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阅读教学(优质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阅读教学范文【第一篇】

摘 要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学生整个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抓好语文中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感悟生活,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探索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要立足课堂、立足文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积累语文、生活知识和文学、审美知识,大量地开展各种专题阅读、反复地阅读经典作品,建立和完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培养起文学阅读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1. 阅读教学分三个阶段

个好探究性阅读阶段。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应考探究性阅读。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一、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二、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三、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

2. 探索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方法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谈点个人看法。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艺术性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为了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何让学生都行动起来,关键是作为语文教师,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要想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必须先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名人的号召力是无穷的。我们还可以介绍作家作品,设置悬念引导阅读。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我从设置悬念入手,来介绍作家作品,赢得了学生的喜欢。

突出情感因素。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

阅读教学的方法【第二篇】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重视阅读方式方法的实践”。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阅读要求,有效地进行阅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成为阅读教学环节中的根本性问题。从学生认识规律出发,阅读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层次,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来说,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迫切的认识社会、人生和自然的需要,他们的求知欲特别旺盛而且在正确的引导下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的时候,就要把这种需要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激励法,即运用欣赏鼓励的语言、行动等,利用一切有利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其自信心和能动性,主动地阅读思考。用激励法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其阅读和思维的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有效的运用激励法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应贯穿于阅读课程的始末。

二、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培根说:“世界上最贵重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现代语文素质重在快速地听、说、读、写。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阅读对象为载体,通过各种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达到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如比较阅读,这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是将文章不同的题材,内容,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加以比较归类,探求其异同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法的正确运用,扩大了阅读视野,以课本为基点,选取可比性较强的文本来对照、比较,能够促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更深入地思考理解,在分析归纳中掌握一些阅读规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把握,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比如,阅读《胡同文化》,可以联想书法文化、山水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等等,启发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寻到文化的影子。透过这些文化形式,可以看到我们民族的心理,了解我们民族的性格。

阅读教学的方法【第三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一、就目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现状分析

由于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大,教学整体模式还是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在给同学们讲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忽略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目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的分析,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上老师没有制定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只是盲目的听老师讲解,不能有确定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是对同学们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方向标,一旦出现学习目标模糊的现象,学生就像不知道要学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生还处于学习的基础阶段,整体的总结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十分强,没有目标学生就像是盲目的学习,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老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制定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外,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个性发展和同学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特别是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找到正确的个性发展方向。而现在的老师只是在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注重的只是固定知识的教授,使得同学们缺乏实践的机会,不能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个性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即是进行教学反馈时,使用方法较为单一,不能使同学们的个性发展特点得到发展。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上,针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以及所取得的进步或者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老师只是用"不错"、"挺好的"等等这些对能力描述模糊的词来描述,不能对同学们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实质性的引导作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使每个同学的不同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目前老师对待小学生阅读教学的这种态度,不仅仅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提高没有帮助,还不利于同学们个性的发展。

二、 对小学生低年级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创新方法探究

对于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无论什么课堂,都要有足够的趣味,才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才能提高课堂质量。在新课标大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我们应该根据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创新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同学们不仅仅能在课堂上主动融入学习,还能使同学们的个性特点得到发展。

1. 阅读与表演相结合

在小学课堂上,情景模式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最受欢迎的一种,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孩子,我们要选择更加有趣的表演,才能使小朋友们充分融入课堂,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小朋友阅读时通常是及其富有感情的,我们可以设置富有童趣的表演情景,让同学们踊跃参加其中,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来理解老师要讲解的内容。此外,生动形象的表演还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老师所讲解的重难点。

2. 鼓励同学们自己当老师,融入课堂

阅读是一个人对于新知识的吸收,而讲解是一个人对旧知识的巩固。我们可以通过让同学们自己站到讲台上讲解自己理解的、已经学到的东西,从而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如此,不仅仅能对小朋友对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还能锻炼同学们的具体实践能力,使同学们的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

另外,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除了爸爸妈妈最伟大的应该就是老师了吧。每天看着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当老师的梦,通过让同学们自己站上讲台当老师,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进而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提高阅读课的教学质量。

3. 通过阅读与其他方式的有效结合提高阅读水平

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只有让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东西通过写作得到实践的锻炼,才能对同学们的能力做到真正的提高。另外,小朋友的思维能力也是很强的,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在阅读的同时,把自己心里的那个形象描述出来,并且通过手中的蜡笔画出来。通过图画,小朋友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不仅能加强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同学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同时还会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结论:小学生还处于学习的懵懂期,特别是对于阅读课这类学习重点较为宽泛的课。所以,老师要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的同时,增加学生们对阅读课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同学们更好的在阅读课时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此外,对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老师还要根据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创新出比较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同学们的注意,使同学们主动积极的融入课堂。只有发挥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同学们真正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提高阅读水平,从而提高小学阅读的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阅读教学范文【第四篇】

一、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角度思考

主动性是产生灵性的温床,是产生灵性的基础。如果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灵性也就没有了。所以,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学生,应多给他们开放、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又能使其体尝到一种成功的快乐。

