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分析优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教育问题分析优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第一篇】
中职教育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很多发达国家都为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投入了极大的人力与物力,我国的中职教育也在积极的发展中。中职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专业化,他们在对口的社会领域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由于人们的传统观念以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在中职教育中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这里笔者想对中职英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一、师资问题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能够实现的基础。中职英语教育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异军突起。受益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如今的中职英语除了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之外,更增添了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与英语教学需求快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的英语教学师资力量长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甚至在个别时期出现了反复和回落。解放后,人才匮乏,连高等院校英语师资的选拔也主要是对在校生进行选留,更不用说职业中学和初高中了。文革期间,大量英语教师遭到迫害,使已经不足的师资队伍变得更加七零八落。虽然拨乱反正后,国家恢复了对英语教育的重视,但此时,原有的老教师大多已退休或退居二线,中年教师又因十几年未能正常教学,业务大多荒废,青年教师则还经验不足。尽管从八十年代中期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了大量的师资培训,但这些培训总是先从城市重点初高中开始,最后才扩展到农村中学和中职学校。因此,在目前中职生主要来源的农村中学,仍有许多英语教师是由其它学科的教师转岗而来。即使是在城市的重点中职学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普通中学教师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
二、教学大纲更新不及时
教学大纲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纲领,是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依据,更是学习任务的预期目标。建国初,由于英语教学人员极度匮乏,许多教师都是超负荷地工作,根本无暇顾及教学科研,因此对前苏联模式采用了完全继承的方法,“各类教学计划与大纲也大多参考苏联同类院校的大纲或计划”。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满足人们对英语教学质量的更高要求,教育部开始统一组织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随着国外先进的英语教学理论的不断引进,我国教学改革的速度越来越快,步伐也越来越大,但与之相应的则是教材内容的越来越丰富和难度的越来越高。在学生基础好,教师水平高的城市重点中学,这些变化确实带来了明显的教学成效。但这场改革对中职生主要来源的农村中学,却不啻是一场噩梦。由于英语基础普遍较弱,面对大纲中日益提高的词汇要求,日益见长的听说需求,许多学生变得手足无措,无法适应。长期反复的考试失败令他们自信全无,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近几年,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反而出现了下滑,由此导致中职生源的逐渐恶化。而中职的英语教学改革之路也并不顺畅,在职业教育九十年代受到冲击以后,2001年国家颁布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依旧将中等职业英语课程的任务描述为“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学科功能被错误解读
英语学科的学习一直存在争议,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英语知识的学习在生活与学习中长期处于两个极端。因为英语成绩与入学和升学考试挂钩。“英语及其它语种的考试就成为了高考必考科目。其占分比也年年攀升,最后在1983年,百分之百计入总成绩”。自此以后,增加对英语考试成绩的考量就成为了教育主管部门提高英语重要性的一剂良药。如今,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小学毕业考试,只要你英语成绩不理想,就完全有可能和自己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社会上也充斥了各种以提高英语考试成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不可否认,这个政策的确起到了强化英语教育的作用,但它却让人们逐渐忽略了英语的实际功用,将其完全变成了一种升学的工具。愈演愈烈的分数大战让普通中学的教师学生为提高成绩殚精竭虑,中职英语教育却因为中职生没有升学压力而被社会视为低人一等,可有可无。由于英语教育的考试工具化,甚至连职业教育系统内部也认识不到英语对中职生未来成长的重要性,纷纷把关注的目光转向实效性更强的专业技能训练。除此以外,这个政策的实施还让社会各界普遍产生了对英语教育的抵触情绪。最近,在有关英语教育兴废的全民大讨论中,有些人甚至极端地认为,职业学校的英语课程应该完全被取消,这些都让还处于复兴阶段的中职基础英语教学和萌芽阶段的中职专业英语教学前景堪忧。
四、中职英语教育不“专业”
中职教育普教化这一问题在中职英语教育中同样存在,其实普教化正是现在我国中职教育中最明显的问题,也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不快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由于高校的扩招,“不少职业高中又回过头来办普高”。在部分省市的职业学校,出现了单招这种升学模式,中职的英语教学也再次被贴上了普教的标签。除此以外,我国的教育界长期以来,不重视对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这也使得中职英语教育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难以摆脱普教思维的束缚。从建国一直到九十世纪末,国家从未为中职英语制定过独立的教学大纲。国内有关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大多围绕普通中学开展,很少有专家和学者对中职英语教学研究产生兴趣。在所有的英语教育学术类期刊中,基本寻觅不到专门的职教英语教学研究刊物。目前正逐渐走红的专业英语教学,更是难以找到交流的平台。
综上所述,社会的进步期待中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但是,中职教育中有不可忽视的问题大量存在,急需人们去解决。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就必须在对中职英语教育进行改革尝试,并注意吸取历史教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在改革过程中走过多的弯路、错路,尽快地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水平。
