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笔(最新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笔(最新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第一篇】
诗人肖光说: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诗的教育,是催生中华民族新一代美学智能行之有效的契机。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最受学生欢迎的,除童话外非儿童诗莫属了。儿童诗语言稚嫩活泼,感情直率明朗,叙事生动形象,融童情、童心、童趣为一体,观儿童之所观, 诗人肖光说:“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诗的教育,是催生中华民族新一代美学智能行之有效的契机。”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最受学生欢迎的,除童话外非儿童诗莫属了。儿童诗语言稚嫩活泼,感情直率明朗,叙事生动形象,融童情、童心、童趣为一体,观儿童之所观,思儿童之所思,感儿童之所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创造能力的上乘之作。
如何把握儿童诗的特点,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新水平的目的呢?结合近日对语文五年级下册《儿童诗两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教学,我认为,创造生动的情境,引导孩子用心灵去感受诗中情感,在诗情与童心的融汇交流中产生共鸣,进而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篇章。
一、交流中生共鸣
本课的两首儿童诗一为《我想》,一为《童年的水墨画》,都是描述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示孩童纯真、细致的内心,与学生息息相通。因此,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是体会儿童诗情感美的有效手段,能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想》一诗行文跳跃,想象大胆奇丽,表达了一个孩童内心的美好愿望,极富韵律美,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是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做到初读了解诗的内容美,赛读感受诗的节奏美,默读想象诗的意境美,品读体会诗的语言美。在反复地诵读中,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到诗中表达的绿化环境、美化春天、探索奥秘、让世界更美的纯真愿望。品读时,孩子们找出了“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这些生动的用词,感受到了“悠啊,悠……”“长啊,长……”“望啊,望……”“飞啊,飞……”
这种强烈的韵律美,并在教师课件制作的“柳絮飘扬、孩童托腮展望”的情境中进入了想象的天地。“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这一问,使学生与诗中孩童一起展开想象:“我仿佛看见了草地上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孩子们高兴地唱着春天的歌谣”;“我看见了一棵棵茂盛的树长起来了,绿荫如盖”;“蓝天飘着白云朵朵,令人神往”……孩子们的心灵体会加深了,童心与诗情迸出了火花。学生与诗人在交流,形成了共鸣,自然而然体会到了诗的情境美。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街头”、“溪边”、“江上”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书页轻轻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摸不掉的笑……”“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二、共鸣中再创造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尤其是儿童诗的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个体感悟、交流沟通、放飞想象的空间。
儿童诗的篇幅不长,语言精炼,留有许多空间可供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补充再现美的诗境,使诗的内容更加充实。《我想》最后一节写到:“我想飞到更远的地方去,不过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教学时就能够借此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孩子还想飞到哪些地方去?你能接下去写一写吗?”再比如《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教师启发学生回顾童年:“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你也来试着用美丽的语言描绘下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生动场景吧。”
儿童诗的教学,将使学生更富情趣,对生活更加热爱,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有其独到之处。这将成为我们继续探索研究的又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更美的儿童诗从学生的笔下流泻而出!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第二篇】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体会情感――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1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扮演角色――激发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三、因材施读――设计朗读形式
朗读形式应根据不同性质的课文来设计。突破朗读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落与词语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加强识记,对思想性较强的课文有关主要段落应加大力度齐读,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意图。为了诱发灵感,活跃气氛,凝聚感情,对句意连贯,内在联系紧密的课文,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使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发挥出读的效果。
四、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1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五、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
总之,在朗读教学时,教师要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能自由自在地读书,这是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自己的读书的方法。同时,也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第三篇】
课程标准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不是每堂课零打碎敲的训练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每堂课综合言语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改变的是课堂结构。在个性化教学观的支配下,运用“综合性学习情景板块教学”师生的课堂活动围绕“四大板块”进行:1.让学生提问。2.初读课文。3.朗读、背诵,感悟课文。4.组织课外活动。用教师精心创设的四大板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打通了书本的言语符号与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质疑激趣。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紫丁香图片,让学生认识紫丁香并作简单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紫丁香,然后揭示课题,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同时教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有选择地作简单板书。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这一环节中,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自问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逐步学会质疑、学会探究。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一次初读:在指名说说初读时的第一个要求后,让学生按要求自由轻读田字格内及绿色线内的生字,再读读课文,做到:一目双行,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然后对字词的读音分步进行检查并特别强调难读字的音。
第二次初读:在指名说说本次读课文的要求后,让学生按要求再次自由轻读课文2-3遍,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然后标出节次。检查中以上面提出的“四不”要求为标准,分节指名读与同桌互相读相结合,使问题得到校正。
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初读时的感悟自由选择质疑时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交流,解决如:紫丁香是谁种的,紫丁香种在哪儿等问题,并说说是从哪儿知道这些答案的,同时用多媒体出示相应内容(第一小节),让学生在自由练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记得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过:“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读书,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地读,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这在初读中就能充分地体现出来。看似初读,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总是急切地想要得到答案,且有些问题较容易解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过后立刻进行交流,这样,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的重点以及学生难于读懂的内容上,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朗读背诵、感悟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指导学生围绕自己质疑时提出的“为什么种紫丁香”这一问题来学习。
首先让学生自由轻读第二~五小节,看看自己在哪儿能够找到答案?然后在交流中以多媒体运用交互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应内容,引导朗读感悟。
学生1:老师,我知道了小朋友为什么把紫丁香种在老师的窗前了?那是因为小朋友知道老师每天工作很辛苦,回到家里还要给他们批作业,备课,一直到很晚才睡觉,一个人太冷静了,就让紫丁香陪伴老师。
学生2:老师,我和小朋友做伴时是一起唱歌、做游戏,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呢?
