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征文【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征文【精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征文【第一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究竟该如何提升自己,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让深度学习贯穿于在我们生命的每一时刻。特别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奠基。当今时代是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科学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学习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过去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桶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教育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输入给学生,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所以每一个教师必须更新理念,孜孜不倦地深度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以“活水”浸润孩子的人生,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深度阅读,做一个学习的输入者

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基尔凯戈尔认为:个体高于普遍。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绝不可能纳入其他任何一个普遍的存在。“应该把自己安放在个人的主观性之内,关心人的内在性”[1]。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不断更新学习知识的个体,打破传统的思维,从内到外积极地主动学习,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得到迅速提升!个体高于普遍才能成为可能。记得在今年暑假,7月14——7月20日,我参加了新教育在四川成都深度共读营,共读期间,我的大脑每天都在高速运转着,现场的学习氛围点燃了每一个参与者的学习的热情!无论是台上的领读者,还是解读者;无论是台下的教师,还是周围服务的志愿者,都以百分之百的热情卷入了这次共读活动!每天,无论是共读课堂,还是课后;无论是饭后茶余,还是晚上休息前,每一个人讨论的话题依然离不开“存着者”与“存在”、“新手与专家”等共读的话题。无论是大家针对郝老师提出问题的思辨,还是他的步步追问,无不体现了大家对学习的深度参与,没有哪一个培训活动能给我带来深层次的震撼!当我们抱怨自己每天的工作太苦太累的时候,大家可能不曾想到:深度共读意味着什么?六天的共读每天六小时,解读者仅一人——苏州大学教育学博士郝晓东老师!他就是一个铁人么?不,不是!如果不曾亲身经历过,就很难想象!他究竟是靠着什么样的信念无怨无悔地站在自己的讲堂,毫无报酬地每天给我们解读哲学的奥秘?我思故我在,郝晓东老师用哲学的视角,信手拈来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现象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释枯燥乏味的哲学理论,让我们从懵懂无知的哲学的学困生,一步步变成了一个理性的思考者,让思与诗伴随着我们的人生!

新教育研究学习中心主任、著名的教育学博士李镇西教授,也在百忙之中在17日下午活动尾声赶赴活动现场,带给我们意外地惊喜!

两位知名新教育博士与我们同框,现场顿时欢声雷动!李镇西老师即兴给我们读书活动提出了几点希望!这才是我们新教育人不懈地追求的信仰——拥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朝向!

郝晓东老师靠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我们一起追寻着自己的教育梦想,散发着现场独特的魅力!每一个参与者,在郝老师这位指月之手的引领下,不是录入文字的机器,而是深入思考,把哲学理论融入我们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断反思我们已有的工作经验,让知识不断重构,在专业共同体中,深度参与,做一个理性的知识的输入者,并不断地进行知识重新构建,这必将给我们教师的专业化提升带来一次次质的飞跃!

三、知行合一,理论指导工作实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是一盏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向着那明亮的地方砥砺前行!这次共读,让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我们不断要利用我们自身的元认知,思考教育的本质和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坚定自己的信仰,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靠我们所有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活出来”,绽放自己精彩!著名的哲学大师杜威认为,“相信在人类经验的所有部分中,一切事物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思想本身只是完全生物学上的人,为了应付环境而进行的踌躇不决、搜寻摸索的努力!”[2]所以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必须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利用专业知识,不断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让自己“活出来”!此次深度学习,让我更加渴求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我在2021年春季有幸加入了新网师。加入新网师以来,除了认真努力完成新网师规定的课程预习作业和过关作业之外,我每天坚持打卡,每天撰写读书笔记,每天撰写不少于15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雷打不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21春学期,我在新网师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学习中,在来自全国将近五百人的课程学习共同体中我获得第16名的好成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2021年秋学期,我被《缔造完美教室课程》组,聘为课程综述的撰稿人,两次作业优秀,第一次优秀者仅两人,第二次作业四人,而我的作业还被选中在新网师课程第六讲线上分绿色作文网享(仅两人)。承担新网师“双减”家长调查的九个家长问题的第三个问题解决的撰稿人,文章在新网师教育公众号好发布,我知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是因为自己的坚持,才有自己满满的收获!在成都共读活动中,我有幸被选中做一天的课程综述,工作组要求在第二天下午六点前完成,而我自己本身也有“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而这样的机会仅仅只有四人!这意味着我的学习能力被新教育学习中心的高度认可!我不负使命,第二天准时交稿,课程综述也赢得全国各地参会老师的认可!迄今为止,我已经在新网师公众号发布文章十余篇。

我们要不断用哲学理论联系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我们要学会不断和自我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让知识不断浸润我们的生命,让教育的本质不断得到显现。新教育就是要回到源头,像孔子一样当老师,理论联系实际。成为一个老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成为教育的启发者,当一个工具被公式化的时候,容易让一个人身心分解、职业倦怠,所以容易产生不幸福的想法,我们身心工作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不能仅仅做一个教书匠,更要成做好学生的榜样,让自我的价值得到自我实现,这才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本质所在!

