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电工入门 初级电工入门教学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初级电工入门 初级电工入门教学精编3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级电工入门教学1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投入各项创建工作,致力于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落实“两基”工作,巩固提高“双高普九”成果是我校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几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教育督导室的领导和指导下,全体教职工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扎实开展“双高普九”工作,现自查如下:

一、成立组织机构,责任分解到人

“两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是学校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抓好全校“两基”工作的巩固提高,每年根据人事变动及时加以调整,现领导小组组长由白金钟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吴志强校长和张益群副校长担任,成员包括洪永松、蔡清风、李文金、蔡振龙、林怡峰等各处室的负责同志;现工作小组组长由吴志强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张益群副校长担任,普及程度指标负责人蔡清风,师资水平指标负责人洪永松,办学条件指标负责人叶静涛,教育经费指标负责人林怡峰,教育质量指标负责人蔡振龙、康东鹏。

二、制定有效措施,提高办学效益

1、抓好学额巩固,有效控制流生

学校建立严格的控辍制度,每学期初均由教务处派人到各个班级进行点名,掌握未到校学生情况,组织力量动员因各种原因未到校的同学返校就读,并及时将情况向上级报告;实行学生请假和课堂点名制度,强化班科协作,班主任随时掌握学生的课堂上课情况,一发现学生不明原因半天未到校就向年段长、教务处报告并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学生一天未到校时就向校长报告并及时家访;主动和施教区政府部门、村(居委会)联系,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定期和不定期家访,适时组织召开家长会,广泛和学生家长交流学生在家和在校表现,协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实行“绿洲工程”,建立后进生档案,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要求教师做到不岐视后进生,反而应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做好后进生的转化,要通过课内外相结合,采取各种办法帮助后进生明确学生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和改进学习方法;建立助学制度,每学年由各年级摸底后上报贫困生对象,由学校研究后上报上级以专项资金或以学校的专项资金加以资助,学校党支部还发动党员捐资设立“党员爱心基金”用于对贫困生的资助,祥平街道领导也发动本地商人捐资对我校一些贫困生进行资助,一些社会的有识之士也主动来到学校联系资助对象,做到不使一个贫困生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建立奖学制度,台商吴乔治先生在厦门教育基金会设立“厦门优丽奖教奖学金”,每学期均到我校来开展奖学活动,至今已奖学超过了3000人,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以上一系列措施的持续开展,使学校几年来的学额巩固率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近一段时间来,学校更是以年级和班级为单位对学生入学情况明细表进行实时跟踪,实行两天一报制。年段长、班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每天到班级清点人数,发现有学生未到情况及时向教务主任、校长汇报,并以电话告知和入户形式进行家校联系,对经多次动员流生返校无效时,填写报告单,逐级上报。学校也及时将学生到校情况向主管部门如实汇报,同时加强与村、镇(街道)的联系,主动将流生名单报送告知。

我校初中部现有24个班(初一、初二、初三各8个班),应到学生数1177人(初一343人,初二448人,初三386人),目前实到学生数1168人(初一342人,初二442人,初三384人),辍学生9人(初一1人,初二6人,初三2人)。辍学率分别为初一%、初二%、初三%(全校为%)。

2、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领导班子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高级教师职务,均经过校长岗位提高培训或高级研修培训,具有良好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坚持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校,坚持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相结合,重视廉政勤政建设,推行校务公开,倡导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群众路线,切实关心教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管理和服务并重,在教职工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学校重视做好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不断优化班子结构;重视组织教职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和法规,促使教师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提高依法施教的水平和能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和《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规章制度》,使学校的日常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同时以比较客观的评估办法和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为导向,引导教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绩效。

