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践经验【优秀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践经验【优秀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践经验【第一篇】
一、研究背景:
课程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然而,放眼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师资相对薄弱,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往往比较孤立、狭义,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即每两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忽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隐性课程,致使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效应。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农村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几节看得见、数得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应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的基础之上加大隐性课程的开展力度,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深刻的教育效果,使学生能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研究构思:
1、概念界定:
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计划的学科体系、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具设备、分班分组制度等,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全部经验综合及其过程。
隐性课程:所谓隐形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在学校、班级的情境中,以无意识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发生影响到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模式。它具有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内容构成的繁杂性、影响方式的隐蔽性、发挥作用的非预期性、作用结果的深刻性等特点。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独立设课以及家庭指导等方面进行研究,展现一种全面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更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从认识层面上重视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2)通过开展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发现、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
3、研究对象:
全校各班。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辅之观察法、实践法、案例研究、个案追踪法、经验总结法。
三、操作策略:
(一)年级互助,夯实显性的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它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由于师资欠缺,目前小学阶段基本由本班班主任兼任心理健康教师,我们知道,一节有效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从选择主题、前期准备、预设方案到正式实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而班主任由于事务繁杂,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地开展这一课程,有时甚至一个学期也上不了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采取同年级互助的模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以此来保障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正常开展。
1、课前交流,框定同年级备选主题。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较强的年龄特征,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往往会出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因此,担任同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班主任在课前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交流,从而找出同一年级的儿童在相同的时期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梳理,从而框定在当前一个时期内对这一年级的儿童有必要开展的心理辅导主题。
2、流动上课,实现课堂资源优化利用。
在前一阶段框定备选主题的基础之上,同一年级的班主任根据自身个性特点的不同,选择承担不同主题的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即一位教师只需设计一个活动方案,就可对同一年级的几个班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这样不仅减少了一个教师设计、准备多个活动方案所需的精力投入,也让教师在多次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活动方案,同时还保证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设的数量和质量,真正实现了课堂资源的优化利用。
3、课后研讨,打磨班级个性心理教育。
1、教导处干预,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方向和灵魂,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从而直接影响教学全局。传统的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承,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积累。当然,对于这种局面的形成,我们不能归咎于教师不愿面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是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与专业指导,没有形成一种在自己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也不知该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因此,学校教导处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干预,在教学常规、学科计划等处体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而帮助各科任教师端正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立足于主体性的学生观、发展性的教学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和谐的个性品质。
2、教研组探讨,挖掘学科蕴藏的心理辅导资源。
不同的学科蕴含着不同的心理辅导资源,但在进行学科渗透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它不是径直的、外露的、强加的,而只能是暗示的、隐形的。那么该如何挖掘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又如何把握学科渗透的尺度呢?我们可以在任教同一学科的教研组层面开展专业的探讨与实践,帮助教师找准方向,把好尺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机结合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或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相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无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认识、情意和行动技能。
3、师生共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的确,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树立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提倡师生平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师生都能注重感情投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帮助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百变活动,打造阳光的心理成长天空。
