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范例【汇集4篇】
【导言】此例“体育教学论文范例【汇集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体育教学论文【第一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外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五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和体育行政领导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非正式访谈等形式获取相关资料,通过数椐统计和对比分析、总结出了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根椐现存问题提出课程改革创新发展策略。
2.结果与分析
2.1问卷设计及信度、效度检验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征求部分专家的意见,根椐研究需要拟定了《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发展问题调查问卷》,运用德菲尔法将问卷中涉及的三十六道题目经过12名专家的匿名评选与修改形成最终问卷,问卷可信度为0.88。问卷设计成功后,向湖南省十五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并全部收回,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2.2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现存问题分析
始于上世纪末的新课改带来了体育教学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的体育教学思潮和理论应运而生。“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思想不断被大家所接受,体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课程大纲统得过死,管得过严的状况,学校体育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我国高职学校成立较晚,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以前的中专院校升格而来,高职体育教学延习了老中专式体育授课理念和模式,同时由于高职教育研究相对滞后,高职学院成立之初,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更多学校照搬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学校和学生实际,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的选择等未能体现高职特点,造成体育教学改革成效不明显,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没能得到有效激发,学习质量不高。实践证明,照搬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高职学生体育学习成长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以发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针和思路的明确,高职教育研究风起云涌,不同专家学者们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其中对高职教学改革影响较大的是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思想的改变。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影响下,由原来的重视学科教学到重视专业发展和学生能力与人格成长,各学科专业对自己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修正以适应市场对高职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体育作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门公共课程,与其它专业学科一样应该适时根椐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作出适当的改革,以更好服务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鉴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特选取湖南省十五所高职院校教师和体育行政领导为调查对象,征对高职体育教学现存问题展开调查,从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来看,现阶段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有65%的人认为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模糊,教学内容设计不能突显高职特点;55%的人认为体育教师对高职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研究不够,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不符合高职学生学习需要。100%的人认为现阶段高职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90%的人认为教师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兴趣未能得到有效激发,部分教师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升。65%认为课余体育开展不好,课堂学习没有得到有效延伸;还有64.5%的人认为高职体育教学科研工作开展落后,对高职体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理论等研究不够。有60%认为当前高职学生的身体和人格素质问题下降,体育教师课堂上组织管理工作不到位。40%认为教师仍注重自己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体育课参与态度和习得结果,课堂教学中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和德育内容不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高职公共体育课程目标定位模糊,教学内容设计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发展研究的方向与灵魂。高职体育是高职学校课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目标是高职体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方向、内容选择、过程实施和评价等问题。从调查和访谈情况来看,近来年随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和学生素质能力的变化,原有的体育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已不再完全适应今天的高职体育教学,各所学校体育教研室内部都开始研讨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并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但岂今为止高职体育目标和内容设计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现有教育教学研究更多停留在教育模式与方法的讨论上,高职体育需要辅助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如何去实现等问题需要继续探讨,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仍不太清楚。有的学校在教学研讨中仍然把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改成功的例子作为自己的学习的榜样,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选择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1.2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学科教学研究有待深入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学校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许多高职院校均提出了质量建校、特色立校的发展目标。在这一总的指导方针的指引下,各校特色专业和学科均加快了改革发展步伐,相比之下,体育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地位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改革研究相对滞后,高职体育课程的功能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湖南省十几所高职院校调查情况来看,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并不理想,教学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都不高。在所调查的80名教师中,近三年来人均论文数量不到为2篇,其中核心刊物论文仅3篇,主持和参与课题共43项,省级以上课题18项,其中部级学会课题1项。从所报课题和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向看,关于高职体育教学研究的只占总数的五分之一;课题申报和论文写作动机来看,为评职称进行科研是体育教师从事科研最主要动机。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学、科研带头人的指导,多数高职学校体育教研室教科研活动开展不多,听课、评课流于形式,导致大部分教师对教研、科研工作不感兴趣。
