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说课稿(优推13篇)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相辅相成,全球合作应对挑战,共同构建可持续未来。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初中化学说课稿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初中化学万能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化学实验探究的意义。
2、学习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
3、学会常见探究题型的解题方法、技巧。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主动研究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观察、猜想、类比的能力。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整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探究的过程,感受探究带来的乐趣。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3、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实验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教学准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讨论、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教学设备多媒体、大屏幕投影。仪器药品集气瓶、玻璃片、试管、饮料瓶、胶头滴管、玻璃管、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熟鸡蛋等课前准备做PPT课件、查找网上资料、准备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设计
从学习方法、中考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出课题。
[引言]化学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我们的课本里及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都出现了涉及到化学实验探究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以化学实验探究为主题进行复习,希望对同学们解决此类问题能有所帮助。总结归纳化学实验探究题的类型。
[讲解]一、化学实验探究题的类型:
(一)假设验证类型探究题;
(二)处理、分析得出结果型探究题;
(三)新情景型探究题;
(四)计划方法类型探究题。投影例1
[启发]启发学生根据金属的性质和题目中有关信息提出假设。
[讲解]二、题型分析、解法指导:
(一)假设验证类型
[提问]本题你想提出什么假设?
归纳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假设,确定假设方案。学生读题思考;
提出假设:金属活动性锌>铬>铜;……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小结]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最常用的方法,而在设计对比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实验设计条件的公平性,以增强实验的可信度。用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酸,所用金属的体积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探究实验:学生分组操作;一组学生上台演示。适时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思考得出结论。叙述现象;得出结论;在黑板上写出铬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思]
引导学生归纳在这个实验中运用了哪些知识解决了问题?
活泼金属可以与酸反应;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一步探究]
你还能够设计出与上述原理不相同的实验进行探究吗?例如,利用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题型一小结]
如何假设?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假设。为求证假设,查阅资料,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假设得以验证。思考
总结投影例2
[问题引入](二)处理、分析得出结果型
读题时思考本题要解决哪些问题?
通过思考找出本题要解决的问题是CO2是否确实与NaOH发生了反应探究实验辅助学生实验;
指出本题涉及到学科间综合的知识。
学生完成实验:
1、塑料瓶变瘪;
2、瓶吞鸡蛋。
描述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
[问题质疑]有同学提出上述现象不足以证明问题,为什么?
引导学生全面的考虑问题,分析提出质疑的原因,并继续设计化学实验探究方案。学生讨论、交流找出上一实验不足以证明问题的原因,设计新的探究实验。探究实验辅助学生实验;
点评时指出学生是用对比实验解决的问题学生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
由此证明学生所设计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深入探究
能否设计与上述实验原理不同的探究实验?
学生演示将CO2吹入NaOH溶液中,然后滴加盐酸。
[探究小结]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找到了新的探究方法,涌现出更多的探究实验方案。
学生在黑板上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出了更多方案。例如,在上述实验中还可滴加氯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等。学习反思
[题型二小结]从此题的探究过程中,你得到哪些了启示?
对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既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创设新情景来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又可以从检验生成物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对探究结果进行可靠性评价,使已有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升,使探究结果更加可信。学生反思后总结出对比法是进行探究实验的重要方法;
考虑问题要全面,注意观察和对比实验现象;联系实际,加深了对NaOH需要密闭保存原因的理解。投影例3
(三)新情景条件下探究型题
根据滴水生火的新情景设疑、提问。
引导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猜测。
学生猜想是O2、……[引导思考]
质疑探究引导学生运用题目所给信息,结合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水和过氧化钠反应为什么不可能产生碳酸根呢?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学生讨论得出:
(1)中气体为氧气;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解释产生现象
(2)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
[题型三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将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出现的新材料、新能源、新成果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联系、对比。此类题起点高,落点低,虽然情景新,但考点却不难。明确了新情景探究题的特点,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投影例4
(四)计划方法类型探究题
[讲解]怎样确定课题?
