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 教师素质教育观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教师观 教师素质教育观实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论杜威的教师观1

1 杜威教师观的理论依据

“经验论”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它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经验。。杜威认为,“经验包含一个主动和一个被动的过程,主动是指行为的做出,而被动指的是承试和承受”。①杜威举了一个例子:“把手指伸向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②这个例子一方面形象地说明经验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也说明经验是主动参与、实施活动后所获得的一种主观体会,而不是通过他人的传授或其他什么方式得到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更牢固地掌握学习内容。

“儿童中心说”

鉴于经验的获取需要主动性、参与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在此“经验论”基础上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说”。杜威并非否定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儿童中心论”中的作用并没有下降和被削弱,而是得到了提升和重新建构。他提出“儿童中心论”,是为了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的压制,反对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但他并不认为教师在学校中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而是处于参谋和助手的地位。

2 杜威教师观的具体内容

(1)教师和学生。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教学对象是具体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应以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为基础,要带着一颗真诚、公正的心去面对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不随意批评,甚至辱骂学生,更不能体罚或者是变相体罚学生。其次,既然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忌讳机械化、刻板化;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之前,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准备教案和教学设计,让知识的讲授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可能专心致志地去学习。

(2)教师和教材。一方面,教师对于教材,要完全精熟、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不能为教材所左右;并且教师应对教材持一种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要明确教材的局限性,不能照本宣科,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从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和创造,展现出教学的艺术和美感。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必须有超前性的理解,应找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即将学习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即“最近发展区”,教师要认识到哪些环境有利于引导学生生长的经验,知道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从中抽取最有发展价值的经验,促进学生的发展。

3 杜威教师观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丰富和发展教师角色,杜威的教师观对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1)组织者:教学活动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组织的自觉过程;教学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要全面实现教学的整体功能,就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组织。虽然参加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自始至终都是由教师在指导学生去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资源分配方面和教学活动展开等方面是具体的实施者。通过科学地分配活动时间,采取合理的活动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协调学生的关系,激发学生集体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课程研制者: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寻求,能及时清晰地知道到问题的存在。他们与学生交流沟通,明白学生的需求。通过改革,我国的教育教学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换,课程改革使得课程管理已从中央集权改革为中央、地方与学校三级分权,这使得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这样的变革也赋予教师“课程研制者”的角色。他们可以利用自我教育第一线的优势身份,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教师对教材必须有超前性的理解,应积极主动地以一种全面、动态和批判的思维加工和重组经验,找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即将学习内容之间的结合点。也就是说,教师一方面要考虑外部客观条件下经验当下价值和本然价值:更重要的是必须精确地掌握儿童发展过程中已有或可能发生的个体经验,以及由此关系到的课程适应性的广度和深度。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应按照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作用原则对经验进行筛选和组织,他们的主要责任是认识到哪些环境有利于引导学生生长的经验,知道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从中抽取最有发展价值的经验,促进学生的发展。

(3)引导者: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在某些方面上,学生知道的东西或许比教师多,教师不再是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但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并且在学生获取教育资源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双边活动,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实践、体验、探索、成长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探索、互相合作的学习品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教师也是学生群体的潜能开发者,他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固有的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学生个体在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上可能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及时认识、创造条件,施以正确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使学生变得聪明、更高尚、更成熟。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是人的本能。

(4)朋友: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学习、互相质疑、听取意见从而达到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以一个平等的参加者和伙伴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把学生视作沟通的伙伴与活动的主体,把自己当作学习团体中平等的一员,以知识渴求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和交流,以自己的丰富经验指导学生对知识和人生意义的建构,并在对话和交往中分享彼此的见解知识和情感理念,实现本真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虽然教师与学生有一定的年龄、地位、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但并不妨碍师生之间友情的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可以让教师更加全面地观察、理解、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特征、内心感受和思想状态,促进学生发展和自我发展。

教师观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教师教育;教育理论

近年来,教师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但客观地看,相对于大量的投入,教师教育的效果最多只是差强人意。教师教育过程本身存在的不足是导致教师教育低效性的重要因素,而这种不足又部分缘于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即对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及其作用的忽视以及相应研究的缺乏。

