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评课稿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评课材料【第一篇】

新课程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代老师《她是我的朋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把语文阅读教学建立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形象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在读中努力产生学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说,本课的教学设计,突破了以往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情形,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地,探寻式地学习,具有实效性,可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下面具体来谈一谈:

一、三维目标达成的比较好,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螺旋上升”的

本节课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描写哭的几个词语“啜泣、呜咽、低声哭泣、抽泣”的不同含义;学生不仅朗读能力有了发展,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并能抓住阮恒献血时的表情和动作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感动了自己,让“朋友”的内涵在心里有所提升,再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朋友真挚的友谊,从而树立了正确的“朋友观”。如课堂上教师通过:“阮恒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他可能在想什么?试着用第一人称说一说。”引导学生知道了要想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先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本节课的教学实际看学生非常好的掌握了这种读书的方法,而且能够用这种方法来展开交流和学习。

二、思路清晰,教学内容安排得当

从初读──细读──精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人物内心的思想内涵,受情感的熏陶,最后升华情感。教学如行云流水,通顺流畅,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的意境。教学中重点、难点突出,分析透彻,朗读到位,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效果好。

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找出对阮恒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以及心理的描写,然后抓词抓句、咬文嚼字进行理解,除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阮恒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完成词语的积累,知识的获得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在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在主动的参与过程中,积极动脑思考,揣度人物的情感,想法,对学生的分析水平、通过重点的语句理解课文的水平都能得到锻炼,在分析阮恒这个人物时,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在理解的程度上也有深有浅,设计者把教学的难点放在人物的形象分析上,充分证明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启发自己的思维,自能读书,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而不必要求他们必须有统一的认知。

另外,我认为,此篇教学设计最巧的地方是在结尾处设计的“通过‘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你都想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一项上,这是在让学生在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上求“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也是在学生中展示生活中最美的事物,要让学生的知识“活”起来,学生在思考中、在集体的生活中,在相互的交流中,精神财富共享。

最后提一点个人的建议,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和鲜血的场面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境,另外,还可以在教学的饿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一下医生和阮恒的对话,填补课文中留下的“空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有一位哲人说得好:“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

三、亮点

1、在朗读课题的时候,代老师没有请大家齐度了知,而是请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来朗读,这是课标所提倡的。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还请学生试着为课文换一个题目,这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到阮恒待人真诚、无私助人的品质,深化了友情的意义。

2、在一名学生多次读错“血”的读音的时候,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帮他纠正,给他改正的机会,这样,给了学生自信,我想,这个学生以后将更加喜欢上语文课。

3、对于区分“血”的两个读音的问题,教师处理的非常到位,这是一个很难区分的多音字,大多数学生如果不经过纠正训练,都会含糊不清,所以,代老师的这个训练非常有必要,意义也非常大。

4、课堂上请学生模仿医生说话,想象她在那时会和阮恒说些什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也帮学生掌握了有关语文课之外的一些献血的知识。

四、提点建议

1、初读的次数有些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初读可设计在两、三遍左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初读,回答在初读课文后能解决的问题。

2、对于多音字“血”的训练,如果能放在课件中“输血”这个词后面,那衔接的就更紧密,相信学生的印象也就更深,掌握的也就更好了。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因为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让人感受到了真情、真爱、真实。

评课稿【第二篇】

黄老师在教学3—5自然段时,先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要求,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符号标一标学习内容。(向谁借?怎么借?结果怎样?)再让学生完成要求的同时自主学习,你还知道了什么?你从哪里知道?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学法指导,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要求和任务能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漫无目的,同时学法的指导,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效果。 当然再操作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1、在指导感悟不同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作用时,如果穿插一个语言拓展训练,那么重点的突破就更容易了。小壁虎可能还会向谁借尾巴?可出示一段和文章结构一样的文字,在感受动物尾巴奇妙的同时能充分进行语言积累。

2、学生朗读3—5自然段时,一次性提出的学习任务太过繁多而且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一次用三种规定的符号学生完成有点难度,容易混淆。

3、朗读指导时让一年级的学生说一说读得怎么样,所取得的效果完全没有教师的直接范读和正面点评来的有效。正因为黄老师在指导朗读时没能充分指导,导致角色朗读的失败,使本堂课的朗读指导成了走马观花,为了角色朗读环节才安排角色朗读。读好对话中的语气这一目标没能落实。

4、低年级课堂中的写字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本堂课黄老师没有安排书写指导,将6个生字的书写全部放在第一课时完成,这样的安排显然有点欠妥,课堂让人感觉缺了点什么。

