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身教师(精编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近身教师(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近身教师范文1
谈师德师风建设
作为教师,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作为学生,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由此推断,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更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颇深,师道尊严使学生在教师面前往往会失去自我,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平等观念几乎完全为师道尊严所替代。在教育这一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间的双向交流的关系。向学生灌输平等意识,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并在学习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其主体性,这是大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内心深处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意识又逐步觉醒和发展,这样才能进行主体与主体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达到教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好的师德师风的另一个具体表现,是师生之间要倡导民主,并且教师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民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但是,在传播知识、播种文明的校园里,却有部分教师缺乏民主意识,有些中小学教师甚至成了“专制”的代名词,可见教师倡导民主并身体力行的必要性。大学教师虽不像中小学教师那么专制,但师道尊严的流毒依然至深,认为学生尊重教师是天经地义,却忽视了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和教育管理中,对学生过多地指责和否定,指责学生学习不努力、生活散漫、胸无大志等等。即使这种指责是善意的、有根据的,学生在内心深处也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学生的需求和个性被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而且有的批评和指责带有主观武断的色彩,缺乏在相互新生的基础上讨论问题的民主氛围,本质上不是主体与主体间的交流。显然,民主作风是确立和发展学生主题性的基础,是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可见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所以,任何时候,提倡教师的师德师风都是必要的。总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通过教育理念的创新,从而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人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近身教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近身教师范文2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最近发展区”思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最近发展区域,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除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对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存在制约之外,其他的客观因素也会对其带来影响。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大部分学生当前发展水平予以照顾,并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况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才能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正确地找寻出来,但是取舍并非是简单的增加和删减,需要进行合理的整合。
“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当中会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教师必须将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制定出来,将一个科学的发展系统构造出来,在学生发展的需求上给予满足。例如,抛出一些难懂较深的文章之后,教师要将一个整合点选择出来,整合那些剩余的重要篇章,例如《史记》存在着较强的文学性,作者的生命情感就会在《史记》篇目中被有效地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应该将作者的生命情感视为整合点,将体现作者生命情感强的文章当作重点进行讲解。例如,某语文教师为了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太史公自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充分的将作者生命自我表白的情感展现给了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够对文章进行有效的掌握,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跟住发展水平,设计课堂核心问题