一、教师个人教育观念与教师教育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教师在日常生活、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人性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些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

教师教育的既定目的是帮助教师获得成功地开展教育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使教师成为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人员。但又不能仅限于此。教师教育更长远的目标在于通过培养和提高教师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有计划的受教育活动,教师教育应该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个人自我教育与发展的能力由自我认识能力、自我体验能力、自我设定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等构成。教师教育对教师自我教育与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在于通过激发教师的自我意识,使教师对自己有更准确的认识与评价,有更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制订适宜的自我发展计划并自觉地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实现既定的目标。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是这些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首先,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性质决定着教师自我教育与发展能力的性质,无论是教师对自己教育能力的评价还是对其所处教育情境的判断,都是以教师对自己或教育教学问题的特定认识为基础的,而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设计与践行更是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重要表现。其次,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可以使诸多意在提高教师自我教育与发展能力的举措产生实际效果。此外,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还对教师自我教育与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有促进意义,观念的激励作用有助于教师不断克服在自我学习与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因而,要反思和改善教师教育,首先必须促进教师适宜的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逐步培养教师自我教育与发展的意识以及各种认知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教师自我教育与发展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形成正确的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应成为教师教育的起点。

二、从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视角反思当前教师教育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师教育中,人们对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重要作用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如下。

1.忽视教师已有的个人教育观念,造成社会倡导的教育理论难以转化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

无论是职前教师(师范生)还是在职教师,在接受教师教育前都已有许多关于教育的个人认识。师范生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已或多或少地从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受教育经历以及日常生活中获得一些对教育的感性认识,一般体现为朴素的个人教育观念;而在职教师大多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具有一些教育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工作经验,他们的个人教育观念有时表现出一定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在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时,这些已有的教育观念作为认识的“前结构”已经“先验地”“历史地”存在着,它们必将影响教师对新的教育理论的理解。教师接受一种新的教育理论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原有的关于教育的认识与新的教育理论之间互相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的结果才是教师对新的教育理论的真正的个人理解。

一直以来,不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训,教师教育遵循的还是“教师中心”的模式,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理论教学,并未充分重视教师已有的个人教育观念,没有考虑到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理解新的教育理论过程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实际需要。加上教育理论本身固有的抽象性,使得教师教育所提供的教育理论与教师的实践工作相距甚远,脱离了具体实践情境的抽象教育理论对教师来说难以理解,教师通过这种途径获得的新的教育理论很难落实到实际的教育行为中去。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更多地将社会倡导的教育理论当作一种外在的知识去了解和认识,但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却依然坚持自己原来的教育观念。

2.漠视教师教育观念的个体性,导致对社会倡导的教育理论的机械化理解

人的认识具有个体差异性,个人教育观念作为教师对教育的一种主观认识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深深的“个人烙印”。无论是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内容,还是其表现方式,都具有个体性。可以说个体性是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首要特征。

面对同一种社会倡导的教育理论,每位教师都会作出不同的理解,此即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这种个人教育观念才是决定个人教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社会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教师教育行为之间的桥梁,教师教育所传授的新的教育理论必须转化为教师的个人教育观念才可能对教师的教育实践产生作用。

可是,现在的教师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对某些公共教育理论的“一致性”理解,教师教育者通常对社会倡导的教育理论作出特定的“科学解释”,加以所谓的“法定解读与分析”,并要求教师尽量完全接受、认同、内化这种解释。其次,教师教育者还热衷于向教师提供一些先进的典型教学范例,倾向于把某一种教育行为表现当成这种理论的标准运用,提倡教师模仿与重现。其实每位教师对一种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盲目追求理解和运用的统一性和单极性是对真正科学的社会倡导的教育理论的机械化解读,抹杀了科学的教育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无限开放性与可能性,造成了对教育理论的误解与曲解。

3.对教师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一种教育理论的判断标准出现偏差,使得教师难以形成适宜的个人教育观念并创造性地运用

