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实用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教育教学实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育教学1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德育教育
一、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注意情怀,从而进行思想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正确评价我国优秀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体会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通过研究发掘数学史的教育功能,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独特的教育价值。例如,学习圆周率时,向学生介绍这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人。儿子祖暅、孙儿祖皓都继承了祖冲之的事业,刻苦研究数学和历法,都取得很大的成就。这能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从这些例子中鼓励学生学好本领,为社会为国家服务。
2.意志品格的教育
现在的学生中很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和顽强的毅力,意志脆弱,经不起打击。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在教学中,可以实施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给学生鼓劲打气。让他们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受支持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信。而且多介绍中外数学家刻苦进行研究数学事例,从而引导教育他们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精神与奋发图强的学习态度,才能取得成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多给学生鼓励,使他们不轻易放弃,而在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指导他们不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如正与负,连续与离散,有穷与无穷,已知与未知,实数与虚数,他们之间互相矛盾却又对立统一,在转化中促进数学的不断发展。如数学史上三次危机的出现,角的概念的发展等反映了事物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例如,在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天地之间的万物都在时间长河中流淌着,变化着。从过去变化到现在,又从现在变化到将来。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却是永恒的!天空中星星的移动,地面上大地的震动,火山的喷发,人类的变化……由此可见,这个世界的一切量,都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说时间是最原始的自变量,那其他量则是因变量。根据此,我们有了函数的概念:如果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变量x在研究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变量x就称为自变量,而变量y则称为因变量,或变量x的函数,记为:f=(x)。通过数学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而且意识到在无限的时空中,人的生命是有限,因此必须善待人生,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转贴于
4.集体主义教育
人不能脱离集体,小到班级、小组,大到社会,我们要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集体观念。数学有时是枯燥的,很多的规律、定律、公式等,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效果不好,因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倡合作学习时,引导学生相互尊重与帮助,尊重别人的意见和劳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集体精神。例如,我在实习时,引导学生探究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四个人共同操作,利用教具三根小木棒拼成一个三角形后与同伴比较后,得出了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学生在与小组其它成员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学习上的成功,从成功中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的。让他们懂得在往后的学习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要懂得自主学习,又要懂得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
5.审美观培养,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张奠宙与木振武两位先生在《数学美与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美分成了4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其中,如美观是指数学对象以形式上的对称、和谐、简洁,总给人的观感带来美丽、漂亮的感受。在学正余弦定理时,我们感叹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可以用如此简单对称的式子来表达,也惊叹千千万万的凸多边形它们的外角的和总等于360度。美好是指数学上的许多东西,只有认识到它的正确性,才能感觉到它的“美好”,从而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正义感和是非感。美妙是指美妙的感觉需要培养,美妙的感觉往往来自“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事物。而完美是数学总是尽量做到完美无缺,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追求尽善尽美。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使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培养他们的审美造美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也使学生树立做事尽力而为,争取做到自己能力以内的完美。
二、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1.直接的德育教育。比如,针对数学的学习,教育学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踏踏实实才能有好成绩,掌握扎实的知识基本功,这是任何一个伟人成功的先决条件。
2.以启发式教学为手段,进行德育教育。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体会获取成功的快乐,培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时,提倡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问题,并且要开动脑筋,多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最后再做到解决问题。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返过来作用于实践的。
