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应用生物教育论文热选(精彩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应用生物教育论文热选(精彩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应用生物教育论文【第一篇】

生物在初中阶段并不如高中阶段受到学生的重视。那么,我们在初二要进行会考的时候,如何进行有效的生物复习呢?我认为复习教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主复习。

在生物的复习过程中,我主张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在备课时对照考点,将知识点罗列成填空的形式,印成练习纸发给学生,这些知识点学生都可以通过翻书的形式找到答案。学生在翻书的过程中就可以自己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温习,不需要我们对照课本将知识点一个个划给学生,这样做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简单易行,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课前预习。

二、学生课堂自纠。

当学生通过自己在课本中寻找答案的过程来完成第一次复习后,在课堂上,我采用学生自纠的办法来进行第二次复习,两人一组,互相纠错,同时教师行间巡视,及时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自己为同学批改作业的同时等于自己又一次将知识点读记一次。

三、教师考点点拨。

考点点拨过程,主要是用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告诉学生碰到本节复习的知识点时,我们该如何将知识进行有效联系起来。同时又能提醒学生哪些知识在考试过程可能怎么考。有些人可能认为,初中生物不要考点点拨,可我认为,生物作为一门学科,自然有自己独特的.解题技巧,这些解题思路与技巧,我们就可以通过考点点拨教给学生。

四、学生课堂读记。

学生整理好的知识,可能通过翻阅课本就可以找到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读记,离开课本仍然记得这些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课堂上预留15分钟左右,用来读记。可以采取学生熟读的方式,或同桌之间互相提问的方式,进行读记。很多的教师以为,读记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其实并非如此,在课堂上进行读记,效果要好些,课堂上读记有个比较,学生心里有个底,也会注意思考:别人怎么就比我记得牢?为了面子问题,学生自己就会暗下功夫。

五、学生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是安排在读记之后,这时的学生已经对本单元的知识点有点整体的印象,同时通过教师的考点点拨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再来完成当堂检测,就显得简单。通过这种检测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做好补充,同时,当堂检测同桌可以采取互相批改的方法,这样同学之间进行比较,让他们了解自己与同桌相比,是课前自主学习不充分,还是课堂的读记不到位,互帮互赶,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六、完成课后巩固作业。

课后巩固可以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重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后巩固部分可以用一些稍微有难度的题目,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针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复习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这些程序在我教学过程有变化,这要视内容与学情来定,也希望通过不断的改进,获得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式。

应用生物教育论文【第二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和特征,提出了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是: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构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利用亲产业优势,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大课堂”;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阔视野,有效开展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合作。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英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947年,哈佛大学首次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类。课堂教学除了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外,还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讲座、公司考察、自由讨论、个别辅导等。课外活动则主要包括:(1)创业计划竞赛,指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投资的商业计划书。(2)“合作计划”项目,指高校与公司、非盈利机构、政府机关等合作,定期参加一定阶段的工作实践。(3)大学里的“孵化器”,为学生提供办公场地,设备和创业辅导等。(4)创业论坛,成功的创业家与学生座谈交流,使学生了解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创业经验、创业理念,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为创业意识类、知识类、能力素质类、实务操作类,课程实施逐步深入,从入门到意识,再到技能,最后到热情。

英国政府明确提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在于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激发创业、鼓励创新和奖励成功的文化,而不仅仅是为即将要创建企业的学生实施教育和培训。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此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政府资助在学生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培养方面表现优异的高校。(2)为扶持青年创业,政府提出了多种计划和基金,针对青年特点提供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3)校外力量包括政府都十分关注创业人才培养活动,为学校提供项目、经费和研究等方面的`支持。

英国高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创业职业”三个层次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业意识”旨在培育学生创业精神和意识,形成尊重创业的社会文化。“创业通识”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思维习惯,学会以企业家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创业职业”侧重于开办企业、发展壮大企业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成就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助其成为未来的创业者或企业家[1]。