(三)以读为本,渗透思想教育,训练语感:学生的阅读训练离不开理解,也离不开朗读,两者互为促进、补充。因此,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随着教学深入,采取不同方法,以读促思,以读释疑。如出示“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和“小鱼,把尾巴借给我。”让学生比较读,说说哪句好,为什么?学生反复读后,纷纷选择第一句,觉得这句多了“姐姐”、“您”、“行吗”等文明礼貌用语,说明小壁虎是个有礼貌的孩子,于是,借读训练学生语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再如:出示“爬呀爬”,问学生“这个词应该怎么读,为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诵读后,觉得这个词应读得慢一点,因为壁虎失去尾巴,爬不快,从而说明壁虎尾巴强以帮助爬行。最后在学生能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范读、齐读、比赛读、分角色读及表演读,层层深入,突出体会“姐姐”、“伯伯”、“阿姨”、“您”、“行吗”等礼貌用语道出壁虎委屈、难过、焦急的心情,从中领会借尾巴的经过说明了各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有关评课稿【第三篇】

《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情节,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孙老师能紧紧抓住“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拨动人心弦的话语,适时引导,把学生的认知的愿望和积极性完全激活了。

孙老师的这节课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上课伊始,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魅力”,生活中什么有魅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魅力引出课题。然后画出课文中哪句话最有魅力,从哪看出来的?为什么“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有魅力呢?围绕“魅力”展开教学,问得巧,讲得精,理解的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我觉得这节课的语文味很浓。这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课上孙老师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品读、默读、自读、教师引读,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读出老人的可怜、行人的冷漠,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的孤独可怜,行人那种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木然神情,这样的朗读既培养了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回答还是教师的语言示范,孙老师都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描写春天的句子,孙老师设计了一道训练题:“春天到了,我看见了,听见了,这怎么不让人陶醉呢?”对学生进行了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注重培养学生写话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是学语文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基本标识;而写作更是语文素养中很重要的基因。换言之,语文的精髓就是说和写。孙老师巧妙地把写作训练在课堂中体现出来,随着“春天美景”课件的播放,教师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美景中:嫩绿的柳条、清澈见底的湖水、水中嬉戏的鸭子… …这些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可是,老人却什么也看不到,那么有谁不为老人感到惋惜呢?随着学生情感的升华,老师先进行口头训练:那些衣着华丽的贵妇人看到老人——;那些身着笔挺西装的绅士看到老人——;那些… …这些好心的人们会怎样帮助老人呢?随即出示小练笔:“在这繁华的街头,当人们再次看到这位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有的————;有的————;还有的————,这真是温暖的街头呀!”学生在说的基础上,有话可说,有感而发,真正把写落实到课堂中,教会学生运用语言,使自己的语言也变得有“魅力”,把所学变为所用,使语文课变得扎实有效。

4、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和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这也是我们中年级段本学期的训练重点。每篇课文中都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词句,就不能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这篇课文的重点语句:“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是文章的主线,孙老师抓住这一主线引出老人、引出行人,通过理解老人的可怜、行人的冷漠感悟这句话所带来的语言魅力。从而理解了“衣衫褴褛、无动于衷”等重点词语的含义,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要从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孙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真不愧是一节先行课,很值得我们去品味,去学习,为我们今后的语文课明确了方向。最后用一句话结束这次评课:孙老师用自身的教学魅力把《语言的魅力》一课上得很有魅力。

评课稿【第四篇】

苗老师上了一节现代散文的研讨课。研讨课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从优秀的散文作品中总结其写作的成功因素,从而使学生对自身的写作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

这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突出优点:

一、老师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苗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看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欣赏和关注,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因而本节课学生参与积极性高,面积大,学习兴趣浓,师生配合默契。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听到了。

二、在课堂探讨的过程中老师充分发挥了其引导者的作用,课堂问题的设计注重有效性和有序性。对于布置给学生的讨论问题苗老师都能够给出非常明确的要求和指向,这样可以使同学更加明确自己的讨论方向、及时作出自己的总结。苗老师的整堂课是用“合欢树具有怎样的意义(普遍意义和文本意义)”—“作者对合树情感态度的变化” —“作者与母亲‘合欢’吗?”—“文尾又多次出现了合欢树,有何深意?”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更为整体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苗老师的课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多的启发。我们备课时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教给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会学”,再由“我会学”到“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要点的过程中自觉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3 657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