3.1.3高职体育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教师教学技能水平有待加强
体育教师教学创新意识是指体育教师自身对体育教学创新的认识和积极投入改革创新的态度、情感及创新思想行为等方面,并通过自身示范、感染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成长的意识行为。高职教育的不断变化发展呼吁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作为新时期下的高职体育教师们也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当今变化了的教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技能是高职体育教师教学需要掌握的必备的技能,它包括教学准备技能、口令指挥和队伍调动能力、语言讲解和动作示范能力、纠错能力、教学总结评价能力和裁判等方面。从实践教学经验来看,教学技能水平高的老师往往能较轻松地驾驭课堂,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几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走访发现,大部分高职体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创新和教学技能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3.1.4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落后,课余体育学习氛围不佳,体育课堂教学没有得到有效拓展和延伸
课余体育活动开展是体育文化建设主要方面,课余体育活动同时是体育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也是对体育学习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和学生体育参与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另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合作,平等互信等思想的传播,而这些也正是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同时体育活动的灵活多变对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从所对校园体育活动开展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普通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关注不够,存在着校园体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参与体育活动学生人数不多,各项体育竞赛活动组织和开展的次数不多、质量不高等现象,高职体育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
3.2建议
3.2.1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高职体育课堂教学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师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管和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加强对教师教学训练的有效监督,同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加强体育教师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活动要做到研有所成,学有所获,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2.2根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素质特点,科学定位体育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体育课程应根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高职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设立要立足于体育学科本身教学目标的实现,与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使学生体育行为等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步提升。具体来说,课程安排上须考虑到学校、学生和专业的不同特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五个分目标内容根椐高职学生素质特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和不同专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等作出适当调整,虽不能偏彼,但必须有所侧重,以体育学科知识为载体,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通过体育内容教学来达到促进高职学生能力成长的目的。
3.2.3教师需要开拓思维,转变观念,教学中坚持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创新。
在高职学生素质下降和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的情境下,高职体育教师们需要积极调整心态,转变思维方式,教师注意力应该从原来的只关注知识内容到同时关心学生学习态度、从只关注教学技巧到同时关心课堂组织管理上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寻求创新,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技能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来适应肄已发生变化了的教学新环境。教法创新是教学改革的动力之源,高职体育教师只有找到了符合高职学生新的教法和学法,才能让高职学生体育课中真正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体育参与学习的热情。课堂上只有教师和学生都有了高涨的热情,体育课堂自然会变得活力十足,生气十足。
3.2.4重视和加强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培养。
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自修和培训学习两种途径来完成,培训学习可以有校本培训和外派培训两种方式。校内培训主要通过有征对性的教研活动和技能竞赛等形式来展开。外派培训要有选择和征对性进行,同时也要避免走过场。通过培训学到的新的知识和好的技能要在校内积极加以推广,力求把新知识和新技能运用到教学训练当中来,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科研能力提升方面,体育工作部门需要制定教师科研工作学习制度和科研成果激励措施,保证科研学习时间,促成良好科研学习氛围,调动体育教师科研学习积极性。另外体育工作部门要积极向学校或有关部门争取体育科研项目和经费支持,搭建好体育科研学习平台,提升体育科研工作水平和成果质量。
3.2.5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视课余体育活动对课堂的拓展与延伸作用。
把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与课堂体育学习充分结合起来,把课余体育锻炼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每学期在体育教学部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各种业余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并把校园中开展较好的一些项目作为传统项目,纳入学生体育竞赛工作计划,每年定期举行全校性的传统运动项目比赛,通过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气氛,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并通过其反向作用来提升体育课堂学习质量。
作者:李建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艺部
第2篇:高职体育教学与体育游戏
1.体育游戏对于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
1.1增强学生整体素质
我们清楚高职学校学生的本身的特点,我们明白高职学校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较低,因此,我们明白他们和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同。相对于好学生来讲,高职学校学生往往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可能较为叛逆。所以在面对这些学生时,如果教师一味的采用以前的长篇大论的方法往往会激起这些学生的反叛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把轻松活泼的体育游戏引入课堂教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接受体育课。并且通过体育游戏的方式,缓解学生在高强度的训练下产生的疲惫感和不适感。从身体到精神放松下来,在掌握跨、抛、跳等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
1.2开发学生智力