学校重视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创建行业新风活动、“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系列活动和“廉洁教育进校园”活动,引导教师建立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师德情况进行专项调查,把师德的好坏作为聘任、评优(先)的重要依据。在上级的统一布置下,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占教职工总数三分之一强的党员同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制定《教师进修培训制度》、《教师进修培训规划》、《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要求》、《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等,积极组织校内培训,设立“照顾假”,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方便,目前已有79位教师通过函授或自考取得本科学历,尚有20名教师正在参加各种提高学历的学习;学校重视通过以老带新、“请进来走出去”、教学基本功比赛、集体备课活动、说课活动、创优质课、论文交流与汇编、选送参加各级培训、组织参加各级教研和教坛新秀的评选等多种形式,积极营造浓厚的教研气氛。近三年内100%的专任教师参加过进修或培训,100%的教师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或等级培训并均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学校现总数为191人(男88人,女103人),其中行政人员8人,教辅人员9人,工勤人员6人,初中专任教师73人(男29人,女44人,本科48人,大专23人,中专2人),高中专任教师94人(男42人,女52人);全校教师176人(本科学历141人),其中具有中高职称的有19人(初中4人),中级职称的有69人(初中27人),初级职称的有68人(初中33人),尚未定级的教师有20人(初中9人)。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合理,学科基本配套,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教学骨干,现有区级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26人(其中初中有林霓红、陈莹、杨佳健、江淑玲、陈素兰、郑美丽、叶雅萍等7人),区十佳教师1人(初中陈丽珍),市级骨干教师14人(初中教师有蔡振庭、林亚环、陈丽珍等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

3、突出以人为本,抓好教育质量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教育质量和校园建设两手抓,德育和教学两手抓,面向全体和发展个性两手抓”,扎扎实实地抓好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严格执行省颁教学计划,确立了科研先行策略。设立教研室,提出《教研组建设的基本思路》,使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以老带新”等教研活动常规化、制度化;鼓励教师勇跃参加各级学科学会,组织教师参加课改通识培训和做好对新教材的学习、研讨,还以一些活动(如创优质课活动、基本功比赛、“教学开放周”活动、“三节”活动、英语活动月等)为载体来促使教研活动的不断深化;与集大师院共建,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积极发挥辐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每学年组织面向全区的公开教学,共享教学研究资料;定期出版校级《教学论文汇编》、《毕业班工作得失谈》和校刊《历程》,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心得交流园地;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实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质量评估制度、课堂质量监控制度、周知识点抽测制度、逢考必严制度、教师素质水平评估制度、奖学奖教制度等;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重视做好对特长生的培养。各学科均成立1个以上的兴趣小组,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有总结、有成果,对特长生早发现、定向培养和重点发展。

在体卫工作方面,学校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开足体育课时,安排充分的课外活动时间,重视提高师生的体锻意识,平时抓好对体育弱项的训练和运动队的培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每学年的在校生体育合格率均在93%以上;认真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制定和落实各项卫生制度,加强卫生管理,做好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定期进行卫生宣传、检查和预防常见病、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几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形成了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风貌。近三年来的学生操行评定优良率均在95%以上,初中学生的全科及格率均达到82%以上。

4、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办学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校在抓好校园建设的同时,优先添置各种必需的教学设施,现己按Ⅰ类标准配齐实验教学仪器,按Ⅱ类标准配齐电化教室和电教器材室,还按有关要求配置了专用语言实验教室、计算机教室、体育器材室、卫生室、梯形教室、图书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以及劳技、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和相应的器材室,建有2套校内广播网,在高中部28间教室和初中3间教室添置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等。所有后勤工作人员能切实树立起管理育人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立足本职岗位,认真钻研业务,加强团结协作,做好各自的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办学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三考”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市级“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省一级档案管理单位”、“厦门市优秀家长学校”、“区级文明学校”等十几项区级以上荣誉称号,并于2002年11月通过评估被确认为省“三级达标学校”。今后我校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大教改力度,加快软、硬条件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争取在2006年之内创建成为市级“文明学校”和“省二级达标校”。

初级电工入门教学2

为做好20**年度全市会计电算化初、中级培训和考试工作,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培训质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培训管理

二、培训教材

20**年度会计电算化初、中级培训教材不变,初级教材为《电算化会计基础教程》,中级为《新编会计电算化中级教程》。考试命题不超出培训教学大纲和教材、习题集的内容及范围。

三、考试方式、题型和成绩查询

(一)会计电算化初级考试由我局统一组织,实行网络无纸化统考。考试题型包括填空、判断、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四种题型。

(二)会计电算化中级考试实行笔试统考,试题类型包括客观题(约占70%)和主观题(约占30%)。

(三)会计电算化初、中级考试成绩将直接在互联网上公布,各培训单位和考生可直接上网查询(联系电话:*******)。

四、考试报名

20**年度报考会计电算化初、中级考试,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报考者在规定时间内登陆,按要求填齐、提交本人相关资料,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由报考者负责。

