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通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第一篇】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高校肩负着为祖国和社会培养、输送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传承经典文化、开展国际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等教育教学责任,只有把握好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肩负起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保证党和国家、民族的事业后继有人,保证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实现预期的社会价值,保证党和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实现人民幸福、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贡献。

一、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确立的党的宗旨和原则。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正是坚持了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党、我们国家才一步步走到了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今天。得益于这一以贯之的党的法宝和经验,高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就必然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之本。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着力点,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培养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者、维护者、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一定是首先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说,尤其是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理论功底,这是确保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基本保证。要在学校巩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为社会贡献所学的求学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传播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精神,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在课堂内外,运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大力弘扬社会新风尚和时代主旋律,传播积极有益、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要积极吸收先进社会思想中的可供参考的部分,用改造、融合、利用的方式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吸引和凝聚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利用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生国情,以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持之以恒地促进校园环境的团结、稳定、和谐,培育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阳光心理,通过专职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公平竞争、竞相争先的学习氛围。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纯正的校风和严谨求学的学风,使高校成为风清气正的人才输送基地。

二、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服务

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要牢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领导下的坚强阵地。”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首先一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在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的人生成长和职业生涯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培育和弘P中国共产党的优良思想和传统美德,培养广大师生对道路、制度、理论的坚定信念,积极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的党委要保证高校办学方向的正确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党建的体制机制,改进党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党要用辛勤工作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真理的力量,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创业史的伟大,让更多的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向党看齐,向党的先进集体和先进模范学习,团结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所学所长。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中国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来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必然性和科学性,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积极的担当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既要抱负远大,又要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增长本领。还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发展党员队伍的工作,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公开,遵守党员发展流程,加强党员培养和考察的流程,严格优化党内生活管理,使每一个党政干部、教师党员、学生党员都切实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三、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明确了我国高校所处的历史方位、要承担的职责使命和时展的新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和体制实现相互衔接、协同配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进步性和现实针对性,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意义重大。深入研究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问题,自觉用的系列讲话精神指导研究工作,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就要明确办校目标和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等是否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焦点和矛盾,是否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着力点和攻坚区,增强创新理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创新制度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来检测制度话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迫切想要提升思想政治水平的需求。优化学科、教材体系,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内核。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举办形式丰富、内容健康、精神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便捷和高效使工作活泼有趣起来,推动传统的工作优势和高新信息技术的融合,增强时代感、鲜活感和吸引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师队伍建设,选拔任用要科学灵活,确保队伍后继有人。发挥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育人属性,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创新提供生动活力和持久的创造力。

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界地位和全球实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以培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工作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捍卫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理论法宝。十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全球发展战略,制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确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度融合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业的合作,高校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就要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更多的精英人才。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意识形态的课程设置上,要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摆在学科编排的重要位置,加强市场经济的创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各种知识所学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事业上,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学院部门灵活协调的工作格局。在高校朱姐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党委、党组书记要多同学生接触,多做工作报告,回答学生迫切关注和困惑的意识形态问题。高校意识形态科研学者要多交流鼓励,多学术探讨,多听真听同事之间彼此的意见,为高校意R形态工作提供更多有见解、有创新的学术理论。高校必须坚持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进行供给侧架构性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结构调整,矫正教育要素配置不平衡,扩大高校在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有效权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邓晖,姚晓丹,陈鹏。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指明方向[N].光明日报,2016-12-09.

[2]朱继东。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学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党政研究,2017,2.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第二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公共关系;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作为社会组成的每一部分都需要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高校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

和谐校园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要求学校内部各种关系融洽和谐。而高校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若充分应用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传播等功能,发挥其作用,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公共关系是指以学校为主题,有计划的运用传播手段,使学校和公众之间相互了解和支持,创造最佳教育环境,达成共同追求的教育目标,提高学校形象和声誉的一种社会活动。[1]学校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维持和发展学校与内部公众之间关系的总体协调,确保学校的方针政策能够顺利贯彻,并通过完成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任务,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提高学校的美誉度。显然,学校公共关系的这种价值追求与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是完全相契合的。可以说建设和谐校园是我国高校公共关系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而学校内部公共关系对于调动学校内部的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内部公共关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师生关系疏远;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社会地位有待提高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没有形成良好的高校内部公共关系。具体来看,高校内部还存在公关主体自身认识不足、传播沟通渠道不畅等严重问题。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任何制度的设计,政策调整都需要内部公众的参与,需要内部公众的理解和接受。作为高等学校必须了解内部公众的意图和愿望,并据此制定政策和开展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策略技巧,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沟通,以引起师生的注意和兴趣,获得师生的认同和积极参与,使学校的方针政策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只有公众心悦诚服,自觉配合遵守,才能真正发挥其化解矛盾、协调学校内部关系的作用。我们必须在研究我国高校实情的基础上及时地对比较成熟的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进行吸收、创新,积极开展高校内部公共关系活动,建设和谐校园。

