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教学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美声唱法教学实用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美声唱法教学1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融合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

1.民族唱法

我国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各民族音乐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民族性,从内涵上说,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歌唱艺术。从内容上说,民族唱法分为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及民族新唱法。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演唱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经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民族唱法的最主要特征是音调高亢、气息讲究、语言生动、声音甜美。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民歌。例如:山歌系列、摇篮曲系列、茉莉花系列、送情郎系列、号子系列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受其他唱法影响,民族唱法得到了传承和新生,并且衍生和创新出很多新唱法。

2.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从定义上说就是喉头在保持吸气状态下,呼出气流吹响声带,使打开的共鸣腔体能够完全均匀共鸣的歌唱方法。它源于欧洲,作为欧洲音乐发展的重要产物,与欧洲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从古罗马帝国演唱和朗诵《圣经》开始,“圣咏”成为欧洲声乐的萌芽,庄严肃穆的演唱方式,适应了教堂风格,并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逐渐引领和推动着欧洲声乐的发展和进步。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需要混合使用的。从共鸣来说,美声唱法强调将所共鸣的腔体全部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它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质特色。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联系

1.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有促进作用

从歌唱艺术角度看,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技能基本相同。例如,气息下沉、喉头位置、高音位置等,这些都说明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能够融合共通。美声唱法利用气息,发出纯净美好而圆润的声音,充分调动身体各器官,使声音更具穿透力和影响力,在没有任何音响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发出完美的声音。民族唱法咬字更加靠近口腔后部,在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之前,民族唱法在创作上就以高音为主,判断一个人声音的好坏也基本取决于其音色的高低。一是在气息运用方面。美声唱法中气息运用及位置非常重要,对演唱者的基本功要求极高,其所传递的和谐、流畅以及平稳都要求气息运用要恰到好处,这对我国民族声乐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二是在咬字方面。美声唱法对咬字要求较为严格,讲究的是自由圆润,听起来自然淳朴。而我国民族声乐受方言影响,咬字不准现象较为明显,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咬字有很大的帮助。三在共鸣腔体方面。美声唱法中共鸣腔体的运用,对民族唱法的影响也非常大,传统民族唱法的头腔共鸣较多,而美声唱法不同音区都有侧重的腔体,表现得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除此之外,美声唱法对声音的要求较为统一,没有太大的转折痕迹,主要利用真假声转化,使音色更加完美。

2.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影响

一是传统美声歌剧对民族歌剧的影响。我国古代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歌唱形式,但与美声唱法有一定的差异性。美声歌剧重视人物性格及内心独白的塑造,但中国戏曲往往表达的是单一的人物感情特点,不能生动刻画人物的性格。美声歌剧的精髓在于表演,传入我国和戏曲文化融合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歌剧的发展,并促进了民族歌剧的诞生和发展。例如《白毛女》《乡村女教师》等。二是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延长形式的影响。美声唱法进入我国之前,传统民族声乐主要以独唱为主,合唱及重唱较少,但美声唱法的多声部合唱与重唱一直是其特色和优势,民族唱法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近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大型歌舞剧,例如《黄河大合唱》等。此外,我国歌唱形式主要以民族声乐为主,大多是抒情长调,而美声除了抒情之外,还有华彩、花腔等延长形式,我国民族声乐应借鉴和参考相关美声唱法,将传统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融为一起,能够使观众耳目一新,成为整场的创新点和高潮点。

三、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互孤立,不利于二者的融合。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以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作为教学主导方向,一直是争议的焦点话题。在教学中,很多学生进入大一,就被动地学习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创新能力,也制约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二是教学内容单一,影响学习效果。许多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教师人为地对声乐唱法进行了划分,导致学生的演唱方向、演唱技巧及演唱风格受到了较大的束缚,尤其是师范生,由于教学内容严重匮乏,导致学生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唱法类型,对其今后从教有很大的影响。三是高校整体教学体系较为松散。目前,艺术类院校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教学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美声唱法比民族唱法发展的时间更长,也较为成熟,教学体系相对完善。民族唱法发展相对滞后,主要针对学生兴趣开展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严重制约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四、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借鉴融合