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可以用楼梯进行比喻,把学生当前的水平递送到一个非常高的潜在水平当中。构成这个楼梯的各个台阶,就会将各个实际阶段中“最近发展区”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它可以细小到老师讲的每一节课,或者是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最近发展区中的各个细节把握到位。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会将问题不断地设置出来,让学生对问题不断地给予解决,利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去学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核心问题独立自主地找寻出来,并且凭借自身的努力对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一过程不断地去学习。例如这样的教学案例:某教师在对《人生如舞台》进行讲解的时候,为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生活的大舞台中是怎样进行演绎的,老师请同学们回忆下。”这时,同学们开始思索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在生活中发现和语文相关的问题,并有效地进行解决。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本身不同的发展水平,将不同的问题设置应用到学生自身中,并且将一套有效的策略应用到学生的具体学习中。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同解决语文课堂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也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巩固最近发展区,需要合理的提升练习
学习之后,遗忘马上就会伴随而来,并且遗忘在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是均匀的。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发展到“最近发展区”之后,长久地保持着记忆力,并且构成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将合理的练习提供给学生们,来对“最近发展区”进行巩固与加深。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是练习的两种基本形式,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练习或者进行筛选。编制练习时,首先,要将通用性和典型性凸显出来,禁止使用熟题和陈题。例如某老师为了将最新颖的题型呈现给学生,到网上找了一组题型,并进行有效筛选和整合,这样学生做起来虽然有些困难,但是能够使学生掌握一些新的解题规律和解题方法,并在以后学习中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一些新颖的问题。其次,要将层次性凸显出来,确保习题和学情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基础扎实的学生,要鼓舞他们不断地去发现,将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起来。就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们,规定他们对重点知识点进行掌握,保证好学习和练习的质量。同时教师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以便学生及时发现,不断对自身的学习策略进行调整,从而很好地提升自身综合运用能力。
近身教师范文3
[关键词]藏传佛教;菩提道次第;上师亲近法;师徒伦理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0-0061-03
古今中外,尊师重道向来是培养出色弟子、保证教法传承的关键。佛陀为教导世人如何对待人间六种伦常关系而著说《善生经》,①其中将师徒伦理关系置于仅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伦常关系的重要地位。藏传佛教密宗更是将四皈依,即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中的上师的皈依置于首位,上师的地位甚至比佛祖更高,这也是藏传佛教的独特之处。在佛教菩提道次第修行的众多法门中,藏传佛教将亲近上师法作为入道之门,体现了浓郁的师徒伦理色彩,具有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与价值。
一、亲近上师法中弟子行为规范的解读
(一)思想态度
