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博士学历论文1

关键词:高校;职称;改革:导向

目前,各高校掀起了人事制度改革的一股热潮,而这股热潮以高校职称评审政策为龙头,对职称评审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

纵观高校近期出台的有关职称评审政策调整的通知,发现有以下几点共同走向:进一步强化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强化科研获奖,在评审中,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者优先考虑;进一步强化学历要求,除体育、艺术等少数专业外,某一年龄以下的教师,晋升副高级职务和正高级职务,须具有博士学位。

近年来,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各种职称评审政策纷沓而来,高校新的职称评审政策调整本不足为奇,但细读之余,还是不禁疑问重重。

一、高校职称评审政策调整的导向问题

导向之一:教师的评审条件很少提教学质量,只谈科研任务和论文。“科研压倒教学”是各高校的通病。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标准大谈科研任务,而对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学,却只字不提,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觉。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有三大职责: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责中,培育人才位居首位。况且,我们都知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这“传道、授业、解惑”哪一项能离开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什么以教学为天职的教师,在其职称评审的政策中,却忽略教学的重要性?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科研获奖”,却不见得有“进一步强化教学获奖”的踪影。事实上,教学获奖是教师本职工作优劣的一个评判标准。在教师评审打分中,各种层次的教学奖可以根据其级别折合为分数,为教师职称评定增加砝码,对于教学特别突出的教师,可以实行破格晋升。但现实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就好比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引广大教师把工作重心倾向科研,对于教学任务只须敷衍和应付。现在,高校普遍存在着忽视教学的思潮,有一部分教师是一本教材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知识已是烂熟于心,教学是老生常谈,写教案、备课、批改作业全省了。“做课题,搞科研”则成了重中之重。某些高校对于工科教师科研任务规定得很重,科研任务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使部分科研能力不强的教师疲于奔命。甚至因为要完成科研任务而挤占了教学上应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学质量开始下滑。特别是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少,科研能力尚弱,如果在他们刚刚步入讲台的时候就要担心科研任务,往往教学就要受到影响和牵连,最终导致教学不过关。

在这里应该强调的一点是:不是否定高校教师搞科研,而是高校应该搞科研,但对教师则应实行校内分工,因人而异。大部分人以教学为主,少数人以科研为主,也可教学、科研轮流进行。

我国有人将高校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双优型、双差型四类。这种分发不一定正确,但至少可以说明教学与科研能力能否完整地统一于同一个体身上,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评职称时,如只有统一标准而不能照顾差别,势必严重挫伤一部分教师特别是教学型教师的积极性。

此外,某些教师的科研成果差些,还与他们所教学科有关,或者说是学科特点影响了他们的科研成就。一般而言,应用学科较基础学科、社会学科较自然学科出成果相对容易些。解决办法是:评职称时,对从事基础学科教学的教师,科研成果不宜作过高的要求或限制太严,不一定要求有创见。如编写出有特色的教材,有关教学法的文章均可作为评职称依据。

另外,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往往重科研数量而不重质量,表现为只注重论文的篇数和发表级别的高低,而缺乏质量观念、精品意识。实际上,发表文章级别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课题意义的大小、成果质量的高低。何况课题的获得、论文的发表离不开各种复杂的背景、关系。还应将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教学艺术水平列入学术水平范畴。

因为学科专业水平并不等同于学术水平,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送交评审的科研成果中,应有教学法、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要求。

导向之二:整个职称评审政策调整主要针对教学人员一般说来,高校内的教职工除专任教师、教辅人员、科研人员外,还有各级行政人员和后勤人员,其中《差异网·》教师人数占总教职工人数的比例一般不足50%。但整个职称政策调整主要针对教学人员,至于校内其他教职工的评审标准则基本不变。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学校对教师系列的职工是高标准和严要求,而对其他在职人员则是低标准和松要求,而且整个调整过程中,最高学历要求和外语水平只适用于教师。其他人员则不适用最新学历规定。由此可见,对于教师和其他人员的职称晋升实行的是明显的双重标准。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然要求更高、标准更严。如果只因教师要传授知识给学生,就必须站在时代的最前沿,那么作为高校内其他培育学生的岗位,作为高校服务师生的其他行政、后勤人员不也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专业水准吗?现在,追求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已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他们更期盼能在校园内接受到全方位的教育与服务。如果只对讲台上的教师进行要求,而对其他教职工听之任之,这违反了公平和统一的原则。设想一所高校由三流的行政和管理人员来管理一流的教师,怎能保证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又怎能培育出一流的学生?为了提升学校的实力,我们不仅要求教师要站在学术和教学的最前沿,而且我们也期盼行政管理人员能站在专业管理水平的至高点上,同时也希望后勤人员能提供最专业、最优质的后勤保障。仔细思量,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全国高校普通存在着这种一谈到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首先针对教师的默契。