1.借鉴融合的基本原则

笔者通过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梳理和比较,发现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存在许多共通之处,有许多值得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使二者融会贯通,笔者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拓展声乐教学范围,丰富声乐教学内容。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将课堂构建成多元、共享的多媒体现代化课堂,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和便利,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造和创作能力。二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艺术学习和传统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其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对美的理解都会有差异,对艺术的追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在民族作品中借鉴和融入美声唱法

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种类繁多,题材丰富,笔者将民族声乐大致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和小调,并根据三者的实际教学情况,分析了如何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借鉴和融入美声唱法。一是号子——借鉴美声唱法的呼吸和共鸣。号子是劳动人民的歌,是反映和体现劳动人民精神面貌的歌曲。它主要以吆喝、呐喊为主,音调坚实有力,这样的歌曲听起来能够振奋人心。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授声音的力度和宽广度时,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中的胸腔式联合呼吸和混合共鸣式,在具体的演唱活动中,利用美声的“深气息”“大通道”,再结合民族唱法的基本形式,这样形成的声音不仅具有弹性和力量,更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在这种音乐学习氛围中,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二是山歌——借鉴美声唱法的真假声混合。山歌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山间劳作放松时演唱的曲子,其最主要特征是节拍、节奏较自由。山歌代表着演奏者的内心情感,是一种抒情曲目。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山歌有很大的差异性,一方面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丰富的演奏形式是学生寻找灵感的重要条件。在演唱上,山歌对技法要求极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声唱法的真假混合音,利用胸腔式联合呼吸和混合共鸣式的调节,非常完美地达到高、中、低三个位置的统一,对其掌握民族音乐的音量、音色以及音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三是小调——借鉴美声唱法的吐字和咬字。小调与山歌及号子不同的是其流行于城镇街道,曲调抒情流畅,结构规整均匀,节奏整齐轻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小调的演唱特点,借鉴美声唱法在吐字方面的技巧,改变传统民族唱法的缺点,并在演唱过程中,积极改变口形和吐字,这样对发声十分有利,音色也会更加圆润。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5篇美声唱法教学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美声唱法教学。

美声唱法教学2

声乐是人们用以抒发感情、交流感情的一种自然而普通的形式,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它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感情。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诸多的联系。三种唱法都是以音乐、语言、表演相结合作为艺术表现形式,都要对演唱作品进行分析理解,加以丰富的感情通过歌声表现出来。并以音乐的美、语言的美、表演的美作为审美方式,追求演唱作品时的全身投入、震憾力和感染力;追求对作品内容的完美诠释、形象塑造和声音色彩的掌控能力。力求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把声音贯通起来,把最美好的声音展现出来,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三种唱法在发声方面都要求正确的呼吸,喉咙打开,建立歌唱通道;以气息为主,靠气息演唱,建立声音的高位置;都是以横隔膜为呼吸动力,注重吸气的深度及气息的支持力,充分发挥各共鸣腔体的作用,气息要贯通、流畅、稳定。三种唱法同属声乐门类,立足点是相同的,即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在许多方面还是有着差异和区别的,各有各的特点。

㈠呼吸对比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的原动力,歌唱的各种技巧,没有一项能脱离呼吸而独立存在,使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歌唱是极其重要的,呼吸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歌唱的质量。“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是发声的源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歌唱”,这些说法都说明呼吸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歌唱中的呼吸一般分为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美声唱法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深而饱满,音量大、音域宽、容量大、控制力强,呼吸支点明显,气息流畅,声音托在气上,且有力度,声区统一,声音表现力丰富。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使气吸至腹腔,气息较深,动作小而灵活,吸气时声音小,对喉咙紧张和歌唱时胸部僵、顶气等现象,有放松和缓解的作用,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通俗唱法则对呼吸的深度要求不高,因此多采用胸式呼吸,呼吸容量小,吸气部位偏高,发声比较柔和;通过气息的流动调节声音的弹性、音色、力度和情感表达;只有歌曲需要强力度发声时,才运用较深的部位呼吸,推动力度的增强,加强控制力。