课外活动具有自愿参加、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等特点,有利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1、组建社团,点亮学生兴趣的火花。
发展心理学指出,能力水平、兴趣倾向和个性特点,是制约主题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组建各类社团,如舞蹈兴趣组、航模俱乐部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点、思维特点,有的放矢的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2、课间活动,释放学生堆积的压力。学业的负担,父母的期望,同伴的竞争等等因素给现代的小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许多心理问题也随着这些压力而产生,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减压呢?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无疑会是最及时、最直接、最简单的减压方法。因此,学校从教师层面开始发动,倡导师生放下课本,走出教室,开展轻松有趣的课间活动,下雨天还发动师生一起在教室里跳跳健身操,下下棋,让上一节课的压力迅速消失在课间活动中,给下一节课准备一个阳光灿烂的心理氛围。
3、亲子活动,唤醒家庭沉睡的温情。
由于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使得很多时候家长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成了学习的监工,而家长又觉得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用心良苦,于是彼此之间就产生了隔阂甚至是矛盾,使得家庭生活中缺少了些许温情。鉴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层面的活动,开展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孩子和父母之间多些沟通,还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以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四)三和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心育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向导,在一所文化气息浓厚的学校里,学校提倡什么、崇尚什么、传承什么,学校成员就倾向于追寻什么、模仿什么、接受什么,因此校园文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托。当前,我们学校正大力开展以“三和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德育争创活动,这无疑是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育氛围。
1、和美文化,倡导环境文化育人。
物质环境之中隐含的价值、观念、美感等,往往会以暗默的方式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对学生的认知和审美情趣起到导向作用。而我们学校的“和美文化”,正是本着以环境育人的理念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展示橱窗、楼道标语、教室布置等载体,为学生营造一种融知识性、教育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健康发展。
2、和善文化,崇尚精神文化育人。
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守则、规范和组织以及校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等等因素,构成了校园精神文化,它通过暗示、感召、移情、认同、模仿、熏陶等方式逐步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发生变化,达到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和善”文化所崇尚的“种植一颗善心,培植一串善举,播洒一份责任,改变一点行为”的文化背景,开展“三和之星”的评选,“书香班级”的创设,“一班一品”的推进等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具有导向作用的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四、研究的成效。
1、形成了民主、开放、自主、和谐的校园氛围。
在教改纲领的引领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民主、开放、自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全体教师形成了“人人都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理念。校园环境的布置、团辅课的保证、心理辅导室的开放、知心信箱的等已成为学校的常规行为,全体师生精神面貌好,校园里形成了“尊师爱校,勤学守纪”的良好学风和“教学严谨,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
2、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以提高。教师拥有较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学校每学期都有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的展示活动,重点研究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校徐丽红老师、孙君老师分别获得萧山区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方面,学校每年都举办校级的论文评比,学校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工作也非常到位,所以学校的科研成果显著。
3、扎实稳步地推进了素质教育。
拥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和谐快乐的成长,才能在学到各种本领,锻炼自己的能力。我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让许多来我校听课、借班的老师感叹,多年来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朗读、自学、探究、品析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社团活动、特长生展示等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学校真正成为了“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践经验【第二篇】
一、部队官兵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部分官兵入伍前对部队的了解过于理想化,入伍后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容易产生较大心理反差,出现困惑茫然、烦恼抑郁等心理。有些官兵对自我认识比较片面,容易自卑或者自负,甚至敌视;由于缺乏正确比较而产生心理失衡,甚至抱怨。某观通站学员到部队后发现,观通部队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产生心理落差,因而烦恼焦虑、无所适从。高山海岛部队多为小散远直单位,不同年龄官兵之间由于价值观和经历的不同而难以互相理解;一些官兵存在社交障碍,为缺乏社交技巧而苦恼;有的不良习惯官兵易受到孤立。
一些基层带兵干部对战士心理了解不足,忽视战士意见,埋下不和谐因素。高山海岛部队驻地偏僻,官兵谈恋爱找对象难度大,多数面临两地分居的实际困难,恋爱容易受挫,甚至产生失望自卑。据了解,有35%左右的官兵存在程度不等的情感婚恋困扰。高山海岛的特殊环境,使官兵与外界交流较少,容易引发适应不良,有六成以上的官兵反映经常想家。而观通部队平时任务相对要少,业余时间外出难,加之营区文体设施少,生活相对单调枯燥,感到无聊茫然空虚,易受到孤独苦闷、压抑、易激怒等不良情绪的困扰。高山海岛常年有风,潮湿多雾,活动空间小,容易产生一些躯体不适和神经衰弱的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身心容易疲劳等衰弱症状;入睡困难、失眠、为梦所苦、早醒、醒后感到不解乏等睡眠障碍,以及紧张性头痛等。某观通站待两年以上的官兵,80%以上不同程度出现如上症状。高山海岛部队驻地较为偏僻,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少,信息相对闭塞。官兵很渴望交流和获取信息,社会适应能力有所降低。有官兵反映,他们休假回家时对不少新事物感到陌生,反应也慢了,“都有点变傻了”。
部队因点多、线长、面广,驻地分散,各单位单独驻防,常年几十个人摸爬滚打,相对固定的战备训练工作和单调的生活学习环境,容易使官兵,特别是老兵产生倦怠心理。而“第二次就业”、子女上学、老人赡养等现实问题不同程度地困扰着高山海岛官兵,使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感到迷惘焦虑,心理压力较大。
二、关于做好官兵心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1、要做好海岛官兵的心理工作,应该以人为本,重在平时,贵在及时,搞好帮带,点面结合,疏防并举。加强教育,打牢健康心理根基通过心理知识宣传教育,倡导心理健康理念,提升心理幸福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积极的人生观,打牢健康心理的根基。