树立并强化公关意识

高校内部公共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学人员、后勤保障、教学辅助机构等。作为高校内部公共关系的主体,存在认识方面的不足,如教育管理者监管不够,教学人员对教学的重要性及如何搞好教学认识不到位,学校后勤保障跟不上,教学辅助机构服务意识差等。为此从学校领导者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必须树立和强化公关意识。

首先,学校领导者应增强公共关系意识。学校领导者公关意识至关重要,这是由其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学校领导者的工作着重于宏观规划和综合决策,协调人际群体关系,以及选择使用和培养人才,从而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学校管理的社会效益。因此,学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应增强公共关系意识,善于协调公共关系。身正能够为良好的公共关系创造前提。学校领导都应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思想,用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领导者应在言行、情绪、权利行使等方面始终作内外公众的楷模;正确处理与下级的关系,这是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领导者应当准确了解下级,把握其思想动态,实现上下级的心理融合,激发下级的潜能。由以学校为中心,转变到以师生为中心;由教育管理者单独管理,转向全校上下共同管理。学校领导者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在学校中的角色地位,增加与内部公众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双方关系的协调平衡。

其次,实行高校内部“全员公关”。公共关系工作不仅仅是学校专职部门的任务,它渗透在各具体职能中,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都来做公共关系工作。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是加强和改善学校公关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素质,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清除腐败现象,纠正不正之风,要在学校工作人员中树立起全员公关的意识,明确自己的言行代表着学校的意志和倾向, 自己的形象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做到言行一致,人人公关,时时公关,处处公关[2]。工作人员不仅自觉地向内部公众宣传学校的政策,而且切实地以自己的行为来实践全心全意服务师生的宗旨。教育管理者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监管,教学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后勤保障部门及时的解决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困难,教学辅助机构应当提高为全体师生服务的质量,从而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创造优质的内部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为师生多办实事

要像企业公关一样牢固树立“公众至上,以民为本”的公仆意识,满腔热情,提供优质服务。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第三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5-0065-04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成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好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维护民办高校的和谐稳定,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对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拟立足现实实践,就当前如何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等问题,略作探讨。

一、深刻认识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稿修正案)明确指出:“民办学校中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的建设”,这为在民办高校建立党组织、开展党内活动的合法性提供了法律依?。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民办高校要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创新党组织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切实发挥好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这为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提供了法规依据。[1]其中,政治核心意味着学校党组织在民办高校必须置于一个十分关键的地位,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这不仅根源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这一客观现实,而且是由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所决定的,同时更是民办高校事业发展的现实所需。政治核心作用就是要强调民办高校党的工作要通过思想教育、政治决定等形式来发挥作用,并渗透到学校各项具体工作之中。[2]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要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培养目标科学地回答了学校应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讲、不顾或者脱离、忽视、淡化我国民办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把社会主义大学与资本主义大学的建设目标混同起来,那就不可能在办学方向等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原则性的错误和偏差。保证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及其党组织的重要政治担当,无论是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各级党组织均责无旁贷。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建立党组织,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如此,才能确保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才能够保证民办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民办高校特殊体制机制的客观要求。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相比,具有“三同、一不同”的特点。相同之处在于:一是都要着力于人才培养,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都要承担“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任务;二是都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通过教学过程达到育人成才的目标;三是都要参与行业和社会竞争,立足于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同之处在于“投资主体不同并由此带来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同”,公办高校由于投资主体是国家,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的地位是“法定”的,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民办高校由于办学的投资主体不是国家财政,而是投资方组成的董事会(理事会)领导的,因此民办高校的党组织不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实行的是“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主要作用是《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文件中规定的“政治核心作用”。这是由投资主体的不同,所带来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是符合民办高校发展实际需求的。