(1)从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等方面提炼出来;
(2)从课本的知识点确定;
(3)从题目设置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形成问题,选择有研究价值的、新颖的、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从所给的课题中选择课题。投影出实例[讲述]根据课题的特点选择调查法或实验法等研究方式,并列出研究步骤,依据研究步骤进行实验或调查,最后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形成成果,以利于交流。学生学习体会此类题型的研究过程。课堂小结
投影:
化学实验探究的八要素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了同学们进行化学实验探究的思维。依照探究的八个要素,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紧扣课本知识,勤于动手、动脑,就一定能使同学们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不断提高。总结课堂所学,归纳方法技巧,回味探究过程,提升探究能力。板书设计化学实验探究
(一)假设验证类型探究题;
(二)处理、分析得出结果型探究题;
(三)新情景型探究题;
(四)计划方法类型探究题。
教学反思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有些学生提出的假设及验证方案出乎我的意料,但又非常合理。我感到,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确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获得了成就感,更加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但作为一节教学示范课,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的地方: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偏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加以克服和改进。
初中化学万能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制取氧气》选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三的内容。第二单元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本教材的分析,我制订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操作;能认识分解反应;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的制取实验,学生得以锻炼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得以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逐步认识到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我确定本课题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并能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氧气的性质及其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但是在化学基础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还需要提高;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能较客观的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来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法
通过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与引导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氧气的制取有感官上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更好的理解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四、说学法
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从而更好的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并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上课前我会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水下世界的图片,给同学们美的享受。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都是潜水员拍摄的。大家知道潜水员在水中是怎么呼吸的吗?在陆地上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大自然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氧气,那么,在实验室我们又是怎样制取氧气的呢?这样的导课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还创设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教学进入第二环节。
(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实验探究一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盛着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让学生观察木条是否复燃?然后,在试管中放入少量二氧化锰,再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然后向同学提问:前后两个实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过氧化氢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
这时,学生对于二氧化锰在这两个实验中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顺势提出催化剂的概念(板书):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作催化剂。并强调催化剂虽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至此,已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二
我将演示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我向同学提问,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实验中就注意些什么?然后,将学生分成5-6个小组,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学习。讨论完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同时我将找其它同学做修改和补充。我会给予适当的点拨。师生共同总结,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归纳出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式。
实验探究三
在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将继续引导学生学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二氧化碳,在此同时,我将通过动画演示辅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探究,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最后得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式。
(三)巩固练习
以上是我的新授环节,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我将和学生一起探究本节所学的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及其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在学生知道了新知识的基础上,我将向学生简单介绍工业制氧的方法,同时以及揭开潜水员在水中呼吸的奥秘。然后,提出“世界上最大的既经济又环保的制氧工厂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两个问题,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教育。
(四)归纳总结
为充分发挥学生是的主体作用,我会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这三个方面设计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你掌握了哪些学习化学的方法?
③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引导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我做适当的引导补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是:尽可能多地找出氧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说板书设计
本着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理念,秉持“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的原则,为了更好的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略(具体咨询铁树老师)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作催化剂。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 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需要科学方法测定空气组成成分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1. 目标确立:
⑴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⑵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⑶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心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⑷在分析空气组成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2. 重点及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突出重点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空气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学习和讨论较为理性、科学地整理自己对空气的理解,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突破难点方法: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哪些实验来证明这一问题?(可留作课外作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及科学探究,自学等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根据化学教材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边比较,进行探究性学习,突出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 学习方法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初三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很强,为了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密合作,讨论交流为主旨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了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成为了课堂小主人。
四。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按照我校“师导生探”的教学模式可归纳为: 激发情趣,出示目标---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重点)---实验探究---活动天地(自学)---当堂训练。
1. 激发情趣、出示目标: 课件出示①②③④
导入新课:上课开始,教师富有激情地表白: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不符存在。那么:(课件出示)
(1) 你知道空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 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学生积极回答对空气的认识。(课件出示——空气成分)
意图:给学生一个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认识能力。
3. 在认识空气成分的基础上,将问题引向深入:
同学们都知道氧气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测定空气的中氧气的含量呢?同学们感兴趣吗?好!今天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请你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4. 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思路。同时需要学生明白:(课件出示)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引 导思路:
a.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又不产生新的气体?