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辨证的苦乐观,引导青年战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定期进行心理教育。在基层部队发放心理资料,结合特定时期,通过多种形式对官兵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官兵树立健康的心理观念,提高心理健康保健意识,达到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
2、配强硬件,训练强化心理素质加强硬件建设,各单位可因地制宜,增加心理训练器械和文体娱乐设施,结合文体活动训练强化官兵心理素质。
一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官兵的个体心理素质,尤其是对一些心理不健康的官兵;
二是设立一个简易便行的心理宣泄室,及时宣泄不良情绪、疏通心理压力;
三是进行团体心理活动,增强团体凝聚力,提升官兵对连队的归属感。心理建档,健全心理预警机制通过统一的心理测试工具,参考军人心理常模,建立一个统一的军人心理健康标准和一套详细系统的官兵心理档案,为准确把握官兵的心理变化,进行心理疏导提供依据。
在测试中一旦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官兵,则由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建立心理异常情况报告制度和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定期对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底,分析思想形势和官兵心理状况,随时补充和更新档案库,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搞好帮带,培训基层心理骨干搞好帮带,选拔和培训基层心理骨干,使心理服务渗透到小散远单位和基层战位,作为专业心理力量的补充。
心理骨干由于与官兵有着更多的相似点,更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可以很容易就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咨询阻抗,发现一些不良心理征兆;可以提供社会支持、帮助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和减轻心理困扰;可以帮助战友理清思路、进行及时初步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心理骨干虽比不上心理咨询师专业,却更及时;比不上政工干部的思想理论深,却更贴近。
3、三级联动,形成合力保障心理健康社会、部队、家庭联动,形成合力,构筑三位一体的预防体系,形成合力保障官兵心理健。
一是加强军地交流联谊,做好双拥工作,加强社会保障以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激发军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是与军人家庭密切联系,搞好配合,给予情感关怀,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争取家人的理解和坚定支持。
三是以人为本,共促和谐军营,营造良好的军营氛围,增强“革命大家庭”观念。
首先,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巩固团结友爱的内部关系,了解并正确处理事关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其次,以人为本,在部队“经常性”工作中引入心理学;第三,健全基层民主生活制度,疏通民主渠道,虚心听取官兵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第四,坚持科学管理、科学施训,部署工作、下达任务时考虑战士心理承受能力;第五,尊重官兵正当需求,改善基层物质文化生活,努力为官兵排忧解难;第六,营造学习氛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完善制度,建立心理服务长效机制心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工作。要提高心理工作质量和效益,需要完善体系和建立长效机制,搞好协调互动,根据调研、反馈做好跟踪服务,并做好结合统筹。
三、小结。
一要建立主官责任制。各级主官要起领头羊的作用,要对心理教育疏导工作负全责,确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二要坚持定期例会分析制度。建立定期分析部队官兵心理状况的制度,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把握当前倾向性问题,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要落实考评奖惩制度。年底对官兵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进行测试考评,对各单位心理教育落实情况进行坚持督促,并给予相应奖惩。
四是开展“查、巡、研”系列服务活动,并形成制度。“查”即对部队官兵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巡”即开展巡回教育咨询;“研”即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研究,及时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心理调试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践经验【第三篇】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教育研究方法开题报告。
一切研究都始于问题,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是研究的开题报告,因此也必须始于问题。
年鉴学派大师费弗尔说得明确:“提出问题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同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数学或实验技巧,而提出新问题、发现新可能性或以新视角看待旧问题,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研究中问题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问题说明研究者想要知道什么,想要通过研究理解什么,因此研究问题一定是指向知识和理解。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是有区别的,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尝试性回答。
1.问题的来源。
“多数人的写作或者缘于现实的思考,或者缘于阅读的兴趣。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阅读会促进对现实的思考,对现实的思考常常会求助于阅读。”“通过专业或个人日常经验选择一个研究问题似乎比通过(老师)建议或文献的途径更加危险。但这种担心未必正确。以个人经验指导你的研究有可能会更具价值。”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专业活动、生活经验、老师建议都可能成为研究问题的来源。
这里需要解释和说明的是,在中文中“问题”有多重意义,而英文中question、problem、issue各具有特定的意义所指。我们用三个动词就可以解释这三个词的意义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和“讨论问(议)题”。在学术研究中可能为了“解决问题”而要提出需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所有的“解决”“回答”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讨论的问题。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回答问题”。通常我们会说,“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常常出于解决某一急迫的实际问题。”
2.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如何?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价值观不同,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也不同。马克斯威尔把研究问题划分为三类,它们是一般化问题(genericquestions)和具体化问题(particularisticquestions)、工具主义者问题和实在论者问题、变量问题和过程问题。也有方法研究学者认为,“大量的教育研究问题可以归纳为相互关联的三类形式:描述性问题———正在发生什么?因果性问题———是否有系统性的作用?过程性或机制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或怎么发生的?”我们把问题基本上分为三类,即本体论问题、价值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通俗地说,在研究中时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怎么办”的问题。
3.问题的表述方式。
研究者应该以有助于实现实践目的的方式提出研究问题,而不应该把这些研究的目的隐藏在研究问题本身中。并且研究问题必须是通过研究能够得到解答的问题,研究必须是真正可以实施的。“如果提出一个没有哪个研究能够回答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无论是因为无法获得回答问题的资料,还是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严重的效度威胁。”
如果把研究问题划分为工具主义者问题和实在论者问题,那么通常会有如下说法:提出研究问题时,要以研究对象所说或所报告的方式,或者以直接观察到的方式,而不是以信念、行为或因果推论的方式提出。
4.问题和选题的关系。
对什么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才具有选题意义?研究问题应该通过研究者的研究可以回答的问题,而且可以直接询问研究如何实现实践的目的。