教育问题分析【第二篇】
关键词:流动儿童;教育;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310-02
所谓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进城上学的农民工子女,与“留守儿童”相对应。①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人口的%,其失学率高达%,即每年有近200万孩子失学[1]。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
1.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基本得到普及,但总体教育程度偏低。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6~14周岁年龄段的流动儿童在校率为%,与同年龄段城市本地儿童相比,约低1~2个百分点;15~17周岁年龄段的流动儿童在校率比例为%,而此年龄段的城市儿童在校率为% [2]。可见,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率较高,与城市本地儿童没有太大差距,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二者差距不断扩大,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在初中毕业后便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继续教育的机会,从而导致流动儿童的总体教育程度偏低。
2.农民工子弟学校成为吸纳流动儿童的主要方式。中国对流动儿童现行的教育政策是“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心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有数据显示,至2005年1月,上海市外来人员子女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人数达37万多,其中15万在公办小学就读,占40%,其余22万多学生主要在300多所简易农民工子女学校接受教育 [3]。
3.流动儿童教育存在不连续性,成绩相对较差。农民工的无序流动和工作的不稳定性,直接导致其子女教育的不连续性。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迁徙,常常会出现错过入学时间、前后学习内容衔接不上的情况,从而造成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差,流动越频繁,对其学习构成的威胁越大。
4.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流动儿童一方面延续着父辈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耳濡目染大都市的生活,心理难免出现落差,加之城市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甚至污名化,常常使他们产生自卑、自闭心理,以致出现行为失范。
二、流动儿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政府面临的问题。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由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教育经费按户籍人头下拨到输出地政府。那么对于流入地政府而言,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如何解决大批量流动儿童的教育经费,由于缺乏资金,流入地政府无法将其有限的资源在满足城市本地儿童教育的同时,又照顾到流动儿童的需要。输出地政府对流动儿童肩负着“普九”的任务和责任,但由于其流动的现实性,不得不采取“曲线普九”的形式,即前往劳动力输出地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据了解,北京市的打工子弟学校绝大多数是由河北人、河南人创办的,两省均为北京外来工主要输出地 [2]。
2.公办学校面临的问题。“两为主”确定了公办学校是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城市公办学校的规划建设最初是以本市常住人口为标准,而农民工流动较大,一定区域内的流动儿童数量很难预测,不利于公办学校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自2009年全国取消义务教育借读费以来,资金问题也成为妨碍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一大障碍。再者,流动儿童的成绩不太理想,对于教师以及学校的教学评估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3.农民工子弟学校面临的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是一种低水平的自助行为,因此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教师待遇差且流动大、教学质量不高、合法身份难以得到确认等诸多的困难,成为当前一直困扰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发展的难题。
4.农民工及其子女面临的问题。由于体制、经济等现实问题,农民工很难将子女送入公办学校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其自身在城市融入过程中所遭受的不公平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态度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流动儿童自身而言,家庭的贫困让他们过早的分担了生活的重担,料理家务、照顾弟妹、甚至拾荒赚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与城市儿童的接触中,他们经常被人瞧不起,因此几乎没有城市朋友;由于大多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简易临时房里,生活环境比较恶劣。
三、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对城乡进行了强制划分。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由于身份限制,被城市偏向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排除在外,这种城乡二元体制是造成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农民工的城市化严格意义上讲只能算“半城市化” [4],即经济上接纳、政治上排斥的城市化。
2.缺乏明确的管理机构。现行的义务教育法和目前关于简易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政策之间存在矛盾,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究竟由谁负责?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由哪些政府部门来管理?一直悬而未决,使得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和简易学校的管理工作成了“讲起来很重要、实际上没人管” [5] 的尴尬处境。
3.教育投入不足。资金短缺是制约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教育财政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长期徘徊在3%左右,低于世界发达国家6%的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在中国义务教育总投入中,政府财政拨款占%,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投入中政府拨款占85%以上 [6]。