国外的创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开发系列完备的创业课程。到,在美国多所高校中,大约有1600所大学开设了2200多门关于创业的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创业构思、企业融资、企业设立、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2)依靠坚实的学术研究成果。国外高校十分专注于创业研究和教学,甚至将该类教育作为学校的竞争优势来培养,不少学校将商科学生必修的“管理学”直接改为“创业管理学”。许多大学还开设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中心和研究会等。同时还拥有大量的创业学术期刊,巩固了在创业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3)重视学生的模拟体验教育。国外创业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有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案例分析、演讲、与有实务经验的创业家座谈、计算机模拟等,十分注重学生感性体验的获得[2]。

2.国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从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看,有三种创业教育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

厦门理工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立了创新创业园区,获批教育部、科技部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厦门市创业孵化基地称号。对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学校的主要做法是:

(1)积极与国外高校开展项目合作,与英国中兰开夏大学开展“就业能力与创业精神研究”项目。获得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起的“首相倡议计划”资助。与日本佐世保高专合作的“通过日中交流培养有实践经验的年轻技术者”项目获得日本文部省资助等。(2)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由企业家导师授课、以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已纳入教学计划。级以后的本科生都必须取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2个学分方能获得学位。联合厦门明翰电气、东林电子、建霖工业等企业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联合设计培养方案、选派师资、实施招生计划、参与培养过程、推动就业与创业等,实验班深受学生欢迎。成立福建省内高校首个“创新创业教研室”,跨系的教研室共有教师42名,师资涵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

(3)打造创业项目体验与孵化平台。园区现有29个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创业体验。园区为其提供场地和3000元到2万元不等的创业启动金,并配备一对一的企业家导师定期进行指导。选择一些相对成熟的项目进行孵化,2009、20分别提供了20万元和35万元的种子基金。

(4)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以学生为主导开展“梦想工场”、项目展会及淘宝市集等主题活动。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大学的学生互动交流创业经验,联合申报创业项目和参与创业计划竞赛。

总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发生可喜的转变:从名牌大学试点到应用型本科高校再到普通高职院校,从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到全体学生,从创业知识的传授到创新素养的培养,从特定环境下的指导到日常教育各个环节。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应用型本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与产业关系亲近。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要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从学校所处区域的实际出发,探索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构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政府应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创业培训和支持系统,弥补高校教育力量和资金的不足。政府在工商注册、资金扶持、税收减免、办公用房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要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担任创业导师,参与创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发挥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作用。

(2)利用亲产业优势,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大课堂”。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创造性意识、精神、人格、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合理安排课程教学。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实地了解企业的管理和运作,了解行业的赢利模式,了解创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建立企业导师制,让有创业经验、管理经验的企业导师参与创业项目指导和培训。与企业合作,实际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管理创新、市场拓展等。

(3)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了解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升学生调查分析、归纳推理、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企业导师参与商业计划书的指导,使得创业计划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实际运行。选择优秀项目给予资金资助,让学生创业团队真正进行实际运作,获得创业体验。对于可以商业化的项目,联合企业、政府给予支持,形成学生创业的品牌。

(4)开阔视野,有效开展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在学术研究、课程开发和教材出版等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参与国际创新创业计划竞赛,通过竞赛,让学生、老师与国外高校多交流沟通,感受不同国家的创新创业文化,取长补短;与跨国公司合作,就企业关心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和品牌拓展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应用生物教育论文【第三篇】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平台+模块教育,合理设置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学分比例,创新创业课程不再局限于通识教育平台的理论教育课程,应在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进行有机结合,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应有所区别,培养专业人才。改革方法是先建立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平台,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多方向选修课模块,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学生知识面,保证知识的多样性,构建学生知识体系,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作为学生,可以从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知识慢慢过渡到专业知识中,先有创新创业意识,再形成创新创业理念,最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第二、第三课堂的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定位是服务于区域经济,进行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等,学校首要任务应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首先,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与科研机构、企业建立互赢机制,加强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等,教学过程引入真正工程或进行现场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并注重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及时根据社会和行业信息进行课程教学更新;其次,学校通过积极推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研究、开放性实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举措,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以此设计教学过程,增加学生参与度,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能力;最后,高校、社会、政府积极合作建立多种实践平台,如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工作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供学生实践自己的创新创业灵感,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教学评价模式多元化。