信念是一切法门的根本,弟子因信仰而皈依佛教,虔诚地认定佛教修行是救渡自己的无上法门,因此精进修行而获得成就。正所谓:“佛说诸善法,信愿是根本,其因恒常是,思念其功果。”②对上师的态度与行为是这种信仰的具体表现,因此,亲近上师法首先要求弟子认识亲近上师功德的重要性,对上师具有信心,加之自己用功苦学才会有所成就。亲近上师的功德包括供养供奉功德、虔诚尊敬功德、思念祈请功德和当佛礼敬功德四个部分,是对弟子在投师前进行的思想准备教育。亲近上师的功德中,将上师置于极其崇高的位置而堪比佛陀,也正是对弟子虔信程度的一种考核,如果连教授佛法的上师都不能恭敬对之,那么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又从何体现呢?在藏传佛教传承的过程中,无数渴慕佛法奥义的高僧大德皆是以上师为典范而修习得道的,如《萨班教言》中所述:“数劫苦修般若行,施舍身首手足功,师道刹那间圆满,乐于供奉上师行。”③可以说,亲近上师是藏传佛教修习的主要法门,也是其特色所在。
端正思想态度是成功修习佛法的重要保障。了解亲近上师的功德以后,就要对自己的上师有端正的思想态度,从而求得佛法真谛。首先,要时刻思念上师的功德,将上师看作佛陀,使自己具有学好佛法的信心。凡人或多或少皆有些许傲慢之心,无论学习什么样的学问或技艺,若过度信赖自己原有的方法和经验则会事倍功半。因此,将上师看作佛陀,正是要遏制自身容易产生的这种傲慢之心,强调在上师面前以谦卑的态度自居。其次,要常常怀念上师给予自己的恩德,对其心怀感恩而加深敬重之情。如果说佛陀的功德对初入佛门的弟子而言不能直接感受,那么上师给予弟子开示、教导以及加持等恩德则是具体而可以直接感知的。父母因养育之恩而受我们敬重,空门弟子则因对教导、帮助其走上解脱之路的上师无比敬重。
可以说,信心和敬心是弟子对上师应当具有的思想态度,这也符合佛教伦理整体框架:“面常和悦舍其愠色而先问讯,恭敬长、幼、中年之士,心常咨赞怀仁恩宜,无所娆害不在言说,常叹寂然淡泊之行。所在和同,和众别离。等心怨友,无憎爱矣。求于总持,哀愍众生如父、如母、如身、如子、和上、尊长无异。”④藏传佛教亲近上师的法门正是将这种伦理的要求细化,以信敬上师为佛门弟子心性训练的起始,从而培养弟子们“自慎身口,卑己敬人”⑤的处世态度。
(二)行为礼仪
行动是信念的外在体现,弟子对上师仅有信念和敬重之心是不够的,还要付诸于实际行动,“尊敬供养与侍奉,从教行事以亲师”。⑥行为礼仪包括供养、侍奉和听从教导三个方面,尤以听从教导为重。
供养上师属于物质层面的方法,与其说这是弟子表达对上师尊重的一种方式,更不如说这是上师对弟子信仰的另一考核。《上师五十颂》有云:“于自誓句规范师,以非可施妻与子,及以自命常承事,况复变动诸财物。”⑦正是说明了修习佛法所需要的决心与无私。但供养并不一定要拿出最好的财物奉献给上师,弟子的诚心和无私才最重要,即使是一件他仅有的破衣裳都具有无上的功德。要想成佛,需要耕种“福田”获得“福粮”,需要“无我”,若对最亲近的上师都无法舍弃私心,那么其成佛之路显然太过遥远。藏传佛教中,亲近上师法门对弟子的要求甚为严格,既包括“身恭敬”,“或濯其足或裕身,拂拭及与抚摸等,皆应先行为作礼,礼已后当随所喜”;⑧又包括“语恭敬”,“若当称说上师名,名后随行面前文。为令所余起恭敬,故先称说胜敬词”,⑨将对待上师的行为礼仪做到具体规定,以避免空洞泛滥的信仰。
侍奉上师需要以行动表达对上师的恭敬,要求弟子毫无怨言、勤勤恳恳,这不仅是修习亲近上师法最明了的方式,也是佛教认为积德消业最迅捷的途径。修行过程中,对上师教导的意识顺从,远比物质供养和行动侍奉更加重要,这是报答师恩的最好方式。听从教导不仅是修行获取成功的直接方式,也是对上师尊重、感恩的最好表达。佛教要求弟子为人处世要谦卑恭敬、心怀悲悯,“夫人无敬心不能恭顺于其尊长,不受教诲无所畏惮,纵情自逸永失义利,若如是者,众苦缠集。若人孝事尊长,敬养畏慎,随顺不逆,所愿满足,得大义利,若如是者,触事安乐。⑩”对修行藏传佛教的弟子而言,对上师的恭敬随顺正是普渡众生、悲悯时间的起点。
(三)禁忌
藏传佛教菩提道次第修习中,不仅对亲近上师的态度及方法进行规定,而且详细说明了不尊敬上师的11种表现及其后果。这些禁忌包含了对修行弟子身、语、意等方面的要求,通过修炼上师亲近法提升了弟子的道德品行,为其日后的修行做准备。
1.诋毁上师:消除弟子的傲慢之心,祛除
对他人的不善言语;
2.违背师言:培养弟子的恭顺之心,使其不偏离修行正轨;
3.对上师生气:克制弟子修法过程中的嗔念,使之拥有平和的心境;
4.寻找上师缺点:树立不可动摇的修行信念,不应执着瑕疵而影响对上师的信心和敬心;
5.将上师看作平常俗辈:上师的品行是弟子的榜样,应以此而除去心灵上的无明;
6.不尊敬上师:消除傲慢、嗔念,通过践行对上师的信仰而塑造个人的修养;
7.践踏上师身影坐垫等物品:若对自己的上师都有伤害之举,无从谈起对教理的实践;
8.浪费上师财物:对上师的财物要爱护珍惜,对他人无贪占之心;
9.使上师不愉快:听从上师之言,不因自身无明和修行不足而轻易升起傲慢之心;
10.对上师的作风产生误解:不以表象判断事物是对消除无明、获得长进的最好修行;
11.对上师不以上师看待:消除待人处事的分别心,培养感恩、敬信之心。
这些禁忌看似苛刻,仿佛是对上师的个人崇拜而非修习佛法,但实质上这正是对修行弟子进入佛门最基本的考验和锻炼。
二、亲近上师法中对上师德相的要求
在藏传佛教中,上师地位堪比佛陀,因其“是一切善功德之源,尽诸佛未尽之责,替诸佛行事,引渡苦海众生离苦得乐者,是人天导师释迦胜王教证二法纯真法脉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輥?輯?訛同样,藏传佛教对上师的德相要求也非常严格,只有在德性、学问等诸多方面符合要求才能成为上师,如:
授戒上师的五条德相——戒行清净、通晓
律仪、有慈悲心、居处清净、知时机;
传法上师的十条德性——具足戒性、具足定性、具足慧性、具有广深的学问、具有正见、德才优胜、勤奋、善于解说、具有慈悲心、具有耐性;
密教灌顶金刚师的德相——受持三正、富有慧心、能忍、正直、无欺诈、懂药咒法、具慈悲心、通晓经教、掌握双十法、懂得坛城制作法、精通密道修炼法、信念坚定、根处净。?輥?輰?訛
通过三乘上师应当具备的德相可以看出,上师一定是具备教授能力的高僧,但作为上师品格、德行却比学识更加重要。三乘上师的德相中无一例外要求上师具有慈悲心,越到上乘法门对上师的要求就更加严格,金刚乘上师须具备德相多达13种,可谓对上师的德与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传佛教上师的选择不比世俗人才考核,事关信仰不可嬉戏,如果一位高僧可以做到上述种种德相便可谓之“大德”!那么,这样的上师不仅能培养出优秀的佛门弟子,更能保证佛教法脉的传承纯正,他所受到的又何止是弟子的敬重,而更是芸芸信徒的虔诚信仰!
