大自然难以形容的风态和人物悠闲飘逸的心境同时呈现了出来。词作的大背景是静态的,水面、鸥鹭、小舟是静止的,如果没有管弦声响、风吹水面的动景,这一静景便会成为毫无生气的滞景、死景,有了人与物的活动,画面便活了起来。

这一十首词,有些侧重于静态描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有些侧重于动态描写,动中有静,以静显动。词人用心感受西湖山水物情之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景物描写的方式上,表现出静与静结合的特点。

三、平淡清新的艺术风格

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其风格往往是发展的和多样的;欧阳修就是这一样一位作家。其词风格,主要有疏隽和深婉两种,《采桑子》组词,则又显示了另一种风格特征:淡雅清新。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作词尤为如此。词为主情文学,有自己的文体特征。汪莘《方壶词自序》说:“唐宋以来,词人多矣,其词主乎淫,谓不淫非词也。”

词为艳科,一般具有艳丽婉转形式特征与蕴籍风流的情感特征,要做到平淡自然实属不易。欧阳修词风就经历了一个由丽柔婉到平淡清新的转变过程。他早年的词作《南歌子》,为咏新嫁娘之词,题材和风格都袭晚唐五代传统。中期之词,多抒写人生感慨,如《朝中措》,借送别以抒情,表达了“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豪迈情怀。晚年词风走向平淡,《采桑子》组词即是代表作品。试看第四首: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写暮春凭栏所见之景,虽然百花凋零,景色依然迷人。上片写群芳凋后,残红铺地,飞絮缭乱,一片春光衰残;下片言游春过后,笙歌散尽,游人归去,一湖暮色沉寂。微风之下,残花散乱、飞絮迷蒙、杨柳摇曳,景象迷离婉丽;但若细加品味,则能给人一种特别的审美享受。尽管“始觉春空”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但词人淡淡地以清旷自适出之,因此,虽有寂寥,但并不伤感。这一种失落繁丽后的虚寂、幽寂、闲寂,是一种经历了人生诸多坎坷之后的淡定心态,是一种“豪华摇落见真淳”的人生的最高境界。词的收束,收得自然而有神韵,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再看下面两首: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其五)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其七)”

或置身于画外,或身处于画中,词人在用心体会着西湖无所不在的美。虽然热闹繁华的西湖是美的,但我们可以看到词人更欣赏那种繁华过后的自然平淡之美。其五下片描写主人公静静地凭栏欣赏芳草斜晖、水远烟微、白鹭自在飞翔的场景,给人一种安详静谧的感受;其七的结句,“一片笙歌醉里归”,则完全可以想象到游湖醉归时词人内心复归平静的境况。

相对于晚唐五代丽的词风,《采桑子十首》的审美风格都极为平淡清新。由绚烂归于平淡,由丽转向清雅,这一或许可作为欧阳修一生及其创作的总结。

23 575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