体育游戏并不单纯是体力上的较量,还有智力上的较量,所以如果想在一个体育游戏中获得胜利仅凭一身的蛮力是不可取的,还需要有一副聪明的头脑。体育游戏的环境往往较为复杂并且有着丰富的动作,可以考验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它是对传统体育技能的一个拓展。比如,我们都很清楚短跑,但是在体育游戏中短跑就不仅仅是用双腿奔跑那么简单了。它有“填空接力跑”“算数接力跑”“组间接力跑”等,这样更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并且,除了这种简单锻炼思维的游戏,还存在“攻防争夺游戏”等等需要提前通过大脑想象出一个合理方案,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
1.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
在体育游戏中首先会培养的就是学生的体育精神,在体育中,学生还是要遵循服从裁判和执行规则的要求,另外,在学生担任评委时,也应该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培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另外,学生在进行团队对抗赛时,可以培养出学生的集体主义,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在个人比赛中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敢于奋斗的能力。在体育游戏中融入了诸多的美好品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水平,将学生培育成一个真正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杰出人才。
2.体育游戏的应用
2.1制定严格的规则
体育教师在制定规则时必须要确保游戏的公平性和严格性。体育教师在制定游戏规则时,首先是讲究公平。体育教师需要对违规动作、正确动作、以及违规的评判标准进行明确的规定,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享受公平的待遇,以免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另外就是要讲究严格性。因为我们知道,如果规则本身松松垮垮,那么学生又怎么会主动去遵守。学生会从心底不认可这个标准,也并不打算去遵守。下面将结合几个实际的例子谈一下。在“鸭子赛跑”游戏中,必须要求学生跑,不能双脚跳,球在脚中慢慢滑落时,可以用手慢慢调整,但是必须要在原地调整,不能边跑边调整。很明显,在一个游戏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人犯规而教师没有制止的话,那么接下来会有接二连三的人犯规。所以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表扬,同时,对犯规的同学也要予以批评。
2.2具有针对性
体育游戏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并有组织的去安排。在这个地方有些体育教师产生了错误的理解。他们认为体育游戏单单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以及缓解学生的疲劳,是一个完全娱乐性的游戏,所以在安排体育游戏时,并没有考虑到体育游戏对体育课堂的辅助作用。因此教师在安排体育游戏时,需要考虑到教学任务是什么,然后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根据场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教师可以根据不用的教学任务安排不同的游戏。如果教师要学生复习篮球传运球、田径起跑等动作时,就可以采用一些“篮球战术游戏”“足球战术游戏”等,让学生淡出的复习这些动作,如果是让学生进行一些专业型的训练的时候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专项素质游戏,以便于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等。另外,如果单纯的是想让学生休息,就可以采取娱乐性质比较高的游戏。除了上述所说的根据教学任务不同划分还可以根据学生本身素质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划分。
2.3游戏要有针对性
体育游戏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游戏,它是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年级、素质等等综合因素,需要由浅入深的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锻炼。科学有效的使不同年龄段不同素质的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在划分队伍时,需要考虑到队伍的实力、人数等平均水平。由于男生女生的差距一般较大,所以在安排时,最好男生队不应和女生队进行比赛。可以将男女双方分开单独比赛或者,将双方男女混合进行比赛。
3.小结
随着近年来众多的体育界人士的研究,各种方法也会随之显现。如何合理的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需要关心的问题。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的丰富体育游戏内容。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作者:赵刚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第3篇:高职体育教学新结构探讨
一、“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为载体,构建起课内外体育平台,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近些年来,黑龙江省高职体育教学开展了系列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竞技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内容较繁杂,健身效果差,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高职体育教学新结构期望能对此进行变革,向以提高身体素质为中心转移。
二、“两种关系”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关系;课内外体育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关系。学生为主体是高职体育教学的前提。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必须使学生对学校各类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与“主导”是相互作用的。坚持课内引领向课外辐射相结合,是处理好课内外关系的基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践行“高职体育教学新结构”使笔者学院认识到,课内外体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渠道,课外体育同样是实现高职体育教育目的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不仅仅是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
三、“三位一体”
即“健康至上、终身体育”“无处不体育”观念——课内外体育——围绕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形成一体化,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形成保障。大学阶段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健身观,使学生懂得参加体育活动是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需要。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把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行为意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来落实,运用先进理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渴望和追求,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运动情感体验中不断积累,形成习惯。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因此,在课内外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在总结传统体育活动方式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简单实用的活动上,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都能充分展现、发挥出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真正做到脚踏实地,认真负责,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四、“四方协作”
即学院、体育教学部、分院和体育教师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笔者学院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极为重视,体育教学部为此制定相应的对策。在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上,围绕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突出强调体育课程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在设计思路和观念上,把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向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转移。同时,体育教学部为各分院指派课外指导教师,与分院党总支书记、学院与分院学工部门、群团组织形成协作,使学生课外体育开展有保障。从而形成了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全院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大好局面。