上师在选择弟子时,对其也有德相要求,提婆菩萨的《中观四百颂》中云:“心正聪慧求上进,此乃堪称闻法器。”?輥?輲?訛说明求学弟子必须心正、聪慧、力求上进,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接受佛法甘露的“宝器”。藏传佛教密宗有一种独特的修行法门——上师瑜伽法,即依靠对根本上师绝对虔诚的信仰,得以究竟解脱的殊胜妙法,这是对上师信心、敬心发挥极致的一种修行方式,但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殊胜法门则与上师几乎完美的德相是离不开的。
三、亲近上师法中的师徒伦理表现及其当代价值
佛法道路是通过修佛之人自己努力实践而形成的,佛家讲自救更胜于他助,但走在修佛道路前沿的上师们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接受上师指导、追随上师修行的过程也是自我锻造与提升的过程,这也是榜样的力量。
亲近上师法中的师徒伦理是双向的,是上师与弟子共同践行信仰的过程。佛教劝人向善、普渡众生,使每个人都能获得真谛、证得涅槃。弟子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上师敬重,这是对佛教教义的遵从与信仰;要恭从、善待上师,这是行善最基本的起点,是播种福田的第一粒种子;要以上师为榜样,不断锻造个人修养而接近佛法的真谛。如果只是纯粹的信仰和依赖佛祖,忽视作为佛法承载的上师的作用,这种修行也只能是虚无缥缈的。上师在教授佛法的过程中,对弟子进行传授、灌顶,也是践行佛教普渡众生理念、帮助弟子解脱尘世痛苦的具体体现;爱护、教育弟子本身就是上师的善行,为弟子教授和付出也是其播种福田、积累善业的必然结果。为了使弟子更好地获得佛法的精髓与真谛,上师也要不停提升自己的修养与能力,无形中也使自己的修为更上一层楼,为利益众生多了一份积蓄的能力。
藏传佛教中崇尚上师与一些宗教提倡的教主魅力是不同的,虽然为恭敬上师而对弟子提出的要求极为严格,由不恭敬造成的罪业也同样令人畏惧,但亲近上师法门的前提是上师作为佛法教理的代表与化身,正如佛祖释迦牟尼作为觉悟终极真理的人格化身被崇奉一样。亲近上师与无条件的人格崇拜是有极大区别的,其最大价值在于由敬信佛法逐渐转向个人的精神修炼。这种师徒伦理关系不仅是个人提升品格修养的理论指导,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行动指南,对现代的师生关系也具有启发意义。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道”的承载者,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矣”。虽然“师”并不是“道”本身而更具其人格因素,但“道”又是无法具体呈现在人们眼前,因而对“道”的追求不能直接的表达出来,所以“师”才显得如此重要。教师对于求知若渴的学子们而言就是知识的代表与化身,只有尊重、敬爱老师,老师才会更加乐意为学生付出。尊敬师长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对所学知识以及对自己的尊重。
学生应当感念师恩,对给予自己知识的师长都应当无条件的尊重,不要总是着眼于教师个人性格或其他方面细枝末节的问题,这些都与学生求知无关紧要,尊重对我们有恩德的人是最起码的品格。在求学的过程中,对任何学习阶段师长的教诲都应认真听从、切实执行,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总是怀疑教师能力、挑剔老师毛病,是不可取的。作为学子应时刻谨记将“重道”体现在“尊师”之上,才能学有所成。
藏传佛教菩提道次第修习中的亲近上师法作为所有修行的初始,至关重要。弟子只有尊重上师、激发学习佛法的虔诚信念,才能在日后的修行中扫除无明障碍,开启智慧的心灵,进而证得佛果、利益众生。亲近上师法所体现的师徒伦理,是建立在亦师亦父、亦徒亦子的关系基础上的,从宗教学角度诠释师徒的相处之道,对于当代师生伦理道德建设具有切实的借鉴意义。
[注 释]
《长阿含经》第十六卷,是佛陀为善生童子说离四种恶行及敬礼六方之法。
印·寂天著:《入菩萨行论》。
转引自兰仁巴大师著、多识仁波切译:《菩提道次第心传录》,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第59页、第63页、第64~70页、第71页。
西晋·竺法护译:《贤劫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卷。
见《毗尼母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卷
印·马鸣菩萨造颂、宗喀巴大师释译:《上师五十颂》。
见《别译杂阿含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卷。
[参考文献]
[1]兰仁巴大师著、多识仁波切译。菩提道次第心传录[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
[2]宗喀巴著,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2.