4.农民工子弟学校身份尴尬。农民工子弟学校给广大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带来了实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但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却由于办学条件简陋,合法地位因此一直得不到确认,办学者也不敢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5.家庭教育缺失而学校社会教育不足。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容乐观,一则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低,没有足够的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二则农民工要为生机奔波,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除了家庭教育缺失外,学校和社会教育也存在着不足。首先,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重视不够,不仅对其单独编班,还常常忽视适应阶段的心理问题。其次,按照逆向法则,健康条件最差的群体往往生活在健康关怀资源最有限的地区,农民工大多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其能享受的社区资源相当匮乏,由社区对流动儿童进行的教育也就相对不足。
四、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1.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剥离户籍制度上粘附的福利制度。广东省中山市最先推出的、随后又在全省推广的“积分制”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所谓积分制管理,是指以积分而非户口为标准,从而将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与户口脱钩。入户条件可细化为学历、技能、参保情况等多项指标,农民工在积满60分后就可以申请入户,《意见》对农民工入户城镇后的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配套制度改革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达到入户城镇积分条件,但不愿意交回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农民,可以拿到城市“绿卡”。“绿卡”在《广东省居住证》上做标记,持卡人除可享受居住证一切权益和公共服务外,还可以在居住地享受子女义务教育、高考、参军入伍等待遇和权益。
2.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肯定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合法地位并给予支持。各级政府应充分肯定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作用,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对于办学条件极其恶劣、教学质量很差的子弟学校予以撤销;另一方面,对于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赋予其合法地位,并在硬件和软件各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3.加大国家的教育投入,设立专向基金、引进民间资本,弥补教育财政的不足。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投资,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达33%;同时,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那么政府理应加大对它的投入。
4.实行“教育券”制度,建立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教育券”制度是由弗里德曼于1955年首次提出的,孩子在哪里读书就把教育券交到哪里,然后政府再以教育券为依据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变由“政府―学校―学生”的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路径为由“政府―学生―学校”的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路径。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解决流入地和输出地政府之间的教育财政矛盾。针对流动儿童流动大、教育不连续的情况,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使流动儿童的学籍能跟随自己的转移而比较方便的转移,从而保证了学籍的连续性,也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流动儿童以前的学习状况。
5.明确各级政府分担责任,强化和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公共产品收益层次论认为,政府责任划分应根据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来决定。虽然输入地政府对流动儿童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流入地政府也应该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原因有三:其一,农民工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其二,农民工以及子女属于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帮助;其三,流动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可以促使其尽快融入城市、造福城市。此外,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工居住区域引导,并在农民工聚集区增加学校设点布局,将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能载入社会事业的发展规划中来。
6.号召社会力量参与流动儿童教育。针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资金不足、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可以寻求NGO等社会团体的帮助。同时,有条件的社区应该积极为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提供交流平台,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此外,多到流动儿童家里走访,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及时想办法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涛,李真。农民工流动在边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35.
[2]中国网。2009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提升人力资本的教育改革[EB/OL].中国网,http://省略/news/zhuanti/09rkld/node_
[3]廖大海。上海地区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4,(12):4-8.
[4]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J].中国农村观察,2009,(2):2-11.
[5]王传瑜。中国流动儿童教育财政问题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4):26-27.