五、“五个统一”
即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观念相统一;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康至上、终身体育”和“无处不体育”思想认识相统一;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与提高身体素质,高职体育教育与学生未来需要相统一;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达成目标相统一;体育课内外管理和要求相统一。在课内外教学中,根据高职体育教育新要求,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行发展,相辅相成,使学生成为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高职体育教学新结构在实施中,突出高职体育特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学生实际贴近,使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具有个性,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今后从业所需的身心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育课内外管理和要求是协调统一的。高职体育评价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的过程,用以辅助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应始终贯穿于课内外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六、结语
总之,在职业教育新常态发展要求的指引下,体育教育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必将成为高职院校、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一致目标。
作者:高家良 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第4篇:高职任务驱动式体育教学研究
1.概述
1.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它有别于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理念,是将学生学习的主线以任务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可以运用自身所学或所积累的经验来设计任务方案,分解学习目标,通过思考、探索、发现、创新等最终解决问题。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构建民主化、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课堂氛围。
1.2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为实施网络教学提供全名的服务支持的软件系统的总称。网络教学平台大致经历了三代:点播式教学平台、交互式教学平台和社会化教学平台。其中,点播式教学平台以课件为中心,以教学资源展示为主要形式,强调的是管理;交互式教学平台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强调的是交互功能;社会化教学平台强调社会化,注重集体智慧的创造与分享,强调学习的社会化。网络教学平台凭借丰富的内容、直观而灵活的形式、强大的扩展性能以及便利的访问方式等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教学效果;二是,有助于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三是,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在对其应用价值进行简要阐述基础上,提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高职体育任务驱动式教学实施策略。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网络教学平台与任务驱动法结合的方法
2.1体育教学任务的设计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应依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体育教学任务。具体而言,任务的设计应注意如下几点:
2.1.1保持与体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教师应依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任务的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2.1.2任务设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任务设计必须组织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进行。
2.1.3任务设计应重点和难点并重。
在保证前面两点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学生的总体学习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最终形成多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小任务最终实现总的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思考和体验训练为目的,创设相应的任务情景,在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讲解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规范化的一系列“任务”,最终实现教、学、做、练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2.2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创设任务情景使学生预知学习任务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为主,学生为次,沿用的是教师示范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手段等多方面均处于被动局面。通过引入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有机会预先熟悉体育教学内容。通过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引入网络教学平台,将体育教学相关要素,如教学档案、教案以及教学进度等予以展示,并结合主题内容创设任务情景,由学生带着任务在直观而形象的学习情景中进行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结合任务驱动法营造的学习情景,可以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达到体育教学中表象训练的效果,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为此,必须做好如下几点工作:
2.2.1体育教师预先将体育课程相关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以及教案等录入网络教学平台。
其中,应全面涉及体育教学中涉及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以及课程教学的最终考核方式等等内容。
2.2.2教师为学生布置“预知”任务。
由教师布置任务,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预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学生拥有对网络教学平台的访问权限,可以预先预览该项体育课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在教师布置的任务下,学生带着任务利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自主查询体育课程的相关进度安排和涉及内容以及最终考核方式等,在脑海中形成对该课程整体的印象,对自身学习任务形成正确的认识。
2.3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体育教学资源自主完成任务
网络教学平台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任务驱动下,学生获取问题解决途径的方式不单纯是教师的口头传授,而是教师提供牵引或线索,由学生结合这些线索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通过这个过程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而在此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学生获取信息资料的重要途径,实现了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上自学、自评、答疑、讨论、交流、分享等。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师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带着任务中遇到的问题来提问,获得满意的解决方法,教师通过互动交流了解学生情况。通过这一个过程,体育教学资源得到充分运用,学生更加自主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之中。此外,任务完成后的阶段性考核。教师针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小测试或者体育课程可能涉及体育知识与技能进行小测验。通过这些阶段性的考核,把握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
