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具体实施方案范例【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单元教学具体实施方案范例【优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第一篇】

关键词计算机监控技术 项目式教学法 应用设计

计算机监控技术与应用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开展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计算机监控技术的发展前景。因此,高校要能够根据计算机监控技术课程的要求、社会对计算机监控技术人才的需要,开创适合信息时代需求的计算机监控技术教学模式,以此来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一、项目式教学法基本内涵

项目式教学法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方向。项目式教学法是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一个实际问题,设计出一个教学项目。也就是先设计一个整体教学方案,再在教学过程中将整体教学方案进行分解,设计出子项目,整个课程的每个单元内容都与子项目密切联系,子项目之间也存在联系,最终构成一个整体。在项目式教学法中,学生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需要从多种途径收集信息资料,最终找到教学项目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注意点

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思维,能够改善以往学生兴趣不高、教学质量欠佳的现象。项目式教学法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范围也比较广泛,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含量及专业技术的深度提出了要求,对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提出了挑战。需要注意的是,项目式教学法只适应与小班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应用项目式教学法的重要因素。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项目式教学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其次,项目式教学法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用,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应用项目式教学法,具有一定的难度,也缺乏可行性。项目式教学法比较适用于那些操作性较强的学科。

三、计算机监控课程中项目式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计算机监控课程的培养目标。计算机监控技术与应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根据计算机监控技术课程的特点与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计算机监控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及技能性的特征,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监控技术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素养高、操作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需要对计算机监控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计算机监控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主要有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VB与C语言语言和汇编语言的应用、虚拟串口的使用、通信协议的设计、数据库系统等专业平台课的内容。教师要能够以将各单元的知识模块与教学设计项目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的项目化设计

首先,教师需要将整体教学项目及子项目下达给学生,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该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及该单元模块的学习目标。在计算机监控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以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为最终目标,各单元的知识模块需要为目标的实现而服务,设计对应的子项目。

其次,教师要能够做好知识点的引导工作。教师在计算机监控课堂教学中,要能够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掌握项目设计中所使用到的知识点,对于知识点中的难点与重点,更要提高重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点的讲解工作与传统的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主要以课本教材为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记忆知识点。而项目式教学法中的知识点讲解是与项目设计相结合的,知识点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最终项目设计。教师要能够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因为在项目设计阶段,学生在面对同一个项目设计时,采取的方案不一定相同,教师要能够根据各小组的设计方案来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教师要能够组织学生做好分工。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最终项目设计的要求,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兴趣爱好来进行合理的分工,并制定出最终的实施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实施项目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对分工与实施方案进行一定的调整。在项目实施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给予指导与帮助,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要能够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地评价,做好经验总结工作。学习评价主要由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这三个部分组成。教师可以将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表现、项目实施方案、实施结果、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等作为评价指标。这样才能够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客观、全面。在评价结束之后,教师与学生要能够做好项目实施的经验总结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能够学会反思自己的过失、认识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收获,相互提出改进意见,最终整理成项目总结报告,由教师查阅后整理归档。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监控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式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法,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第二篇】

关键词:跳绳;兴趣;特长;合作

跳绳能促进儿童健康发展,跳绳是一种全身性活动,跳绳项目所需器材简单、活动所需场地小,活动时间地点可因人而异,适宜于所有的孩子参与;其次,跳绳类项目在我校具有优良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最主要的,跳绳可以最便捷地提升学生的体质,辅之以花样变化,孩子们喜欢,容易学会、乐于接受,掌握一两项技能可以确保终身锻炼的需要。

在确定了以跳绳为特色的阳光体育课程建设课题实施方案至今,课题组老师依据研究计划,自主搜集并集体学习绳类相关的资料与信息,并对我校学生绳类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实验样本年级进行体质状况研究,根据研究目标,课题组老师将课题实施方案和掌握一两项技能作为终身锻炼的需要。“跳绳”特色实施方案正逐步落实到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之中。

一、集思广益,创编特色绳操和教材

1.在确保了学生人手一根跳绳的基础之上,课题组老师积极主动地交流学生有关跳绳学习的一些情况,主动学习,发挥特长,自主创编了适合学生的、活泼有趣的绳操,并在学校内进行推广。除此之外,学校还专门为此拍摄花样跳绳教学视频。