教育问题分析【第三篇】
1.过分溺爱、迁就、事事包办使孩子对家长产生依赖。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才是家庭的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讲原则地迁就,使孩子养成自私、好逸恶劳等的不良性格,不能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碍和困难。
2.简单、粗暴的打骂。许多家长认为,棒槌底下出人才,不打不成才。只要孩子有一点过失和错误,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而是火冒三丈,大打出手。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为逃避打骂而学会撒谎;个别孩子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3.放任和百般袒护。出于爱,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错误百般袒护。面对他人的批评,从不从孩子身上找原因,也不帮助孩子纠正错误。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不违法,犯了什么错都可以原谅。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太软容易吃亏,就给孩子灌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其实这是害了孩子,使孩子变得骄横任性,为所欲为。
4.用金钱物质哐哄利诱孩子。有些家长事事用金钱物质来打法孩子做事,使孩子慢慢学会做什么事都以金钱物质要求要挟大人的坏习性,心中只有金钱物质标准,没有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从而走向拜金主义。
二、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不良现状的成因分析
从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家长认为送子女读书不如让子女到外面打工挣钱。而根深蒂固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则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轻视对女孩的教育。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意义、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刻的理解,致使家庭教育处于随意状态。
(二)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必须的。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扮演双重的角色。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这更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负担,而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限制,学校很难扮演好双重角色。
(三)社会机制不健全
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精神的需要也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农村文化设施老旧残缺,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缺乏有效性,加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进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家庭教育。
三、加强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在农村,家庭教育仍有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未成年人辍学打工、违法犯罪等在农村发生频率较高,这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农村家长应除去固有思想中错误的教育思想,避免教育误区。李岚清副总理在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重要谈话”的报告中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搞好家庭教育,首先必须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素质”。农村家长应提升自身的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无形中对孩子产生有益的影响。
2.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要循序渐进,家庭教育要成功,就必须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就必须控制节奏,不违反孩子发展的规律。教育孩子,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小步前进,不断提高,让孩子最大程度的发展。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如父母应改变以训斥、打骂为主的管教方式,以说教为主。
3.家长要加强与孩子沟通。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发展,农民外出打工的人数逐渐增加。家庭中只有老人孩子的家庭逐渐增多,真正能与孩子沟通的家长很少。即使在家的农村父母,也因忙于生计,缺少与孩子的交流。要采取多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尊重关爱孩子。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影响孩子内心世界时,不应当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的尊重里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家长也是要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二)学校方面
1.加大对家长进行指导的力度。由学校承担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组织工作是最合适的。许多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不强,对学校有依赖思想,另一方面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学校可通过办家长学校等形式面对面地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还可通过家校联系册、墙报、看家教录像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2.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沟通体制。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进行家访或召开家长会应该是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互动,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权。这样有利于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
3.教师要转变角色,提升自身素质。首先教师转变角色,应该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人来认识。教师要正确看待农村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教师要关爱学生,跟学生做知心朋友。“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地面对学生。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有学生因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很容易接受该老师的教育。
教育问题分析【第四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教育管理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持续不断地增长。虽然国家在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由于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相关理念和思想没有得到更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会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农村家庭教育管理的能力比较弱。祖辈的教育监护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盲区,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大部分的祖辈教育监护人文化水平都不高、无法为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辅导,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管理和教导。其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比较紧张,学校教育比较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较差和教学硬件条件较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效果,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无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为了提升农村学校的升学率,教师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都运用到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身上,那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无法得到教师的重视。另外,农村儿童教育管理的社会关注度不够,没有适用于留守儿童的公益性教育设施设备或者是文化教育传播区域,农村内仅有的文化书屋和文化活动室被成人所利用,并且这些公益性项目内的相关书目比较落后,也不适用于现代教育的需要。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社会侵害的对象,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教和约束,社会上很多不良风气和行为会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的影响,对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优化和提升的对策和措施
1.强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管理农村家庭要高度地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外出的农民工要将留守儿童委托为比较可靠的监护人,受委托的监护人能够承担得起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和思想发展状况,并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管教和约束。其次,家长要与留守儿童保持紧密的联系。现达的通信手段为家长和儿童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儿童联系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习情况,而且要对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关心。联系的方式是多样化的,除了通电话,还可以通过短信、书信等与儿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2.学校要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要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以及教育管理创新等方面强化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对学校的硬件教育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宿舍等进行完善,保证学校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场所,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学校教育工作者也要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班主任要主动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与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另外,在留守儿童的节假日和双休日,教师也要对其进行轮流管理,做到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强化教育管理工作。3.社会各界要行动起来支持和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部门和团体的大力支持和关心。首先,政府要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对违法的游戏厅、网吧等进行严厉查处,封堵不健康信息的传播,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优质的活动环境。其次,妇联、共青团部门要积极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发挥社会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以及团委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对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另外,其他相关社会团体要积极筹集资金,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已经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都要从多个角度思考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力所能及地采取措施,共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促进留守儿童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德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探究[D].南昌大学,2015.
[2]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64.
[3]谭明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问题探析[J].成功:教育,2012(10):194.
[4]朱剑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亟待加强[J].学习月刊,2016(3):47-49.
上一篇:摄影教育5篇
下一篇:美术赏析论文【参考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