3.在课后练习题中渗透德育思想。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要求学生认真整洁地书写作业,解题进行检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数学有很多一题多解,一题多证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有些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调查研究,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尤为突出。比如说,在学习正弦、余弦定理后的实习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测量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找工具、选择测量目标、寻找计算方法。这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掌握知识同时也明白实践过程的重要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教育教学》,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教育教学2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特点;建议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符合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在其教学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二、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促进其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体育教学充分体现现代体育发展特色。同时,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产生兴趣,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特别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要把学生课余自我锻炼的习惯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来开展。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三)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道德指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可以具体化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和法律意识等。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例如,结合目前我国承办的奥运会的准备工作,通过介绍奥运知识、特别是中国、台湾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中国健儿为国争光的典型事例来阐明综合国力的强盛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集体主义教育。教师可通过一些集体项目,如拔河、接力等。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充分证明自己的力量。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再如民主和法律意识。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比赛法,并结合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考核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民主评议、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教育。同时进行自觉遵守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中的法律,即比赛规则教育,从而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项目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的品质,克服胆怯心理、自卑意识、保守观念、封闭思想、社交恐怖症等不健康心理。
(五)加强教师素质培养,优化课堂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要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并与实际需要相结合,不断完善自我。体育教师应端正教学思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有效利用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能更好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教育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各体育教师也要更好的设计课程内容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一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主要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锻炼其身体,增强其体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一)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
学生学习体育这门课程。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将体育的技术经过反复实践而转化为技能。同时促使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当然,还要学习体育科学知识,以指导身体锻炼。
(二)体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为特征
和文化课程的教学一样。体育课教学也要通过思维活动,但同时学生还要进行懈动。在机体活动过程中,通过肌肉感觉,把信息传递到中枢,经过分析、综合,去达到对体育技术、技能的认识。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掌握体育技术教学内容的。机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掌握体育技术。这个过程既是学习体育技术的过程。同时又是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过程。
(三)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体育教学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青少年的身心都处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而且一个由几十人组成的班集体,男女生性格各异,素质水平、活动能力各有差异,还有环境的干扰和场地、设施条件等的制约,这许多因素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教育教学3
一、办学理念:
学校基于“让 ‘仁智文化’滋养师生阳光成长,让教育充满‘仁智’”的教育理念,确立了“树‘仁智’教育品牌, 做有未来的教育”的办学目标。
仁者乐山,教师用阳光的心态和激情的表达播种“仁”, 让学生学山的博大胸怀,有仁便是德;智者乐水,教师用哲学的思维和艺术的教育播种“智”,让学生学水的应变灵动,有智便是才。“仁”好比人字的一撇,是德育,是品格,“智”好比人字的一捺,是智育,是能力,“仁”撇“智”捺支起大写的39中“仁智人”。
多年来,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坚持让教师走内涵发展之路,以高效课堂的追求为目标,以教师教育能力的发展为着眼点,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和构建和谐、厚重、优美的道德课堂,把学生培养成阳光向上的有德有智之人。以学生的幸福成长为本,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尊重学生个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启迪学生智慧,把学生培养成健康成长的有为青年。
校训:诚信自信 传承创新
校风:规范有序 仁爱和谐
学风:博学善思 乐观进取
教风:厚德载物 教学相长
二、办学成绩
1、精心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在郑州市各学科课堂达标活动和省市“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近30名教师取得优异成绩,分别获得省市优质课一二等奖。教师们还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完成省级年度课题和专项课题6项,市级年度课题和专项课题35项,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郑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学校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形态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强学业质量过程性监控,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学校每年有近80名学生升入省市级示范性高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在高中阶段成绩优异,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我校15届毕业生娄晨耀,考入清华大学,多次参加国际计算机比赛屡获殊荣;学校16届毕业生郭歌代表国家参加射击锦标赛喜获获个人金牌和团体银牌,河南省体育局的喜报也及时送达我校,他们是我校优秀毕业生的代表。学校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连续5年被评为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近三年的郑州市行风评议中,我校在60余所同级同类学校中名次靠前,最好的一次排16名。