判断教师是否真正理解了某一种社会倡导的教育理论并形成相应的个人教育观念需要一定的标准和依据。内在的意识、态度与能力的变化必须通过外在的行为来表征和证明,而外在的行为又必然以内在的变化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可以把外在的行为表现和内在的心理变化综合加以考虑,将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形成的标志确定为:由于内在的心理变化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外部教育行为,我们称之为“教师个人教育风格的形成”。教育风格的形成有很多表现,如面对有关情况和问题时能作出与自己所持教育观念相一致的判断;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实际情形与自己的教育观念产生冲突时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据理力争;在利益冲突中能信守自己的教育观念;能把自己的教育观念付诸实践并尽力保持一贯性和持久性。可以说,教师个人教育风格的确立不但标志着教师相应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也体现了教师对外界倡导的教育理论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

在使教师形成科学的个人教育观念方面,教师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方式是向教师提供、传授一些新的教育理论,或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提倡教师模仿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教育通常的目标就是力图让教师接受对这些理论的既定解读,并尽可能完整无误地模仿“科学运用”这些理论的特定教育行为,以此作为判断教师是否掌握了新的教育理论的依据。其实,这种判断标准误导和阻碍着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也影响着教师教育的实效。因为这不但无视教师作为――个“人”的内在积极性与能动性,忽视了个人对观念的主体性建构,也压抑了教师结合教育实际情境与个人情况对某种教育理论进行创造性理解和运用的可能性。科学的做法是注重每位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实际理解和运用,并且使每位教师在具体工作环境中都能找到这种教育理论实践化的合适途径与方式。

三、改善当前教师教育的契机――以尊重教师个人教育观念为起点

教师教育的问题部分源于教师教育者对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忽视或认识不清。因而改善教师教育,提高其实效性的途径之一即是以尊重教师个人教育观念为起点,改进和完善教师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式。

1.改善教师教育的理念――重视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遵循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形成的规律

如前所述,教师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和提高教师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而这首先需要教师有适宜的个人教育观念。因而可以说教师教育促进教师发展的切入点就在于遵循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形成的规律,有效帮助教师形成适宜的个人教育观念。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有其特有的过程和规律。教师个人教育观念主要来源于对社会倡导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对自身直接经验的总结与体悟,对他人间接经验的观察学习等;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形成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产生相应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时这种实践运用又会进一步引起教师的反思并调整其个人教育观念。从教育观念的角度来说,教师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将外界倡导的教育理论转化为自身的个人教育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则延至日后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能将这些个人教育观念付诸教育行为,并能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教师教育首先应该将形成适宜的教师个人教育观念作为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强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的合理教育行为,以利于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形成一定的教育智慧,锤炼出自己的教育风格。其次,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需要行为参与的反思与调整。因此,教师教育者有必要创造机会让教师反复实践与体会某种教育理论的实际运用,以利于教师的深度理解与内化。再次,教师教育需要培养教师对社会倡导的教育理论的判断与解读能力,激发教师的反思能力,使教师有不断调整个人教育观念的动力,以利于教师逐渐成为一名自主的专业工作者。[1]

2.改善教师教育的内容――正视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存在,有效利用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开发教师教育课程

从教师教育的现状来看,现有的教师教育经常忽视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存在及其在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中的重要作用,课程内容常常停留于对教育理论的抽象分析上,与教师的实际经验和他们所面临的幼儿园教育实践存在差距。针对这种现状,教师教育者应该意识到并正视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存在,在充分调查、了解和分析教师原有个人教育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师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了解教师已有个人教育观念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教师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的挖掘以及对教师朴素教育观念的利用。由于缄默性教育观念具有内隐性,教师一般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但这种类型的观念往往能真正决定教师的教育行为,切实影响教师对新的教育理论的理解。教师教育者应该从教师的言行中敏锐地捕捉到教师缄默性教育观念的蛛丝马迹,并创造机会使之外显,使教师在明晰自己的缄默性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反思、完善和调整个人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课程。朴素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关于教育的非理性、非系统化的认识,这些认识来源于教师的日常生活经验,常常以背景性知识的形态存在并发挥作用,由于其“习以为常的存在”反而不容易引起注意,但这种朴素教育观念却是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课程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它的存在并把它当作有意义的“先行组织者”加以有效利用。