重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高校通常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并作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指标,但这种评价模式不适于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教学评价模式的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考核,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平公正、可操作性强的综合评价体系,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过程、创新创业能力,充分考核、记录学生的每个学习过程,并及时给与反馈,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师资团队建设模式多样化。

师资团队建设应打破结构单一的局面,传统师资队伍以研究型、理论型为主,没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不能指导和剖析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无法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应着力建设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教师队伍,定期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同时引进比较成功的创新创业人士和企业家进行辅导,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4结语在建筑业信息化和创新创业环境下,建筑行业亟需大量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对肩负应用型人才培养重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借助各界力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研究新型教育模式,持续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家国.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五个一”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武夷学院学报,2011(2):90~93.

[2]王兴国,苏幼坡,徐建新.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应用生物教育论文【第四篇】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平台+模块教育,合理设置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学分比例,创新创业课程不再局限于通识教育平台的理论教育课程,应在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进行有机结合,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应有所区别,培养专业人才。改革方法是先建立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平台,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多方向选修课模块,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学生知识面,保证知识的多样性,构建学生知识体系,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作为学生,可以从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知识慢慢过渡到专业知识中,先有创新创业意识,再形成创新创业理念,最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第二、第三课堂的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定位是服务于区域经济,进行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等,学校首要任务应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首先,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与科研机构、企业建立互赢机制,加强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等,教学过程引入真正工程或进行现场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并注重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及时根据社会和行业信息进行课程教学更新;其次,学校通过积极推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研究、开放性实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举措,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以此设计教学过程,增加学生参与度,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能力;最后,高校、社会、政府积极合作建立多种实践平台,如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工作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供学生实践自己的创新创业灵感,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教学评价模式多元化。

重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高校通常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并作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指标,但这种评价模式不适于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教学评价模式的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考核,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平公正、可操作性强的综合评价体系,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过程、创新创业能力,充分考核、记录学生的每个学习过程,并及时给与反馈,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师资团队建设模式多样化。

师资团队建设应打破结构单一的局面,传统师资队伍以研究型、理论型为主,没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不能指导和剖析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无法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应着力建设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教师队伍,定期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同时引进比较成功的创新创业人士和企业家进行辅导,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4结语在建筑业信息化和创新创业环境下,建筑行业亟需大量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对肩负应用型人才培养重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借助各界力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研究新型教育模式,持续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家国.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五个一”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武夷学院学报,(2):90~93.

[2]王兴国,苏幼坡,徐建新.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应用生物教育论文【第五篇】

[摘要]随着我国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产业不断升级,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趋势。

本文从界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当前状况提出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建议。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产业不断升级,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实际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所具备的技术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迫切需要一种新型人才――应用性人才,从事现场一线的技能型职业。

而传统的中专或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又达不到这样的规格要求,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成倍增加,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即政府重点发展一流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

4月,教育部在长春召开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上,探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模式设计、培养方案与途径、评价标准等涉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问题,至此,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胜任基层实际工作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紧紧围绕生产、管理和服务实际部门的需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的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它培养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其知识要求从普通本科教育的“够用”和“实用”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强调的是应当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具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综合能力。

它还强调一定的后续发展,具有专才性和即时性,也就是实际技能要强,工作上手要快,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后劲。

在南方一些企业的招聘中宁愿要一个技师而不要一个博士的现象已不在少数,因此,上手快、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特别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以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而闻名。

根据研究、教学、应用能力这三个方面强调的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把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及高职高专。

应用型大学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与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的类型不同。

应用型本科大学是以服务地方或行业,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来确定其办学定位的。

其目标是为区域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提供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以应用性为本质属性和灵魂。