3.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等外部环境形势,在给民办高校办学带来机遇的同时,更是对民办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由于民办高校特殊的体制机制原因,学校内部不同群体的关系协调难度不一。民办高校既要处理好外部与内部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举办者与办学者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学校与教职员工的关系,以及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相对公办高校,情况更为复杂。如果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或阻碍民办高校事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些关系的处理上,由于利益诉求多且不一,自然而然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组织来承担。相比高校内部的其他政治组织,民办高校的党组织既有政治工作优势,又有组织优势,因此,这一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只能是民办高校的党组织。只有在民办高校建立党组织,并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才能妥善协调处理好各方关系及利益诉求,才能充分凝聚人心,激发力量,保障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4.民办高校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纵观我国民办高校,区域特征明显,东西部差异较大,数量和质量发展很不均衡。从单个学校来看,有的高校发展很好,有的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部分民办高校也曾兴起多种管理模式,但没有发挥好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高校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因此,民办高校办学实践证明,只有在民办高校建立党组织,并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打造以党的建设与治校办学高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扩大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保持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给民办高校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根本任务。首先,要牢牢把住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所谓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指在办学思想、办学制度、办学道路和办学目标等方面要体现社会主义特点,要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大学有根本区别。[4]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办学制度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二是在办学道路上,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立德树人各项工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之路;三是在办学目标上,坚持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5]其次,要严格督促学校依法按规办学。依法是指民办高校必须遵守《宪法》《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各级各类法律法规,依法办学治教,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按规是指民办高校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民办高校党组织要坚定政治立场,在涉及到学校办学方向、学校和谐稳定、德育教育问题、学校依法规范化办学、学生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有明确果断的政治决断,以维护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坚决避免出现违背党和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行为,造成学校不稳定事实以及在教师学生思想政治大是大非上的误导,保证学校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再次,要稳稳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化。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从巩固全国全党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意义上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6]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民办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巩固好这一阵地具有战略意义,关系到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贯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价值体现。首先要围绕中心促发展。高校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大学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最根本要求。因此,民办高校的党组织必须立足党和国家的要求,围绕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通过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等建设,巩固全校共识,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把学校的中心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到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当中、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最终促进民办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当好参谋促发展。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方方面面的统筹考虑,需要大家的建言献策。党的各级组织是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能够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拥有一支“平时能够看出来,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危难时刻能够豁出来”的党员队伍,这是民办高校党组织所具有的、能够为学校发展凝心聚力建言献策的独特组织优势。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助推学校事业的发展,关键就是要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员个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凝心聚力营造良好氛围,建言献策当好参谋。

3.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内在要求。一是保安全稳定,促和谐幸福。安全和谐稳定是高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前提基础,也是高校需要承担和应尽的社会责任。同时,社会的安全稳定,人民的幸福安康,这也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与理想追求。因此,民办高校党组织必须将保障安全稳定、维护校园和谐、促进师生幸福作为自身天然使命和重要政治任务。民办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将其转化为思想保证、制度保证、人才保证和群众保证等,并落实到具体举措和行动中,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师生共同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幸福校园。二是团结广大师生,共筑“三个共同体”。“三个共同体”指的是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是高校、职工、学生受利益驱使,为追求共有的统一的利益,并协调彼此间在具体利益上的矛盾而结成的一种责任权利相统一的利益群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高校和职工由于需要共创事业而走在一起,依靠共同理想、目标和事业维系双方的长久合作和永续发展的共同体,本质在于更好地引导双方共同担当社会责任,追求共建、共享、共赢,使学校利益和职工利益息息相关。

三、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的实践策略

基于上述任务要求,民办高校党组织要以“把方向、促发展、保稳定”为主要内容,积极探索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的实践策略。

1.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民办高校党组织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把好方向,这是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的前提。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民办高校党组织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加强价值引领,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成果来武装头脑并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笃信而深厚。要强化立德树人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教育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灵魂,立德树人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自觉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认定并牢固确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在灵魂深处扎根。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伟大工程,弘扬中华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强化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和价值追求。