教师教育的课程不但应该是理论性的,而且应该与幼儿园教育实践以及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理论工作者主要“生产”系统的教育理论,一线教师更多地“生产”实践性知识,他们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谁的理论或知识将成为教师教育课程的实际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育者的取舍。笔者认为,教师教育需要对两者同时加以考虑并给予同等的重视,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影响教师教育课程应有的效果。如果一味强调对实践知识和实际教学方法的关注,培养出来的教师只能成为“技术型”教师,即“可以模仿教学实践,但不能解释这些教学实践背后的原理或理念,因为他们所学的只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原理”。[2]相反,如果只重视对教育理论的介绍、传授,将会使职前教师在毕业后缺乏从事教学实践的基本技能知识,并且由于缺少实际经验的支持而对所学的教育理论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将它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了。因此,将具体的实践知识与抽象的教育理论有机融合组成的教师教育课程才是最佳选择。教师教育的课程还要特别关注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学形成的那种实践知识和专门知识,这种知识往往是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与较强的实用性,是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易被教师理解和接受。

3,教师教育的方式――引导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反思性表达,提供教师践行个人教育观念的机会

虽然促进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形成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但诸多研究表明,促进科学的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形成的有效途径是交流与讨论,同时还需要刺激教师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ivelearning)和自我指导的探究(self-directedreasomng)。因此,教师教育者首先应该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讨论环境,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交流与对话提供机会,鼓励他们敢于说出并能主动剖析自己关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育教学的真实想法,这样才可能使他们处于一个有意义的建构性学习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他们科学的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使每位教师都能在互相碰撞中不断调整并升华自己的个人教育观念。其次,教师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挖掘和引导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表达,特别是营造氛围激发教师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的外显,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将自己的缄默性教育观念与外界倡导的教育理论进行比较,这样才可能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内化外界倡导的教育理论。再次,教师教育既要向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传授,又必须留出一定的时间让教师去思考、内化自己接受的教育理论,并尽可能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教师在实践中验证这些理论,采取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外界倡导的教育理论向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转化。

在教师教育中,要形成科学的教师个人教育观念,还必须运用一些具体的策略方式。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与实验结果,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种有效的方式。

(1)反思性日记。教师的反思性日记主要是将自己对教育教学行为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撰写反思性日记有利于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能为教师经常性的反思提供丰富的思想素材。如果教师能就反思性日记进行经常性的集体交流与分享,将有助于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与教师的成长。

(2)成长文件夹。成长文件夹或档案袋是将教师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转变加以记载。教师成长文件夹由教师教育者和教师本人共同完成,收集教师的有关论文、反思性日记或发言记录等,这样教师在学习中可以随时利用成长文件夹提供的信息跟他人交流,并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这种成长文件夹还可以在教师工作期间运用,伴随着教师的职业生涯,成为教师发展可以凭借的依据。

(3)学习共同体。“不少研究和实例都显示,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学习方式快。”c3’学习共同体能把不同背景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教育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共享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将有助于教师认识到不同的个人教育观念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个人教育观念。

(4)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发源于美国的PDS教师教育模式是指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资。这种合作可以弥补常见的职前教师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在职教师少有机会参加理论进修的缺憾,而且可以在专业教师教育者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之间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以便共同实施教师教育。因为一般而言,专业的教师教育者更关注教育理论问题,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主要关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他们的联手能将各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论并形成自己的个人教育观念,也有利于他们更快地面向实践,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缄默知识和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

[2]J.Dewey.The Relation Of Theory Co Practice inEducation [A],Achambaulc(Eds),JohnDeweyOnEducation:Selected Reading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101

教师观3

记得很小时侯,我的老师就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一棵对教师这一职业期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在各位老师爱的雨露和关怀的阳光下,渐渐生根发芽一天天长大。它终于结出了果实——我也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当我站上讲台我看到了一双双渴求的眼睛,这一双双眼睛让我仿佛置身于灿烂的星空之中,在他们中我看到了澄澈如镜的真,善,美。我开始懂得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与艰巨性,站上讲台就担当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它需要我无怨无悔,矢志不改,需要我情系学生,耕耘不辍!