在专业学科设置上,应用型本科大学大力发展面向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专业学科,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为区域现代化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需要提供服务。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目前从事高层次研究开发的人员毕竟是少数,高校大量的毕业生从事的是生产一线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市场更需要的是应用型教育,社会更需要的是应用型的人才,高等教育由“精英人才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运而生的。

“精英人才”模式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是培养的人才中,研究型人才相对过剩于社会需求,技术型人才又大量欠缺,导致了人才的结构性失业。

这种由于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技术人才需求的失衡是经济发展的明显障碍之一。

另一方面,一些不擅长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因未掌握相应的知识而找不到工作出路。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高等教育要走出传统的“象牙塔”,教育模式必须要加以改革,俯身走向市场,看看市场到底更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社会到底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要走出去,我们不难发现,拓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3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全面人才目标的要求。

现代的一种理性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即人们所认同的“人本主义”价值观。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教育上也应分不同的层次和类别来发展,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正好弥补了教育层次上的这一缺陷,使得那些擅长于形象思维、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终于找到了继续发展自己特长和个性的教育场所。

4为普通本科院校指出了办学方向和出路。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政府重点发展一流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指导下,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与改革步伐较快,而处在中间的一大批以教学为主的非重点普通本科高校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那么这些院校究竟该何去何从?它们究竟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呢?其实,任何学校都应该有符合自己办学实际的发展规划。

因此,非重点普通本科高校及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如独立学院,只有正确分析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才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两年,全国众多传统的非重点本科院校及一些新办本科院校都在进行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如何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总结一下,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同时可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模式和理念,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1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在面向专业、强化基础、拓宽知识、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性专业特色,培养专业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设置。

(1)确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应用性课程体系设置应紧紧围绕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进行设置,依照应用性原则选择教学内容,既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多样的现场工作,又能在运用专业技能,实施一定的计划和应用某种策略,表现出灵活性和变通性,在解决问题时,又能反映出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使整个课程体系能体现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结合。

(2)应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态势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应用型大学如何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办学方向和质量。

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重要的是要做到依托学科,依托行业和企业共同设计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社会相关行业的企业专家骨干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即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

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上,在知识面的把握上,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由实用型、针对型转变为应用型、适用型,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做到外语、计算机,实践环节不断线,课程体系的设计做到文理渗透等。

3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其教学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是应用性专业学科要在面向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考虑所学知识的学科性质,在搞好学科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专业建设,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生技术开发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的多元化特点。

应用生物教育论文【第六篇】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其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和较长的本科办学历史,在适应新形势尤其是在应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提出新任务的情况下,其改革的阻力是巨大的。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缺少相应创业教育的实践,学校、学院被迫降低认可度低。相对于国内大学生创业较早的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缺少创业实践,创业学生数较少,创业教育一直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高校的评估中也将创业纳入其中,学校也增设了相关内容。但工作中创业教育缺少系统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教师队伍,不少课程的开设依附与学校的招生就业部门和团委,开展教育活动上风风火火,实际却很难深入学生之中流于形式,这使得创业教育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比赛成绩较好,可真正落地的企业较少,注册企业的数量更少,同时注册企业存活率也非常低,最终的结果是人人都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但基于当前的困难无法有效开展相应工作,使得学校、学院被迫降低创业教育的认可度。

(二)团学、教学相分离,专业教师认可度低。目前创业教育不管是活动的开展还是课程的开发,大多数不是以学院为主导进行开展,而是以学校的招生就业部门和团委为主体。而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教“与”育“常常是分开的,教学有专业教师负责,而育人则是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造成了教学、团学相分离的情况,这种情况被高校工作者调侃程“教书不育人、育人不教书”。大学生创业与社会人员创业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大学生的创业往往立足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在深刻领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知识转化、再创造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多数团学工作者限于专业的问题,不能给予专业的指导,所以专业教师就显得非常重要,可遗憾的是专业教师对这一活动并不感兴趣,原因在于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对专业教师进行考核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并不大,甚至在其职称评定过程中没有任何影响,虽然很多学校在绩效工资的分配中将创业教育、创业活动指导也作为其收入分配的一项内容,但由于分配数额少、工作量大,没有办法吸引专业教师参与到其中。