学生3:我还知道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我是在第三自然段中读懂的。就是当夜晚非常安静的时候,风儿轻轻吹动紫丁香的叶子,紫丁香就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好象小朋友在给老师唱歌一样非常动听。
接下去,学生在评议、朗读和背诵的竞赛以及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中学完这一课。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和研究。教师在这里成了一位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拿出真理的人。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知识带入阅读中。在教学中通过想象等方法创造出一个将文章内容重新组织起来的情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内容想象成画面,根据对画面内容的排列和组合回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成为脑海中一幕一幕的电影镜头,学习会更自觉、更有意义。
四、组织课外活动。
交流课前各自搜集或是自己编写的赞美老师的诗歌,组织一个小小诗歌朗诵会。大部分学生找到的最经典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有部分学生找到了比较长的现代诗,基本上做到人人参与,活动效果较好。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新的理念,二年级学生虽然还处于低阶段,但现在的学生信息来源广泛,接触的媒体又多,因此适当地组织一些这类活动有助于增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随笔【第四篇】
因为这一段时间来,不少小朋友的抽屉里跳出蚂蚱来,今天中午上学了,看到他们一个个说个不停,就叫他们出去捉蚂蚱了。他们开始不信,几个小家伙看看我,似乎想看看我说的是不是真的。看我点头,立刻蜂踊而出,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
一会儿,铃声响起,他们陆续走进教室,几个首先进来的大声说:“老师,我一个也没捉到。”
“我没有看到蚂蚱”还有几个一进来就向我炫耀他们的战果。“我捉了一个大的”“我捉了好几个”……
上课了,我让他们自由说说。竹儿说:“蚂蚱在草丛里跳来跳去,我捉不到。”淼说:“蚂蚱跳来跳去,让我们很难捉,我捉了很多蜗牛。”怡说:“大蚂蚱捉不到,小蚂蚱跳到墙上去了。”鹏说:“我看见一个大孩子捉到一个大蚂蚱,我也想靠自己的努力捉。”明说:“我看见的一只蚂蚱被别人捉走了。杰大声说:“我在外面捉到一只老蚂蚱!”
我把那只大蚂蚱放在实物展示台上,让大家看那只大蚂蚱。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师,这只蚂蚱死了。”“嗯,看看它是什么颜色?”“它身上有很多颜色”“有黄的”“有绿的”“有褐色的'”……“咦,它身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颜色的?”我接着问道。淼大声说:“我知道,随着时光的流失,它变老了。”“它还不太老,你看,它身上还有绿色的。它是不老,又不小的。”鹏站起来说。
“呵呵,你们是这么理解的。我们要好好想想,现在是什么季节啊?”我接着问。“春天”“啊,春天啊?”我问道≮≯,看到孩子们竟说不出现在的季节,我只得自己说:“现在是秋季了,你们看看周围有什么不一样的?”“草黄了,”“我看到有些草还是绿的。”“草是人踩黄的。”……孩子们的想法真的是与众不同,“有时候草是因为人踩了而变黄。不过现在草变黄了是因为秋天到了。老师还要告诉小朋友们,蚂蚱身体变成现在的颜色是因为它会变色,要变成与草一样的颜色……”“我知道,这叫保护……”“色,不错,说得好。”我接上来说道,“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动物也有这样的保护色,小朋友们用眼睛多观察,看看你能不能发现这样的小动物。这个作业,现在不用回答我,等以后你发现了,再告诉同学们,好吗?”
反思:从上面的内容来看,小朋友们似乎很不错,其实并不然,我在上课时还是不时地停下来组织教学,这是个问题,不能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跟着我走。
上一篇:教师培训计划书(最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