完成网上报名后,由报考者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近期小一寸免冠照片1张(用于办理合格证书)、网络报名序列号和考试费65元/人,就近到区、县级市财政局的现场报名确认点进行资料核实、数码照相(用于准考证)、交纳考试费、确认考试报名。

各区、县级市财政局在现场确认工作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报名资料汇总后上传我局,同时按照考试考务费的75%上缴市财政局考试考务费。各区、县级市财政局预留的考务费应专项用于考试报名、考场租赁、监考、试卷保密等考试费用支出,不得挪作他用。

考前两周内,考生可自行从册络上自行打印准考证。考试结束一个月之后,我局将在网站公布成绩。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可凭本人身份证到原报名点领取相应考试的合格证书。

五、时间安排

会计电算化初级考试由我局统一组织,委托广州财政学校承办具体考务事项。会计电算化中级考试考务工作委托广州财政学校培训部统一安排,黄埔、花都、番禺、萝岗区及从化、增城市设置考点,我局派员监督。具体考试时间安排如下(如有变化,另行通知):(一)会计电算化初级考试(节假日不休息)

六、收费

初级电工入门教学3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 机电专业

[作者简介]李英(1964- ),女,湖南株洲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电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欧阳丽(1974- ),女,湖南邵阳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43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27-03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现在的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大量研究结果证明,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衔接。目前我国对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内涵衔接的研究尚未涉及。因此,我国急需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框架,确立中、高职阶段课程内容,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合作,以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校和省示范建设项目――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内的机电类专业为例,打破以往课程改革方式,力求探索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崭新方法,进行中职三年、高职二年的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研究――中职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其入学考试与普通中专相同,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专业基础知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选拔招收中职毕业生,以专业课为主,重点培养引领作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毕业学生均可直接融入企业,直接应聘企业的相应工作岗位。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现设置现状

1.国外现状。国外主要通过国家确认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经专门补习使得学历达标的模式、通过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三种模式进行中高职的衔接。

英国20世纪80年代就将职业教育职业资格与普教文凭等值,确保中高职衔接的顺利进行,并创建了中、高职教学衔接模式,将中、高职课程统一制定成了教学单元,避免重复学习。澳大利亚具有相似的特点,主要通过开发与实施培训包将全国中高职的课程衔接起来, 培训包内容具有不同的层级,且各层级内容之间具有相互衔接的关系。法国在政策上规定高职不设入学考试,只要有普通高中、技术高中、职业高中等毕业会考文凭就有高职院校的入学资格;还有职教机构对中职毕业生进行专门补习,使之达到高职的学历标准,并用课程分类标准实现中高职的相互衔接。美国通过校际合作或签订合同的方式统一制定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

2.国内现状。国内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实践上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五年一贯制”“2+3”“3+3”“4+2”等。但这些注重的是中职与高职学历衔接,尚未涉及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内涵衔接。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问题。而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贯通的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理论和实践中均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中高职两类学校目前都是依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知能结构要求设置课程,导致两类学校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的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据初步统计,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0%以上。综上所述,我国急需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框架,确立中、高职阶段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合作,以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差异性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中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的基础工程。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让学生进入中职校门就充分接触园内相关企业,使中高职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由基础知识到复杂知识,由认识到操作、由基本设计到科研产品开发,由技能型到高端技能型,循序渐进地接触企业实际生产,且将绝大部分教学进程在园内企业中执行,以达到机电类专业的学生中职或高职毕业后,不用经过企业的再培训,就可直接参与企业的高端技能型岗位工作,发挥高技能、高端技能、创新型人才作用。

三、中高职衔接的“平台+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按照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中职三年、高职二年,以园内企业的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按照职业技能入门、初级专业职业技能、分专业中级职业技能、分专业高级职业技能、分专业高端职业技能型的层次(中职第一、二年为机电类专业平台,中职第三年开始分专业方向),校企合作开发中高职衔接机电类专业课程,形成“平台+专业方向”中高职衔接的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在示范园区内开发生产性教学企业,进行现场授课。将示范园区内企业的生产任务、加工产品、开发项目及自主研发的产品、学生技能竞赛、技术服务项目等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对象列入课程内容。具体如下:

1.第一年机电类专业文化基础平台(中职阶段)。主要培养机电类专业中职学生认知职业岗位入门和基础知识水平,开设“语文”“数学”“机械与电气识图(CAD)”“电工电子基础”等课程,20%以上的授课任务在园内企业完成。以园内企业基本真实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如以工学结合园内企业如大通(广州)机械有限公司简单机械加工零件图识图、广州冠通机械实业有限公司简单灌装机控制电路图识图、广州鸿辉电工机械有限公司绞线机外壳零件图识图等企业的具体基本工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识图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入门知识。

2.第二年机电类专业初级专业职业技能平台(中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初级专业职业素养和初级专业岗位基本技能,60%以上的授课任务在园内企业完成。开设“简单零件毛坯制造实例”“普通机床操作”“CAD绘图”“液压与气动应用”“电器及PLC控制应用”“传感器应用”等课程,以企业初级难度真实的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学生达到相应的初级工岗位职业要求。如以大通(广州)机械有限公司机械零件毛坯加工、广州冠通机械实业有限公司灌装机外壳的制造、广州鸿辉电工机械有限公司绞线机外壳的制造等工作任务,分别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钳工、电工、焊工、压力加工、机加工等专业初级工职业技能。

3.第三年分专业中级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中职阶段)。分专业有重点地培养各专业方向的中级专业职业素养和中级专业职业技能,顶岗实习在园内企业和部分校外相关企业完成。以园内企业和部分校外合作企业的中等难度的真实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学生达到相应的中级工岗位职业要求,获取相应的中级工职业资格证。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广州冠通机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线电气控制安装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电气控制与安装、单片机自动控制等技能;数控技术专业以大通(广州)机械有限公司的机械零件为载体,培养学生分析零件图、数控技术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编程等技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园内企业生产的复合模具为载体,培养学生中级复杂程度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园内的企业所需加工的机械零、部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分析零件图、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机床加工等技能。

4.第四年分专业高级专业职业技能培养(高职阶段)。分专业有重点地培养各专业方向的高级专业职业素养和高级专业职业技能,学习任务在园内企业完成。高职生从中职生中择优选拔。70%以上的授课任务在园内企业完成。以园内企业高级难度的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学生达到相应的高级工岗位职业要求,获取相应的高级工职业资格证。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广州冠通机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线调试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机床电气安装、调试与维修等高级技能;数控技术专业以大通(广州)机械有限公司的精密机械零件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数控技术操作、数控装调等高级技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园内企业生产的连续模具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较高复杂程度的模具设计与制造高级技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园内企业所需加工的复杂机械零、部件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等高级技能。

5.第五年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高职阶段)。分专业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专业高端技能和创新能力。90%以上的授课任务在园内企业和校外校企合作企业内完成。以园内企业和部分校外合作企业中的高端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学生达到相应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岗位职业要求。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广州冠通机械实业有限公司创新设计的生产线调试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机床电气安装、调试、维修等高端技能和创新能力;数控技术专业以大通(广州)机械有限公司的超精密机械零件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数控设备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维修等高端技能和创新能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园内企业生产的各种复杂连续模具工作过程优化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较高复杂程度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过程优化的高端技能和创新能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园内企业所需先进加工技术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先进加工技术加工零件的高端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

以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内企业生产的产品,紧贴产业转型升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不同职业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以衔接的课程体系为依据,围绕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

五、以学生生产的产品为主要评价标准,改革评价方式

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目标,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学生的评价,由企业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质量与工作过程表现进行考核评价,根据课程内容分配课程考核人员的权重,以真实的生产产品为载体,以企业用工要求为主要评价标准对学生实践技能进行考核,采用动态的考核体系,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素养等(如下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这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课程体系,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Z].2011-08-30.

[3]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职成[2010]13号)[Z].2010-11-27.

[4]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11-15.

[5]陆洁瑜,杜清萍。以商务英语专业群为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2).

[6]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4).

[7]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2004(5).

[8]芦京昌,范敏。浙江省中高职衔接机制及操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9]慈溪职高课题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3).

[10]董绿英。制约中高等职教衔接的几个问题[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11]郭扬。从ISCED新修订本看高职的学历定位和生源入口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1).

[12]高原。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4(24).

23 2502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