b.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3)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4)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重点讨论:同学们实验结果差别较大,� 最后教师总结。
(课外研究性学习:你还能设计出什么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探究能力,真切体会到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教师小结空气的成分,并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学生以具体的例子为感知对象,形成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
意图:巩固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6。自学“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知道拉瓦锡首先得出“空气是氧气组成的结论”。 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7.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学生自学,明确日报内容,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8。探究实验:空气质量的差别。
学会采集气体样品方法,学会如何验证二氧化碳。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意图:锻炼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
9. 当堂练习。 意图:巩固所学重点知识。
初中化学万能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碱盐的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碱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酸碱盐的通性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酸碱盐知识的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在知识迁移题、实验探究性问题、开放性试题、趣味性题、信息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酸碱盐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科内多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通过化学实验,将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类似酸碱盐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根据酸碱盐的性质分析常见离子的检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准备采用包括问题和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等过程式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即先给出实验题例,通过对题例的探究暴露错误,讨论发现问题,带出知识点,引出方法,由此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实验习题,在练习、讨论探究中让学生复习酸碱盐的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科学素养得到升华。 引入课题:由前面物质分类中的化合物引入,这节课复习化合物中的酸碱盐,重点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用途,酸碱盐之间要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常见的酸碱盐
活动探究一,让学生讨论回顾常见酸碱盐,提出问题:你对它们有多少认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俗名和化学式,并探究这些物质的类别,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酸碱盐,叙述酸、碱、盐的概念,认识实验台上提供的物质的类别,为下一个活动打下基础。说出你最熟悉的一种物质的用途。
2、酸碱盐的通性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再由用途体现性质过渡到化学性质的复习。首先提问:同学们你对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认识?如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硫酸铜分别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揭示课题:通过化学实验,验证某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从而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从所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归纳出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应用
展示另一个探究活动题目,提问,下面这个探险队员硫酸怎样走出小山?请你帮帮忙给他指指路。根据学生讨论分析并给以适度的引导,在探究中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再由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兴趣、讨论、质疑中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利用碱、盐的化学性质帮助氢氧化钙、硫酸铜顺利通过小山,作为课后探究,让学生巩固酸碱盐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探究,学会解答开放性题,培养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通过展示板书设计进行反思回顾,整理归纳,并通过精选的练习拓展延伸,并提示下节课将从物质的鉴别,推断,实验研究,除杂等反面进行综合复习。
初中化学万能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 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
→→→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初中化学万能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说教材,其次说教法,再次说学法,最后说的是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课题是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章的内容,化学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这一节是初中化学的开始,为以后学习物质,元素等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所以,内容不仅是第……章的`基础,也将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掌握……的含义,并且学会运用……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注,只要有点实验的都可以这么说)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是让学生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法,讲授与讨论,谈话与交流相结合等方法。
充分利用实验教具,让学生动手实验或者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逐步建立……的概念,真正领会它的含义。再去应用,解释现象,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最后进行联系运用,牢固掌握科学知识。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更是学生的活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迎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验中老师应注意指导学生重视探究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提示学生观察角度到呢个,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题的内容。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学生实验,观察,讨论,思考,最终得出结论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理解……之后,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可以通过习题等方式,通过精选的习题来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4)同学生交流,谈论,再归纳总结。让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等,使学生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分步实施,将难点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也突出了教学重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化学万能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好!我是化学化工系08化学教育班周xx,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常见的酸和碱》。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常见的酸和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第二课时。本节内容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酸的化学性质几个部分,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完善学生们对酸、碱、盐的看法。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文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归纳等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b.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硫酸、盐酸性质的探究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酸的性质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远离的学习态度。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对学生的了解,我确立了以下重、难点:
3. 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难点:酸雨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接下来我说说本节课的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另外结合多媒体辅助法。
二、说教法:
1. 实验探究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只管深刻的认识,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微型实验辅助法教学,在课堂上能让人人参与,极大提高每个人的热情,而且实验现象明显又节约试剂,充分发挥实验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有助于做到实验、引导和启发思维相统一。
2. 多媒体辅助法:用投影仪显示有关演示实验中没有的现象,用可见显示要点强化感受。
好的教法一定要辅以好的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我讲讲学法指导:
三、说学法:
让学生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设计实验:让学生根据疑问创设实验,例如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释那样直接加入蒸馏水吗?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方式。
(2)实验验证:通过推测、实验、观察、记录、归纳总结获得知识。例如:酸溶液能和金属氧化物进行反应吗?反应会有什么现象?据此进行探究,并进一步了解化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
(3)温故知新:梳理旧知并及时联系生活,例如:在已学过的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基础上思考生活中的应用。在学生理解的知识层面上促进知识向应用层面的转化。
(4)反思评价:归纳总结已得的结论,并在讨论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让学生进行思考在生活中、化学课中,你接触或听说过哪些酸?请你列举出你在化学课上和生活中所接触的酸。由此开始引导学生建立对酸的初步认识。
第二环节: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1. 硫酸和盐酸的认识
(1) 展示盐酸和硫酸,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2) 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学生活动1:这个实验采用微型试验也是有效的,强调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我们生活中物品,如纸片、布等接触到浓硫酸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讨论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
过渡:我们实验中和生活中经常用的稀硫酸、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释那样直接加入蒸馏水吗?
