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详案.【精彩5篇】
【导言】此例“《伶官传序》教学详案.【精彩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伶官传序阅读答案【第一篇】
文言文完成1-4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注:伶人——古时称演戏唱歌作乐的人为伶人。
(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
A.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怨恨
B.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前:在前面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追究
D.故方其盛也 方:正当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王临终之时,留给庄宗三支箭,希望他不要忘记三个遗恨。庄宗每次出兵都要带着这三支箭。
B.庄宗俘获了燕王父子,杀了梁国的君臣,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皇,替自己的父亲完成了遗愿。
C.庄宗由最初的意气风发终落得泪下沾襟的悲惨结局,充分证明了江山“得之难而失之易”的道理。
D.作者欧阳修认为庄宗之所以会失败,全在于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贪图享乐,
最终被伶人杀害。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
恨:憾 不满
文中并没有“充分证明江山得难易失”的道理。
4. (1)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入宗庙,把箭交还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告诉他。(双线处一点1分大意2分)
(2)答案:祸与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并且智慧勇猛的人大多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困住,难道仅仅是伶人吗?(双线处一点1分大意2分)
《伶官传序》【第二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注释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理:道理。
岂:难道。
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
原:推究,推其根本,形容词用作动词。
世言:世人说。
以:把。
立:即位。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一定。
乃:你的。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牢,祭祀用的牲畜。
锦囊:丝织的袋子。
前:在前。
负:背负。
及:等到。
凯:凯歌,打胜仗时所奏的曲子。
旋:归,回。
方:正在。
系:捆绑。
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指用匣子装。
仇雠:“雠”与“仇”同义,仇敌。
一夫:一个人。
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
及:等到。
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表示甘愿掉脑袋。
抑:还是。
本:探求,考察。
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
兴:使……兴旺。
逸豫:安闲快乐。
迹:迹象。
举:全,所有的。
莫:没有人。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伶官传序》赏析/鉴赏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欧阳修发议论喜欢用“呜呼”。《东皋杂志》的作者说:“神宗问荆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余为公真不曾仔细看;若仔细看,必以呜呼为是。”这正说明了欧阳修编写这部史书的用意。
这篇序文与其说是写伶官,不如说是写庄宗。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断之人,打仗时勇谋兼备。作者写他由盛转衰,教训十分深刻,十分惨烈。作者先从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世人。这正是陆机在《文赋》中讲的“立片言以居要”。应该说,欧阳修的历史观比薛居正深刻,他认识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后,作者回顾历史,概述了庄宗临危受命的情景。这段描述,言简意赅。随后,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是文章的重点。“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又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犹如从万丈高空跌落下来,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对比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刻。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总结历史教训。开头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虽然否定了天命之说,但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当描述完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后,作者开始总结历史教训了。他先引用古书上的话,意在告诉读者,这个道理古人已经知道,庄宗没有记住前贤的话。然后作者道出自己的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读者至此,会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来,贤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见解。
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有敌人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因为他能使你警钟长鸣。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像庄宗这样的人,他的敌人被消灭,也就预示着他自己开始走下坡路。
欧阳修在文章最后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沈德潜评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1篇文字。”此言达哉!
《伶官传序》阅读答案【第三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伶官传序》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注:①仇雠:仇人。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C、泣下沾襟泣:哭泣
D、抑本其成败之迹本:追究根本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以膏斯民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既得其尸于井
D、及凯旋而纳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2、下列四句加点的词,与“函梁君臣之首”的“函”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择善而从之D、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4、文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B、序: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写的1篇短序。
C、《书》:即《尚书》,又称《书经》,是儒家五经之一。
D、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15、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
B、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
10、C
11、A
12、A
13、D
14、D
15、C
16、(1)士大夫们又大多把不关心国家大事、以附和世俗之见讨好众人为美德。
(2)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3)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分析
10、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C项,“泣下沾襟”是说“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泣:眼泪。
故选C。
11、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
A项,“世言晋王之将终也”是说“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是说“盘庚迁都,表示怨恨的都是老百姓啊”。两句中的“之”的作用都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
B项,“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是说“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以”:介词,把,拿。“以膏斯民”是说“来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以”:目的连词,来。
C项,“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是说“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其”:表示祈使语气的副词,“一定”。“既得其尸于井”是说“从井中打捞上他的尸体以后”,“其”:代词,他的。
D项,“及凯旋而纳之”是说“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是说“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A。
12、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函梁君臣之首”是说“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函”是名词动用,用木匣装。
A项,“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山草香★)是说“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虹”是名词动用,出现彩虹。
B项,“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畏惧说坏话的人,就要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正”是使动用法,使……端正。
C项,“择善而从之”是说“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善”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
D项,“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是说“国内虚弱对外与各国诸侯结仇”,“外”是名词作状语,对外。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故方其盛也”,是说“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是后面句子“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状语,可以排除A项;
“举天下豪杰”是说“普天下的豪杰”,“举天下”修饰“豪杰”,构成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和C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故选D。
14、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说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错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错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句子采用反问句的形式,应该表示否定,所以“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一说不准确,应为“否定”了“得天下难失天下易”的说法。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以……为……”应理解为“把……作为”;“阴恤”应理解为“关心”;“同俗”应理解为“附和世俗之见”;“自媚于众”应理解为“讨好众人”。
第二句中,“原”是名词动用,应理解为“推究”;“所以”应理解为“……的原因”。
第三句中,“祸患常积于忽微”是状语后置句;“忽微”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应理解为“微小的事情”;“困于所溺”是被动句;“智勇”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应理解为“聪明勇敢的人”。
参考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于是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第四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第五篇】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1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1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四、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 以三矢(shi 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
B 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 指祭品)告庙( )
C 请其矢,盛(sheng 丰盛)以锦囊( )
D 方其系(xi 捆缚)燕父子以组( )
E 及仇雠(cou 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
F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 衣襟)( )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 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
[4]
上一篇:教育教学故事精编4篇
下一篇:描写我的老师作文优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