[3]圆持编著。佛教伦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近身教师范文4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这一职业具有它自身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也可以说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在实践中,用的比较多的是“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一般认为两者是可以相通的,均强调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细究起来,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教师专业化”更多是从社会学角度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而“教师专业发展”则更多是从教育学角度加以论述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在本文中,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是可以互用的。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很多,这些理论在教师专业化的倡导、实施过程中,通过文本学习、讲座辅导等途径已让我们的一线教师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只不过是,这种认识与接触,实际上留在教师印象中更多的是知道有“教师专业化”这个提法,并接受了“教师也要发展”的普遍认识。
我们的教师一听到“教师专业化”这个词语,想到更多的是参与教研活动、聆听专家讲座、多写教学反思、学习继续教育课程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等等。不可否认,这些学习活动是当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但当我们和教师深入交流时,发现教师对自己在这些“教师专业化”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获得有效的提升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并不多。一些教师还认为,目前这种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安排和活动设计让他们感到“越发展越累、越倦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制度在不断努力完善,组织者也在不断地想方设法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但这些更多的是从大群体范围进行宏观规划,而不是针对教师个体。在个性化学习为主的今天,忽视个体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是培训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
教师的成长存在“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国外已有“关注”阶段论、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心理发展阶段论、教师社会化发展阶段论和综合阶段论等五类。在国内,研究者也倾向于结合教师成长的特点,将教师发展分为若干阶段予以分析。例如有分为六阶段论述的,即适应期、熟练期、风格期、骨干期、学术期和理想期等。该研究从学校的角度出发,针对每一阶段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对策,以帮助教师在各个阶段都能获得发展,其提出的“从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中寻找出路”这一观点引起笔者的共鸣,也是本文将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那么教师的成长有没有“最近发展区”呢?一些教师或许会持怀疑的态度,认为只有学生才有最近发展区。我们知道,“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那么,教师有没有存在一个“已有水平”与“目标水平”的差距呢?毫无疑问,这个差距是存在的。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的成长是存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具体是指教师“现有发展水平”与“目标发展水平”之间的这种有待跨越的地带。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样,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也是动态的、发展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只有不断地超越一个又一个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取得阶段性的成长。我们只有更多地关注和重视教师的最近发展区,让教师也体验“跳一跳,能摘到”的成长效果,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如何具体认识教师的“最近发展区”
对教师成长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四股力量,它们分别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师资培训机构(含教育科研指导机构)、学校管理层和教师个体。然而在实践中,这些组织或教师个体对教师最近发展区的理解与应对策略则往往大不相同。