(3) 浓硫酸的稀释:
教师提示:比较浓硫酸与水的密度,回忆浓硫酸溶于水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演示:
a.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
b.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观察实验效果。
归纳: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2. 酸的化学性质:
(1) 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学生活动2:把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分别滴入盐酸和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2) 与活泼金属反应:
学生活动3:在试管中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分别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归纳:活泼金属能和酸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通过分析对比得到结论,很形象直观的突破了难点,并通过实验培养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描述所发生的现象。
第三环节:布置作业,加深理解
1.生活中常见的酸很多,以下食品或调味品中含有酸的是 ( )
①水果 ②食盐 ③食醋 ④糕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关于它们的组成情况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的质量都变小B.溶质的质量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大 D.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
(考查对酸的初步判断)
3.小强同学对如何除铁锈进行了探究,通过学习他知道了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为除去铁钉上的锈迹,小强将带锈迹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盐酸中,他首先观察到锈,溶液由 色逐渐变成 色,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不一会,又观察到 的现象。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强化巩固难点)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回忆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酸的共同的性质?
学生总结。
①盐酸、硫酸都是无色液体;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②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③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④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同时让学生总结出用途,也复习了酸的有关性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
硫酸(H2SO4):常用于蓄电池中
盐酸(HCl):常存在于人的胃液
硝酸(HNO3):常存在于酸雨中
二、常见的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化学万能说课稿 篇8
一、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制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了解有关的实验现象及操作步骤。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氧气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氧气用途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 、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尽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新知识,为了实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实验中真正体会了进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神舟五号"升空的电脑动画演示来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充分体会到"神舟五号"升空时的壮观和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了解。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表达此时的想法和心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能融入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推动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够飞向太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二)逐层深入、讲述新课
氧气的用途不仅体现在科技上,生活中它的用途更为广泛,在这儿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谈谈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氧气的`用途图片)教师适时的设疑,是什么性质决定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呢?(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研究中。
1、氧气的物理性质
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
(2)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值,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木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提出问题(1)(2)再提供给学生仪器和药品,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及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观察、汇报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我再通过播放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填入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硫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两个实验有它的特殊性(硫点燃的时候污染空气,铁丝不容易被点燃),因此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学生汇报现象是再播放燃烧时的图片,使实验再次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
: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问题: (1)、(2) :铁在氧气中燃烧
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一根火柴会怎样?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细纱起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总结结论:反应条件(点燃)和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有影响
氧气的化学性质,由学生根据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在通过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得出化合反应的概念。进而强调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突破了难点。
(三)巩固练习: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巩固能力。由于多媒体的采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检验本节课的收获和掌握的程度,并能够得到训练和强化,使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得到发展。
(四)反思与体会:由学生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体会和收获,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对本节课还存在哪些疑惑,思考。学生相互补充。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升华。
初中化学万能说课稿 篇9
开场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三号考生,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自己看时间和效率适当加)
一、说教材
本节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第一课时。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通过情景导入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及参与度,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溶液的形成。
而在学法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溶液的性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任选其一)
导入案例一:用投影展示几种溶液,分别是:红色的眼药水,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淡黄色的橙汁,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无色的氯化钠溶液,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有趣的观察并回答。紧接着投影展示大海的图片,提问:海水是纯净物海水混合物?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海水和这五种液体都是溶液并板书课题。
导入案例二:(【引入】展示修车工人用洗涤剂、汽油洗手,学生感冒,医生给学生输液的小情景,当中的洗涤剂、汽油、输液用药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生活实际引入,以激起学生探究欲,及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板书课题:溶液的形成)
(二)新课讲授
【探究活动一】
在探究活动一中,我将于学生合作进行食盐、蔗糖、硝酸铵、氢氧化钠固体物质溶解于水的操作实验,学生进行实验现象观察并进行记录。
我将让学生思考:
1、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吗?