这实际上是一种“官本位”的思想。难怪有人感叹:除了学生,教师是高校内真正的弱势群体。

导向之三: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唯学历论教师评审中的唯学历论是近年来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向。以某一高校为例,新评审条件规定“除少数专业外,1962年12月3lEt以后出生的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1968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晋升副高级职称,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这就意味着现年小于44岁的副教授和现年小于38岁的讲师为了一纸博士学位而必须重进课堂,寒窗苦读,否则其职称就只能终身停滞不前。可想而知,在职称和学历的双重挤压之下,许多已过不惑之年而学历仍只是本科的教师们将会面临着极大的精神压力。众所周知,前几年,本科学历的教授的俯拾皆是,而如今留校执教的助教原则上只考虑博士生。这也难怪现在人们重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设想如果此职称评审的调整从重点大学推广到全国,往Et的大学校园里该会增加几多白发硕士和银发博士。

伴随着教师职称评审中学历要求的水涨船高,高校在职教师掀起了一股盲目的读书进修热。一部分理工科专业教师为了尽早拿到更高的文凭,不惜放弃自身的专业另换一门文科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究其原因,并非对新专业感兴趣,而是理工科专业的博士学位不仅难考难读,而且学习年限又长于一般的文科专业。

在职称评审的学历高压之下,他们只好改弦易辙,选择一门专业性不强的软学科以保文凭速成。这样无形中又助长了文凭的泡沫,扩展了唯学历论的怪圈。

虽然职称评审政策的调整正在探讨之中,但实际上,唯学历论的不良风气已开始在高校外越刮越猛,甚至有些地区已进入学历高消费的时代,一纸高文凭成了就业市场上的一块敲门金砖。

二、高校职称评审政策将给高校带来新的动荡

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进入了其发展的最好时期,高校教师们终于可以学有用武之地,发挥才智、报效祖国,但此时过于严苛的教师职称评审条件无疑会给高校带来新的动荡。

重科研轻教学的职称评审倾向犹如一把双刃剑,虽能保证教师科研任务的完成,但却以牺牲教学质量作为惨痛代价。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生命线。如果高校片命追求科研量,使教学退居次要位置,无疑是本末倒置。虽说科研活动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这是以兼顾科研与教学为首要前提。在不冲击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科研水平的提高确实能为教学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避免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但若是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则易滑入降低教学质量的流弊。每位教师的工作精力是有限的,工作时间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延长,如果教师为了职称的顺利晋升而偏重科研,无疑就会放松对教学质量的严格要求,减少对教学的投入。

另外,重科研轻教学的职称评审倾向致使一部分教师不注重教学,而是不择手段地去“弄”科研。有些教师东拼西凑抄出自己所谓的科研论文;有些教师不惜花高价请高人为自己写文章;更为可笑的是,有些教师投机取巧,同1篇文章可以被不同人使用评同样的职称。公务员之家

重学历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会给教师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本来教师属繁重的脑力劳动者,如果校方非但不能提供舒解本身的工作压力的有效渠道,反而在业已不堪重负的教师身上新增职称评审的负担,这无疑会给高校教师疲于奔命、心力交瘁。近年来有关中青年知识分子“过劳死”的报道多了起来,而这实际上是知识分子心理压力过大的一个侧影。从压力大小与绩效水平高低之间的关系来看,过高的心理压力反而不利于个人绩效的发挥。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绩效水平,压力只能保持在中等状态,否则就会抑制教师的潜力发挥,严重时导致教师终日焦虑,效率低下。

过高的职称评审标准,可能又一次引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当教师无法正面接受过高心理压力时,就会采取逃避压力——跳槽的办法,即引起高校教师人才的外流。尽管近几年高校教师待遇有所提高,但教师大多不满足于低层次的物质享受,而是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如果高校“唯科研和学历是瞻”的偏好使教师无法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乐趣和成就感,那么很多教师就会选择到社会上去重新就业和重新定位,而实际上这是稀缺的高级教育人才的一种流失。据统计,高校中优秀人才大多流向外企和商界,除了经济上的考虑外,这主要是因为外企“轻学历,重能力”的灵活的用人制度能给他们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广阔空间。在人才流动日益普遍的今天,高校教师的外流,尤其应引起有关人事部门的高度警觉。