教育教学范文4
一、结合式
这种方式要求,在某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将创业教育教学的运行纳人该专业原有实践实训课的活动框架中,结合课内外、校内外学生的各种社会、文化、专业实践活动,进行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在实现该专业教育教学原有目标的同时,部分地实现创业教育的任务与要求,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性个性。这种方式既是一种宏观运行方式,也是一种微观运行方式。这种方式主要以该专业的实践活动课为载体,以校内外特别是社区环境为背景,根据各类不同实践活动的不同特点,将创业教育的任务、要求、内容有机地结合进去,在实现该专业原有实践活动课特定教学目标的同时,相应地实现有关创业教育的任务与要求。这种运行方式,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育,同时也有助于受教育者创业意识的形成和综合知识结构的建立。这种运行方式,在高等院校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多种活动载体,很容易地将创业教育同许多活动相结合。如将创业教育与班级团队活动相结合,与各类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与各类体育文艺活动相结合,与各类竞赛比赛活动相结合,与各类自我服务与社会公益劳动相结合,与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勤工俭学活动相结合,与各种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等。
二、复合式
教育教学范文5
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的成因。研究发现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成为了家庭、学校、国家的集体意识,在这种集体意识的权威驱使下青少年个性完全被淹没,没有了剩余精力怎么去进行体育游戏,青少年个体完全处于失语状态,个人意识只能依附在集体意识的权威代表家庭和学校身上,剩余的也只能是无耐。研究结果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是社会问题、生育制度、招生制度、教育制度、家庭观念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单单的改变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模式等只是纸上谈兵、南辕北辙,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就去行动只能是缘木求鱼。所以提出研究学校体育教育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向“教育制度、招生制度与国家政策”转移。
关键词:
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体质测试;边缘化
所谓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是指学校体育教育在教育系统内成为非主流、非中心,被主流教育所排斥,已成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集体意识。但是在17世纪、18世纪西方教育就把游泳、赛跑、爬山、跳跃、打猎等列为学校教育,到了19世纪英国在公立学校把橄榄球、板球和足球设为学校的主要运动项目,正如裴斯泰洛齐主张“:体育是教育的基础和初级形式,进行教育首先要进行体育教育。”[1]斯宾塞在西方教育史上认为“:德育、智育、体育应该作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1]福泽谕吉提出“:健康的体魄比智力更重要,它是一切的基础。”[1]
现代体育之父托马斯•阿诺德强调“:没有身体运动的教育就不能成为教育。”中国早在先秦时就有礼、乐、书、数、射、御的教学内容,其中御与射就是早期的学校体育教育形式。后来武术、体操成为了学校体育教育科目,统治阶级希望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战斗力的领导者,这也说明了早期的学校体育是一种军事训练,如荣禄在《请给武备学堂奖叙折》所说“:所学兵法、战法、算法、枪法、炮法、操法等,都能洞悉窍要”[2],这里讲的是一种军事兵操,这也是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历史渊源和理由。现在和平年代学校体育教育成为了一种健身强体的功能,已经远离了军事的意义。但是从1985年到2005年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发现“中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正在下滑”[3]“,到了2010年大学生的体质还在下滑”[4]。就此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颁布以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再次为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重要的要求“:加强体育课和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但是新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降低了青少年锻炼标准,进20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形式严峻[5]。为什么国家在提倡减负、阳光体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观点后,学生的体质一再下滑,学校体育教育一如既往的被边缘化?
1家庭、学校、国家的体育教育集体意识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其中,妈妈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爸爸的高度决定孩子的方向,家庭就是复印机,孩子就是家庭意识的复印件。家庭对于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贯彻落实(尽管现在可以生二孩),使得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飙升。从传统的“超生游击队”到“4-2-1家庭”,孩子的重要性可见有多重要。他已不是单单仅属于亲生父母的孩子了,他是几代人的唯一希望。幼小的肩膀生下来,就肩负着成龙成凤的任务,肉身就赋予了“龙体、凤体”的意义。对“龙凤”的教育自然很是重视,要上最好的学校,要找最好的老师,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扩大家庭教育的功能,延长“学校教育时间”进行课外各种“培优、补优”。从周一到周五,星期六、星期天比工作日学习的任务还有重。再看学校升学的压力,从幼儿园到高中每个阶段,每个学校无不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因为升学率就是招生率就是学校和老师生存的生命线。所以学校、老师每时每刻都不敢对学生成绩有所懈怠,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根本就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常常体育课被其他课占用。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各个阶段好学校招生不考体育,其根源因为“高考不考体育”。而走进大学发现,少了监督和管制,而本身在高中阶段没有形成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一般能力,更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认真对待体育的态度。突如其来的“自由”犹如“灾难”。大学的就业压力时刻就是头上的“紧箍咒”,20多年寒窗苦就在找工作上。拿来的体育锻炼激情,更何况就业单位面试又不看你的体育成绩。国家对于青少年体质下降进行了关注,尽管在2007年中共中央领导就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提出“要争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同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于是中国进行了“阳光体育运动”,同时制定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了“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政策方针,于2011年实施新版的《体育与健康课标准》,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7]等,这些政策要求学校体育教育也要深化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扭转学校体育教育的不利局面”[8]。
