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样例【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2024年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样例【通用5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一篇】

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深,启发受益匪浅。我来说说对“教师要养成写教育日记的习惯”的体会。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些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所以,我也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记、观察日记和行动研究日记,通过这些日记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教师们可以考虑写上面提到的三种教育日记或教育随笔。一是读后感;读完1篇文章,一本书后,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可以借题发挥,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二是观后感,观看或访问一所学校、一节课、一个学生、一个教师、一个校长,记录自己观察或访问的感受。三是做后感;既有学习,又有观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变,在改变中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和改变生活的过程叙述出来,就成为做后感。

记得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过:“中小学老师,我是不大主张去进行对他们而言比较遥远的理论探讨,绝大部分的老师的科研可以是日记的形式,随笔的形式。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他们的主要作品就是教育随笔。日记教育就是有它神奇的魅力,我们就是要通过新教育实验,让更多的学生、老师来领略这神奇,来展示这魅力。”他在发表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中这样说:“每日三省自身,写教育日记千字。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写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这段话幽默含蓄地说明了写教育随笔的深远意义。

让我们坚持每天写教育随笔吧,因为那是苏霍姆林斯基、陶行之等教育家走过的幸福之路、成功之路。

让我们抓住每一个瞬间吧,记录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记录自己的酸、甜、苦、辣,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留在美好的记忆中。

让我们与教育随笔共同成长!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二篇】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收获颇多,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师仍不失为一次彻底的教育理念和精神的洗礼。下面我仅举一个例子来谈谈我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希望你们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我得出一条结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

起初还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太理想化了。可是,审视自己,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什么你讲过的知识还是有一部分的同学并不知晓?一做起题来还是不会?平时我们总埋怨学生不认真或不懂得强化知识点,殊不知更关键的原因就是在于,这些知识是你灌输给学生的,而不是他自己思考得来的。这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也是不谋而合。

课堂类型分为:知识型课堂、理解性课堂和思维型课堂。知识型课堂的重心为讲知识,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事实和概念。对这类课堂我们不能一概否定,要适当运用,加以改进。理解型课堂的重心为讲问题,它把学生不懂的问题讲明白,再按照法则进行训练、巩固以及运用。相较于知识型课堂而言,理解型课堂教学更加进步,但也有局限:它把学生往一条路上引,束缚思维,不利于创造。从形式上来看,思维型课堂也是讲问题,但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结合教师的深度理解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评价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平时采用的课堂大多是知识型课堂,部分是理解型课堂,思维课堂可以说少之又少。

又如:对于古文里的一词多义,单靠记忆是比较难的。这时候,引领学生利用说文解字去研究古汉语文字,不是一举两得之事吗?既能让学生用形象思维来记住文言字的含义,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由此看来,任何行为都是由思维引领的,教育行为也是由教育理念引领的。苏霍姆林斯基正是怀着“培养真正的人”的理念和目标,实践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才成为了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当然,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下,我们难免受到束缚。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改变我们对真正教育的执著追求。我们将不断摸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奋然而前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三篇】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这样经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四篇】

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始教学工作以前,就把本门学科整个教学阶段(在小学,则是把整个小学阶段)中让学生从事的积极活动的内容做好安排。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生活和劳动中必需的实际技能,而且是在一门学科的教学体系中,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首先为了进行智育,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言语。我们已经说过,学生的读写水平和词在他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活动的性质。

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我在准备小学的教学工作时,就预先规划好全体学生所要参加的.积极活动,这些活动要能鲜明的反映出并且让学生深刻地思考各种事实、事物、现象、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换句话说,我要达到的目标是要求在劳动中产生思想,而不仅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学生从事的活动,不仅应当是对知识的说明(这一点也是必要的),而且应当是新的真理、发现和规律性的源泉。例如,每个学生在几年学习期间栽培一棵果树。在这个栽培过程中他不断地做出新的“发现”,一些新的思想激动着他,他把这些思想说出来;词成为他把自己在劳动中发觉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手段和工具,词进入他的积极词汇的储备,使他的情感和思维得到磨练。

我通过几百个事例而深信,凡是着迷于一件有趣的劳动,在劳动中不断地揭示出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的学生,他的思想就不可能是混乱的,言语也不可能是迟钝的,因为学生不仅在劳动,而且在思考,在推断各种因果关系,在规划未来的工作。每过一年,我都更加坚定地深信,有着鲜明的思想表现的积极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言语,提高学生的一般素养。应当指出,劳动只有从学生入手后的最初几天就开始,并且经过周密思考的组织,它才能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们学校的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每一位教师,在准备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都把学生应当参加的积极活动加以规划,并使这种活动能给学生以智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概念和规律性。我毫不动摇地深信:没有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的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犹如没有旋律就没有音乐、没有词就没有言语、没有书就没有科学一样。在像生物学、物理、化学、数学这些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劳动与思考的统一、活动与词的统一,这是学校作为思想的策源地而建筑于其上的基石之一。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准备这些学科的教学时,都要周密地考虑:以什么方式,通过何种劳动,才能揭示出本门学科中学生的思维建筑在上面的那些关系和相互联系。例如,物理教学体系中的基本关系和相互联系,大多包含在这样的一些现象的概念中,如:物质、能、运动、能的转化、状态的变化、现象的相互作用等。物理教师寻找各种可能性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以便所有这些概念都能在具体的关系中体现出来。例如,布置一个学生做一件仪器原理的模型,通过它可以演示机械能转变为电能,而电能又转变为热能。另一个学生则制作一种模型,演示机械作用怎样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这种劳动不单纯是为了说明知识,而且可以说是知识的活用。

我向教师们建议: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逻辑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五篇】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可以说他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之三宜兴埠第三小学周金辉。书中的许多实例让人受益非浅。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带着这样的问题,我阅读此书。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所给的一条最好的建议。同时我也知道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不应该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不读书辩解。从此书中使我知道了一些以前有可能是自己所没注意到的,那就是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学生,而不是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要从课堂中的点滴来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能为他的点滴进步感到高兴、欣喜。也许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使学生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其实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而是看你会教不会教。读到这里我觉得要让学生想学,愿学,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平时经常鼓励、赏识,但不能用简单粗暴的行为对待学生,因为孩子的感情是十分细微的,我们要留意我们的每个细节,多给他们创设学习的机会,要不断给他们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有了老师的赏识,学生就会变的有自信,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愿望:要努力的追求知识!其中评价也是一种教育工具》。在教学中,教学评价就如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学习动力,也有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我觉得不同的年级段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方式。就像低年级:应给其树立信心。我们有时可以故意去忽视学生的缺点,放大他们的优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能深入到每个孩子的心田,那么还愁学生不爱学习?就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打好基础,掌握牢固的知识,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争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吧!记得中国有些古话:"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材"。打骂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应今天的教育形势。打骂只会增加学生的逆反。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时像追逐蝴蝶那样快乐呢?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学会赏识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进取。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当然,作为新一代的教师,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领悟大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而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探寻的精神,去思考新时期的教师、新课改下的教师又该给自己提提哪些建议呢。

23 3371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