“大学也,谓有大师者也”。一所高校必须有著名的学者或大师,才能吸引莘莘学子。为了大学的将来,高校应该更加关注教师,应该创造更宽松、更人性化的治学环境,激励他们勇攀科学高峰。

参考文献:

[1]、袁祖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透视及纠偏。汕头大学学报

[2]、钱里群。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2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学历/学位条件:

已获得硕士学位。

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录取前必须取得硕士学位)。

凡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外取得学历/学位者,须于报名时向我办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可接受传真)。我校不受理海外留学未毕业者的报名材料。

在读研究生于2014年夏季应届毕业者,可凭所在高校研究生院出具的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证明报考,否则不能报考。

3、有两位以上与所报考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 (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推荐。

4、除导师明确规定以外,不限制考生跨专业报考,但在报考前应征得所报考的导师同意。

二、学习年限:

我校博士研究生均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有工作单位的考生,读博期间可与工作单位保持人事工作关系,但在培养期内必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我校不招收业余制博士生班。定向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4年(允许3年毕业),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学习年限之外属于延期阶段,定向博士生不超过6年,非定向博士生不超过5年。

三、学费与奖助学金:

2014年全国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我校的研究生学费标准及奖助学金体系正在制定中,确定后将在研究生院、学生处网站上公布。

四、报名办法:

(一)报考须知:

1、报考前请认真阅读我校招生简章中的报考条件,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造成报名无效我校概不承担责任:①不符合我校报考条件;②所提供的信息不真实。

2、报考类别包括以下两种类型,请正确选择:

①非定向:录取后没有保持人事关系的正式工作单位,读博期间个人人事档案及户口(户口是否转入自愿)转入我校,毕业后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就业。

②定向:录取后仍与本人所在工作单位保持人事工作关系,读博期间个人人事档案及户口不转我校,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工作。

(二)报名流程:

报名日期:2013年11月20日——2013年12月20日。

2

1、网上报名并寄送材料:

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登录北外研究生院网站 “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http://graduate.上填报信息,并提交以下材料:

(1)《2014年博士生报名登记表》(在报名系统中填报信息后,在系统中生成、打印本表,报考定向博士研究生的考生需由本人所在工作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在表中相应位置签署“同意报考全日制脱产博士研究生”的意见,并签字盖章);

(2)《专家推荐书》(两份,需推荐人亲笔签名,推荐书内容可以打印);

(3)《体格检查表》(按要求在“二甲”以上医院体检完成;或六个月以内的体检报告原件);

(4)外语(第一外语)等级证书复印件;

(5) 硕士生成绩单复印件;

(6) 所报考研究方向的研究计划书(无固定格式要求);

(7) 、论著的复印件(封面、版权页、目录和正文);

(8) 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双面打印;应届生提交论文初稿);

(9) 往届生需另提交: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以及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书复印件(评阅/评议书及成绩单两项可从本人人事档案、或研究生毕业院校档案馆复印,之后加盖档案部门或研究生毕业院校研究生院/部/处公章);

(10)凡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外取得学历/学位者,须于报名时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

注:A 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博士生入学前补交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以及硕士论文答辩决议书或论文评议书复印件(要求加盖毕业学校研究生院或存档部门公章),否则将不能取得博士生入学资格。

B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计划”的考生随报名材料须一同寄/送所在省级教育厅民教处提供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计划”考生资格登记表。

上述材料整理齐全并按顺序装订后(不需封面及目录),于2013年12月20日前寄/送至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逾期不再受理。全部申请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

现场接收报考材料时间:2013年11月20—12月20日(周一至周五 上午8:00—11:30,下午2:00—5:00)(节假日除外),其他时间不予受理。

2、2014年3月1日—14日,考生登录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通过资格审查者,在网报系统上打印《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博士生入学考试准考证》。

3、资格审查:

时间:2014年3月14日下午14:00—17:00

地点:北外东院办公楼209会议室

3

资格审查内容:身份及学位学历证明(身份证原件;应届生:学生证原件;往届生:硕士毕业证及学位证书原件;海外留学毕业生须同时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学位认证书原件);现场缴纳报名考试费三百元;在通过资格审核者的准考证上盖章。

4、联系方式: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北外东院办公楼303A室)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

收件人: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100089

咨询电话:010-88816246 传真:010-88816244

网址:graduate.