2.根据各个水平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自主开发创编了适合各个年级学习的绳类校本教材,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有趣的绳类游戏令学生激动不已、快乐无限,如快快跳起、跑跳绳接力、踩龙尾、头顶胯下传绳接力等。在单元教学方面,课题组老师改进原有的内容,使其更好地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促进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二、多点开花,根据不同水平展开教学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对绳类技术掌握的层次差别,课题组老师经过多番研讨,最终确定在不同年级对跳绳技术进行分水平阶段的教学。

三、全面落实,充分挖掘教学实施途径

在课题实施过程之中,课题组老师主要以学校为载体,充分挖掘教学实施途径,对绳类特色课程进行教学,并且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表现为各个年级学生除了掌握基本跳K技术之外,也都能够基本掌握1~2种花样跳绳。

1.体育节

作为学校的特色活动――体育节,学校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时间从第十一周到第十四周,确定体育节活动宗旨:全面性、趣味性、综合性,课题组老师以此为平台,在项目设置上增设了一系列有关跳绳的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更加丰富了体育节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以及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课堂教学及体育活动课

课题组老师集体学习了跳绳的校本教材,根据各单元目标有效地展开教学。每节课5分钟的跳绳热身练习已经成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课题组老师们还利用体育活动课的时间,制订了详细的活动安排表,对各单元教学的内容进行技术上的巩固,及时发现并解决在练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跳绳的效率。

3.学生社团

花样跳绳社团的开设,极大地满足了一些跳绳技术掌握良好的学生,在社团中,课题组老师主要教授了一些动作难度较大、花样多变的技术以及组合,通过长期的练习已经有一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并有所推广。

4.校园吉尼斯挑战赛

课题组老师打破年级限制,在全校大力宣传并精心组织了校园吉尼斯挑战赛,目前仍然在进行之中。在挑战赛中,主要设置了单人跳绳、双飞、双人跳绳(间隔跳、合作跳)、鱼贯跳长绳,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跳绳的练习中,效果显著。

5.家庭活动

为了使学校、孩子、家长能够更好地交流,课题组老师研究出以跳绳为媒介,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练习跳绳,在家长的监督下,提高跳绳技能的水平。

四、注重反馈,初步建立评价体系

课题组老师针对学生在各个水平阶段中基本跳绳能力、花样跳绳能力(个人技能、合作技能)以及基本绳类知识进行考核,从学生的技能掌握、学习态度、合作技能等方面综合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在跳绳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融成一片,有时老师作摇手,摇着长绳,有顺序地组织学生跳;有时学生作摇手,老师和学生一起跳。老师跳短绳,组织一个学生在面前,师生同心协力,配合得非常好。经过这些活动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了。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第三篇】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2006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简称《规范》),面向几十万的在校生,提出了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专业发展战略,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教育分成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并建议分别按照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 4 个方向培养。作为《规范》实施的一个建议,2007 年又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将 7 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公共核心课程。

1核心课程基本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并考虑到“软件工程”的重要性,项目包括“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8 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研制,探求基于基本的课程教学大纲,如何面向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关注不同的学科形态、不同的问题空

间、不同的根本问题的实际,以知识为载体,瞄准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形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求明确指出相应课程的性质、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的重点难点、包含的关键思想和方法、讲授方法、实践活动设计等,形成较系统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同时对相应的教材建设提供一个指导性意见,解决目前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中可能存在的趋同性、盲目性、孤立性以及不完

整、不合理交叉等问题,改变过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忽略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的倾向,探索如何提高课程教学的科学性,更加有效地瞄准基本目标开展教学。另外,8 门课程虽然都是基础性很强的课程,但他们也有所不同。有的是专业基础理论的、有的是技术基础的、有的是系统基础的。他们的教学实施方案可以作为本专业的教师制定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的参考范例,以此来促进整个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2核心课程选取的原则

体现公共要求

《规范》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划分成 4 个专业方向,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问题空间、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但还是有共性的部分,这也是作为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所决定的。公共核心课程应该能够将这些公共的要求涵盖进去,实现在课程层面上对公共知识体系、专业培养公共要求和基本特征的体现。

有利于构成优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核心课程需要与其他相关课程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计划,所以,这些课程需要易于与相关课程结合,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同时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中,采用了设置分级平台的基本框架。例如,要求教学计划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等组成。考虑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应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这些课程可以适当照顾到学科的要求,构成一个既照顾到学科,又照顾到专业的基础平台,给人们制定有特色的教学计划提供一定的基础,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构建完整的、全局优化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学时的限制

