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务虚会议材料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市教育局务虚会议材料

2024年是教育提质“关键年”,我市将紧扣“半程提速、全程发力、全力争先”工作要求,对准“学有优教”赛道,惟实惟先、善作善成,加快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坚持党建为纲,全面优化教育生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求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就是要举党建之纲、张教育之目。一是健全领导体制机制。以市委教育述职为导向,进一步健全市委常委会定期议教、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决策制度,延伸乡镇(街道)党委政府教育履职评议机制,不断强化整体谋划和宏观指导,让全市上下牢牢扛起重教兴教、尊师爱师的强烈职责。二是深化主题教育学习。充分发挥“理论宣讲工作室”、“铸魂育人宣讲团”、青年党员学习社、思政课教师论坛等阵地、平台的资源优势,让党的各项创新理论成果在教育领域落地生根。三是建强基层组织堡垒。深化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扎实开展“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持续厚植清廉学校及子单元建设根基,积极创建一批省市级中小学校党建示范点、清廉示范学校,把党的领导和从严治党贯穿办校治校的全过程。

二、坚持质量为本,着力夯实教育主业。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轴线、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教学质量永远值得我们高看一眼、厚待三分。我们将坚持以高考出口关为总牵引,全面贯彻教育质量观,引导全市各校抓好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一是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加强“初高一体”的衔接育人力度,进一步梳理学科竞赛、新高考、特长生等各条“赛道”规则,有效扩宽更加专业、更为精准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二是落实普高招生政策改革。围绕“龙头带动、两翼协同”的普高发展战略思维,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招生政策,科学调整定向招生、自主招生等规模比例,为高中教育输送优质生源奠定扎实基础,推动构建市域高中良性竞争、兼顾均衡的发展格局。三是健全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坚持“成绩+素养”双向赋能,以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为主抓手,通过警示提示单、定期质量分析等手段督促、引导全市各学段抓好学科补短、搭建高效课堂,形成“有监测、有分析、有对策”的质量提升管理闭环,全力巩固教学质量领跑态势,着力削减学困生人数。

三、坚持项目为王,培育壮大资源支撑。紧扣城市发展战略、结合人口变化趋势,我们将一以贯之地抓项目、优布局、扩投入、增产出,进一步抬高全市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一是统筹项目推进。深化中小学“改旧建新”计划、幼儿园“倍增行动”方案,加快跟进配套幼儿园建设、投用和移交等全周期流程,接续掀起“大抓教育、抢抓项目”的全新浪潮。明年全面推进*个教育项目,计划完成形象进度投资额*亿元,力争投用项目*个,新增学位*个。二是深化管理改革。本着“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办学活力”的工作原则,全面下放物资审批采购、小额工程管理等自主权,创新实施校舍维修资金办法,通过权责匹配、放管相济进一步强化学校执行力、创造力,让各校自主管理、自我提升。三是提高经费补助。进一步提升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和教科研等经费补助,充分保障学校正常运转、深入教研和后勤管理等工作,计划明年教科研经费和竞赛经费在原定基础上各增长15%;中小学省均公用经费分别提升至*元/年。

四、坚持人才为要,建优建强师资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提质的根本推动力。我们将本着“用优秀的人才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这一理念,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写好师资“优引、优育、优管”3篇文章。一是在“优引”文章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出台“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以最优政策和最优待遇招引人才、留住人才,重点围绕学科竞赛教练、紧缺专业人才、市外名师等人才分类实施招引政策。二是在“优育”文章上,始终认为“好老师就在我们身边”,突出抓好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育,持续拓宽青年教师“1358培养工程”、名优教师“提高研训班”等育才通道,不断完善“名家工作站-名师工作室-校本研训”三级塔式本土人才培养平台体系,孕育更多本土“三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三是在“优管”文章上,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强化“以业绩论英雄”用人导向,修订完善骨干名师履职考核办法,通过考核发现人才、发现好老师,健全班主任队伍激励机制,设立班主任专项奖励,探索形成赏优罚劣、能上能下的教师管理体系。

五、坚持公平为先,持续推动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公共富裕的必然要求。我们将在做大做优教育质量“总盘”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教育服务均等化,确保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切实享受教育均衡红利。一是打好“两县创建”攻坚战。瞄准两项“国字号”工程,聚焦弱项、补短提升,针对教师编制总量不足、办学资源配置偏低、大规模学校亟需消化等突出问题,倒排节点、挂图作战,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强化部门协同联动,争取通过省级评估。二是构建“城乡共进”新样态。以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为契机,深化结对帮扶、区域协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往乡村流动、向郊区倾斜,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结对组合,开创一批“小而优”的乡村名校,加快实现城乡学校共生共长共发展。三是解好“招生入学”民生题。深化教育公共服务,全面喊响教育公平口号,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招生政策,探索实施撤并建改等方式提升公办学位供给,全力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幼儿园公办就读率、一二级优质园覆盖面等民生指标稳步攀升。

牢固树立和践行“大安全观”,进一步强化系统上下、校园内外的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教育领域和谐稳定。一是守牢校园安全防线。突出“心防、人防、物防、技防、机制防”五防并举,压紧压实“平安校园”主体建设责任,健全完善校园风险防控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常态教育引导体系,持续做好食品、消防、交通、防溺水、校园欺凌等全方位安全工作。2024年计划争创一批4A、5A平安校园。二是守护学生心理健康。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增强“家校社”联动育人主动性、实效性,常态组织谈心谈话、家访活动、预警监测等工作,落实“一人一案”心理疏导和干预措施,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和市级心理辅导中心建设,有效筑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三是守好教育改革成果。写好“双减”“双控”后半篇文章,依法依规落实落细各项工作要求,大力开展省级校外培训清朗环境试点任务,规范营造有序健康、和谐向上的教育大环境。

23 3432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