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通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第一篇】

年代:唐

作者: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内容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赏析: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这是天宝十载(751)六月,李副使(名不详)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何尝不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呢?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林家英)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第二篇】

火山六月应更热⑵,赤亭道口行人绝⑶。

知君惯度祁连城⑷,岂能愁见轮台月⑸。

脱鞍暂入酒家垆⑹,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⑺,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

⑴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

⑶赤亭:地名。在今新疆哈密西南。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⑷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⑸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⑹脱鞍:一作“脱衣”。酒家垆(lú):此代指酒店。

⑺祗:同“只”。一本径作“只”。

白话译文

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赏析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被称为送别诗的“另类佳作”。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产生了亲切洒脱的效果;悠扬流美的声调,也传达出奔放明快的`诗意;自由活泼的韵律和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拓展阅读:《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⑴

弯弯月出挂城头⑵,城头月出照凉州⑶。

凉州七里十万家⑷,胡人半解弹琵琶⑸。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⑹。

河西幕中多故人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⑻,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⑼。

注释

⑴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⑵城墙上。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二:“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⑶凉州:一作“梁州”。

⑷里:一作“城”。

⑸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半解:半数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⑹萧萧:象声词。此处形容风声。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⑺河西:汉唐 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故人:旧交;老友。

⑻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贫贱:贫苦微贱。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白话译文

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改任河西节度使时,岑参曾暂驻凉州,结识了一些朋友;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其僚属如高适、严武等也与岑参是老熟人,所以当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赴北庭途经凉州时,就有很多老朋友前来迎送,常欢聚夜饮。此诗写的就是与河西幕府的老同事们的一次欢聚夜饮。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练习题【第三篇】

火山六月应更热⑵,赤亭道口行人绝⑶。

知君惯度祁连城⑷,岂能愁见轮台月⑸。

脱鞍暂入酒家垆⑹,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⑺,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

⑴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

⑶赤亭:地名。在今新疆哈密西南。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⑷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⑸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⑹脱鞍:一作“脱衣”。酒家垆(lú):此代指酒店。

⑺祗:同“只”。一本径作“只”。

白话译文

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赏析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被称为送别诗的“另类佳作”。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产生了亲切洒脱的效果;悠扬流美的声调,也传达出奔放明快的诗意;自由活泼的韵律和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岑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第四篇】

火山六月应更热⑵,赤亭道口行人绝⑶。

知君惯度祁连城⑷,岂能愁见轮台月⑸。

脱鞍暂入酒家垆⑹,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⑺,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

⑴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

⑶赤亭:地名。在今新疆哈密西南。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⑷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⑸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⑹脱鞍:一作“脱衣”。酒家垆(lú):此代指酒店。

⑺祗:同“只”。一本径作“只”。

白话译文

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赏析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被称为送别诗的“另类佳作”。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产生了亲切洒脱的效果;悠扬流美的声调,也传达出奔放明快的诗意;自由活泼的韵律和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拓展阅读:岑参的。文学成就

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将军金甲”三句更写出军情的紧急,军纪的严明,用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来写大军夜行,尤其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对照着前面敌人来势汹汹的描写,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马毛带雪”三句写塞上严寒,也显出唐军勇敢无畏的精神。诗里虽然没有写战斗,但是上面这些描写烘托却已饱满有力地显出胜利的必然之势。因此结尾三句预祝胜利的话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这篇诗所用的三句一转韵的急促的节奏,和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也配合得很好。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这是白昼的出师,因此写法也和前诗写夜行军不同。前诗是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这首诗却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这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象《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像炎热逼人。《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这是少数民族的神话,经“好奇”的浪漫诗人加以渲染,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却很深厚。但是,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

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他的《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诗说:“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这种心情也可以说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对安史之乱反映得很少的原因。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

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宋刊10卷本今不传。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

23 1603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