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精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一历史知识总结归纳【第一篇】

五、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前: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

3、中国同盟会(1905年东京)

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

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④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⑤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⑥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重点):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最高纲领”。(每次党的代表大会的内容,最后总结)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高一历史标志性事件【第二篇】

1、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3、1856年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4、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5、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6、《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8、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

9、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10、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革命)的失败。

11、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2、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也标志着性抗日战争的爆发。

13、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4、1949年4月23日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15、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16、“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18、1976年10月江清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的命结束。

19、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了许多新规定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

20、1997年7月1日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21、《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2、《民法大全》的编纂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较终完成。

23、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24、《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5、1787年美国宪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26、1789年颁布《人权宣言》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实现了争取经济自由、政治平等目标。

27、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8、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9、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0、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3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32、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较终形成。

33、1955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过了战前水平标志着战后经济恢复的大体完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三篇】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性质: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部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理解分封制基本内容:

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权利: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了解郡县制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始于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县令或县长由朝廷(皇帝)任命。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直接有效的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对秦朝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行省制度:元朝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一历史知识总结归纳【第四篇】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23 459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