㈡发声对比美声唱法发声的主要特点是混合声区唱法即混声唱法,它要求发低音时避免全用真声,发高音时避免全用假声,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使用,追求混声效果。声音通畅、纯净、圆润、明亮、饱满。民族唱法的发声主要以真声为主,声音明亮、靠前,高声区加入一些美声唱法技巧,混进一些假声,增加了真假声的混合比例,声音走向横竖相当,点面合适,字正腔圆,声音个性强;以民族风格和韵味为主,音色甜美,声情并茂。通俗唱法的发声方法多用本嗓的自然发声,大部分用真声演唱,声音上没有固定的标准模式。追求演唱者在自身声音条件的基础上,挖掘并放大自己的声音本质和特色,即个性与特色声音,声音的审美标准是“求异”而非“求同”,非常强调激情和感染力。

㈢共鸣对比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主要是靠歌唱者本身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把声音送出去。美声唱法主要是运用不同的嗓音配合上、下共鸣腔来达到以声音表现感情的目的。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既明快华丽、丰满结实,又保持统一,声音真假结合,声区衔接流畅;充分发挥共鸣作用,注重混合共鸣,声音穿透力极强。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对腔体的打开比美声唱法其空间要求小一些,气流量要求少一些;更多的追求比较靠前的口腔共鸣和鼻、眉心处的头腔共鸣,声音的焦点较小,集中明亮。通俗唱法对于共鸣的要求没有传统唱法高,它只要适当地打开共鸣器官,使声音能够在共鸣腔中放大,摆脱声音的“白”和“扁”,使声音获得纯正、圆润、饱满的自然音色。主要借助电声音响来扩大音量,共鸣在通俗唱法演唱中是美化声音、修饰声音的一种方法,而并非是发声的唯一途径。

㈣语言对比美声唱法以声音为主,强调“以腔带字”“以声带字”,字要随着腔走,打开腔体把字唱到腔体里,腔圆是第一位的,声音统一是第一位的。追求声音的圆润通畅、共鸣色彩,注重咬字吐字与不同声区的共鸣结合统一。民族唱法的咬字吸取了许多戏曲的方法,咬字吐字更靠近说话状态,要求符合说话语言的表现方式,强调咬字的准确和真切,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气生动;更注重声母、韵母、归韵等方面的清晰。“以字领腔”“字正腔圆”,使歌唱的吐字达到咬字清、吐字正、归韵准的目的,获得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通俗唱法的吐字最接近生活,它没有美声唱法那样要求在共鸣的基础上去吐字;也不像中国民族唱法那样过分强调字正腔圆,咬字概念是建立在自然说话的基础上,即口语化基础,不强调字头字尾的口型如何、字形是否咬住,只要能够听清歌词便可,避免多余的、夸张的口型,体现说话的自然,直接地表达歌唱者的感情世界。㈤演唱风格对比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最大特点是“以声为主”,讲究声音的纯正、力度、通畅;追求声音的光彩、华丽和艺术表现,高雅庄重,自然质朴;强调气息的控制、声音的连贯性,感情表达丰富真挚。民族唱法演唱风格的主要特点是“以字为主”,特别强调演唱时吐字及韵味的风格,强调“以字带声”“字正腔圆”“字里传情”“依字行腔”“腔随字走”等。由于各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演唱内容的不同,演唱风格也有差异,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演唱风格。有热情奔放的、委婉深情的、活跃风趣的、甜美动人的等。通俗唱法演唱风格的主要特点是“以情为主”,注重感情的抒发流露,歌声自然亲切,形式轻松活泼,吐字真切清晰,感情时而缠绵细语,时而奔放热烈,具有“倾诉性”和“宣泄性”,使演唱者与听众之间缩短距离,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与感情上的交流。