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资培训机构更多是关注教师群体的整体提高,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入职培训和在职骨干提升培训,采用的大多是群体学习交流的方式。由于实际条件的制约,他们只能更多地关注教师群体的“最近发展区”,而对教师群体“最近发展区”的了解,虽说有一些调查,但很多是根据以往的认识作出的判断,而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教师职业发展状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资培训机构对教师群体的最近发展区的把握很可能处于一种过于简单和趋于滞后的尴尬状态,而对教师个体最近发展区的了解则更少。这是现在很多培训规划、继续教育课程效果远不如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管理层对本校教师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也有一些计划让教师得到发展,例如以老带新、科组协作等等。但学校要忙着应付很多杂务事,虽然有很多规划设想,但忙起来的时候就无暇顾及,只有工作总结时才感叹原来什么也没做成。而且,对教师的考核与监督的重点主要放在教学质量(目前主要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所以,学校层面对教师的最近发展区虽是比较了解但往往爱莫能助。
对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了解最为直接和最为充分的应该是教师本人。如果我们问教师≮≯最近有什么目标或需要加以改进这类问题。一部分教师会说:“做好本分工作、提高教学技能,将教学质量提上去。”有些教师或许想起了“科研能力”和“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就补充说:“增强自身教育科研能力,加快专业发展。”诚然,搞好教育教学是教师最直接的工作,但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对目标状态还是要有更全面的了解。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包括教师通用知能、学科知能、教育专业知能和教育专业精神等四个方面。教师可从这几个方面对自己作深入的认识,明晰现状和目标的具体要求,目标有长、中、短期之分,而短期目标与现有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教师首先要跨越的“最近发展区”。
认识了自身“最近发展区”的目标状态,但由于工作繁忙和自身条件的制约,教师对如何才能突破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解也会有很多不同的认识。一些教师认为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学经验的积累,自己一定会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个教学骨干,这一类可称为“自然成长型”;一些教师认为多学习理论,多写教学反思能有效提高自己,这一类称之为“学习反思型”;一些教师则很茫然,只好按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参加一些培训、参与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等等,这一类可称之为“依赖发展型”。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成长型”的教师
突破最近发展区的专业化进程将是缓慢或不可预期的,时间长了就只能寄托于经验的积累;“学习反思型”的教师则是比较理智和充满智慧的,能从“最近发展区”方面产生学习愿望和反思存在的问题,这类教师突破“最近发展区”的时间是比较快的,也容易有成就感,但长时间没有得到引领和升华也很容易走人困境;“依赖发展型”容易把教师专业化视为一种任务,忽视自身“最近发展区”的内在需求,虽然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最后却很容易产生“为什么越发展越累”的感觉,很少体验到发展是快乐幸福的。在教师专业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自然成长型”“学习反思型”“依赖发展型”这些特点已不是孤立、机械地体现在教师个体上,而是综合地发生着作用。不过,这种综合作用,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可能是产生积极的相互补充作用,但也很容易导致效果的相互抵消,后者会使教师对专业化进程产生误解。
运用合力,帮助教师突破“最近发展区”
教师专业化只靠单一主体或单一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它应该是多主体共同努力的过程,也是合力作用的效果。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这一切发生的可能,就是教师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参与教师专业化工作的部门与学校在保证教师专业化宏观规划的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和重视教师成长的“最近发展区”,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首先作用在教师“跳一跳,能摘到”的地方,帮助教师尽快突破“最近发展区”。为此,本文在这里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创造条件,营造一种“发展是快乐”的氛围
虽然让教师对教师专业化进程感到快乐这一提法现在还有点理想化,但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这是一个应有的愿景目标。我们教育同仁都不遗余力地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发展是一种幸福。而如果我们的教师在专业化进程中不是由衷地感到快乐和成就感,那么又怎能把快乐、幸福和成就感潜移默化给学生呢?目前令我们的一线教师感到厌烦的不是来自教学工作的辛勤付出,而是来自那些与教育教学工作无关的杂事。在编制紧张、工作量增加的今天,如不给教师解压减负,教师又哪能为自己的发展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就没有心情去发现和突破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创造必要的条件,给教师一种较为宽松的职业环境,激发教师对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兴趣。