在论文开题报告中,首先要表述的是“问题的提出”,也就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德里达在谈到“本体论”问题时,认为本体论始于“这是什么”这种方式的提问,但他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方法,但反对的策略则是“回溯到源头去”,他主张的追溯就是“提问(questioning)”,“提问看上去只是疑问而无所肯定,其实,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在提问中,所要问的问题的方向就已经确定了。这其中就有着yes。”因此在我们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肯定,提问者只是对它进行论证而已。
要很好地设计研究问题,因为它们会影响到方法的可行性和研究的效度或结果。研究问题是研究设计的中心,它决定着其他各个部分。
问题提出要有意义。“从偶然的想法到形成概念并具体确定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这一过程对科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5.研究问题与概念或理论之间的关系。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因为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研究的概念或理论基础上的。我们举个例子就可以明白,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个选题并没有能够反映出某一个重要概念或理论,虽然“课堂教学”、“有效性”都可以作为概念来看待,但不足以表明其学术性或理论性;如果我们把选题改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学科性就成为这个选题研究的概念来源或理论来源。
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践经验【第四篇】
中小学教育研究目的的实用性决定了其研究方式的实证性。对教育问题所做的实证研究,是指通过搜集资料,作记述、调查和统计,进行典型事例的研究,以此把握教育问题的实质。从延安中学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看,无论采取何种研究方法,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实践来实现,下面重点介绍和分析延安中学教师在研究中常用的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1.问题研究问题研究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与理论工作者的问题研究相比,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的问题研究是为了改革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能碰到大量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成为研究的资源,关键是对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加以分析和界定,形成特定的问题域。而要分析问题,就必须对教育事实进行调查,了解问题的`成因。其次,要检验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性,也要回到教育实践中。研究者要在教育实践中搜集证据以说明教育措施的效度。总之,关于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一切假设都要到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这其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教育实际。下面简要介绍一个问题研究的实例:(1)问题的发现:高一某班学生m在期中考试前后的表现极为不同。根据学籍档案的记载,m以较高的分数考进高中。在班主任老师的印象中,m性格开朗,学习认真。但是,期中考试后不久,m变得寡言少语。为什么?(2)问题的症结:问题的成因。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教师与m的母亲交换了意见。据m的母亲说,在初中的时候,m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是名列前茅的,这次期中考试是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考试,m没有想到自己仅是处在班级的中等水平。看来,m从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来到市重点高中后,没有适应“高手”如云的学习生活。又据家长介绍,m的数学是弱项,为了考取重点高中,家长专门请了家教来辅导数学。进寄宿制高中后,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跟得上,就没有再请家教。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班主任认为m来自一所普通初中,优势意识过强。尽管以较好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也有家教的原因。进入高中后,学习方法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m还未适应,加之这所中学是以数学特色闻名,数学尖子很多,而数学正是m的学习弱项,这也正是m期中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的原因。另外,m还未适应学习强手如林的班级生活。(3)问题的解决:帮助m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生活。
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践经验【第五篇】
近年来,教育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更优秀的学生,教育工作者们迫切需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此,我将分享我在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进行学校教育研究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在开始研究之前,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例如,我们可能想研究学生学习成绩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需要明确这个关系的具体性质和影响因素。只有明确了目的和问题,我们才能确定适当的研究方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其次,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互印证。学校教育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不能单纯依赖某一种方法,以免得出的结论不全面或不准确。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相互印证,以获得更可靠的研究结果。
第三,要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进行学校教育研究时,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作为研究材料。数据的收集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确保所得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我们还需要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发现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只有通过科学的数据集合和分析,我们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然后,我们需要注重思辨和创新。学校教育问题往往复杂多样,需要我们运用思辨和创新的能力来解决。在进行研究时,我们要善于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挑战传统观念,推动教育的发展。同时,我们还要持续关注国内外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最后,进行学校教育研究要注重实践和应用。教育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应用于实际教育中,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研究时,我们要尽量选择实用性强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我们还要与学校和教育实践者进行深入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以实现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互印证、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注重思辨和创新、注重实践和应用等步骤,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学校教育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为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下一篇:感恩老师的作文教育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