五、考试:

1、初试(笔试)时间及地点:2014年3月15日—3月1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区逸夫楼。

2、科目安排:3月15日上午:外国语/第二外语;

3月15日下午:专业科目1;

3月16日上午:专业科目2。

3、复试(面试):3月16日下午。2014年3月初在研究生院网站公布具体时间、地点安排。个别院系、导师需择期复试者,笔试之后另行通知复试安排。

六、录取:

我校对考生参加笔试和面试后的总成绩综合考量,择优录取,录取名单经学校审批、上报市招办、教育部审核批准。考试成绩及录取结果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研究生招生考试成绩查询”系统上查询。

七、其它:

1、研招办不提供导师联系方式。

2、我校不提供往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对研究方向、参考书目等内容有疑问者,请自行与院系、导师联系。

3、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博士学历论文3

关键词:高校教师:高级职称晋升;科研绩效;统计分析

近20年来,高校教师科研绩效与职称晋升紧密相关,无论国外的“publishorperish”[1-2],还是国内“非升即走”[3]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教师选择“学术蛋炒饭”来增加量[4],国外最新社会学系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2015-2017年间新晋教授与副教授平均出版物分别是篇/人与篇/人,而在1991-1993年间此数据仅为篇/人与篇/人[5]。数据结果表明,现在获得高校高级职称晋升需要更多科研成果支撑。而国内针对管理学界论文数量与质量、职称晋升需求与科研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至今未有,基于此,该研究选取1998-2018年期间,20所国内“一流”高校中获得职称晋升的308名教授及314名副教授为研究对象,通过学校官网、中国知网及其他外文数据库等途径搜集他们近20年的量、项目申报量、著作出版量、晋升“差距年”及论文合著者等信息,深入探讨是否存在伴随时间推移高级职称晋升与科研绩效之间的倍增关系?相比于20年前,高校青年教师需要完成多少科研绩效才能够获得高级职称晋升?20年的量、项目申报量等的变化趋势给这种关系带来什么影响?以期刻画出高校教师高级职称晋升的规律,从而为引领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样本选择

首先综合近10年来管理类专业排名,选取20所国内一流管理类专业院校作为研究对象,例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其次从20所高校的官方网站管理学院系师资队伍中找出现任教授与副教授人员,收集并整理出1998-2018阶段内每年获取教授及副教授职称晋升的人员数量,剔除不在此区间晋升以及不能明确晋升年份的教师人员,最终确定308名新晋教授、314名新晋副教授;最后通过调查对象所在院校官方简历、中国知网及其他外文数据收集并整理出他们从博士毕业至晋升为副教授、从副教授至晋升为教授期间量、项目申报量等其他科研成果数量。依据在线简历信息输出这些教授与副教授人员的姓名、性别、博士毕业年份/院校、晋升教授/副教授年份、博士毕业至晋升为副教授的时间差、副教授至晋升为教授的时间差等信息,整理构建出统计分析的基础数据。

二、科研绩效统计标准

教授的科研绩效,指他们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例某高校教师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并在2010年晋升为教授,则需要统计该教师在2003-2010期间的科研成果。同时由于滞后问题,在此将教师官网简历中已列出被期刊接受但未见刊的论文也算作有效论文,副教授同此处理。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只有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才算作该教师的有效论文量,该标准适用于国内外所有文章。同时为使统计结果更有利于分析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压力,在此按照期刊级别将论文分为四类,分别为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国际一流期刊论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及其他类论文;项目则分为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重大及重点项目、国家面上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其他类项目四类。针对高校教师参加的各种学术会议论文,以及其他公开发表的博客文章、新闻通讯、未发表的手稿、书评、社论等都不计入有效论文量中。