2、为什么这几种物质最终会消失在水中?(并在此再次进行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
在我的提示下,经过小组讨论,总结:构成食盐的微粒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水分子中去,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全面观察实验能力,提升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渗透说明物质在溶液中是以分子或者离子形式存在。
通过实验获得四种溶液,让学生根据实验探究并思考:
1、它们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原来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了固体?
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溶液的概念: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而我特别强调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
2.稳定性
3.混合物(解释均一性、稳定性)(板书)
在此并通过课件展示几个判断题让学生练习,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以下判断题目可以不用说,优秀教师选拔或者职称需要体现: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
3、溶液一定是液体。
4、把实验溶液倒掉一半后,原溶液变稀了。)
在讲解溶液概念及特征基础上,提问: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了?
经过讨论总结: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板书】
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
m(溶液)=m(溶剂)+ m(溶质)
V(溶液)≠ V(溶剂)+ V(溶质)(语音强调)
此环节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对比,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验中总结出概念,便于理解。
在此提出这样的疑问: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进入探究活动二,乙醇溶于水
此实验不需要详细解释
药品:酒精、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显色)
仪器:试管。
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记录现象,总结得到: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并进一步强调: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并进一步追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我通过举例说明---气体也可以做溶质,例如碳酸饮料中溶质为二氧化碳气体等。
通过以上实验并总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但如果有水,不管水多还是水少,水是溶剂。
(用水作溶剂的溶液,叫做水溶液,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
我在此呈现练习进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此内容可以省却,职称类、优秀教师选拔适当加入)
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碘酒、稀硫酸、稀盐酸、石灰水、75%的医用酒精、95ml酒精和5ml水、95ml汽油和5ml植物油。
通过及时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寻找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在此全面总结:
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2、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4、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我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内容整理归纳,便于学生的有效记忆。
在此基础上,通过展示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应用,从生活、医药、工业、农业等方面并总结溶液的用途:
①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②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养料的吸收、O2和CO2在血液中的循环。
③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
通过提问: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通过学生小组进行水和植物油,水、植物油和洗涤剂的混合,进行震荡并观察前、后、静置、倒掉液体后的试管是否干净的现象。思考: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得到乳浊液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在此进行思考: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倒掉液体后试管较干净。为什么呢?
通过讨论总结得到: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板书)
在此让学生思考:
1、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①用洗衣粉洗衣服。
②洗发水洗头。
③用洗洁精洗餐效果较好。
2、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汽油去污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洗涤剂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溶解和乳化的区别,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探究活动四中,通过向装有泥沙的试管中倒入10毫升水,震荡观察现象:浑浊,静止一段时间后分层。从而引入悬浊液认识: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常见的悬浊液:泥水、淀粉水的混合物、钡餐等。
(三)巩固小结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溶液的特征、形成过程、乳化现象等,我将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一步强调。
(四)作业布置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是: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请同学们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与研究,写成小论文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m(溶液)=m(溶剂)+ m(溶质)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二)乳化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
初中化学万能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氧气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总结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气制法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便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来制取一些气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简单扼要的介绍氧气的应用,使学生知道一些氧气的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3、归纳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4、反馈练习: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初中化学万能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3的内容,上承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并能为后面有关含杂质等计算做好准备,故学好本节内容知识极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本人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②、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计算,培养学生进行化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2)、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
好 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此选择好的教法,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本节课本人所采用的教 法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对例题进行自我解答,经过讨论、对比、辨析、交流和小结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掌握了新的技能,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具体的真实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竞赛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使学生改变了 “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要求,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比较、分析、表达、交流、反思等,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 与意识,又同时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1、情境激趣,温故知新。
(利用多媒体显示“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神舟五号”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时,若火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被点火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说明:用我国发射“神舟五号”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产生自豪感。)
2、激疑解答,引入新课。
(师):若你是火箭推进器的设计师,当确定升空的火箭需要液氢100Kg时,你会在火箭助燃剂仓中填充多少千克的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完全燃烧?并把你们的解题依据、思路、过程等表达出来,是否符合你的思维过程?