二、三种唱法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初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风格,并具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能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具备一定的声乐教学能力。在高职声乐教学的实践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已作为正确唱法的标准被教师们所承认,通俗唱法也逐渐列入其中。由于高职本身的办学特点及生源情况,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新生入校时水平参差不齐,优劣差距较大,普遍声乐基础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较多,有一定演唱能力的占极少数,这也是高职院校生源的现状。根据这种情况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不要轻易划分学生的演唱方法,先让学生掌握唱法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上采取多种授课方式,有针对性地教学。

(一)声乐个别课教师与学生一对一上课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声乐基础、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开设的,着重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歌唱。在教学中结合每个学生嗓音、程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逐一制定各自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同时加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共、个的训练,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自身演唱能力。

(二)声乐小组课教师给一组学生上课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以器乐、舞蹈等为主,声乐基础、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开设的。把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作为主要方向,使学生既会运用科学的歌唱方法歌唱,又会科学地指导别人唱歌。教学中可将学生按声部、性别、程度等特点进行分组授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观摩,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还可以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作品处理等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正确声音概念的理解,及对存在问题的解决能力,了解三种唱法在不同声部、不同作品的要求及教学特点,了解更多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为提高教学能力打下基础。

(三)声乐集体课教师给一个班级学生上课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全部学生开设的,教学采用集体歌唱训练的方式。在发声中找出声音的共性特点,提出具体要求,讲解技术要点、难点,点评、解决存在的问题;系统讲解声乐理论知识及教学法,也可以选择部分声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头,进行集中训练,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提高全班同学对声音概念的正确理解,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也可以进行声乐作品欣赏、观摩演出与声乐专题讲座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种唱法的声乐基础知识、内涵与审美方式,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系统、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演唱实践,开展声乐教学活动。

(四)演出实践课教师通过学生的演出实践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高职教育重实践、重技能的提升,因此,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加强实践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自身策划能力与演出能力的重要部分。把每次声乐课考试以演出实践的形式在舞台上进行,学生可以策划设计自己的演出服装、表演模式、伴奏方式、舞台背景等,演出结束后教师及时进行点评,纠正演出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实境训教的特点,使学生在实践中消化所学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演唱能力与演出能力。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内外的各种文艺演出、声乐比赛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充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缺点,查找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高职声乐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总之,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应采取声乐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和演出实践课,四位一体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建立声乐教学的多元化体系,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把握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特点和风格,使学生既掌握声乐演唱技能,又掌握实际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高职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声乐教学艺术研究的思考

美声唱法教学3

一、当前高校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易忽视“三准”。

音准、节奏准与语言准这“三准”是进行美声唱法教学的基础。由于大量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偏重于声乐技巧,往往会这十分重要的三点。一些大学生在用意大利语进行演唱时,往往会出现“u”、“o”与“i”、“u”不分,而且作品演唱之节奏也不够合理。尽管一些学生的声音已经很好了,但演唱起作品来在节拍上总是显得十分自由,不够准确。所以,音乐教师必须抓好学生们“三准”的训练,这是学好美声唱法之前提。

(二)易忽视歌词朗读。

歌词表现了作品的思想感情、人物内心活动、语言规律等大量内容,应当学会科学分析歌词,并能很好地朗读歌词。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将自己视为舞台上的演员,无论演唱什么均应做到“真”。不仅要打动自身,还应尽量打动别人。歌词上的语言应当力求准确,还要运用各种形式去对歌词开展朗诵。这样一来,朗诵者将会得到许多收获,从而有助于演唱好作品与抒发感情。