四、不断思考,彰显生命的真实存在

学习意味着成长,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思想说再见,每一个教育人都要坚定自己的信仰——拥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须不断地学会舍弃,放开自己!对当下自己的教育生活做一种选择,不能左右逢源,否则我们就会陷入极端痛苦的深渊。所以,每一个人每天都会面临着选择,为当下选择,既然成为一个新教育人,就应该活出自己生活该有的样子吧!选择了新教育,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思考,不断彰显自己生命的存在,专业化的学习会给我们练就了一双翅膀,让我们在不断地重新选择,活出来教育者应有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向着专家的方向迈进!所谓专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要有自己的领域,有一项是自己最擅长的;2。长期地坚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3。强大自己。让教育成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存在!在当下,大部分高手都需要有财力、人力的支持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研究实践更有挑战性的课题和项目,不被认可的高手由于缺少了资源的支持丧失了提升卓越水平的机会,即使你有某个领域内的高水平,由于不被人知道,就无法向高手和专家汇聚,因而也就无法提升社会的效率和效益,失去了再提升和发展的机会,这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同时,让别人认可也是高手自己的责任!因为每个人都有责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有追求的人需要主动地“让别人知道你”。你的厉害要让人知道!你必须主动做工作展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躺在自己的“舒适区”停滞不前,通过持续不断地工作来赢得大家的认可,建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这对自己和社会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五、笔耕不辍,做一个理性的输出者

只有干活才能成为高手,但是真正的长进在干活后,好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活干得不少长进却不大?“其实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好多人看起来忙忙碌碌,但是仅有少数人才真的下功夫在自己所研究的工作上,并为了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而深入思考。”[3]“虽然参与实践本身可以提高个人的水平,但毕竟这种提升是有限的,真正的提升是在完成任务后,是否有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4]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和锤炼,将个人的经验理论化,成为未来可以复用的模式、框架等,并可以指导他人的工作实践。而那些成为操作工的个人就是欠缺了让自己的实践转化为理论,欠缺思考总结和提升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要不仅要能解决问题,还要能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主动发现问题,着手解决和优化问题。总结提炼是所有成就中最核心的问题,除了总结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提炼和提升自己!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在学生的课堂内外,还是校园内外;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如果遇到问题,我们不仅要有积极快速地反应能力,及时解决好问题,更要在解决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提升自己,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形成理论体系,笔耕不辍,做一个理性的输出者,让这些理论及时化作前进的动力,让教育“活出来”。这样的写作在这次成都共读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这场共读盛宴,瞬间在朋友圈刷屏了!不仅如此,共读随笔形式多样:有美篇的、有简书的,还有今日头条的……其中,冯春柳老师用诗意来表达自己的共鸣,李苑桃老师的共读随笔持续在“今日头条”发布,成了读者心中的“网红”!同时,还有更多的精彩依然继续,成了新网师新教育学习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随着师德师风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新教育团队的专业引领下,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努力耕耘下,只要不断地深度学习,更新观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体系,“活出来”教育应有的本质,做好学生教育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就一定会让教育更加出彩!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征文【第二篇】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有人说孩子就是一本书,虽然这本书不容易理解,但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必须要细读,并且细读一辈子。有人说孩子是花草树木,老师是园丁。事实上,儿童比花草树木复杂得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的工作也复杂得多,尽管他们有着共同或共通的法则。

“德为师之本”,自从踏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对得起每一个孩子,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尽力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人成才,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自身的师德修养是最重要的。做教师首先是做人,做真诚的人,做正直的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管是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不管是在学生面前,还是在同事面前。

当然,我们教师在要求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于一些学困生,我认为首要的不是补“学习”而是补“信心”,只要他们有了自信心,有了积极性,他们才会有主动寻找适合自己方法的动力和冲动。

特别是乡村的学校,班里淘气任性、不求上进、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的学生时常有之,他们常常使老师头疼万分,不知所措。也曾遇到家长不配合的情况。我们农村和城里的家庭不一样,想法也很朴实。例如每天中午和下午的放学时段,我们班都会有一部分后进生愿意留下让老师“开小灶”,一部分家长就不理解,他们觉得放学晚了会耽误他们回家干农活,干农活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其他教师也很茫然,觉得这样做值得吗?但身为教师的这颗心告诉我:不要放弃。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每一朵花都有渴望盛开的理由,每一颗草都有渴望泛绿的权利。用心去呵护他们,赋予他们怒放的生命。