(生):思考、讨论、交流、表达。
(说明:根据情境素材提出相关问题,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同时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利用上面化学方程式信息过渡到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顺理成章,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动探究能力。)
3、阅读比较,自主探究。
(师):如何完整地表达你的解题过程?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例题1和例题2,再比较你上面解题的思路、过程跟例题1是否一致?有哪些不足之处?请改正并按例题2的格式书写出来。
(生):分组讨论,进行交流,并改正解题过程及格式。
(师):你清楚了解题步骤和要求,是否就能将题目解答正确呢?在书写步骤之前应将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如何做到?
(生):讨论、回答。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会比教师的说教式的教学更加深刻和牢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得更加全面。)
4、改错辨析,加深认识。
(师):(多媒体显示):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国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求:若这些氧气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需多少千克高锰酸钾?
解:制取 O2,需要完全分解xkg KMnO4。
KMnO4=== K2MnO4+MnO2+O2↑
158 32
xkg
36/xkg=32/
x=79
答:需要79kgKMnO4。
(生):组际竞赛:看谁找得错误多、快、准,更正得快。
(说明:用竞赛形式改正错误之处,可加强学生对解题过程规范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增加学习乐趣。)
5、实践反馈,加强应用。
(多媒体显示练习):
1、登山运动员能用 KMnO4为原料制取氧气吗?请说明理由。
2、某地工业电解铝厂,利用氧化铝制取单质铝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 =
最多可生产多少吨Al?同时生产多少吨O2?
(说明: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于致用,有利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评价,提高认识。
请学生谈一谈学完本节课后的收获和启示。
7、拓展创新,巩固新知。(多媒体显示:)
(1)、已知Zn、Mg与稀H2SO4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Zn + H2SO4 == ZnSO4 + H2↑、 Mg + H2SO4== MgSO4 + H2↑,相同质量的锌和镁分别与足量的稀H2SO4 ,产生H2 质量比上多少?(有何规律?)
(2)、饲养观赏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空运观赏鱼,必须密封,为了解决鱼的吸氧问题,可在水中加入过氧化钙(化学式CaO2),它在水中的反应是:2Ca+2 H2O ==2Ca(OH)2+ O2↑。
通电= 4Al + 3O2↑,电解10t Al2O3
一位养鱼爱好者欲测定所用过的过氧化钙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做了如下实验:称取样品,加到足量的水中,生成了 O2 (密度为/L)。试计算:①所用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②样品中过氧化钙占样品的质量的百分数(纯度)?
(说明:加强拓展创新性习题的练习,可使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同时可增强学生的 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8、作业布置,自我评价。完成课本P101习题中的练习。
五、说板书
本人所设计的板书力求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记忆,并且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板书设计如下: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步骤: 二、范例:(例题1)
1、设:(未知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
2、写:(化学方程式)2KMnO4== K2MnO4+MnO2+O2↑
3、标:(质量比、已知量、未知量)316 32
4、列:(正比式)6g x
5、解:(求解) 316/ 6 g = 32/x
6、答:(写答) x = g
答:可得 g氧气。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12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都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该课题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接下来我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合乎实际地使用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说课的首要环节。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图片——丰富多彩的食物,结合讨论栏目,引入了六大基本营养素。然后分别介绍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存在、构成以及对人体的营养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几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合理安排饮食和从体外摄取必需营养物质对人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最后,教材在调查与研究栏目中介绍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结合生活对本课题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复习与应用。在学习本课题后。学生会更加关注摄取食物的营养搭配,会有意识地摄取营养均衡的食物。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结合生活中的食物认识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基本营养素。并且能够准确的说出不同食物中所含有营养素的名称。
2。能够结合一些相关资料认识生物体内酶的作用、吸烟的危害等,能够利用综合、归纳的方式认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能够结合具体的实例说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知道上述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蛋白质与人体健康
【难点】不同种类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物质
二、说学情
接下来我将对我所面对的学生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也是我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我与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已有的学业情况和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对于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已经懂得食物及其中的营养成分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也大都听说过蛋白质、蔗糖、脂肪和维生素等名词。在七年级生物课上,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并且了解了它们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初步树立了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的意识。学习本课题时,学生会遇到的难点是了解不同种类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物质。另外,在学习态度上,学生常表现出不够重视。因此在展开本节课的学习的时候我会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发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结合我对学生的分析、教材的分析,在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目的是能够更多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从导入、新授、巩固、小结和作业5个环节来展开。
(一)情境导入
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早餐吃的什么?其中含有哪些种类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各起什么作用?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方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实例,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学生了解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和来源,使学生知道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二)新知探究
1。蛋白质