(三)易忽视情感表达。

在演唱作品时不仅要强调作品的情感表达,而且还应注重与观众进行感情上的交流,例如,在演唱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中的男中音阿芒咏叹调《在普罗文查的地方》时,因为阿尔弗莱德的父亲得知其爱上了薇奥列塔,显得十分气愤,要求其离开薇奥列塔。此时,阿尔弗莱德内心非常痛苦,这时当阿芒从花园中走来时,阿尔弗莱德就扑到父亲怀中,阿芒于是唱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咏叹调。该曲以故乡的森林与田野、亲人的温情及期待,试图唤起阿尔弗莱德对于故乡之向往,从而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并且忘掉现实中的痛苦与忧怨,进而表达出老人对儿子的爱及所寄予之期盼。在演唱时,演唱者面对台下的观众,应当用真情流露的方式对观众进行发自于内心的劝说,才能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

二、提高高校美声唱法教学质量的应对措施

(一)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

无论我们所要培养的是歌唱演员还是声乐教师,对于综合素质绝对不能忽视。在歌唱中,应当做到将演唱技巧自如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美轮美奂之效果,这确实不是很多人所想象的那么自然和简单的,这就需要建立起很好的歌唱发声生理机制,从而有效调动与协调演唱者的机体器官,从而使其嗓音能够在歌唱过程中得到绝对的音色、力度与歌唱情感,并且让以上各类综合因素能够得到协调,让自己的演唱水平能够达到更好的境界。比如,著名歌唱家卡鲁索在成名之前,就被人嘲讽为“破男高音”,但是他并不畏惧,没有为高音所吓倒,反正通过自身的坚定信念与勇气,最终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男高音演唱家。因此,对于音乐教师而言,永远都不要对学生说出你不行,这是因为教师自身的言行对于学生将产生非常强的心理暗示作用。教师必须要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进行鼓励。当然,对于那些心理状态比较好的学生而言,同样要让他们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失败,应当激发出其更加大的动力。因为歌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演唱者一定要具备各方面知识,其综合素质愈高,其演唱能力也就愈强,对于音乐的表现力就会更好,音乐的感染力自然也就更大,这样才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艺术享受。

(二)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与处理。

首先是要从歌词的理解上让学生明白这首歌曲要要表达的是一种怎么样的情境,随后再用心去唱和体会,并让听众们觉得演唱者是在进行倾诉,而不仅仅是单纯地演唱音符。美声唱法要求演唱者一定要在每一个字上下工夫,做到以字行腔,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自然,由于每一个人对于歌曲的理解都有所不同,这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但是,在每个字上都一定要考虑到强与弱,从而十分自然地处理整首歌曲。演唱者在处理歌曲之时应当因歌而定,从中挑选适合于自己进行演唱的歌曲。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应当选择具有合适音色与音域的歌曲,不能选择演唱那些超过自己音域太多的歌曲。

(三)积极探索新型声乐教学模式。

在声乐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一对一教学、小组教学与大课教学相互结合的凡是,一对一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演唱者个人在技术上所存在的相应问题;小组课教学能够让学生之间更好地进行相互学习与交流,从而了解到个人在技术上与歌唱中的不足之处;大课教学则可设置成舞台表演课的形式,锻炼学生们站在舞台上歌唱姿势,其走路与面部表情、表演等等。

美声唱法教学4

轻声唱法的使用来自教师对轻声唱法的正确理解。何谓轻声唱法?它不是简单的“用弱音量歌唱”,而是一种用气息控制又不失音乐表现力的轻技能歌唱方法。不仅要用弱音量,而且还包含着轻柔的感情,甜美的童声音色以及符合乐曲需要的饱满情绪。如何进行轻声唱的训练,并在轻唱过程中促进情感体验,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统一音量音色――夯实轻唱基础