2.4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扩大体育教学规模
网络教学平台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体育教学的限制。课堂不再是体育学习的唯一场所,具备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观赏性好、交互性强、以及选择性大等特点的体育网络课程成为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网络教学平台与任务驱动相结合,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扩大体育教学的规模,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为终身体育教育奠定基础。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实现任务驱动法和网络教学平台结合,可以促进二者的优势互补、互利互助,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其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突出学生在主体地位,更能运用现代网络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3.2建议
在实现任务驱动法和网络教学平台结合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3.2.1注意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引入时机
开展网络教学平台结合任务驱动法的高职体育教学,应注意对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例如,在对学生的核心力量进行训练时,可以选择一些动作规范的教学视频予以展示。而当学生进行表象训练时,则可以通过播放参赛队员参加比赛的视频来对学生从视觉上和听觉上给出刺激,激发其想象,最终获得能力的提升。此外,应注重网络教学平台的引入时机。一般而言,任务驱动式教学中,网络教学平台的引入可以选择课堂前体育教学内容的预知环节、体育集中训练之前的熟悉环节以及学生自主体育项目训练环节。主要是使学生将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种获取知识、获取经验、获取初步印象的途径,也使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解决体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2.2注意任务驱动法结合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和反馈环节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以任务为驱动的体育教学方法下,评价应以具体的任务完成为主要形式。以篮球教学为例,可以通过具备小组赛事。首先,可预先告知学生《篮球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小组赛事,根据小组赛时以及比赛中的团队表现和个人表现来来进该课程的考核和评价。具体评价环节可采用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的方式。其次,学生在知晓考核任务后,可以自主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篮球相关技能和战术特点,并通过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促进篮球相关技能的进步,最终制定篮球赛事中的战术方案。并在日常训练中,侧重针对自身篮球技能方面存在的弱势进行集中训练。再次,由教师担任裁判员或聘请专业人士担任裁判员。在小组赛事中,集中针对篮球教学中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重点技能以及团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记录。最终形成对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个人表现的评价以及该课程教学的评价。同时,安排录像人员记录个小组赛时,将录像作为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赛后反馈至课堂,形成可以促进学生体育技能提升的良性循环。
3.2.3注意新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第二篇】
一、新教师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能力薄弱
1.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解不深。部分新教师把“传授式”教学简单地等同于“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对模块与单元理解不够清晰,甚至分不清不同的学习阶段,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能否体现所要达成的目标。
2.教材吃不透,备课不够充分、全面。部分新教师备课中只会照搬照套教科书上的条款,而忽视了对教学大纲的熟悉及对教材、教法的深入钻研,对各教材章节之间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目的性不明确,教学内容没有统筹安排,课与课之间内容脱节,同时缺乏对场地器材、气侯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写出的教案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联系,课中执行情况效果差。
3.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确。不少新教师把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相混淆,经常将整个技术的动作要领当成教学难点,如,在初学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时,将“传球的方向与路线”设为重难点。
4.教学设计表述混乱、专业概念含糊不清。一些新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对学习目标的表达比较混乱,如,将“掌握×××技术方法”写入认知性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写入技能性目标等;对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运用不准确,如,对“学会”与“掌握”,“了解”与“理解”等词的运用不当。运动负荷概念不清,将负荷中的练习时间计算成所有学生的练习时间等。
5.缺乏课后的反思和总结。大多数新教师上课一结束就不愿针对课堂实际进行反思和总结,因而不能从自己亲历的教学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这种不完整的备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或延缓了新教师的教学成长。
(二)教学实践能力欠缺
1.用语随意、语速偏快、表达不清晰。有些新教师体育术语使用不规范,不能准确地描述“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的概念等。部分新教师口头语过多,一节课下来“这个”“那个”“对不对”等类似口头语要说上几十遍。还有一些新教师对要讲的内容准备得很充分,但语速过快,语调缺少抑扬顿挫,无主次之分,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体会。
2.口令、哨声运用不够规范。很多新教师口令声音不洪亮,口令下达随意性较大,预令和动令节奏把握不准,甚至出现错误口令,如将“跑步—走”说成“跑步—跑”或“齐步—跑”等。还有部分新教师不会使用哨子,更谈不上节奏变化和合理利用哨子辅助教学。
3.示范动作不规范,示范面不合理,示范效果差。一些新教师示范动作不熟练或不规范,示范位置和方向不恰当,示范面的运用不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运用以及选择示范的时机不当,不能把示范与讲解很好地结合并加以运用等,都直接影响了示范的效果和作用,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通过教师示范学习新技术新动作。
4.“精讲多练”的尺度把握欠佳。大多数新教师在讲解动作时,过于追求面面俱到,每一个细节都讲深讲透,讲解占用时间太多,或者步骤不合理,不会提炼动作要领,不能做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降低了讲解在教学中的作用。
5.队形调整缺乏预见性和科学性。部分新教师没有认清队列队形在教学中存在的重要性,课堂中队形调整变化太多,太乱,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6.应变能力差,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不少新教师对于课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影响教学时,不能及时调整课前预设,或对课堂的管理与调控不能做到灵活变换,只是机械地实施课前的教学设计,导致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提高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措施