(二)宏观规划、培训课程不忘教师的“最近发展区”
专题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教师参与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主要途径,其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各个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都有对本地区教师的培训计划和继续教育方案。但很多教师认为目前这些培训与学习没有真正让他们感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反而感到是一种负担,完成的也只是把它们作为任务来交差。我们也了解到,很多网络远程教学的课程,教师只是通过增加点击次数、在线时间和复制粘贴文字等方式来修完课程,而极少用心去学习课程的实质内容;一些面授课程使教师作为学生角色也学起逃课来了,出勤率不容乐观,即使是教师本人自愿选学的课程也不例外。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学科矛盾的冲突,而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的设计未能充分关注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外部环境提供的发展条件与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存在很大矛盾。因此,要想有效消除这些矛盾,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资培训机构要在培训学习前对教师群体和教师个体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进行科学调研,在关注教师群体“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提供更多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机会。只有重视教师的“最近发展区”的需求才能产生最直接的效果。自下而上的需求比自上而下的要求更易于为一线教师所接受。
(三)校本教科研应首先作用于教师的“最近发展区”
科研兴校、以研促教已经是学校上下的普遍共识。目前校本教科研主要有学科教学研究、学校课题研究、专题探讨等形式。而无论是哪种形式,关注教师最近发展区的突破则是校本教科研能持续取得成效的基石。教研活动的开展应以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不断尝试、实践和反思。这种要解决的问题和要努力的方向也是突破教师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契机。另外,学校一般都有本校或跨校的课题研究,无论是邀请专家到学校指导的,还是学校自己来规划进行的,专家和学校在关注从课题顺利开展到圆满结题的过程中,也要关注教师的最近发展区,让教师在研究中逐步成长起来。
(四)合作共同体是教师突破“最近发展区”的群体支柱
学习型组织理论一直倡导建立学习共同体,而组建学习共同体,也是教师突破最近发展区不可忽视的力量。教师专业发展也要求教师组成相关的群体,利用群体的力量来促进个体的提高。这里论述的学习共同体,也可以说是合作共同体,主要是指教师为了解决共同的任务、共同取得进步而组成的教师群体。它强调协助、合作、分享和互补等作用。例如,集体备课小组、课题研究小组、专题学习小组等都是合作共同体的形式。在合作共同体里,不同特质、不同层次教师的组合能相互得到补充,共同进步;而相同特质、相同兴趣教师的组合也能让教师发现共同问题。在合作共同体中,教师如果能明确群体的最近发展区和自身的最近发展区,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有的放矢,实现群体和个人的同步发展。时下的教师群体,有本校的,也有外校的;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有面对面的交流,也有网络形式的交流。可以预见,教师合作共同体对教师最近发展区乃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将会大大加强。
近身教师范文5
德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我们日常挂在口头上的“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这是我加入教学教育工作领域来感触最深的。只有大家相互信任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做一名合格的中专生。
我感觉要成为师德高尚的老师,我在这将近一年的教学工作,有了以下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经常自省:
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威信。当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二、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
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三、必须树立平等对待观: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教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