但同时,我也知道就如学习先学做人一样,教师不但要具备优秀的业务水平,更要把高尚的道德追求放在行为首位。原创:有位名人说过,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正是说明教师要为人师表,因为在学生眼里,老师的形象是崇高的,老师的教导是神圣的,老师的话是他们辩是非,分荣辱的标准。总书记在3月4日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春天是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季节,“八荣八耻”又为姹紫嫣红的精神文明园献上了一朵鲜花,增添了一抹新绿。这不但为新时期的青年,也为新时期的教师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要求。老师往往是学生们做人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往往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开始更深刻认识自己在培养青少年成长中肩负的光荣责任,试着结合学生年龄和思想品德建设的实际,将“八荣八耻”引进教学。除了在课堂上积极讨论荣辱观之外。我还利用批改“周记”之便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畅谈自己的想法,我给予一定的思想指导。

就这样,交流中更加坚定了我把荣辱观作为教学指导的决心。有一位学生因底子差不爱学习,在一次周记中他写到:老师,我是学不好的,课堂上你忽略我的存在吧,别提问我。。。。我看后一阵心痛,在我们国家文盲,半文盲已经是数以亿计。这是在过去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得已而形成的。可现在在我们的周围如果再培养出上了学但没知识的人,这只能算作我们的失败!于是我凭借私下对他的了解,写给了他一句话:别灰心,只要你肯,你的学有一天跟你的人缘一样棒!因为我话语的中肯。以后不久的一次周记中他写到:老师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知道我人缘好的,但你的确给了我有史以来最大的鼓励,我知道我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但我真的想以后也做一名教师,去鼓励帮助更多的孩子。老师,有人说,一位老师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谁也不知道这种影响会止于何处。从你身上我理解了这句话。就这样我的班上又多了一名勤奋刻苦的学生。我也由衷的感到了欣慰,这种感觉胜过享受夏日凉风沐浴冬日骄阳。

在由“八荣八耻”促进“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时,许多现实问题在我的脑海浮现。我觉得现在用“人梯”,“红烛”等来比喻教师难免有伤感悲壮的成分。毕竟社会主义经济浪潮在全国汹涌澎湃,同样它也冲击着我们的教育园地。好多同学,同事都抱着“拿青春的热情搏一回”的心态“下海”了,虽然有成有败,但他们毕竟换回一个“试过了不后悔”的心理安慰。的确,每一位教师都踌躇满志,满腹经纶面对物质的诱惑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是又是为什么绝大多数老师都能立足于三尺讲台,辛勤的耕耘呢。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拿着低微的工资,住着简陋的校舍,却能用崇高的品德去塑造千百万学生美好的心灵。他们十年,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奋斗在教学岗位上,甘愿做“人梯”,让孩子们站到自己肩上,去攀登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高峰。他们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又是为了什么呢?

教师观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教育改革

我国的教师教育,包括职前的师范教育和职后的教师培训,虽然在近年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上来讲,依然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员)的实践。职前的师范教育的实习,时间长一点的是8周左右的时间,并且其中还要包括一周时间的总结,而职后教师培训主要就是请大学里的一些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当然,这些也是必要的一问题是,如果教师教育就只是这些,那它显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一我们知道,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目前的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教师的知识包括水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现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对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起作用,而其实践性知识则被忽视了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便对教师专业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做教师,只要有相应的学科知识,再学些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就可胜任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教师一专业发展学校的思路和做法对我国的教师教育进行改革。

一、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依据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最旱是1986年由当时的关国研究性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组成的霍姆斯小组在其《明日教师》的报古中提出并建立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但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通常是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有的是在原有学校中有独立的机构,有的则是附属于原学校的原有机构之下。其核心是一所大学的教育学院与若干所中小学建立起来的合作体,目的是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能一体化,以此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依据