轻声唱的前提是统一音量和音色,我们可以把原来的高强度音量降到弱音量。让学生唱一个长音,教师用双手距离的调整和拇指与其他四指的开合来指导学生唱出有强弱变化的音。这个长音先像细线一样微弱,然后逐渐增强,再渐弱下去。这样在让学生反复感受强弱对比的基础上,再告诉学生我们需要的轻声是哪一段的音量,让这一音量成为学生熟知的“事物”,并通过长时间的感知,让这一“音量”成为他们的自觉认识。

要求轻声唱以后,就自然容易发现哪些音高不稳,哪些声音不和谐以及哪些声音个性突出等,除适当进行个别训练外,还应对有些特别不和谐的声音进行适当制约和诱导。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学班几十名学生的声音就会统一到轻声的音量,声音也会靠拢了。每次训练要特别注意起声和第一乐句的整齐和轻声,达不到要求一定要加强训练。

二、注重慢速练习――重视默唱哼鸣

默唱能使学生长期处在极平静的音乐思维之中,在共性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个性理解,免去轻唱时的客观干扰。这应该成为音乐教学中必须培养的良好素养。哼鸣是对默唱的检验,是饶有趣味的自我尝试,也是轻声、柔声唱法的开始。这时,要选择旋律轻柔舒展的曲子做慢速练习,使学生容易掌握,品尝到获取成功的乐趣。如《摇篮曲》《小白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目的是让学生感知轻声的音响,体验歌曲的美感,其重点仍然是放在音量的适中和谐与音色的优美柔和上。

三、加强唱歌训练――掌握轻唱技巧

小学生唱歌,固然要顺乎自然,但也不能排斥必要的技巧,更要有良好的习惯。诸如,不可出现懒散的姿态,应具备较好的歌唱注意力,越是轻唱越是要把气息吸得深一些,保持托住音量往外送的感觉等。音量及音质的控制依赖于气息的控制。在轻唱时,要经常提醒学生,不能让过大的气息冲击声带,可以反复训练深吸气后唱几个连续的长音和具有弹性的短促音。前者要合理运用气息有控制地、有韧性地慢慢地将音唱出来。例如,我曾多次用慢速哼鸣或轻唱让学生表现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效果颇佳;后者用气较少且富有弹性,与咬字紧密结合,注意呼吸的支点略向上。我也曾用此法多次训练歌曲《嘀哩嘀哩》,也获得了预想中的效果。在训练气息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多用头声,向高音发展,高音区可用假声,有高位置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声音仿佛是从眉宇间和头顶发出来似的。这时会有极好的轻声音响效果。在实践中,有的老师怕学生高音唱不上去,往往降调,这是不可取的。我认为不要害怕学生唱高音,尽量不要降调,只要方法得当,技巧讲解到位,学生是可以达到要求的。另外,轻声不是含糊地唱,轻声唱同样要把歌词唱得清晰。

四、运用示范引路――发挥调控作用

事实上,学生对歌曲韵律、内涵、形式美的情感体验,来自对歌曲本身的认识与理解,随着轻唱的训练、体验的不断深入,这种认识与理解将会逐步深刻。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不会与生俱来,教师的示范与引领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无形中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人认为,教师的示范应形象、规范而富有启发性,并在这个过程中用示范进行调控,将体验不断推向新的层面。在教学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范唱,要为学生的轻唱进行伴奏,范唱也好,伴奏也好都要适当轻声,为学生引唱起声或喊预备拍都要用轻音量。一切均按轻声唱的要求进行。范唱时,尤其是范唱那些抒情性较强的歌曲,尽量用轻柔富有美感的头声,让学生体验其中的美。当学生演唱中出现问题,和轻唱的要求发生了冲突时,要加以示范,指导下一次符合标准的轻唱。平时,指导合唱时,教师也应站在两声部中间指挥练习轻唱,必要时,可适当搞些无伴奏的训练。有些老师习惯用大音量给学生帮唱或伴唱,这种做法是不妥的。本人认为,音乐课上切忌追求表面热闹的比赛,盲目鼓动也会造成喊唱或跑调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真正的情感体验。