在个体受教育阶段,来自家庭父母、学校、老师、社会、国家等,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误识形成了对体育教育边缘化的集体意识,淹没了个体的个性和创造性,完全沦为他们的工具。而集体意识下的学校体育教育被过度工具化、形式化,学校体育教育已经失去了教育意义,体育教育的方式“体育课”早以边缘化,早就被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和集体意识合法的淘汰了。只不过体育课的形式还在,但实质的功能全无。在这种情形下,进行体质测试,也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受教育阶段的个体听从于家庭父母和老师,而家庭和老师迎合学校的意识,学校又只能受命于教育制度和高考招生制度,所以教育的宗旨就是“高考”。即使国家高喊教育要“减负”,提倡“阳光体育、终身体育”,主张“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也只能成为“口号”。学校(指大学教育一下)也是无奈,家庭只好一搏,去“迎合”学校和教育制度以及考试制度,牺牲的只是青少年个体的“身体”和“话语权”。我想“在过去的20年,中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6]这一结论,家庭、学校、国家都应该明白什么原因所致,这恰恰也是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的原因。正如福柯所说“:在这个巨大的机器系统里,每个人无论他是施展权力者,还是被权力控制的个体,都被套在里面”,就像牧羊犬和羊一养,在教育制度系统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亦是如此。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被国家、学校、家庭固化认为成了“纯粹的体质教育或者体能教育”完全忽略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拼搏、竞争、公平、激进、自由、智慧、超越以及成功与失败感”等的教育功能,只看到了“技术整体、技术要领、技术环节、技术细节、练习方法和步骤”等,表层的体育教育功能。这完全毁灭了体育教育的完整性,以至于导致了学校体育教育的边缘化,但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如果单单从体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改变是南辕北辙。没能看到产生的实质是招生制度问题,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对于现在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2个体的状态:失语
问题的根源来源于青少年学生,但是整个过程都没有听到学生的声音。假如学生消失了我想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但是现实是否定的。集体意识完全涵盖了个体意识,个体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自由,没有了剩余精力,怎么去做游戏去进行体育锻炼。个性的淹没、认同的被建构、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理性,在外力的驱动下演变成工具理性,在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个体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展演。受教育阶段的个体完全处在“自由的监狱”里,即“高考工厂”或者“高分加工厂”“。监狱”的全景为“家庭和学校”,管理模式为“全程监控”,一切与学习有关的活动趋势都在监视之中,如李彬认为“:河南省邯郸市广泰中学实行‘教师全程随班办公’的管理模式,并且班主任通过办公室的窗口可以零距离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动态和规律”。受教育者“个体”沦为工具,成为家庭的“希望”“未来”以及与别人攀比、炫耀的砝码,也成为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和老师的“奖励”等。虽然官方提出“减负”和“素质教育”,但是,高考的门槛和录取方式没有改变,还是“分数”定“学校”,比拼的还是记忆力不是能力,所以,可以说中国的教育还处在应试教育层面。并且达到了极致,这时我想到了“:为了中‘状元’和‘考上大学’,中国的教育发展从孔子的‘各言尔志’到头悬梁锥刺股,再到民国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以至今天‘自由的监狱’中国教育进入了奇葩时代!”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分数被认为成“生命线”,原本是无生命的数字被建构成了:父母的希望、家庭的希望、学校的升学率和生命线等,成为中国人的面子和事业,已形成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受教育者被教育机构加工成“高分工具”,这一点在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得到了完全的演展,一个是“高分工厂”,另一个是“亚洲最大的高考加工厂”。爱因斯坦强调“学校的目的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应该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主雷米杰瑟姆在《圆形监狱》里主张“社会生活中权力成为双眼,在个体透明的地方,畅通无阻”;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注视的目光、监视的目光,在目光的压力下,个体建构了自我监禁”。我想学校教育的伊始不会是这个目的,那么是谁篡改了他,使其沦为“监视网”。那些监视者们高高在上,有无限的权力,他们不是别人,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尽管受教育者个体已经被集体意识湮灭了思想和个性,但是他自己也是建构者,他们也被编织进了学校教育罗网的一丝一线里。集体的意识毁灭了学校教育的真谛,同时也摧毁了青少年的体质,展演过程就是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形成过程。
3结语
不是单纯的从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改革就能解决体育教育边缘化问题,要转向国家政策、教育制度和招生制度上以及家庭面对买学区房压力、高考升学压力、孩子的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上来研究。简单的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看是只与体育教育有关,事实不然。体育教育边缘化是社会问题、生育制度、招生制度、教育制度、家庭压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改变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模式等只是纸上谈兵、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白费功夫,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就去谈改革只能是缘木求鱼。好比谱写了一首优美的曲子给一个聋哑人听,效果可见如何。如果你费劲有牛二虎之力进行改进演出的方式和声音的高低以及参与的乐器多少等,也是无用的。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工作也应该如此,应该从“压制型行政模式”向“回应型行政模式”转型,受教育阶段的个体学校体育参与行为应该由“工具性”向“个性”转变,实现学校体育教育从“工具理”向“价值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孙士杰,冯喜英,仝瑞。外国教育思想精粹[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93,166,189.
[2]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海:山海教育出版社,1992:508-509.
[3]张绰庵。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的理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8):2-3.
上一篇:中国安全知识教育网精编5篇