(1)反思性教学

对“反思”的系统论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一书中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的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它使人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运行中解脱出来”。

20世纪80年代,由于教育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反思和反思性教学。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知。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人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科顿和斯巴克斯一兰格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后者还提出了反思的三种内容,即认知元素、批判元素及教师陈述。布鲁巴赫提出了五种反思的方法,即课后备课、写反思日记、观摩与分析、职业发展及开展行动研究。

(2)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这一概念最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于1944年提出。行动研究是为了弄清现场面临差别的实质,从而引出用以改善事态的行动、行动研究是由现场人员和研究者协作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它直接的目的在于改善实践。上世纪50年代,行动研究开始进人美国教育科研领域,70年代在欧美各国便已成为主要的教育研究方法之一。

行动研究的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把“行动”与研究结合了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解决问题;第二,它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改善实践,其研究者即研究结果的应用者;第三,它的研究场所不是研究室(所),而是实际的教育工作所在场所。

正因为行动研究是在教育工作的情境中进行的,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所以行动研究首先强调要从经验巾学习,即要根据理论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者就是研究者。这有利于理论更好地和实践结合,从而对实践加以指导,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是“由行动者(进行的)研究”。

2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前文已提到,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目的是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推动中小学及大学的发展。这一目的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就是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就是融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为一体。因此,“合作”便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成败,“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为什么要合作?第一,教育问题涉及多方面,并且这种多方面还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要进行改革,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多方面共同合作;第二,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所以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也必须紧密联系,才能相互促进;第三,教师的专业素质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又包括专业实践能力;第四,在传统的模式中,大学教育学院与地方中小学是完全隔离的,现实中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要求大学与中小学必须进行合作。

怎样合作?一般是通过联络小组来进行合作的。联络小组的成员必须既有大学教师,也有中小学教师。由于大学和中小学的性质及其在专业发展学校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所以其成员的职能也不一样。对中小学教师来说,第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实习生的教学,是与实习生进行合作以共同负责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第二,走进大学校园,承担一些师资培训的任务。对大学教师来说,第一,在专业发展学校中,他们要参与各种教师研讨活动,要听实习生的课,组织实习生进行讨论,并把专业发展学校中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大学;第二,在专业发展学校举办高级研讨班,针对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间题,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二、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意义及其制约因素

1.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意义

(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前文中我们说,中小学教师在联络小组中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实习生的教学。中小学教师要指导实习生的教学,首先必须对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另外,由于这时是中小学教师与实习生的合作,所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要受到实习生的挑战,这也促使中小学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加以反思。其次,联络小组中的中小学教师还可以进人大学校园,即或被聘为大学的兼职教师,或选修大学的相关课程,或参与大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些无疑都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最后,联络小组中的大学教师一学年中可以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实习生所在实习学校工作,在这期间,他们可以采用各种形式与中小学教师就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过去只作为实践者的中小学教师,现在就既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无疑也会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促进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

通过前文对“合作”必要性和途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确有利于改变过去由于性质和地位不同而带来的那种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互相轻视、互不往来的状况,从而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对于双方都是有益的。

在中小学这一方,它可以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中小学带来新气象。美国有实践表明,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项目的学生,其学业成绩要高于未参加该项目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前文已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助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后当然也会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大学这一方,第一,它能拓宽大学教师研究的领域。由于与中小学有合作关系,所以大学教师可以进人中小学,可以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研究他们双方都感兴趣的问题。这有利于大学教师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并以这些问题为中心,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进行研究,从而使大学教师的理论向实践转化。第二,将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聘进大学校园,有利于在大学就读的“未来的教师”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从而使他们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他们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能力。

(3)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利于大学组织学生进行实习

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实习生往往只需在实习学校上几堂课就可以了。但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实习生的实习时间长达一年左右,实习的范围也不只是听课、上课,而是要作为学校的正式成员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另外,在这种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既可以得到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经验上的指导,又可以得到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指导,从而使他们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些,无疑都有助于实习生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能力上的提高。实践表明,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习比传统的实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了解中小学的需要,因而也能更快地使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1)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矛盾