五、巧选练唱曲目――培养轻唱能力

轻声唱,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也仅是一种手段而已,它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轻声唱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陶冶他们喜爱音乐的美好情操。在所有教材中也不是每首歌曲都能用来训练轻声唱,或是都必须轻声唱的,因此,这里存在有目的地选择歌曲的问题。教师先必须对教材进行熟悉和筛选。经过一段轻声唱训练后,要有意识地选那些轻柔并且具有美感的中外歌曲作为轻声唱的重点练习曲。通过这些曲子的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效地培养学生轻声唱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我就曾先后选用了《翅膀》《闪亮的水晶心》《鹰》等教材作为轻声唱的训练曲目,在训练中发现学生的情绪普遍较好,非常投入,从声音中听得出,他们在演唱中正进行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有了较高的水准。同样,在指导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因为有了相当次数轻唱体验的基础,在合唱比赛时,孩子们声泪俱下的歌唱,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这无论是对演唱会本身或是对听众来讲,都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美好的情操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中得到了升华。

美声唱法教学5

关键词:中学音乐;美声唱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87-02

DOI:/

一、美声唱法起源和在中国的发展

美声唱法起源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最初是源于欧洲的宗教活动,开始使用这种唱法的是“阉人歌手”。美声唱法又可以称为“柔声唱法”。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美妙的歌声”的意思。之所以由“阉人”演唱,是因为在17世纪之前,欧洲的剧院和教堂女性在其内唱歌是被禁止的,可歌曲中又需要女高音来演唱轻柔、纯净的部分,所以就找“阉人歌手”来代替女生声部演唱,他们的歌声与女高生相比虽然有一点差别,但是也同样能够达到与女高音相同的圆润和柔美,而且流畅的音色比女高音更深厚有力。他们的唱法,就成为了美声唱法的最早代表,唱诗班里和剧院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在担当着歌剧中女性角色,展示出了真假桑、胸腔呼吸等演唱技巧,受到了听众们的喜爱。后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精神下“阉人歌手”的做法被废弃,逐渐允许女性歌手登台演出。有的“阉人歌手”将演唱技巧和方法交给女歌手,舞台上男女歌手一起表演出自然明亮、丰富细腻的声音,这标志着“美声唱法”的成熟。同时,美声唱法也不只是出现在歌剧院和教堂,许多歌手将其传到民间,让普通民众学习欣赏这种美妙的声音,美声唱法也迅速的风靡于欧洲,许多艺术家甚至将其传向世界。尤其是在俄罗斯,当时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欢并对其进行了民族特色加工,使其更符合俄罗斯的特色和情感。

美声唱法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二十世纪时期。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古书的文献记载中就记载过著名的歌唱家,中国的普通百姓也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接触过声乐艺术,比如元明清时期的元杂剧、京剧等这些以歌唱为主的戏曲,在当时这些声乐形式都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但是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难以有与西方音乐交流的机会。直到时期,人民思想逐渐解放,美声唱法才陆续传入中国。但是当时也只是一部分思想开放、有过眼界的人才能接受这种艺术,部分留过洋的、喜欢西方音乐的人才会乐于学习这种艺术。我国最早的美声唱法开创者有苏石林、喻宜萱、劳敬贤、黄友葵等,他们虚心向俄罗斯、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声乐大师,不懈探索美声唱法的技巧和奥妙,并不遗余力地奉献自己所学的一切,使得美声唱法在我国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可持续的发展,为中国的声乐艺术增添辉煌业绩。正是因为他们这些艺术家的存在和对声乐的探索和追求,才使得美声唱法的表演活跃在中国各地的大舞台。现在,很多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和民族唱法也都引入了美声唱法的技巧,可见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的各类大中专院校都有开设声乐课,也设有美声唱法专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声乐人才。而今,美声唱法的声乐课也开设到了中学课程中,让青少年能够在课堂上接触西方音乐艺术并学习,因此中学生了解美声唱法的重要性和掌握其演唱方法、学习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美声唱法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美声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运用的重要方式和方法。中学时期处于刚刚接触美声艺术的阶段,所以正确的、合适的美声教学方法尤其重要,是顺利开展对中学生进行美声唱法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保障。因为美声唱法的特殊性,它十分注重音色、音质的展现,是一种以特殊发声机能为基础的音乐艺术行为,所以掌握基础性的学习、演唱方法是声乐学习的关键一环。给学生讲授声乐学习的发声原理,找准每个学生自我发声的特点和音色,让学生灵活掌握头腔、胸腔、口咽腔的发声作用,能够在教学和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无论是声乐中任何艺术门类的学习,都要掌握其中的技巧和奥妙,因个人特质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学好、学精一门艺术。

