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热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热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第一篇】

如果说正确把握教材的意图,领会新课标精神是肥沃的土壤,那么随时更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则是源源不断的清泉。只有源源不断的“清泉“灌溉着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土地上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说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二、说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1)应用意识;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五、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借此让学生在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预算顺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 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3、 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4、寓练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一个悬念“只要猜出大脚印下的数学秘密,就能通向一个美丽的数学城堡。”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调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六、反思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在练习看算式画圈中,虽然我演示了一个学生得本子,如果在这里再拿几本学生的本子上来演示,让学生自己来作一个评价,这样的话会更好。

3、在上完新课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得例子。

小学数学说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的准备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由魔术导入,在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规律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教具的辅助,演魔术的情境,体现新课程标准情境教学的理念,意在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促使他们较快融入其中,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布置教室。

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发现什么,都是怎样排列的',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由此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也就是一种物品摆放的规律是什么?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分三个层次,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接着同时出现“灯笼”图、彩花图和“小朋友排队”图,由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最后汇报说清规律。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摆一摆,猜一猜。

2、涂一涂。

设计意图:完成老师的任务,设计一条手链,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地发散并创设出更多的、更复杂的规律,从而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

此环节重在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联系生活找规律。(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规律”图)

2、做规律

听规律,做出有规律的动作等。

3、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按规律摆学具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已得到加强,已能判断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所以此环节承上启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

小学数学说课稿【第三篇】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特点,我也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二、说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计算,主动探索的活动,认识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计算及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法

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抽象概括法,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3、互助学习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2、巩固练习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4)、利息的计算。

3、巩固练习。

“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我继续沿着抗震救灾这一主线设置情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1、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李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题的情境设计为希望工程捐款,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学生仔细思考,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后才能做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题目的是要检验学生对本课例题的理解程度。第三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育者的我更加注重在数学课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尽可能的使数学课堂凸现人文精神,使每一个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

小学数学说课稿【第四篇】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比、比的意义和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以后进行学习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比的性质以及利用比解决实际问题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类比等能力,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的求出比值;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展示这样两个问题。

1.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60km,汽车行驶100分钟可以到达,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复习利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应用题,为后面比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我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过程视频。并介绍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宇航员杨利伟叔叔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我国国旗。

提问:这面国旗就是杨利伟叔叔展示的国旗,长15 cm,宽10 cm。比较这面国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我预设学生会有如下答案。

预设1:长比宽多几厘米?宽比长少几厘米?15-10=5(cm)

预设2:长是宽的几倍?15÷10

预设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追问1:刚才我们用15÷10来表示长是宽的几倍,我们又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请同学们想一想,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怎么说?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能随便调换两个数字的顺序吗?

在学生充分回答了以后,我介绍“神州”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引导学生用比来表示。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比较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根据学生的讨论,我们共同总结出。相同点,都用除法,又都能说成几比几;

不同点,第一个例子中的比是同类量的比,第二个例子中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得到的是一种新的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的是速度。

接下来让同桌交流:谁能归纳一下,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总结:比的概念以及各项的名称,什么是比值以及如何求比值。

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为了让学生对于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问:大家现在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举几个生活中的“比”的例子?

屏幕出示足球比赛场景图片,比分为2:0。

追问:这是比分,这里的2:0是什么意思?你们觉得这个“比”想说明的意思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0。

追问: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那前项呢?比号呢?

共同总结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的关系。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讲解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课改理念,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三)小结作业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课后练习1、2、3题。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23 3283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