三、结果分析

(一)论文级别分析。如图1(a)(b)展示,314名新晋副教授从博士毕业至晋升为副教授期间、308名新晋教授从副教授至晋升为教授期间,论文类型分布随时间推移的变化情况:随时间推移,职称晋升所需发表的不同级别论文量均在逐步增加。(三)著作分析。如图3(a)(b)所示,总体上新晋教授平均著作量高于副教授,但二者平均著作量趋势相似,即在20年前著作量整体较高,并均在2001-2003期间达到峰值,分别为本/人、本/人,之后均普遍下降。对于新晋教授来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2016-2018年间的平均著作量仅为本/人,相比于1998-2000年间下降了%,而新晋副教授在2010年后经历一个增长期后基本保持不变。著作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高级职称晋升及其他评审标准中,著作出版物相对于量不是“硬性指标”,导致该“非标识性”科研产出成果较少;其次新晋教授平均著作量的大幅下降还与“已获教授职称”有关,教授职称已是高校职称的“塔尖”,许多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热情与科研精神在获教授职称晋升后开始减退。图3(a):按年份分列新晋副教授平均著作量图3(b):按年份分列新晋教授平均著作量(四)“差距年”分析。为更加全面量化高校高级职称晋升难度,在此引入“差距年”分析。所谓“差距年”,指在博士毕业至晋升为副教授、副教授至晋升为教授之间的年份时间差。1.副教授职称晋升中“差距年”分析。为更直观分析近20年来管理学科中副教授职称晋升“差距年”状况,在此分别选取20年前后获得晋升的23、43位新晋副教授发现:近20年来,伴随高级职称晋升难度加大,高校教师从博士毕业到副教授职称晋升的“差距年”越来越长。通过图4(a)(b)近20年对比,在1998-2000期间,存在57%的副教授在晋升之后才获博士学位;其次在博士毕业1-3及4-6年内获得副教授晋升占比分别为35%、8%。相比于20年前,近几年获高级职称晋升的高校教师群体中不存在负值“差距年”,说明目前获副教授职称晋升前提是必须拥有博士学历,直接反映职称晋升对于学历硬性标准的更高要求;同时对比发现,现在职称晋升“差距年”主要集中在1-9年,相比于20年前的1-3年以及“负差距”来说,晋升“差距年”在增大,意味晋升难度加大,晋升考核更加严格及需要更多科研成果支撑。2.教授职称晋升中“差距年”分析。同理,我们选取15位在1998-2000年期间及50位2016-2018年期间共65位新晋教授,相比于副教授,新晋教授“差距年”跨度更长且所占比重更大,均主要集中在4-9年,变化趋势不明显。(五)论文合著者分析。1.副教授论文合著者分析。图6(a)(b)展示1998-2000期间及2016-2018期间,新晋副教授不同合著者数量下论文占比情况,可看出20年前后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量大致相同(现在的人/篇与之前的人/篇相比)。2.教授论文合著者分析。新晋教授论文合著者在20年进程中变化趋势不如副教授明显,不同合著者数量下论文分布较为平均。但相比于20年前,2016-2018期间获晋升的教授发表的文章往往有更多合著者(平均值从人/篇增加到人/篇),同时只有一位作者的论文比例从35%下降至21%。表示伴随时间推移,高校教师协作与互动性增加的同时也带动论文总量增加,即协作带来更高论文产出。

四、结论与建议

博士学历论文4

一般情况下有是三种结果:

第一种论文审稿通知是录用。论文被录用了的话,杂志社会发送录用通知给作者,如果期刊有审稿费,作者需要缴纳相关的费用,然后就是见刊。

第二种论文审稿通知是退稿修改,大修或者是小修。如果是退稿需要进行修改的话,作者一定要按照审稿人所给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千万不要马虎不在意,这是决定论文能否顺利发表的关键因素。

第三种论文审稿通知是拒稿。被拒稿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稿件质量差、类似的稿件很多,论文不符合期刊的范围、一稿多投、缺乏原创性等原因。

当然,除了论文本身的问题之外还有某些重要因素也会影响期刊的决定,比如说以下几种情况:

①投稿量:越好的期刊投稿量就越大,被拒绝的的论文数量肯定也就越多,就算是高质量的论文也有可能被拒稿。

②期刊主题:期刊编辑可能会在特定的时间选择符合期刊主题的论文,因此不符合的会被直接拒稿。

③多篇同一主题:如果有很多篇同样主题的论文,期刊编辑当然是进行对比选择最好的那1篇。

想要投稿核心期刊,首先政治立场要正确。这个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就不再过多阐述了。学历和资历要求,主要就是什么学历要具备多长时间的本专业研究年限等。

现如今单位评高级职称,或者硕士毕业,博士生毕业都是需要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大家也都知道核心期刊难度较大,对于论文的质量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要求论文的原创度,所以对论文重复率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为了防止学术论文造假,学术不端等行为。地域的不同,期刊的不同对于出重率也略有差异,在投稿前对论文的是很有必要的,提醒大家想要投稿核心期刊论文一定要坚持原创,不要抄袭。

最关键的还是期刊的选择,很多假刊、套刊出现,这时作者要特别注意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期刊。很多作者就是因为期刊的选择不当导致论文不能发表。尤其是对于需要评职称的人员来说,是职称评定重要的审核标准,所以说作者在选择期刊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

首先编辑需要向作者了解基本的情况,包括论文的研究方向、有没有预期投稿的期刊、投稿什么级别期刊、评什么级别职称等。

其次,再由编审老师根据以上所了解的情况综合研判,并筛选1-3本合适的期刊供作者进行选择。

第三、作者在推荐的期刊当中选定了期刊,为了确保能用,作者可以向负责部门核实是否是认可期刊。

23 596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