首先我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人每天都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为什么说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蛋白质的基本作用及其在生物体中的存在与分布。接下来我会通过视频展示蛋白质的构成,介绍其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在营养方面的作用,从而引出人体内重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接下来我会出示煤气中毒、香烟烟气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了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必须注意防止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等)对人的肌体蛋白的侵害。最后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体内的酶的相关知识,认识这种重要的蛋白质。
2。糖类
首先我会请学生谈一谈他们所认识的糖类物质,初步认识糖类的化学构成、存在等。接下来以淀粉为例,我会结合多媒体的方式介绍淀粉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逐步水解为葡萄糖,并在体内消化吸收的简单过程,重点说明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为机体提供能量。
有关纤维素、蔗糖、麦芽糖等相关知识我会请学生谈一谈自己认识的,并且结合蔗糖的生产、麦芽糖的生产、麦芽糖制品、蔗糖制品等,认识糖类物质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3。油脂
我采用了阅读指导的方式,直接提出问题:油脂主要起什么作用?哪些物质中含有油脂?请学生阅读教材,我进行总结: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4。维生素
首先提出问题:你对维生素有哪些了解,并且结合哥伦布航海的小故事初步认识维生素的重要作用。接着请学生阅读教材,认识维生素的重要作用,维生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等。
(三)巩固提高
我会请学生自主设计早餐的菜单,并且请小组内的同学从营养素的角度进行定性评价,比如“营养丰富”“营养全面”等,接下来我会出示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不仅关注有什么营养素,还要关注各种营养素的量,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定量的角度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最后我会提出生活常识:为什么发霉的食物不能吃?结合视频介绍黄曲霉素的相关知识,认识到黄曲霉素对人体的危害,体现学科的综合性。
(四)课堂小结
我会请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我也会进行补充。
(五)作业布置
最后布置一个作业,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周的食谱。这一作业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是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谈一谈我所设计的板书,我所涉及是总分式的板书,展现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这样的板书设计逻辑清晰,方便学生进行总结。
初中化学万能说课稿 篇13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从表面上来看,好象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知识体系。但是,究其实质,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其他单元知识的传承和延续,例如: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则是第三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四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正是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后边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本单元内容由于学生实践经验的匮乏显得有些抽象,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也较高,所以这部分内容即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想在这个课题上有好的复习效果,必须针对学生现有的不足和以往教学中的弱点进行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好,有较好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且学习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在复习本节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对溶液的最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并具有较强的动手实验能力,但并未构建
知识体系。但对一些发散性思维要求高、逻辑思维要求严密又是实际应用性的问题上,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很困难的。
设计意图:对于这种全新的概念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并掌握它,因此这节课复习课我主要把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安排自己的。学生活动,老师只是在发现问题时做一下指引。
首先:由学生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及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其他同学补充。这些在平时的讲课以及练习中已经接触过,所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补充一部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遗漏。
其次: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设计了难度不同的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最后: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及解题方法的印象并感受收获的喜悦。用。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溶液的特征、组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掌握溶液经转变后原溶液中各个量(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变化情况的定性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溶液各知识点的复习,构建溶液知识体系。
2.通过练习掌握利用溶液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溶液的一些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实用性。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合作能力及共同进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溶液经转变后原溶液中各个量变化情况的定性判断方法。
2.通过对溶液各知识点的复习,初步认识构建溶液知识体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溶液经转变后原溶液中各个量变化情况的定性判断方法。
2.掌握利用溶液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3分钟)
【师】一杯白糖水我们化学里叫它什么?
【生】蔗糖溶液
【师】对,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我们叫它蔗糖溶液,同学们还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溶液?他们都有什么用途?
【生】举例回答
【师】恩,溶液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学习了有关溶液的知识,下面我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总结一下我们在这个单元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五分钟后由同学们选派代表给我们大家总结一下。(5分钟)
【师】好了,现在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成果?
【生】生总结,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做最后补充。(7分)
【师】大家很聪明,学到了这么多知识,现在我们看一下,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学生讲解已经发下去的练习(25分钟)
【师】看来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个单元的重要知识,并且能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今天我们的练习先做这么多,谁来给我们总结一下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作业:学案的剩下部分为作业,再次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优质11篇
下一篇: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精编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