大学生创业活动、创业教育的开展一定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而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就是要统筹处理好国家、社会、高校、学院、教师、学生几者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顺应时代发展、深化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使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共赢共存。

(一)深入开展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研究,生成具有地域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的校级、院级创业教育体系。克拉克.科尔曾将大学比喻为巨大的.怪兽,更一语道破大学是由学院组成的松散同盟,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的发展应该以学院为主体。我国在经过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地方本科院校也已经进入万人时代,人数少一点有在一两万人,多一点的有两三万,甚至是三四万,很多学院也从百人时代过度到千人时代。面对这样的变化,创业教育还以学校为主体显然是不合适的,未来创业教育的开展应更多的以学院为主体。学校、学院都应该设置专门机构和人才,引进来、走出去,对社会上、其他高校已经存在的创业教育进行学习,同时结合地域、高校特色,更主要的是结合学院、专业的特色,形成学院主体、学校主导的创业教育格局,凝练具有学院、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打破团学、教学壁垒,加强专业教师引导,促进创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教学、团学一体化首先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引导,提高专业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尝试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考核上,加大对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影响因子的比重,同时注意和团学工作者的配合,充分发挥出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团学工作者的管理特长,形成合力共同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同时学校、学院在已有条件基础上,深度挖掘在教师学术产品、学生学术产品的商业价值,利用好学校创业园、学院创业支持政策等资源,产生一批将学术转化为生产能够真正落地的项目,并整合资源给予支持,同时利用相关成果,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实现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共赢。

应用生物教育论文【第七篇】

生物统计学是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试验统计分析和设计两部分内容,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为以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该课程原理复杂、内容抽象、计算公式繁多且难记,加之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加和学时的相对减少,开课时间又大多安排在大四,对大一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有所淡化,被许多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加之大部分学生又忙于准备考研,对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不浓,都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困难和挑战。因此,对生物统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及技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

1由考试型授课向实际应用型授课转变。

生物统计学原理复杂,让学生完全掌握每个统计方法的原理、统计公式的推导较困难,且对于非统计专业人士是没有必要的。生物统计学的公式比较多,统计分析的方法也比较多,让学生把所有的公式记下来,既费时间、学生不易接受,也没有必要。在遇到生物、农林、生态、生化等实际问题时,一方面是如何设计实验方案,使实验既科学合理,节约时间和成本,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理想的实验结果;另一方面是面对已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何选择和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在大学科研中,有很多学生或在读研究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表现不足。因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考试取得高分更重要。授课内容要深入浅出,多拿实际事例让学生选择统计分析方法,把不同的统计方法加以比较;或者把一个实验结果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同时进行分析,对分析结果加以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不同统计方法的特点和不足,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和兴趣,把学生从繁琐的概念和复杂的公式中解脱出来。由考试型授课向实际应用型授课转变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考试方式的转变。考试方式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挥棒。如果采取传统闭卷笔试的方式,学生往往在考前几天死记硬背公式以应付考试,考试过后又很快忘记。对于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工具性课[1],教师尝试了“带纸开卷”考试法。即在考试内容上侧重以应用为主的考题,减少问答等概念性的内容,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和方向,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备考复习上,采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方式,规定学生在2张a4纸上可单面手写自认为重要的公式供考试时参考,但不允许写有关基本概念、问答之类的内容。筛选和抄写公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深刻认真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这正是该课教学所要求的,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2]。