由于公共核心课程相当于学科、专业平台的基本内容,所以,只能做一个较小集合,而且课程的学时数要尽可能小,目标在于体现专业教育的最基础要求,同时给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教学计划的制定留有足够的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已经将教学的总学时数降到2500 学时以下。所以按照 20%计算,将公共核心课程的总学时控制在 500 学时以内。

3核心知识体系

这里给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力求从不同专业方向的公共需求出发,给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并不试图包括各个专业方向教育要求的全部知识,每个专业方向都需要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方向的教育需要增加所需要的知识,以构成完整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其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规范》。由于是基本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没有包含推荐的选修知识。该知识体系共包括8个知识领域,39 个知识单元,共 342 个核心学时。

4结语

《规范》将“核心知识结构”作为开办相应专业方向必须的要求,可以用不同的课程组合来覆盖,《规范》中给出的“核心课程”只是这种覆盖的一个“示例”,这里给出的是另一个“示例”。事实上,这也是《规范》所鼓励的。这里的“公共核心课程”并不是《规范》中四个“核心课程”集合的简单交集,而是根据对四个方向的理解,对它们公共核心知识单元的一个课程覆盖。是每个专业方向公共的必修课程,而不是任何一个方向完整的必修课程集合。

参考文献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第四篇】

关键词:电子线路 项目化教学 立体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TN7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40-01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项目化课程改革是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侧重其实践性与应用性。

《电子线路》项目化教学是以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为最终目标,注重实践,将完成电子产品设计制造的工作过程整合成工作任务;以任务驱动教学,并将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描述,设计任务单,要求学生从咨询、决策、实施、评估等四个方面开放式学习,梳理任务中O计的理论知识,突出制造工艺要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熟悉各种典型的单元电路,能够掌握电子器件的外部特性和参数,并能够结合电路图及设计要求,具有独立完成电子元件的选型、测试、安装、调试、排故等职业技能。

一、“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关键问题

项目化课改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整体设计中项目的设定。以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为最终目标,注重实践,将完成电子产品设计制造的工作过程整合成工作任务。每一个项目应该能把知识与技能串联起来,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来自企业生产或人们生活的实践,选用的集成电路芯片能够反映企业的先进技术。每一个项目均要求学生从咨询、决策、实施、评估四个方面采取开放式学习,梳理理论知识,突出制造工艺要领和操作技能培养,熟悉典型电路,能够独立完成电子元件的选型、测试、安装、调试、排故等基本操作。其二是完善其考核评价机制。全程进行过程考核,按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职业团队合作五方面进行考核评价,融入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评价机制。建立奖励制度,在抢答、表述、5S管理、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成绩上都给予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三是教学过程应用立体式教学模式学习。图书、视频与面包板套件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巧妙融合,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图书是指以教材为主,融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视频是指实践教学视频,手把手教你如何检测元件、组装、调试电路。面包板套件是指面包板、项目所列电子元器件。

二、“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条件

“项目化教学模式”应具备的条件有两个方面:一是具备先进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实训基地及实训设备。实训基地指电子技术实训室、电工技术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等;学校重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提供多媒体、录像视频等技术支持。实训设备包括面包板、线路板、与项目相对应的电子设备套件等。二是软件设施方面,具有基于Multisim2001等电路仿真软件、电子技术在线课程学习网站及技能型“双师”教师队伍。学院图书馆内的电子和纸质版的资料丰富,CNKI(中国知网)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资料全面;学院与多个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可第一时间获得企业的相关信息。

三、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电子线路》项目化教学改革主要体现“整体化”教学改革理念:其一是课前精心预设,包括优化的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整体设计是以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为最终目标,按照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进程表设计等几方面展开,确定实施整体性改革方案。优化的单元设计是制作声控闪光电路等5个典型项目的单元方案,过程实施课件、点评课件、理论讲解课件等。其二是课中精彩生成,指具体的实施方案,即结合电子产品职业岗位需求,融入职业行业标准,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制定信息页、工作页;并结合单元方案,细化具体的实施步骤及内容。教学中应用动画、图片、视频、影像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边学边做,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其三是课后巧妙延伸,包括学生作品、评价资料及实施总结。学生作品指学生实践环节中八路锁存器等典型项目的实物展示,并且成果中体现教师的评价、评语及学生的实践体会。评价资料是实施过程考核制度,制定项目完成情况考核评分评价表,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记录表,能力测评表等。实施总结包括学生实践阶段性总结及教师项目化课改总结。教师项目化课改总结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手段、实践环节的排故方法等方面总结。

参考文献:

[1]华永男。电子线路一体化教学的几点体会[J].职业教育研究,2015.

23 5826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