新上岗的教师在教学能力中存在着上述问题,且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得以纠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因教龄短缺乏经验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如: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严重脱节等。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如何使新教师早日成才,关键在今天的培养。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除了新教师本身应主动学习提高以外,还需要教师培训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这些新教师们进行系统地培训。针对上述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阶段的培训,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一阶段:名师引领,夯实理论
在培训过程中,邀请中小学体育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均较强的名师、专家、市级体育教研员等担任主讲教师,这样既可以切实解决新教师教学设计理论薄弱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新教师可能提出来的一系列体育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通过名师专家的理念引领,帮助新教师进一步读懂读透新课标和有关体育理论知识,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培训内容可以分两个板块进行:
一是新教师专业成长板块。设置专题讲座“如何做好教学入格与规范”“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如何写体育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如何做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体育课中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如何有效处理学生反馈信息”等。
二是新教师专业发展板块。设置专题讲座“怎样听课、评课、说课”“怎样开发与整合体育教学课件”“怎样写好体育教学经验类论文”“怎样做小型课题研究”等。
要求参加培训的新教师通过名师专家们的引领,从理论角度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体育新课标的理念,吃透新课标精神;懂得依据课标理念与性质,科学地选择、开发、运用好教材;学会制定模块、单元等各种教学计划的方法;明确大纲要求,规范教案的设计,理解每一单元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结构,能够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处理教材,设计教案;学会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最大化地达成教与学的目标,逐步掌握、积累体育教学基本功的相关经验。同时使新教师能增强科研意识,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
第二阶段:多元教研,提升能力
教研活动是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提升教学水平、充实自身实力的重要内容。现在的教研模式形形,笔者认为新教师的教研模式可以选用一课三研及同课异构等,其目的是通过多元化的教研实践活动,让新教师以课堂教学为研究点,以教学设计为研究面,在反复不断的“上课—听课—评课—讨论—再上课—再听评课”的过程中,螺旋式地上升、完善方案,举一反三,在动态化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应用能力。
1.“一课三研”教研模式
课堂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也是教师教研的最重要场所。新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本身的教学设计能力非常欠缺,故采用“一课三研”的教研模式让新教师全程参与,进一步巩固新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把握。“一课三研”教研模式就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连续上三次。基本程序是:集体设计课堂行动评议反思修正方案再次行动。只有在主战场上亲身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会诠释新的课程理念,才会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这种教研模式促进了新教师的积极参与,迫使每位新教师在教研中必须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个性化的意见,有利于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也有利于新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
2.“同课异构”教研模式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就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三位不同的教师接连上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三节课的对比,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并反思和进行二次备课。“同课异构” 教研模式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还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新教师培训采取“同课异构”教研模式,能够切实解决新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实用性强,容易激发新教师的教学热情,基于解决教学问题,教师愿意研究,并能自觉参与,积极实践,为创设高质量的有效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捆绑结对,优效成长
新教师成长需要有人扶持,为了规范新教师教学常规,提升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尽快适应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笔者认为“青蓝结对”传授方式是新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有效快捷的途径。教师培训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体育骨干教师资源,选取部分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结对互助。在一对一的带教中给予新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促使新教师高效成长。
新教师在骨干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制定自己的专业成长方案;每周向指导教师提交一次教学设计,请指导教师指导备课方法,提高备课能力;每周聆听指导教师授课一次,并请指导教师听取一次课堂教学;一月1篇教学心得或教学反思;一学期1篇教学论文、1篇总结;每学期承担一次校级公开课,并积极争取讲授校优质课。
骨干指导教师则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对帮扶的新教师提出明确具体的阶段要求;每周至少听一节帮扶对象的课,给帮扶对象上一节示范课,对帮扶对象的课要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提高其课堂教学能力;每月定期指导帮扶对象备课,检查其教案,提高新教师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指导新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心得,指导上好公开课或汇报课。
“青蓝结对”传授方式可以发挥骨干教师对新教师的导、帮、促作用,从师德师风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到教学设计、课堂用语、规范口令、示范动作、课后反思等教学常规方面进行针对性地指导,有效提高新教师处理教材、驾驭课堂、实施教学的能力,使新教师迅速成长。
第四阶段:全面考核,检测效果
组织对新教师进行全面考核,检测新教师通过培训教学能力的提高程度。通过考核来测试前三个阶段培训学习后的提高情况,再查漏补缺,达到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考核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新教师上交一份培训期间学习和听课记录、一份体育教案、一份体育教学的课件、一份体育课堂教学反思、一份培训心得体会文章。第二部分是要求新教师针对考核组指定的内容,当场编写一份教学计划和教案,考核组专家对教案的格式、教学设计、内容组织、备课质量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分。第三部分是每位新教师试讲20分钟,考核组专家现场点评,对新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态度、语言表达、示范动作、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最后,考核组专家结合新教师的听课记录和撰写的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指出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参考文献:
[1]王敬,周亚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模式建构[J].教书育人,2009(7).
