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说课稿【热选5篇】
全球经济受多重因素影响,贸易摩擦、政策调整与科技进步交织,市场波动加剧,发展模式亟需转型,关注可持续发展与合作共赢已成共识。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摩擦力》说课稿【热选5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摩擦力》说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了解摩擦力的概念,能够初步感知和描述摩擦力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幼儿初步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2.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小木块、不同材质的地板、拉杆玩具等。
2.实验工具:实验平台、计时器、实验记录表等。
3.教学媒体:图片、实物等。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讨论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作用,并引发幼儿对摩擦力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小汽车在地板上可以滑动?”“为什么我们穿鞋可以走路?”等。
3.实验探究:将小木块放在不同材质的地板上,让幼儿用拉杆玩具推动小木块,观察小木块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幼儿总结实验结果,了解不同材质地板对摩擦力的影响。
5.引出概念:根据幼儿的实验结果和总结,引导幼儿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简单解释摩擦力的作用。
6.拓展实验:让幼儿自由选择不同材质的地板和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分享实验心得。
7.总结归纳:通过幼儿的实验和讨论,总结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8.情感体验:通过小组合作,让幼儿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9.课堂反思:引导幼儿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说板书设计:
摩擦力
概念:两个物体接触时的力
作用:使物体产生摩擦、阻力
影响因素:材质、形状等
六、说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和讨论,幼儿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情感体验和思维拓展,让幼儿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了他们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幼儿的思考和讨论,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
《摩擦力》说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运动与力》单元中承上启下的一课。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学习内容:1、感知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后明确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它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总重量等因素有关。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在探索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运用,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敢于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积极用实验去验证猜想的科学行为习惯。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认知摩擦
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习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感知摩擦力
认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老师提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
3、推测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讲述: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现象,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样,我们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当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②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
4、设计实验
①实验探究“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个摩擦力大”
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
②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
2、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摩擦力》说课稿【第三篇】
尊敬的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将《摩擦力》安排在这个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下一步“二力平衡”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1、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动: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并不熟悉,这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尤其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制订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的步骤。
预计难点会出现在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可能会出现许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压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运动的方式,运动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所以要解释清楚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并不容易,有些关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无法接受,但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又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因此形成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但不掌握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另外考虑到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方面计划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有:指导探究法、引导谈话法、帮助分析法。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热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法方面主要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观察阅读法等。
四、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夹玻璃球比赛活动引入:在这一活动中,我特意将常用的乒乓球改为更光滑的玻璃球并将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几次活动中,从来没有学生能夹出一个玻璃球,这样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展示课题以后我们很快就进入活动1
活动1让我们来体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这是一组对比活动,通过1、2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性质是阻碍,通过1和2与3的对比学生体会到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已经发生或要发生相对运动。这样不仅让学生其实体会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作用,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分析是否存在静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两次对比实验的体会,经过讨论,学生会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学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这里,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通过活动2我们有可以带着学生回到生活中来。
活动2比一比,看谁观察更细致!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摩擦,无处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识非常有用!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现象。由于摩擦力的分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课本内容有有所涉及,不可回避。所以,在分析学生例举的摩擦力事例时,我适时提醒学生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最后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种类,使学生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接下来,进入重头戏,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有猜想可说,也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伤学生的探究热情,我设计了活动3
活动3搓搓手,你有什么新发现?
1、用轻重不同的力进行搓手,体会摩擦力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2、在手上涂些肥皂液再搓,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亲自动手,使学生接下来的猜想时有充足的依据!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印象!
至此,万事俱备,只剩下两只拦路虎(将这一活动称为“两只老虎”就是想激情学生的打虎热情。)
活动4两只老虎!
测定滑动摩擦力需要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是几天后就会完全明白的内容,本身也不难理解,所以这里就按照课本安排让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完成探究活动,设计时,提醒了部分同学:本实验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当然,点到即止。
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就开始进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活动5
活动5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开始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探究、交流三个阶段归纳实验结论: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验证性活动。由学生交流后归纳结论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少压力
2、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加润滑油
交流提升,让物理回归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改变摩擦力的四种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并更进一步地把“自行车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开放题型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把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推到了高潮:每位学生都有话说,每位学生都能说清楚,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后,我布置了两条作业:
1.阅读课本第55页“读一读”和“生活.物理.社会”
2.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1篇小论文。
希望通过作业1帮助学生完善摩擦力知识体系,通过作业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做相对运动时,在接 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c.用滚动代替滑动
d.加润滑油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前辈指教!谢谢!
《摩擦力》说课稿【第四篇】
一、说教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二、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四、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六、说程序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动手实验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习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既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相关运用。在学生广泛猜想、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然后评讲。
4.小结
教师让学生谈学习心得。
5.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哪些地方需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减小摩擦,用什么方法实现的。
(2)练习第3、4题。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第五篇】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学会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
难点:应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讨论法 、归纳法、实验法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4分钟)
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拿一根光滑的棒子,一端包有毛巾,一端保持光滑,请两个学生出来进行"拔河比赛"。理所当然的,拿着光滑一头的同学输了。这时引入摩擦力概念。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4分钟)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进而引出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从力的三要素中的方向和作用点去分析摩擦力,从摩擦力的大小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20分钟)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可能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总结出一份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用大屏幕显示出来。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还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三个实验小组的代表上讲坛演示实验,并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老师把他们的实验记录表用实物投影投出来,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出物理学中探究问题的规律:呈现问题→形成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观看动画实验,加深学生的记忆。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8分钟)
老师由生活中的几个例子,如:我们体育训练时穿钉鞋等,引出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根据需要增大或减少摩擦。其实,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同时我将播放有关增大减少摩擦的录像。
4、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4分钟)
5、并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5分钟)
6、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四、板书设计:
1、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没有相对运动时,但在接触面上也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摩擦叫滚动摩擦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表面的压力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使接触面粗糙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习和探究,归纳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摩擦力的定义,并且总结出了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了使用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准确的总结出物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