2.主动承担办学治校的政治领导责任。民办高校党组织要主动承担对学校工作的政治领导,管大局,勤监督,这是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指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民办高校党组织要主动承担政治中心的主体责任,坚决保证和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执行,对民办高校董事会、理事会和校领导等依法行使职权进行政治领导和支持,参与决策、有效监督。要监督和引导学校遵法守规,支持学校决策机构依法行使职权,要主动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督促其规范管理,同时对领导干部、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遵守法纪进行监督,做好防腐反腐工作。要推进依法治校,依法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把党对高校的领导落实到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促进内涵发展的全过程,为建设现代化的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要全面参与学校办学工作,既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上全面提升水平。要做好党建的政治引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好学校学生会、共青团、工会等群众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做好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和支持校内民主党派合法合规开展活动,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领导。

3.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民办高校党组织要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这是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课堂是主要阵地,教育教学是主要途径,教师是主要群体。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不仅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因此,民办高校要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到位,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部分,并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以此来引领、规范教师言行。要通过落实“四个坚持”(即坚持价值引领、坚持师德为上、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进创新),在教师队伍中形成看齐创优当先锋的良好氛围,形成“忠诚、敬业、师表”的师德标准共识,助力教师成为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成长导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示范者。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第四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教育肩负着传授社会工作技能以及培养高校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工作,而高校学生进入社会所需的各种生存技能中,优良的品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主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提出的高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迫切需要在高校开展这样的工作。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围绕这24个字开展,在这24个字的引领下不断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引领高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未来接班人的要求。在引领过程中,首先要让高校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明白高校教育需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者也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只做表面,也不同于别的学科,它更注重的是受教育方的思想和意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所以,各高校必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努力为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人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是随着高校教育不断受到社会发展的重视,其工作的缺陷和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和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今后的实践奠定基础,如果只是注重了理论知识,就变成了真正的纸上谈兵。弘扬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让接受高等教育的高校大学生成为既有高文化水平,又有高品质价值观,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2]。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速度及其迅猛,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发展速度无法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并驾齐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明显与社会发展的实践脱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快速发展的新社会的实践活动不符,理论得不到实践,高校的社会职能无法实际,教育目标也无法达到。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教育内容

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出现偏差,无法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建设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或忽视其作用。对于上级领导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敷衍了事,简单进行教育形式,无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贯彻实施,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到位导致许多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出现偏差,有些大学生在社会消极方面的影响下得不到正确引导,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没有信仰、没有远大抱负,有的甚至为了自身利益做出违法行为。近几年,社会媒体曝出的校园犯罪案例逐年递增,犯罪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我国正步入国际化的轨道,高校教育免不了受到国际上一些外来思想意识的碰撞,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应该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遇到能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认同的思想意识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但是一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的思想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与者一定要谨慎。善于发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正确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顺利开展[3]。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大学生,因为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的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重中之重。按照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能有效带动高校的教育发展。作为高校课堂中的灵魂人物,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背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调动课堂氛围,让枯燥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当中

校园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意识理念,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相当于给高校学生创建了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环境。校园文化的内容相当广泛,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更多的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更能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社团活动,高校学生自愿组织、自愿参加社团活动,体现出社团活动的开放性和趣味性,这样的组织能让参与者实现自我锻炼和自我教育,能有效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高校社团管理者可以利用社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趣味性实践活动。例如:以中国传统节日或者历史纪念日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参加,使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深入理解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的来历,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忘历史,分清黑白。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进一步使高校大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4]。

(三)利用新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高校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生活接触到各种新鲜事物,所以他们对教师的授课手法以及课堂环境提出更高要求。面对这样的现状,高校教育者首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的喜好,根据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征来制定课程,使大学生更易于接受课程内容。另外,教师也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设计一套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课件中加入更多的影像、音频、动画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抽象的教学内容以更形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易于学生接受。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离不开社会实践,面对一批即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学生,学校更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由感受思考而产生的理念,最后才成为行动[5]。如果不能与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成为理论。各高校需要建立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实践活动结束提交活动心得,更直接的发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今后课程的安排和教育方向的确定。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更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并且工作的开展和实现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所以需要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在高等教育成为教育改革重要环节的同时,更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教育当中,才能实现高校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性人才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探析[J].教育观察,2015,4(25):10-11.

[2]刘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12):101-103.

[3]张冬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7(3):51-53.

[4]张桂芳。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外企业文化,2014,11(12):22-23.

23 567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