对再创作的空间,教师要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学生讨论争鸣。比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力小人可能过于粗率。小说中的“我”不知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维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他避如瘟神是不是可以谅解呢?又如对于《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与陈元方相见的情节,学生通常的理解是友人不讲信用、不讲礼貌,但我们能不能做这样的思考:当友人听完元方回答后,“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友人为此感到惭愧,愿意改正错误的表现。如果阅读只注意文章前面部分,而忽视后面这句话,说友人不讲信用、不懂礼貌岂不有点冤枉了他?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就是作品充满思想性、情味性的地方,它在激活学生阅读的灵性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社戏》中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句话,学生读后并无疑处,这说明学生缺乏对语言的品味意识。教师可启发学生,是现在的豆不好吃、现在的戏不好看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为什么呢?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挖掘文章深层的意蕴。这一点拨无疑是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人们常说:显见之美,没有错过,只不过见得细心;内隐之美,如能发掘,则是创造。确实,善于发现是创造的前奏,能从平淡中见奇崛,于细微之处悟精神,不光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光闪现。

三、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揭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补充作品的“空白”是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更是挖掘学生阅读的最佳灵性的重要手段。如学习《孔乙己》中“中秋节过后……”这一小节,可要求学生根据文中有关描写,发挥想象,简要描述孔乙己是如何用手走来的。又如《最后一课》,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时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 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用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教学至此,可做短暂的“静潮”处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去体会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

四、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逆向阅读分析

阅读教学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语文 ; 阅读教学 ;默读;

“让朗朗书声回到课堂”,现代课堂教学要求读书声回到课堂。新教改要求加强读书的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书中的形象由阅读树起,让意境以阅读创设,让阅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于是,语文课堂上的读书声又此起彼伏了。各种阅读的方式纷纷出现: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范读、试读;齐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等等。教师们想方设法地优化阅读方式,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其实,阅读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进行交流,并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思想来源于生活,形成于文本,再现时却高于文本。”阅读不只是了解纸上的内容,而是要理解字里行间的思想内涵,这就是创造性的阅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更加提倡“默读”的阅读形式。因为默读是个体行为,它更能让人静心思考,再现文本。

一、默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谓默读,就是“无声地读,是通过视觉接收文字符号后,直接反射给大脑,并在大脑中进行信息分析、加工、处理后识记、理解”。古今教育理论家都谈到过它的重要作用。

首先,古人提倡“熟读精思”,“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历史上的很多古人是非常重视默读的,陶渊明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叶圣陶先生也曾论述: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诵也是读。经验证明,许多文章默读到后面,意思才会豁然贯通。默读,实际上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经验,因为只有默读,学生才可以聚精会神地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与领悟,吸收语言养料,吸收健康情感,还可以借鉴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是默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显著优势。

其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是两种最经常、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提倡“朗朗诵读”,也要提倡“默默读思”。信息时代,新的海量信息不断涌现,要求学生必须善于阅读,善于捕捉、吸纳大量的信息。平时的读书看报,网页浏览等都是默读。人的一生,大量的知识来自于书本,为了缩短获取信息的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必须提高阅读的速度。而默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主要途径。默读无需眼脑口耳四种器官一同参与,文字符号通过光波反映给眼睛,由视觉神经中枢报告给大脑理解其意义,实现“眼脑直映”。阅读时无需利用发音器官诉之于听觉,避免了有声阅读途经口耳的中介,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能省时高效的获取信息。

再次,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应养成默读的良好习惯。从心理现象看,阅读过程包括“感知、思维、联想、想象、情感、记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默读是个体的阅读行为,更加自由。阅读时学生可以不受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严格限制,能按照自己所需要的阅读速度,边读边思考,有利于正确而深入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

二、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默读训练。

默读的方法是从小学就开始在训练,但是许多同学到了初中阶段仍然没有形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就其原因,是没有掌握默读的方法,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默读进行指导。这里有必要对默读方法的训练进行说明:

首先,要做到不丢字,不掉句,不漏行;不出声,不动唇,不指划;有一定速度的要求,养成正常的眼动习惯,克服不必要的回视和不正确的扫视,才能真正训练起良好的默读习惯。这种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从短文到较长的文章。训练时,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效果。

其次,要聚精会神地读。默读,是要在阅读时加快眼睛扫描的速度,眼睛的扫描要有适当的提前量,大脑要高度紧张地加以理解和记忆。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些注意力不稳定,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性格活跃,所以要养成集中注意力读,不怕干扰的习惯。

第三、要在默读中具有概括内容的能力,边读边思考。在默读时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对文中不懂的地方不轻易放过,要联系文中的语言环境动脑认真地分析、思索,使之真正弄明白课文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大量的自读课文对学生进行默读指导、训练,结合精讲课文,以有限的时间要求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要点,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如一周或更短的时间内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并写出小说梗概等。这些都是可以培养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能力。

第四、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有把文字迅速转化成图像的能力。在默读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如读到《天净沙 秋思》一曲,曲中几乎全是景物的描写,但它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不仅仅是几个意象,还有作者凄凉悲苦心情。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成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一幅天涯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夕阳西下时,走在异乡路上时凄凉的图画,这时记忆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而且,记忆效果也会更好。

三、默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默读时要注意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我们在培养学生默读初期,一定要告知学生:你得运用普通话在头脑中的闪现,不要用方言来进行语言的再现。这样既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更有利于默读习惯的培养。其次,在默读教学时,教会学生“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这是陶渊明的读书方法,今天一样有用。在默读时,可能有些不理解的地方,我们“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有许多书看一遍还是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虽然语文教无定法,但也有规律可循。默读也一样,虽然因人而异,但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指导基本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掌握。在默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课堂教学理念来指导,该大声朗读的还是因该大声朗读,可以默读精思的,一定要让学生进行默读练习,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

《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九年级上下册)

《语文教艺探微》(唐小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3 925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