第一,传统观念上的地位的不平等。

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求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是伙伴关系,要求双方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否则合作就必然面临困难。但实际上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对教师所需知识的理解还主要是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这样,如果只看这两种知识,当然中小学教师就无法与大学教师相比。但如果从实践性知识看,则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就没有可比性了。通俗地讲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学教师那么多的学问,但许多大学教师基本上也无法上好一堂中小学的课。

第二,双方的目标不同。

目标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学及其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实习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中小学及其教师则主要关心他们的学乍学习的状况及学校的声誉。这种目标上的不阳极可能导致双方合作上的失败

第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的距离。

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的ff动。但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H前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希望大学教师能解决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甚至希望大学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事实上,大学教师满足不了中小学教师的这种要求。在大学教师中,许多人只是对某问题有观点,并目这种观点也往往只足他们自己的观点,至于具体怎么做,实际上他们也是没有任何经验可言的。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也很难看到中小学教师能按照自己的理论去做。其昧因足:首先,中小学教师首先要依据的是他们所处的情境;其次,中小学教师在阅读大学教师的理论时.不可能将他们头脑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等全部除太,他们也必定是带着他们的“成见”来理解大学教师的理论的。正因为如此,合作的双方之问就极易产生这样的误解:大学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是用经验指导实践.缺乏先进理论作为指导;而中小学教师则认为大学教师的理沧是“空中楼阁”。

(2)中小学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参与音的个体性。

所谓参与者的个体性,足指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只足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与学校的整体关系不大。这种情况随之产生出以下的问题:首先,学校很难形成某种环境,即一种有利于教师之间就某些问题进行较为广泛的讨论,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J使那些对教学不够积极的教师改变他们的态度的环境。其次,更为主要的是,由于参与蕾的个体性,这就使他们的讨论只能局限在一个小群体之中,从而造成使需要进行的整个学校范围的变革被忽视的状况。

第二,对参与者的当前教学质量的影响。

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促进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要参与的中小学教师就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对大学实习生的指导,对基地的管理,充当大学与罄地之间的联络人,等等。但巾小学教师首先是自己的学生的教师,而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他承担了比以前更多的职责时,这种新增加的职责就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本职工作,也就是会影响到他当前的教育教学。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1.它启示我们,我们的教师教育的观念要改变

(1)应改变过去那种将教师教育分割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两块的思维方式,树立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观念这能使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走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同时也能使中小学教师重返大学而走进理论。

(2)应改变过去那种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不平等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改变,主要是要认识到,中小学教师专业的特性主要不在于其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而在于其实践性知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

(3)应改变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观念

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认识到,许多教育理论只是这种理沦的持有者对于某些问题的自已的较为系统的思考而已,它不于自然科学的理论。自然科学的理论是以客观为依据的,而教育实践巾的许多方面则是以人的精神为对象的。教育实践还是人人之间的互动,而技术性的实践的对象则是被动的物,技术性的实践是人对物的征服或控制因此,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应该是一种互相理解的关系,教育理论的主体“最多只能是教育实践的‘前’义者’,而非‘指导者’;最好的也只能是教育实践主体的‘伙伴’而非他们的‘导师’。

2.它启示我们,我们的教师教育模式要改变

(1)应改革现行的教师职前培养的模式

首先,作为人职前应掌握相当多的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实习在教师职前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但实习并是简单地在几周的时间内看一看观摩课或实习者亲自上几堂课,而应该足在一个较长的时问内实习生作为实习学校中的正式一一员全面地参与该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其次,过去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时,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但缺乏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应聘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作为自己的兼职教师,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2)应改革现行的教师职后培训的模式

应改变过去教师在职培训就是请大学教师开讲座的做法,将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的理念和做法用于教师的职后教育。中小学教师在对大学实习生作指导时,他们自己也必然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而在大学教师进行问题研究时,他们也就将行动研究融入了这种研究之中,因而这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

(3)应改革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合作的方式

23 2353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