三、提升美声唱法教学方法梳理

(一)注重基础教学方法

在声乐教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教学,这是保证美声唱法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在大学教育的美声唱法中,很多学生对美声唱法产生误区,尤其是在唱歌过程中,在气息的调整过程中鼻子吸气的技巧上没有完全学会导致将气体全部吸到胸腔无法发出美妙的声音。因此,无论是在大学阶段还是在中学时期都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美声唱法传授。

1.呼吸的训练。美声学习中要重视呼吸的训练,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和歌唱的生命。正确的呼吸能够带来准确的声音和纯正的音质,歌唱中呼吸正确也会让听众享受到优美的声音。正如意大利声乐界流传的这句“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歌唱”。发声技巧也跟呼吸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对中学生的美声唱法训练应该及早进行,采用正确的呼气方式。在吸气时,要利用口鼻同时呼气,同时腰腹扩张,应气息要沉,气沉丹田,横膈膜下沉来达到呼吸的效果;在吐气时,要保证牙关自然打开,双唇略收。总之,中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应该增加对他们的吸气、呼气基础技巧的教学。

2.起音的训练。中学生是美声唱法的初学者,在初步学习中美声教师应该在起音方面加强讲授,而且应该注意“软起音”的练习。“软起音”不容易损坏声带,但是在练习中为了需要避免声音一味追求柔美导致的声带无力和闭合不好的偏差,所以练习 “软起音”时就要养成“整身”“整体”的歌唱习惯,这样能够使起音扎实而又干净,同时要注意喉咙从前部、后部打开,这样打开能够使声音尽量发的圆润和丰满。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软起音”时,在慢慢学习“硬起音”。

(二)重视情感教学法

音乐在学科教学中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情感艺术。在美声教学过程中,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需要带有一定的情感去讲授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欣赏美、欣赏艺术的教学目的。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美声课程都是依据教材内容对学生展开教学,课堂内容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不利于学生对这一声乐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因而影响了美声唱法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应该结合美声唱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每一首歌曲的教学可以讲解一下歌曲的原创背景、歌词大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原创魅力。同时,教师还要以音乐情感为基础,充分运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来声情并茂的进行讲解、演示,从多层次、多角度让学生感受到美声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美声的情感,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加强多媒体教学法的运用

提升美声唱法教学的效率还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个学科,包括声乐课的教学。从一线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媒体教学方式新颖独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有很大的帮助。多媒体教学属于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因此,在美声唱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多媒体幻灯片、音频、视频,将课堂内容生动的展示出来,比如鼻子呼吸的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去观看、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方式。通过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教学方式把美声唱法的发声特点、呼吸状态与技巧逼真的展示出来,这样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和人体器官的发声原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学生处于人生学习好奇心最强的时期,教师在美声唱法教学中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把美声的宽广音域、优美音色在学生心中留下艺术美的印象,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把美声课在中学中推广开来,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兆宇。浅谈美声唱法教学方法[J].音乐时空,2014(7).

23 833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