[2]陈国胜。新教师培训与学习型组织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2004(7).
[3]姜玉华。对未来体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10(8).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第三篇】
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现状分析
文献计量学是核心期刊研究的理论基础,它的发展对核心期刊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产生了一批在文献计量学方面颇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学者对核心期刊研究角度有差异,导致对核心期刊的界定产生了不同的解释。例如:引文的分布规律、一次文献的分布规律和二次文献的分布规律等,在我国比较有影响的是邱均平、严怡民、陆伯华和北京大学的"理想化"概念。邱均平认为,少数含有情报量大的期刊为核心期刊;严怡民认为,少数载有某一学科大量有关文献的期刊通常称为核心期刊。陆伯华认为,一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应该是能反映当前该学科世界发展水平,发展动向的期刊。北京大学主持的"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认为,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载论文较多的(信息量较大的), 有较高的论文学术水平,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能反映该学科前沿状态和发展趋势,较受该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也就是从文献量。学术水平,读者重视程度等几方面来界定核心期刊。
确定核心期刊的最初目的是为指导读者阅读以及优选馆藏期刊。最初的核心期刊研究和影响仅仅限于图书情报领域。但近几年来,学术界经常提到的"核心期刊"与原来的"核心期刊"在基本含义上已有很大变化,许多科研和教学单位的职称评定、学术评优、成果评价以及年度考核等方面都与核心期刊挂钩。因此,除了图书馆界、期刊编辑出版界关心学术核心期刊问题外,还有论文作者、科研管理部门也都关心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也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不少各界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对核心期刊遴选标准的评价、核心期刊的作用、研究成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诸多评论。
目前 ,中文核心期刊具有如下特点: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目录增多,普遍利用计算机筛选, 评价数据不断丰富,研究方法稳定,定量与定性结合等。核心期刊研究在促进期刊质量提高、优化馆藏、提高期刊评价和论文评价的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基础理论、评价方法、专家评价法和合作研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中文体育核心期刊
最初将"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概念引入我国体育界是从1992年开始的。当时,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研究会联合发起,有40多所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参加和200多位业内专家参与鉴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一书中,有13种体育期刊被确定为G8"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据中国知网统计,从1994-2013年,有关体育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共有473多篇。体育界人士和其他学科科研人员一样高度关注"核心期刊"的遴选和研究。而当时体育期刊界并未看中"核心期刊"与"来源期刊",有些甚至不知或不想知道它们为何物。
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北京大学图书馆每四年出版一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2011年后每三年出版一次),最新版为2011年版。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2学校体育科研的现状
1994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科研主要在体育教学、体育教材、体育课、体育评价、体育师资、学校课外体育和中外学校体育比较研究等7个方面。对体育教学进行研究的最多,涉及面广,观点百花齐放;体育课研究的类型、组织、结构、评价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向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要求发展;体育评价研究向综合化、人性化转变;体育教材研究现状比较滞后;课外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不多;有小部分的研究是中外学校体育比较,但所具价值高。
学校体育科研是近代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体育学科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随着学校体育事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学校体育研究也有60多年的历史。我国学校体育研究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显示出中国学校体育研究强大的生命力。在学校体育研究中,高校体育科研论文数量远远高于中学体育科研论文数量,呈现出忽视幼儿和小学及初、高中学校体育科研,不利于学校体育科研的整体发展。
3 对体育核心期刊中相关体育教学的研究
对体育核心期刊学校体育教学学术论文研究的不多。对相关体育教学的其他学科论文的研究有体操教学科研状况分析、高校体育新《纲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述评、武术散打教学科研文献的统计分析。
代秀付、赵传生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1994-2006年间14种体育核心期刊发表的体操教学论文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科研数量呈现波浪式下降趋势,研究内容广泛,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但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研究方法虽然多样化,但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张跃通过对2002-2008年体育核心期刊上所刊载文献的统计和综合分析,综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
杨栋、熊曼丽、谭志刚、邹卫国采用数理统计、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2000-2009年十年间发表在体育核心期刊上的教学改革类文章进行了述评。结果表明:2000年至2006年是的高峰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可,公共体育课的定位更加准确,课程内容设置进一步拓展,一些新兴项目逐渐走进课堂,同时也更加重视基础理论课,建立和完善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运用更加多样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学评价日趋合理化和科学化。
4 对体育核心期刊体育教学论文的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的吴贻刚、付楠通过对1998年至2007年间9种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有关体育教学的760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用来调查我国体育教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并探索其发展趋势。主要进行一下方面的研究:①研究主体间写作研究状况。②论文的期刊分布。③近10年我国体育教学研究热点研究主题: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与学生发展、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跃。综仪高校体育新《纲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J]天中学刊,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育科研;专业化
体育老师应充分意识到开展体育科研是促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学校体育只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才能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向前推进。因此,我们体育教师都应树立体育科研意识,积极参与体育科研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