2由纯理论型授课向软件应用实验型授课转变。

统计学是一门相对古老的学科,在过去的授课过程中,因为计算多是笔算或由计数器计算,这就要求必须掌握计算过程,掌握计算的每一步骤,否则无法进行实际应用。但是随着现代计算机和计算软件的发展,使计算软件在工作和科研中的应用已经广泛普及。相反,如果不会使用计算机和计算软件,会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和困难,不能满足工作和科研的需要,特别是现代计算技术和计算软件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分析结果的准确和详细性、分析制图的精美和完善性等方面,都是手工计算无法达到的。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纯理论型授课方式,通过上机实习环节使学生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将学生从大量复杂计算中解放出来,提高效率,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适用于统计教学的计算机软件较多,目前主要有sas、spss、excel等,都提供了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数据分析工具[3]。但相比之下,从功能和可操性而言,spss是国际流行的统计软件,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操作简单,分析结果详细,还有很好的制图功能,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4-5]。因此,在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该软件的应用。同时,老师要经常给学生介绍新的统计分析软件,扩大学生的视野。

3由完全依靠教材内容型授课向以教材为主、结合实际需要、拓展新内容型授课转变。

生物统计学作为一门有一定学时限制的学科,在知识的组合方面,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经典性的特点,所介绍的方法也是相对古老、常用、相对简单的,如假设检验、区间估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简单的正交实验设计等。而实际上生物统计的内容较多,如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典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实验设计中还有均匀设计、配合均匀设计等[6-7]。随着现代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计算方法不断出现,这些新方法是实践中非常需要的,而且新分析方法具有生物统计学所介绍的统计方法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完全有必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插入一些新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介绍使用新方法的文献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统计分析的重要性、广泛性,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生物统计学所介绍的方法,在实际应用时也有必要进行完善。如多重比较,虽然课本中介绍了多重比较的方法,对比较结果的显著性表示方法也做了介绍。但是在实际发表论文时,由于期刊文字的限制,用生物统计学所介绍的方法,所用版面太大,要求简明标出,这就提出了如何简化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组数据进行比较时,步骤较繁琐。如比较10组数据,用生物统计学所介绍的方法,需要45组数据来表示,显然占用版面较大,这时则需要启发学生用简明的办法进行解决。因此,要结合实际,完善课本内容,增强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参考文献。

[1]孙晓菲,李鑫玲.《生物统计》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信息,(18):96.

应用生物教育论文【第八篇】

1.教学服务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关系。

在给教学服务型大学所下描述性定义以及其他学者研究的研究上,刘献君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可以定义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以推动知识的创新、传授、应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宗旨,全面构建新型的教学与科研模式、组织制度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现代大学。它具有开放性,应用性,多样性,地方性的特征。那么教学服务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是什么关系呢?“应用型”是相对“学术型”而言的,主要使用于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服务型”是相对“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而言的,是高等学校分类中的一种类型,有助于解决学校的战略定位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多元化。如果自我封闭、脱离社会、高度趋同这些问题不解决,高等学校将无法健康发展。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提出,使地方高校找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定位。教学服务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同学强调“应用”。因此,两者并不矛盾,教学服务型适用于高校的战略定位,应用型适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而言的,是一种人才类型。它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它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知识结构上,应用型本科人才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更注重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将以学科为导向的学术逻辑体系转变为以专业为导向的技术逻辑体系,学科要服务于专业,理论以适用为度,强调服务生产一线、管理生产一线的能力。既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尽快适应岗位需求,也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能力培养上,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也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也要注重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强调就业能力,还要强调创业能力培养。在素质结构上,应用型人才更强调职业素养。这里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指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掌握和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培养应用型人才重在使之拥有丰富的职业技能,拥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拥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潜力。

3.人才培养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是最早使用“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的文件。文中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两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部原部长周远清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也进行了阐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魏所康在《培养模式论》一书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结合概括。”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它是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涵盖了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内容:以科学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制度;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手段以及自身评价和社会反馈的人才培养评价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回答了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学科与应用、学校与企业等涉及教育教学的若干重大基本关系问题;形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方法;指导了课程与教学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

二、总结。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从原来的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对地方高校来说是一项新任务,亦是一种新挑战。理念层面已基本形成共识,实践层面则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之际,能否突破体质和机制制约,直接关系到发展理念与办学定位能否落到实处并产生实效。因此,对于新建的本科院校,应该立足学校的责任使命和生源实际,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实施“多模式、个性化”的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23 27397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