由于我的勤奋和专业,我能感觉到学校领导及同志们对我的信任,每年的课务分工,我都能啃到最硬的骨头,接到成绩最落后的班级。每接手这样的班级,前几日真的是夜不能寐,孩子们的那种状态和习惯,我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五十多个孩子的作文,不要讲什么语言优美,就连句子能写通顺的都找不出几个,居然七成的孩子不会拼音。无奈之下我把一年级的声母韵母表长期地挂在了黑板上,同事们见了,都问我怎么还弄这个,我“神秘”地笑了,没办法的办法。好在孩子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接受能力较之前有了很大提高,同学们也知道了我的用心良苦,我的爱心和耐心很快让孩子们顺利通过拼音恶补关。

由于孩子们作文差,批改作文就成了最让我头疼的事情,为了能让他们在日积月累中有所进步,我总是细致地修改每一句话,有时候,批语比孩子们的作文写的还要多。孩子也在我眉批、总批的一句句叮咛中渐渐有了起色。就这样,心系着孩子,肩扛着责任,日复一日的努力,终于换来了满意的成绩,后来还居然作为成功范例在全镇进行了观摩学习。

亲其师,信其道。我认为只有学生喜欢这个老师,才能喜欢其所任教的学科。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呢?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我想,只要与学生真诚相待,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朋友,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关系,就算是一年级孩子他们也会敏感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而迎合我们的任何努力。惟独教师与学生拥有了心灵对心灵的尊重,教师也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灵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相信只要我们对孩子充满爱心、信心和耐心,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好好学习。

“做自己内心认可的事情,去探寻人生的终极价值、本质意义,自然终会让我们的人生蓬勃绽放。”其实,我们老师做的就是一份良心活,每个孩子与我们教师而言是千千万万分之一,但他们是每一个家庭的唯一希望。我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入职以来我连续六年任教的都是高年级语文,虽然同样的课本教了一年又一年,教材已经熟悉了,但学情不同,仍然坚持每晚备教材、备学生、改作业。大家都知道我们白天的工作时间根本不够用,平常还要完成诸如达标、验收、创建的活动资料,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然而,分身无术。我只能每天把未批阅的作业带回家去完成,加班到九点多十点是常有的事,甚至更晚。甚至家人也不理解,他们会觉得你怎么会这么忙!每当他们看到我忙碌的样子,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迁就我,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习惯。长期的加班熬夜用眼过度,导致视力模糊,看东西始终有抹不去的三个黑点。繁琐无尽的工作我只能一拖再拖,但一想到后果就有点担心手下的这帮孩子,这样坚持了半年后不得不去就医,检查结果是眼睛提前衰老,造成玻璃体浑浊。医生说治疗效果不会理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只会越来越严重。

只要病情有所缓解、拥有一线希望,我还是要努力。因为我们班的孩子与我已经融洽的像个朋友和家人,有的孩子竟然说我就像他们的妈妈,特别是那些差生会因为我为他们操碎心的状态而努力进步、努力迎合我的辛苦,我要对得起他们对我的信任,并且继续创造那种心灵上的默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从来没有捷径,它像树木慢慢的生长、年轮的慢慢扩展,以至于枝叶繁茂和硕果累累。教学之路注定是一条勤劳如农人的辛勤耕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一直在路上。既然命运选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征文【第三篇】

公元2018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一年之后。

蓦然回首,我的从教之路已经延伸到第二十三座路标前。处在这不前不后的中年期,青年时的浮躁已慢慢积淀,通过学习十九大精神,对教师这一职业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饱经忧患,坚韧不拔,含辛茹苦,伫立于深厚的大地,支撑着金碧辉煌的屋顶”,这就是教师吧;“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双耳,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就是教师啊。虽难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教师的一生不就是在像夸父逐日一样,孜孜追求着做一个更好的老师吗?

几日前上网,一个已经毕业了十一年的学生向我问好。闲聊之中,也许是感觉到了我的疲累,他打过来一句话:“老师,您还是像当初教我们那样,恨不得学生们个个考上清华北大吧?”这话弄得我一愣,什么时候给学生留下了这个印象?正待否定,他的下一句话却让我彻底无语了,“那时你的课堂纪律是最好的,但我们不是怕你,是尊重,我们课下经常议论这些教我们的老师……”

感动,扑面而来;暗潮,汹涌而至。长久以来积聚的身心负重似乎一下子就卸掉了,轻了许多;却又好像背上了包袱,重了许多。原来,我对学生们的爱、信心和期待,早就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尊重啊!可是,当时我未自觉,只现在,我才自知。

从登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对于学生,我很少夸奖,严格要求倒是家常便饭,只是很少会疾言厉色,讽刺挖苦吧。古人有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深知,教师的一句话,也许就会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伤了学生的自尊,有时就像伤了树的皮,怎么也不好弥补的。