一、体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经验技术型、理论型、科研型。根据我们对一些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以及文献资料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多数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目前尚处于一个比较差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过分重视体育教学,淡化体育科研。调查显示,有19%的体育教师过分重视体育教学,淡化体育科研,这类体育教师多数在50岁以上,以老教师为主。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但是他们的体育科研知识缺乏,理论素养不够,搞科研似乎总觉得缺乏必要的底气和条件,如今面对体育科研,他们往往无所适从,所以,他们中的多数人对体育科研不感兴趣,由此导致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比较差。
2.片面强调体育科研,忽视体育教学实践。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0%的体育教师过分重视体育科研,淡化体育教学,这类体育教师多数是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虽然他们也具有基本的体育科研能力,但是他们欠缺体育教学经验,理论和实践还有待磨合。面对体育科研,他们虽然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大多数只能停止在基础水平状态。
3.具备教学和科研并举的条件,缺乏时间和精力做保障。调查表明,有51%的体育教师属于这种类型,中年教师为主。他们都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体育科研教育和培训,也具有比较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但是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是各个学校的骨干,肩负着学校太多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任务,平时工作非常紧张,加上还要承受着各自家庭因素的压力,他们往往不会花太多的时间来进行体育科研,面对体育科研,他们总是习惯蜻蜓点水,缺乏时间和精力做保障,因此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也不强。
二、加强教育科研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系统、深入的理论学习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础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的理论知识,二是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自己的专业方面,体育教师首先应掌握教育的科学性,懂得教育规律,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根据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需要,体育教育必须系统的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各种技术教材的基本教法、裁判法和测量统计法等。还必须掌握与人体有关的科学知识、保健学和营养学知识,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随着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完善,体育教师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就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除了要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哲学、数学、语言文学、理化、管理、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科研领域,更好的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教育服务。
2.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各种关于体育科研的讲座或报告
体育专家和学者不但站在了体育科研的最前沿,而且他们也具有很强的体育科研能力和丰富的体育科研经验,聘请他们来进行各种关于体育科研的讲座或报告,能有效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通过他们的讲座或报告,体育教师不但可以在体育科研上少走弯路,而且可以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他们的成功中借鉴经验;通过他们的讲座或报告,体育教师可以和他们直接交流和探讨自己在体育科研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和他们保持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的接受他们在体育科研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3.定期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
定期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是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要写出1篇好的文章,体育教师就必须要学会整理、分析大量的资料,并对观点材料进行思考,要学会将理论信息资料和上课实践经验积累进行有机的整合,而且还要经过定题构思、拟定提纲、撰写草稿、修改草稿、压缩文稿和打印定稿等几个步骤;另外,体育教师在撰写论文时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除了要具有扎实、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哲学、数学、语言文学、理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在写作方面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语言和修辞的能力等等。通过定期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体育教师不但能不断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科研领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体育科研能力,而且能更好的为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服务。
4.学会选题是提高科研能力的保证
学校体育科研实践证明,课题选择的好与坏,对科研成果的大小,成功与失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准备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而目前,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此还不够重视或者了解不深,因此在准备进行体育科研工作不知如何下手。因此,要想提高体育科研能力就必须了解和懂得选题的依据和途径。
科研选题的依据可主要分为两方面,即“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中必要性主要看选择课题的重要价值和前人研究的情况怎样,亦即“该不该研究,需不需研究”;可行性体现在研究者的主观条件(设备仪器、经费、时间、人力、情报资料等)是否具备或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另外所选题目还应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是关键性的、是具有共性的问题,并且要占有一定资料。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题目的选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从理论学习中找;从实践过程中找;从文献资料中找;通过各级学术研讨会或报告会去找;从上级公布的课题或会议征文中找;从教师间的意见交换和信息交流中找;从学科交叉的空白域中找;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上网查找。
5.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生力军,中学体育的教学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要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人才,首先要有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更新传统的体育观念,树立现代体育教学意识观念,努力加快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坚定不移地推行教学改革。为此,提高现代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已刻不容缓,只有从各方面不断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使之适应教育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叶永延等,《体育科研方法》.苏州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精编5篇)
下一篇:对老师感谢信(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