记得,当课堂上有说话的学生时,我会尽量用眼神示意,在我的注视中,学生便会聊兴锐减,收敛许多;当课堂上有思维停顿以致打瞌睡的学生时,我会通过走动以示提醒,或经过时轻拍她的胳膊或肩膀,不方便近身时就干脆提问,叫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当有学生溜号时,我会不动声色地把他的书给翻到当前学习的地方;当发现课堂上有做别的作业的学生时,我会将他的作业本合上,示意学生收到课桌里,让其摆正语文书;当自己在课堂上气血翻涌,要压不住火时,我会停下几分钟,然后继续讲课。

于是,有一次在二年五班上晚自习时,局部学生因为一道数学题而引发了躁动,我没说什么,只是用眼睛注视着那里,渐渐地声音平息,以致鸦雀无声后,付玉峰给了我一句评价:“老师的眼睛能杀人吧”;在我多次强调了语言点,而提问时大部分学生依旧掌握得不理想时,我短暂的沉默会让不少学生低下头,似等待着暴风骤雨。见此情形,我批评之余又鼓励他们时,张宏旭大声地喊了一句:“老师,你对我们有这么大的信心啊”;在二年六班上课,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对古人颇有微词时,对于我对古人高智商的回答,蔡红日也弱弱地说了这么一句:“我们智商这么低,你怎么还愿意教我们呢?”这些问题,我回答不了,只能报以微微一笑。

偶尔,在走廊上也会听到这样一句“哎呀,下节是语文课,还没背熟呢,快回班。”虽然过程性评价的记分政策对学生学习的刺激与促动功不可没,但学生如果心中真的没有语文的立足之地,又怎会在乎背与不背,分数几何呢?

教人以知,授人以用,这是教师的天职,所以教师无权选择学生的“良”与“莠”,只会用心去“传道受业解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从教;但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用严格去督促学生,却是我自己的决定,尽管这需要克服许多困难,还要辗转于痛苦和意志之间,徘徊在学生和孩子之间,但静下心来,却也会觉得满心充盈而光荣。

年年岁岁,是学生用青春把我装点;岁岁年年,是学生让我不再孤单。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已努力去做那追风少年,似水流年里,一直会有他们不变的笑脸。此时此刻,我只想静静体会,一生有他们的温暖。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征文【第四篇】

身为教师,黄xx同志生前以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职业态度,坚持全身心投入,对学生极其负责。他常说,自己有一身本领,想尽快教给学生。即使在出差途中,他还在修改PPT、查阅资料,利用电话免提为学生远程授课。在癌症手术前两天,他还在为学生收集资料。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黄xx的身上,闪耀着教育工作者的高尚情操,让人们看到一名好教师应有的样子。

全心全意为学生付出,是传统文化一以贯之提倡的师德师风。现实中,有不少像黄xx、张桂梅一样的人民好教师,把教育事业当成毕生理想,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他们就是人们交相称赞的“红烛”,燃烧自己的美好年华,照亮下一代的成长之路。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上出现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老师”的角色在人们心目中发生了一些改变,而部分教师的自我职业定位也在松动。在培训班里,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培训班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提供课程服务,学生在完成短期培训学习后便终止了这段师生关系。客观来说,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与教师之间难以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

而对于学校教师来说,由于日益复杂的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他们在开展教育时也有诸多顾虑。对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学生家长普遍寄予孩子更高的期待,有的教师难免为了满足这种期待,或者为了躲避由此引发的矛盾,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理想的职业状态;在大学校园里,成年的学生拥有更多独立行为能力,他们对教师的评价和反馈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处境,这也让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感到焦虑或“犯怵”。

让教师重拾师道尊严,尊重教育工作者的传统价值和职业底色,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在千千万万种职业中,教师这份工作确实具有特殊的价值。“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育下一代的园丁”“让学生踩在自己肩膀上的人梯”……种种对教师的特殊称谓,已充分说明了教师职业非比寻常的伟大意义。可以认为,选择了这份事业,就选择了一份担当,就注定要在耕耘和奉献中度过职业生涯。

有些教师感慨,虽然对黄xx式的教师很敬佩,但自己能力、精力有限,还有家庭生活的羁绊,很难如此不遗余力地付出。其实,教师的职业状态,主要取决于内心的态度。坚持为学生尽责,对教师事业尽责,遵守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规范与道德,这样的教师就称得上是无愧于内心、无愧于教育事业的好教师。与此同时,社会也要理解教育工作的复杂性,进一步在工作和生活中为教师成长做好保障,让教师获得体面的待遇和应有的尊重。

总而言之,师道尊严是相互促成的,好教师离不开对教育理想的内心遵循和坚守。教师关心学生、坚守教育事业,学生自然也会发自内心地尊敬教师,把教师视为人生路上的导师和引路人。心怀教育理想,用奉献精神去熏陶学生的心灵,教师也能不断获得激励、实现职业生涯的成长,离好教师的目标越来越近。

23 360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